第509講次。續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 。
今天開始講十住品,十住法門為華嚴經第三忉利天宮會.前面已說十住法門有六品:一、昇須彌山頂品.二、須彌頂上偈讚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發心功德品.六、明法品.此六品經共成十住法門之行相.但依此觀行法門修學悟入,必能成就十住法門,住佛種性生如來家為佛真子。
此品謂感應巳交正陳所說,明信滿入位得正定心,以深般若住於真理,故受之以十住品也。
此品是以法慧菩薩為會主入無量方便三昧.再來就進入十住次第:第一、初發心住.第二、治地住.第三修行住.第四生貴住.第五具足方便住.第六正心住.第七不退住.第八童真住.第九法王子住.第十灌頂住。此十住是屬大乘,入空性故。
首先解釋此品之來意、住名及宗趣,及解釋經文.陸、顯實證成分.柒、重頌分︰
來意者:上由致既彰,正宗宜顯故來也.又前辨所依佛德,此辨能依十住故來也。
住名者:慧住於理得位不退故名為住,又諸佛法界慧能安住故.然住義多種寄圓說十.總言十住帶數釋也.下諸品有十.準此可知。
宗趣者:以十住行法為宗,攝位得果為趣。
以下就開始解釋經文.此會六品分為二分︰初二品方便發起,後四品當會正說。初二品方便發起已於升須彌山頂品及須彌頂上偈讚品略釋竟。此下四品分二︰前三品當位行德,明法品勝進趣後。前三品當位行德分三︰十住品辨位.梵行品辨行.初發心功德品明德。
十住品辨位亦名解,文分七分︰第一、三昧分.第二、加分.第三、起分.第四、本分.第五、說分.第六、證成分.第七、重頌分。
第一、三昧分者︰
「經」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入無量方便三昧。
「釋」 三昧是入定︰何故入定,略辨六意︰一、此三昧是法體故.二、非證不說故.三、顯此法非思量境故.四、觀機審法故.五、為受佛加故.六、成軌儀故。餘如玄說。文有三別︰一、入定人︰謂法慧菩薩也,法慧是眾首故,餘入則亂,不調伏故,顯十住法慧能說故。二、入定依︰謂承佛力,推功化主表無慢故.此入有五種意︰(一)顯所說法非思量境界故.(二)以此定是法體故.(三)顯非證不說故.(四)觀機審法故.(五)為受佛加故。三、入定名︰謂標人別法及簡非果定故.為揀果定故云菩薩.任性能知觀解善巧故名方便,十住各攝多門善巧故云無量,心詣於法故云入也,云菩薩能發巧慧故。又一切三昧皆有三相,謂入、住、出。五識對境,意從門出.遠境護根,意識卻入,此通權小。此即照之寂故名為入,即寂之照故名為出,入已未起故名為住.餘三昧等並如前釋。
………………………………………………………………………………………………………
第510講次。續華嚴經十住品辨位之第二、加分︰
第二、加分.於中三︰一、總辨因緣.二、明加所為.三、別顯加相。
一、總辨因緣有三︰首、標加所因.次、加緣顯現.後、讚說因緣。
「經」以三昧力。
「釋」標加所因者,謂以三昧力.前由佛加為入定緣,是佛力能入,此入定為佛現緣,由定力佛現故,佛力定力互為增上。力相云何?謂無作三昧,顯自覺智,寂不失照,冥同佛心故,感佛現三業加也。
「經」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其前。
「釋」加緣顯現者。顯能加諸佛方所望行為劣。故來處佛數皆云千也,多佛加者,顯於法及法師增敬心故,又顯諸佛同說故,此通因果二人說也。加佛同名法慧者有四意。一、明得法不異故.二、此菩薩聞佛同己名已重增踴悅故.三、顯住中說因果同故.四、顯諸佛於住門顯現即名法慧。以法力故,法應爾故。普現其前者,顯彼十方佛不來而至故。
「經」告法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讚有加因者,能入定故。言【汝能】者,顯餘不能故,此為希越之辭,此定難得汝今乃能入故,明入此定者希有難得故。此自非十方佛力毗盧宿願及現威神并自善根,餘無能入故。舉無量方便三昧名者,向來默入眾未知名故舉歎之,令眾仰故。
「經」善男子.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佛,悉以神力共加於汝.又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入此三昧令汝說法。
「釋」明得定因,雙說加定因緣也,於中,先別顯,後總結。別顯得定有四因︰一、伴佛神力︰諸佛自說者,令眾敬仰故.二、主佛宿願.三、主佛現威.四、法慧善根,略無大眾機感。總結者,【入此三昧令汝說法】二句是結因所屬,謂由上四事,前三為緣,第四是因,因緣合故入此三昧,故前四定因,令汝說法即是加因,是為說此法故而加也.故十行十向之中皆云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故,又此令汝說法亦是後文之總。如實義者,此之四因通於二義︰一、由此四為得定因.如上四因所辨.二、由後三復是加因,諸佛即以願力而為加因,故云彼佛先作是願,今復自加。然此加是令先得定,還是居定後?謂此加有二種︰若約內外善根威神,願力冥資令其得定,則在定前.若約與智讚述,摩頂勸說,三業顯加,則居定後,二文昭著無惑也。
今天先講到加分之一總辨因緣,餘二明天再續。
………………………………………………………………………………………………………
第511講次。續華嚴經十住品第二、加分中二.
二、辨加所為︰且對加因名加所為,然加所為正在說法,此十亦即說法所為.謂舉佛願等為得加故,所以加者為說法故.若更進釋則有四重︰一、諸佛願等為入三昧故.二、入三昧者為得加故.三、所以加者為說法故.四、說法為何,為令菩薩增長佛智等故。
「經」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眾生界故.所入無礙故.所行無障故.得無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覺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住。
初十句別明中文含二意︰望加所為即是別說,望於說法即說法之意,謂加為說法。說法為何,為增佛智等,然說法所為即加所為,於十句中︰第一句【為增長佛智故】為總.餘九句皆別。
第一句總者,謂說十住法令信解諸菩薩修行,增長性習二性,生菩提智故.又此因智即同佛智亦得言增.增智何用,深入法界等故。此是為令未得十住菩薩聞說住已,增長無師自然智故。
餘九句別者,九句五對︰初二證真了俗對︰謂入無入相故云【深入】,為令證得無礙法界故.了相了性故云【善了】,為令了知所化種性故。次二無障無礙對︰由入法界離煩惱礙(無礙),為令往所化處無障礙故.由了眾生離所知障(無障),為令自行無障故。次二圓因趣果對︰謂巧安真俗【無等】故因圓,令得勝善增化法故.入薩婆若故云果滿,為令得佛證真智故。次二識法知根對︰即第八句、為令悟佛了俗智故,第九句、為令知所化根故。後一句為令得陀羅尼辨才故,此句雖非文對而是義對謂內持諸法,外說利他。
總結所說者︰謂若說十住,則前所謂皆得成就,為欲發起未入十住菩薩令進入故。
三、正辨加相分三︰口加勸說以增辯.意加冥被以益智.身加摩頂以增威。
「經」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釋」口加勸說以增辯.辨有二種︰一、他力辨.二、自力辨。故經云︰承佛威神故而演說法故。又此勸承力說即為加相也。此加相有三意︰一、口加標名.二、勸說是加相.三、以增辨是加意亦加益。下二業例此。
「經」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無癡智、無異智、無失智、無量智、無懈智、無奪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加中與十種智︰總謂四無礙解智.是說法所依故。餘九皆樂說無礙︰
樂說無礙有九種智︰
一、無著智者即無著辯才智,於所說法無住著故,即七辯中捷辯,須言即言故無著也。
二、無斷智即無斷辯,謂相續連環終無竭故。此是任放辨才智,不待說次。詞不斷,處處隨意,不忘名義故。
三、無癡智即是迅辯,明於事理心無癡闇,言則迅疾如懸河故,明了文義無癡闇故。
六、無量智即豐義味辯,名數事理皆無量故,於一切法一切器隨所應說無限量故。
七、無勝智即一切世間最上妙辯.非菩薩智所能通,設餘佛智亦不可勝故。此有五德︰(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三)其聲哀雅如迦陵頻伽.(四)能令眾生入心敬愛.(五)其有聞者歡喜無厭︰具斯五義故云無勝。
上即七辯。
九、無奪智具前總別,無能制伏令退屈故,無有能相映奪令闇昧故,依此辨說無有制伏令退屈故。
徵釋者︰先徵意云,諸佛有力有慈,於諸菩薩能與能普,何故十智唯與法慧.下釋云︰法慧得此三昧,法爾如是得諸佛加。謂由法慧得此三昧,三昧之力法應招致諸佛力加也。
「經」是時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薩頂。
「釋」身加︰一、令增威.二、令起故。然三加同時隨義為次,承前說便故先語加,為令起定身最居後。文中四︰一、顯多佛加,然諸佛不離本處則去住無礙.二、顯多佛同各觀觸頂不相障礙,手又不延則延促無礙,三、顯佛隨順法慧所說,亦彰法慧所說稱順法界及所作故,四、顯法慧所說,上稟尊力故,同時觸頂一多無礙故。要摩頂者,經云︰若有不為如來二種神力之所建立而能說法無有是處,一者身面言說神力,二者灌頂神力手摩身頂.身面言說神力者即前語加,灌頂神力手摩身頂者即智灌心頂,頂受摩者上稟尊力故。
第二、加分竟。
………………………………………………………………………………………………………
第512講次。續華嚴經十住品第三起分、第四本分。
第三、起分.
「經」法慧菩薩即從定起。
「釋」起分略由四意故從定起︰一、三昧事訖故.二、已得勝力故.三、說時至故.四、定無言說故.如十地住起分中釋。
第四、本分︰經文分為二︰先總顯體相.後、別陳其名。
「經」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彼菩薩住,我今當說。
「釋」總顯體相者︰然十住體略有三種︰一、約所依,即前三昧依此說於十住法故,論云三昧即法體故。二、約本體,即何以故此名住處者.謂此菩薩大菩提心以直心深心大悲心三種心為其體,雖三賢十地同此三心以為體。三、剋性體,若約所緣即真俗二境,若約能緣即悲智二行.二境既融悲智不別,境智冥契同一法界也。
以下是明住體中對前後諸位料簡。
此經文是約本體,若直觀經文則【住處】二字,總示其體.【廣大】已下,略顯其相.【住三世佛家】,結示住處。【彼菩薩住】,標以許說。
若依地論類例以解,則住處為總,餘皆是別。總即示體此云住處,十行名行業,十向名願,十地名願善決定,皆當位體也。然三賢十聖皆以菩提心而為其體.三賢位即十住十行十迴向。菩提心有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護一切苦眾生故。所念真如亦即本智,本覺智故.後二願(深心大悲心)顯是恆沙性德.然此三心有一必兼餘二,而三賢互有增微,十住直心增故故名為解,解為行願本故首而明之.十行深心增故名為行,依於前解以起行故,即由是菩提心體中深心樂脩一切諸善行故.十向大悲增故名為願,迴前解行願諸眾生離苦得樂故,即由是菩提心體中大悲心救護一切苦眾生故,謂彼菩薩位相漸高大悲轉厚,將前稱理所脩行海一一迴向一切眾生,令離苦得樂故。十地三心等證故名決定,而大悲為首故舉其願,地位最勝體具三心故。是以論云「願善決定者,如初地中發菩提心」即此本分中願.十信通信此三,等覺此三等佛,故知菩提心是諸位通依。
以下是明住體之正釋文,於中四。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等、與虛空等、住三世諸佛家、彼菩薩住。菩薩住處是總說,餘皆是別說。
總說此住位名【住處】者,若從增勝則以深般若住於真如,即復由此而為行願之所住處,謂此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等,乃至住三世佛家。菩薩不簡淨土穢土六趣四生貴賤貧富,但有增長菩提心處願生其中,故菩提心是菩薩住處。若從通說俱住上三菩提心家故,住處此云家也.家即家族,是以舊譯名為種性,即四種性中習種性也,良以此家菩薩所居故翻名住處.下文還就佛家以結。此是依傍論而釋。
餘皆是別中,句乃有二,義乃有四︰
一、【廣大與法界等】是勝住處.謂此位菩薩大菩提心是一切佛根本故廣大也,法界故大也,此廣及大皆等大法界故云與等。此中【廣大】即是勝義,謂大法界故。其【法界】言含於四義︰一、正念真如同理法界深無際限,勝諸凡夫,亦勝二乘偏真理故.二、普該菩薩無邊行相︰大悲深心同事法界無有邊量,勝二乘故.三、三心無礙同無礙法界,事理融故。四、同圓融法界.一一塵中無不具故,此與第三勝權菩薩。此大法界真如觀勝諸凡夫及二乘,以智淨故,大善巧說大乘法故勝義也。
二、【虛空等】者,謂大菩提果依菩提心體中正念真如法生故,如色法依虛空立故。此文是因善住處.因有二種︰一、無常愛果因,是因如虛空,依是生色,色不盡故,謂大菩提於有為界不可愛相故。二、常果因︰於無為界顯離障性故,此亦則為生了二因。古德又云︰一一位中如空包含無邊行海,又如空周遍非至非不至,又如空無礙故。
三、【住三世諸佛家】︰此位菩薩於菩提心三種體中是初直心,以此亦名十解位故,雖此三心非即非離,能依非即。常正念真如法直解菩提心。此心即菩薩生處故名佛家。三世佛無別故云三世。準論此名不怯弱住處,謂菩薩所住即佛所住故名佛家,進住佛家是不怯弱。若直釋經文即結示也,謂向言住處何所住耶,謂住佛家.佛家即是大菩提心,諸佛住此生菩薩故,真如悲願究竟唯佛方能住故。言【三世】者,是讚勝也。
四、【彼菩薩住】,標以許說.文易可知。
本分中總顯體相竟.下次再講別陳其名。
………………………………………………………………………………………………………
第513講次。續華嚴經十住品,上講次本分之總顯體相已釋略竟,今天續講別陳其名中分為釋經與定位。
「經」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何者為十.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去來現在諸佛所說。
「釋」釋經,文有三別︰先標數引證.次【何者】下,依數列名.後【是名】下,總結顯勝。
先、標數引證者︰謂三世佛果無不由此十住因成,如大王路法爾常規,故同說也。
【發心住】者︰謂經十千劫修信行滿入位不退,創發大心名發心住.此發心即住,是持業釋。瓔珞云「是上進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恆二恆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寶常住.修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修一切行.一切法門.乃至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為住」.三種發心中即信成就發心也。
【治地住】者︰脩治前心令離過失.謂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清淨潔白故.謂練治心地使悲智增明名治地住。
【修行住】者︰巧觀空有增修正行故。此是依無性觀修長養諸行,此修即行,持業為名。
【具足方便住】者,多習無量善根故,帶真隨俗習無量善巧化無住故。亦是具足義,此具足即方便。
【正心住】者︰成就第六般若故,謂聞讚毀,真正其心念不動故。此是住平等忍,不隨相故,正之心故也。
【不退住】者︰入於無生畢竟空性,心心常行空無相願,止觀雙運緣不能壞故。
【童真住】者︰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謂修真如觀成離染行故。
【法王子住】者︰從法王教生解當紹佛位故,謂應機巧說紹繼佛故。
【灌頂住】者︰從上九住觀空得無生心最為上故,謂位滿行成諸佛法水灌心頂故。
然此十住得名有三,謂四八九十從喻為名,第七離過受稱,餘約功德。從其所喻皆持業釋,若從能喻或依士釋。
後、總結.顯勝可知。
釋經竟。定位下次再續。
………………………………………………………………………………………………………
第514講次。續華嚴經十住品第四本分之定位。前講次已略釋經竟.今天來續講定位,依華嚴經說四十二位,如下︰
一、依唯識等,五位之中即當初位。言五位者︰一、資糧位即是三賢,從初發心積習福智為道資糧,為眾生故修解脫分善.二、加行位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復修加行,亦名順決擇分.三、通達位即是見道,謂初入地二種見道.四、修習位,始從初地第二住心乃至金剛無間心位名為修道.五、究竟位︰金剛心後解脫道中,盡未來際皆此位攝。
二、依攝論第六說有四位,即當初位之初。言四位者︰一、勝解行位,始從十信終於地前,餘三見修究竟同五中後三。
三、依瑜伽四十七說十二住,當其第二之初。言十二者︰一、種性住︰謂彼菩薩性自仁賢,性自成就菩薩功德,任持一切佛法種子,性離粗垢不能現起上煩惱纏.二、勝解行住︰謂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淨意樂所有一切菩薩行是.三、極喜住,即初地.從四至十二配二地至十地.四、增上戒.五、增上心.六七八三名增上慧分成三種謂︰六、覺分相應增上慧住.七、諸諦相應增上慧住.八、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九、無相有功用住.十、無相無功用住.十一、無礙解住.十二、最上菩薩住.十三、最上如來住。前言十二住就菩薩說,加後如來為十三住.第二即是三賢,第三已去,如次十地。
四、亦依瑜伽及顯揚第七,於十三住建立七地︰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即前三住.四、行正行地,謂從第四乃至第九住,前四依聖道修功用行滿故.五、決定地,即第十住,以八地無功任運增進故.六、決定行地,即第十一住,以九地依無功用起利他行故.七、以後二住為到究竟地︰前六唯菩薩,第七菩薩如來雜立為地,因圓果滿名到究竟地也。
五、依仁王下卷說十三法師各住一位,即當第一。言十三者︰一、習種性.二、性種性.三、道種性.四、善覺摩訶薩 ,即歡喜地初證真如得無分別智故.五、德慧,二地戒德清淨入修慧故.六、明慧,三地聞持發慧光故.七、爾焰,即四地燒於所知慧焰增故.八、勝達,五地入真達俗為難勝故.九、常現真實,六地般若實智常現前故.十、玄達,七地依空涉有為玄達故.十一、等覺,即八地得一切法是實覺故.十二、慧光神變,即當九地,善慧具四十辯,普應多會使情非情皆說法故.十三、觀佛菩薩.義當十地及等覺.而佛非十三之數.菩薩地盡能入佛境故。
六、依仁王上卷五忍之中,此當伏忍之下。言五忍者︰謂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各有上中下,如次配三賢、十地、等覺、妙覺。
七、亦依仁王五十二位.當其第二。此之十心是習種性中為十住因,開因異果,故加此十,剋實唯五十一,開等覺故亦通諸經有五十二。
八、依瓔珞四十二賢聖位當於下賢十住,以不立十信,十信攝在十住中故。
九、依瓔珞六種性亦當第一。言六性者︰一、習種性.二、性種性.三、道種性.四、聖種性.五、等覺性.六、妙覺性。若依楞伽等無復地位。
十、依此經說四十二位,無別資糧加行等名.然所說位依法性立,行布圓融二俱無礙,如玄文辨,十信開合已見賢首品。然此經雖言四十二,以具圓融行布則融前九,一經通明。若取差別即第二會終第七會。
定位竟。
………………………………………………………………………………………………………
第515講次。續華嚴經十住品第五、
第五、說分.即是行相。
釋此十住即為十段,一一段中皆徵與釋。徵,即十住名可知,以下不贅。釋中,先明自分,再明勝進.又前是住位,後是起行。
第一、發心住︰
「經」佛子.云何為菩薩發心住。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神足.或聞記別.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諸劇苦.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
先明發心之緣者,文列十緣,義含四因,謂信悲智及種性也。【見佛世尊】是初總相.【發菩提求一切智】是結前生後.中間十句別顯不同︰一、見佛形貌容儀.二、見佛顯色大相.三、見佛具隨好故人所樂見.上三觀外相也.四、知佛難遇,時乃一出,出便利益故為難遇,此通內外.五、見佛十力無畏降魔制外,此明內德.六、見佛神變難思,即神足論,此唯外用.於上六中隨見一事發生淨信欣心上求,此若可修我定當取.七、聞佛與授記,含於二義︰(一)聞授記作佛希預其數,(二)聞記當事希得此知,皆記心輪.八、聞佛與教誡,知惡可斷,善可進修,即教誡輪,上皆信智為因.九、見受苦眾生起悲心.未必聞教以種性內具,法爾慈恕,即悲因也.十、聞廣大法,謂佛功德義兼法滅,或傳或護,因通悲智,種性之因義通前十.此之十緣與賢首品所引瑜伽四緣,但開合之異耳。謂前六見佛緣,次二聞法緣,次一見生受苦緣,後即見法滅也。後結前生後者,唯證菩提方成前事結前也.求一切智,生後緣難得法而發心也。
「經」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何者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禪解脫三昧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普盡智。是為十。
「釋」正明緣境發心︰前言求一切智,十種智力即一切智,謂十種智力佛果方獲故。文有標、徵、列名、結數.而義見初品,大同初地,為得十力故等。又此十力於一實智而開為十,化生事足義含悲智,故略舉之,非不緣佛餘之功德。
………………………………………………………………………………………………………
第516講次。續華嚴經十住第一、發心住之勝進.
「經」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歎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前恆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三昧.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釋」明勝進.此是護小乘行,文分為三︰一、總標.二、【何者】下,徵列.三、【何以故】下,徵釋。
一、總標者︰謂欲求勝位應自勸勵,亦勸他學。即此位菩薩進求勝位也。
二、徵列者,於中有十不出悲智.【勤供養佛】為總,通財及法.下九為別,行下九事真供養故︰一、勸樂住生死心無厭,大悲為首故,智了其空無所懼故.二、勸住為主導除惡.三、勸能導理教之法.四、示果令欣,即教之所至.五、勸學佛德行以為能至.六、成德依緣故生佛前.七、為說等持勸脩,寂前上求下化之紛動.八、勸令摧生死輪,寂必遠離生死輪迴.九、勸令與苦眾生作歸處,不失悲故常為物依,亦是總結前義,諸所施為皆為眾生大悲增上故。
上八中遠離生死與一中令樂住亦不相違,略有三意︰一、勸物遠離自處無厭.二、要自無縛方能攝物.三、即智之悲故樂住生死,即悲之智遠離輪迴故.斯則不斷生死而入涅槃,不動真際常隨流轉,成不住道,此三意是為令自他成不住行故.謂前一意是即智之悲,雖樂出離生佛會中,而未曾捨三有救護.後二意是即悲之智,雖樂住生死而常近佛摧生死輪。謂由俱不住故能雙住,由不住生死故能住涅槃,由不住涅槃故能住生死等。
又一中既樂住生死與六中復云何生諸佛前.亦有三義︰一、為誘物故.二、求攝物之方故.三、悲智無礙故。又十藏約實智契捨,聞諸佛土不願往生.此約權不壞事,故生諸佛土。
三、徵釋者︰何須學此,令得通別二種益故.別謂增勝廣大,欲令所發大菩提心得增廣故,此之別益皆希後位.準下頌文,亦令不退轉故。【有所聞】下,諸位通益,以解從內發故不由他.他有三種︰一、他人.二者心外.三者性外。自解亦三︰一者熏習成性故能自解,由內性成故不隨他人.二、了唯心,不心外取法.三、了唯性,如性外一法亦無,故下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若爾云何復言有所聞耶,謂汎爾聞故,或自披尋聞乃約法,開悟約義,不必假人委曲指授故不由他,究竟則是佛無師智,下諸位中並同此釋.有云︰從自種生云不由他,但是初意何足可尚.又引下文,雖知諸法悟不由師,然求善知識無有厭足,亦非此意.彼據雙行,此約自悟故。以上此有兩釋︰一、聞重生解要由善知識為增上緣故.然其生解從自種起故不由他悟.雖依善知識然此聞熏不離自心,第一義諦心中無別他故,是以解籍師資有所聞法也,師及所說不離自心,故曰即自開解不由他悟也。如下經文云,雖知前諸法悟不由師,求善知識常無厭足。
第一、發心住竟訖。
………………………………………………………………………………………………………
第517講次。續華嚴經十住之第二治地住︰
第二、治地住︰釋中亦二︰一、明自分.二、明勝進。
「經」佛子:云何為菩薩治地住?此菩薩於諸眾生發十種心.何者為十︰所謂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同己心.師心.導師心。是為十。
「釋」自分內文徵釋結同前。列中.於眾生起十心有其二義︰第一、於一一眾生各起十心.第二、為辨差別對八種眾生︰一、於怨眾生非直不念加報亦乃授與利益,謂欲聞令得出世故.二、於貧苦眾生欲令遠離故起悲心.三、施於危懼無樂眾生令得樂具不盡.四、於惡行眾生令安住善行,在不定聚者令住正定聚.五、剛強者憐愍,即於得樂眾生以矜愍心不令放逸.六、於外道未發心者攝令正信發心,於柔耎者攝受教發心.七、已發心同行者守令不退.八、於一切攝菩提願眾生取如己身,劣己者將為齊己.九、於乘大道集進趣者推之如師.十、集具足功德者敬之如佛,此十大同第二地集義中釋,以斯十心治自心地。
「經」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誦習多聞.虛閑寂靜.近善知識.發言和悅.語必知時.心無怯佈.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諸眾生增長大悲.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釋」勝進亦徵列與徵釋。徵列中十法有通有別,通相可知,別依展轉︰一、勸眾生讀誦至教廣聞義理,總求多聞為二利行依.二、聞已閑靜思修.三、聞必依友,思有疑就師.四、於友求請言必和悅,不現語難相語.五、問不非時.六、不怖深法而不能受,不怯行法而不能行.七、以思慧力解達深義,非但多聞於義不了.八、如說修行,既了唯心順觀修行。九、既順觀行成行伏惑故離愚迷.十、既離二愚,觀智照理決定究竟故安住不動。徵釋中︰所以修者,上十多約智,以智導悲令轉增也.通益可知。
第二、治地住竟訖。
………………………………………………………………………………………………………
第三、修行住︰釋中亦自分與勝進︰自分是護煩惱行.勝進是護小乘行。
「經」佛子.云何為菩薩修行住.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何者為十︰所謂觀一切法無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作、一切法無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無處所、一切法離分別、一切法無堅實.是為十。
「釋」自分是於蘊處界等諸有為法脩十觀行。此為護煩惱行,謂觀無常等煩惱不生名護煩惱行。
列名中︰
第一句【無常】者,命行不住故,此句是總句修行,此觀漸頓不同。漸有二種︰一、約時分位.二、約性差別。一、約時分位中三︰(一)觀蘊等遷流性一期分位無常相.(二)觀剎那生滅無常相,即念念無常.(三)觀自體不成實無常相。二、約性中亦三︰(一)觀所執性是無物無常,謂無物可常故。(二)觀依他性是生滅無常,謂行隨故。(三)觀圓成實性是離不離無常,謂障無障別故。頓者觀蘊等生滅相即不生滅,所以者何?法若有實生滅則無常故,說身無常不厭身故。此十無常大同三地。
第二句【苦】者,觀蘊等逼迫性,洞達空無所起故。所以者何?蘊等相盡即性透徹無餘,由是違觸本來不起,以不起方有苦也。
第三句【空】者,觀蘊等究竟無所有故,又所執無相故空,依他無生故空,圓成無性故空。
第四句【無我】者.觀五蘊界等中無主宰故,不自在故.又蘊等中我與無我。無差別故,所以者何?我以無我為自性故。
第五句【無作】者.觀蘊等中假者既無,何有所作業.但緣有故,由念念無常故。又非常非無常故。
第六句【無味】者.業因尚無況有所貪五欲實味,由皆苦故無有樂味,但於下苦中橫生樂想,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又非苦非樂故。
第七句【不如名】者.依名召體推體非有,以彼空故無體可以當名.又如者稱順也,觀蘊等名體皆因生緣成待對假立,各無自實可相稱順.體若不如名,名豈有耶.名即是法名亦有名,展轉相望皆無實體,廣釋名義不相稱順也。 又非空非不空,言不及故。
第八句【無處所】者.觀蘊等相本無生起離住方所,若在方所則是有生故。以無我故無有處所,非在色中乃至識中也。又非我非無我,不在生死及涅槃故。
第九句【離分別】者.觀能取也,即觀蘊等無生則離分別,分別即是差別異名也,又心蘊相盡誰有分別故,念想無故。
第十句【無堅實】者.觀所取也,即觀蘊等虛假如幻幻相本盡故,實與不實相待有故。
又無常者未會法身故,苦者未得涅槃故,空者無善有故,無我者未得八自在故.則前四句自說生死,次、無作等四自說涅槃.常故無作,樂故無味,我故不如名,淨故無處所.然二理不偏照與之符,猶懸鏡高堂萬像斯鑑。
又初四句則因緣生滅是無常義等,次四則不生不滅是無常義故云無作.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因起有苦起即無起故無味也,諸法畢竟無所有是空義.人法二空,空亦空故,故不如名.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故無處所。故菴提遮經說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生滅卻是常義等。瑜伽四十六云「云何菩薩觀一切行皆是無常︰謂觀一切行言說自性,於一切時常無所有,如是諸行常不可得,若得斯意則入中道」。若依中邊論約三性說.則初後二性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依他起性則生滅是無常義等。
「經」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何以故.欲令菩薩智慧明了.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釋」勝進中是護小乘行者,謂觀察諸界破邪顯正不墮小乘名護小乘行,小乘不求種智不欲廣知故,欲使觀理事鎔融無障礙慧得明了故。列名中十句︰准頌各有二義。一、觀其事相因緣差別委細歷然。二、觀彼事相平等一性。初三句是作佛事處︰眾生是所度,法界是能度,世界是度處。次四句界是起見處.外道計四大為諸法本,小乘計四大為諸色因,又成身之體。後三句界是繫縛處︰云何觀耶.一、觀其相,委細而知.二、觀其性,甚深平等.三、徵意云.但總觀無常.何用廣知。釋意云.觀空不礙廣有知見,性相兼了,法智增明故。
第三、修行住竟訖。
………………………………………………………………………………………………………
「經」佛子.云何為菩薩生貴住。此菩薩從聖教中生.成就十法.何者為十︰所謂永不退轉.於諸佛所深生淨信.善觀察法.了知眾生、國土、世界、業行、果報、生死、涅槃。是為十 。
「釋」自分中有釋名及標徵、列、結也。釋名即【從聖教生】總有三種︰一、約教︰多聞熏習等流無漏教法生其智故,此即教法實為尊貴故.二、約佛︰下偈云「佛子於法如是觀.從佛親生名佛子」,此約能說人也,謂此菩薩生佛種中,此即聖種尊貴故.三、偈云「了達諸有無所有.超過彼法生法界」,此約理也.上三義皆能生,後一義兼顯所生之處.又能說所說、能詮所詮,成此三異,從此三生並可尊貴。...︰︰
列中十事同四地十種法智,但有開合耳,既從聖教生成就四智教化眾生︰一、【永不退轉】即自住處智,於法界生勝解不退轉故,亦所生也.二、同敬智,於佛淨信故,信佛心堅亦能生也.三、真如智,善觀察法故,觀法寂滅亦所生處也,法即法界,法界為所生處即真如故.四、分別所說智,即餘七句︰謂了眾生空有、佛土權實、世界染淨、行業善惡、果報苦樂、二種生死、四種涅槃。此四至十句皆了虛妄,所以者何?眾生依正皆妄因果故,菩薩離言念以言中,謂涅槃為寂靜無住等亦為妄也。
「經」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修集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圓滿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諸佛平等。何已故.欲令增進.於三世中心得平等.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釋」勝進︰初三解了通於教理行果.次三修集行法.次三誓當滿果.後一別了理法。此九約以性從相故說三世佛法,佛所得法名為佛法,謂菩提也.於中三︰初三是解佛菩提,次三是依解起行,次三是依行得果。後一別了理法是約即相之性說三世佛平等也,謂三世及佛差別歷然,而即平等一性也。徵釋是何以勸學此︰意欲進後位,真俗平等故,徧觀三世不殊,方知平等故。謂此菩薩生三世佛種中故,即應知三世佛及法相性鎔融之義,不爾不名生佛貴種,由此知故則真俗平等之智增進也。
………………………………………………………………………………………………………
第520講次。續華嚴經十住之第五住 ︰
第五、具足方便住︰釋中亦自分與勝進︰自分十心亦是方便也,勝進十心亦具足也。
「經」佛子.云何為菩薩具足方便住︰此菩薩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諸災難.令一切眾生出生死苦.令一切眾生發生淨信.令一切眾生悉得調伏.令一切眾生咸證涅槃。
「釋」自分中即第二住發起此心.此以【所修善根】正向所為.例前解釋,文並可見。此別為一勢.謂初是總句,救苦護善故,免濟在苦厄者故。云何護善︰一、授與樂因,令修善故.二、令得樂果,謂安樂故,令得善果故.三、哀愍妄樂,不令著故.四、云何救苦,度一切苦得解脫故.何者是苦.苦有二種︰一、三災八難.二、二種生死。云何能離︰一、教生淨信.二、由淨信故授以三學,令諸根煩惱皆得調伏。云何得樂,謂咸證涅槃,究竟滅苦是真常樂。初句九字句句皆有【此菩薩所修善根皆為】等字。
「經」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知眾生無邊.知眾生無量.知眾生無數.知眾生不思議.知眾生無量色.知眾生不可量.知眾生空.知眾生無所作.知眾生無所有.知眾生無自性。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勝.無所染著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前六義含深廣者,云何廣耶︰一、無涯畔.二、無分限.三、離算數.四、言思莫儔.五、色類非一.六、非稱量盡。所言深者︰【無邊】謂非有非無非斷非常故.【無量】者︰常一剎那,無長短故.【無數】者︰非一非異不墮數故.【不思議】者︰即妄即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無量色】者︰頓現身器故.【不可量】者︰出二量故,現量比量不能量故。
後四唯顯甚深中,知彼眾多差別即無差別平等一相。第七句【知眾生空】為總句,人法空故,此云何空。八【知眾生無所】約能成,非是自他共所作故。九【知眾生無所有】約所成,內外推尋無所有故。十、無自性,蘊處界等俱緣成故皆無自體,謂無性故空,無性故誰能作,無性故無所有,非斷無也.由法尚無性故假者何有,假者既空誰復造業,能起之業尚無,寧有所起之果。又七八九是三脫門。
徵釋︰意云雙明深廣,性相交徹則轉復增勝,謂欲令此菩薩知眾生數量眾多差別,即非數量眾多差別,而亦不壞幻相,歷然可見,令此解心轉增勝故。形奪兩亡皆無染著成般若故。
第五、具足方便住竟訖。
………………………………………………………………………………………………………
第521講次。續華嚴經十住之第六住 ︰
第六、正心住︰釋中亦自分與勝進︰
「經」佛子.云何為菩薩正心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心定不動.何者為十︰所謂聞讚佛毀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菩薩毀菩薩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菩薩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動.聞說眾生有垢無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易度難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成有壞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釋」自分內,由成就般若了法性相故皆不動名為正心。分三︰初四約所敬三寶.次三約所愍眾生.後三約所知法界.此十句皆修音聲忍.聞讚不加珍重,毀不起輕慢心,如故不改動也.上句顯非世間剛猛心頑愚心同。上句云於佛法中者,非無記不善愚迷等心故。下句云心定不動者也,知諸法自體故,無性理故,如幻如夢故,無分別故,於讚毀不見二相.由此忍解正解正見不動,如覺者知夢,幻師知幻,彼等豈復取幻相夢境為實邪。
就初四句中約所敬三寶者︰由了法平等,聲如谷響,故於讚毀不生欣慼.又在執應毀,就理應讚故.即三寶及行是菩薩所欣仰境,聞讚應喜,聞毀應惱,由知讚毀同一無性故,無分別心不動也。故商主天子經云「無有不毀語言而能至其解脫中故」.言語性空即是解脫故。
次三約所愍眾生者︰【有量無量】是斷常邊,菩薩不墮.【有垢無垢】是增減邊,菩薩遠離.【易度難度】是苦樂邊,菩薩不住。又有垢者難,無垢者易.又亦反此,以不發心不知垢故名之為無。此三句明菩薩度生悉欲令盡,聞少無垢,易度應喜.聞多有垢,難度應憂.然則不爾,由前義故,准思可見。
後三約所知法界者︰有量無量亦是斷常,餘二增減有成即增,有壞即減.若有即增,若無即減.已得正心故皆不動。又約眾生,大悲大願無限量故.了法界性超量非量故.知法界相,緣成世界說有成壞非成壞故,謂緣成故有成,緣離故有壞.緣成故無成,緣壞故無壞.體有相無、體無相有,皆自在故.謂體有是圓成之有.相無是緣成之無.緣成之體無自性故,緣成之相不壞相故。則二體不同,實體則有,妄體則無。若約真俗二義別說.體有相無是真如上二義.體無相有是緣成上二義。又體有體無皆真如上二義.相有相無皆緣起上二義.思之可知。上皆出所以故不動.況並音聲性離,何足動哉。此約觀心故不動。此三句明法性離於數於數量成壞有無,今既聞之理難忍受,由前道理正念思惟,故於彼言無所動亂也。
「經」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體.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真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夢.一切法無分別。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進,得不退轉無生法忍.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釋」勝進中︰然【勸學】者通聞思修.偈云聽聞乃一義爾,理實應須思修無相無體等法耳。
列中, 此菩薩常樂聽聞此十法非修觀也。
第一句【無相】者,自性之相不可得故.謂樂聞蘊處界中界如等相無差別故。
第二句【無體】者、緣起想成故,蘊等緣生故。
第三句【不可修】者、圓成性淨故,此同無生,謂諸入苦果虛妄分別為本故無有生,知妄本真即圓成性,造業無故。
第四句【無所有】者,明能成非有,所造業無故。
第五句【無真實】者,明所成無實,所成果法無有真實故.所趣果虛故。
第七句【無性】者,明空性亦離,此顯寂靜,無性故寂靜,實性故。
第八句【如幻】者,為喻上緣現似有故。
第九句【如夢】者,為喻上想生,似實故。
第十句【無分別】者,為總離取捨出沒想,即雙遣有無故無分別,平等故.
此與六地取染淨法分別慢對治文多相似。又以後五句釋前五句,謂空故無相,無自性故無體,業如幻故不可修,果似實故如夢,能聽聞心無真實故無分別。此十句前後相釋,十地論中有此體惑。
第六、正心住竟訖。
………………………………………………………………………………………………………
第522講次。續華嚴經十住之第七住 ︰
第七、不退住︰釋中亦自分與勝進︰
「經」佛子.云何為菩薩不退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堅固不退。何者為十︰所謂聞有佛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法無法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無菩薩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修行出離、修行不出離,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過去有佛過去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未來有佛.未來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現在有佛現在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佛智有盡、佛智無盡,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於佛法中心不退轉。是為十。
「釋」自分十中︰謂菩薩得音聲忍有淺有深,前位但聞讚毀三寶非總撥無而心不動為淺忍也,今此乃聞三寶有無言傷甚不退為難,既得不退為深忍也。初三三寶,次二別顯前法,次三別明初佛,後二約佛境智通佛法也。而十皆言【不退轉】者,大同前位.然此位中已入無生,知所聞法畢竟空故.又前位會事入理令心不動,今此事理雙現而心不退,後位從理向事唯隨事行轉純熟故.是故前位於三寶等但聞讚毀忍之尚易,今初三三寶聞有無利害轉深成忍則難故過前位.又前言不動但能正心,今云不退有進趣義.又權實方便皆悉通達,有無等言皆有在故.佛則色相虛無應機為有,法則離相離性不壞相性.菩薩同佛。依經文為三︰一、聞佛有者應機現故,無者非世有故.二、聞法有者理法可證教法隨機,行法剋果,果法讎因故.無者理教行果離妄有故。三、有菩薩等者,大乘種性決定有故,無者佛種從緣自性無故︰︰..
次二別顯前法中︰約事行為有,入理行為無。聞菩薩行有者。如前說無離三輪故。出離有二︰一、約自行︰義同前文有垢無垢,亦約事理.二、就化他,悲故不出,由智故出。聞菩薩脩行出離如前說不出離,若有出離則無出離故。
次三別明初佛者,亦論三世佛有無者,過未佛以今望彼無也,各據緣會時說有也,現在有無如初句說。此何異初句︰初句邪見為無,正信言有,此三亦非正見.雖許有佛不遍三世,或言過去入滅是故非有,未來未成安得為有,現在生界未盡,佛願未滿,今有佛者皆應現耳俱有可知.今知其謬說為無,正說為有。
智即【佛智有盡無盡】︰竪約智體,即約智體離相。
一、竪約智體,以盡智故名為有盡,窮未來故名為無盡.又若入永滅則名為盡,不永滅度是即無盡.約從修生則名為盡,即同無為故名無盡。謂智體即真有無俱離,有相盡故名智有盡,無相盡故名智無盡。故盡智者,諸惑都亡、諸相皆寂也.智體湛然盡未來際,體不可亡為無盡。
後境即橫就所知︰謂法無盡故智亦無盡,以無盡智稱無盡法則名為盡.今菩薩窮究知依竪義半了半不了,知依橫義二俱是了,又相待說有盡無盡,就理而言並非二相。後一就境︰約性一相,三世平等故.約相非一,不壞世俗故,故知其隨說皆非遍知。此為稱理無盡,無法不窮為盡。此為約智用緣境,於中分相與融攝二種︰分相亦分緣世俗與緣勝義。世俗境可破壞故,有限量故,了彼智名有盡也.勝義境無滅壞故,離分限故,了彼智名無盡也。融攝者︰謂世俗境有盡,勝義境無盡.然此二境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能了彼智名盡無盡.謂知世俗即勝義故盡即無盡也,知勝義即世俗故無盡即盡也.二境無礙故了彼之智亦無礙也。
自分已略釋竟,勝進明天再釋也。
「經」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廣大法.何者為十︰所謂說一即多、說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於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無相即相、相即無相.無性即性、性即無性。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進,於一切法善能出離.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釋」勝進中,十事五對︰此大同七地中樂無作行對治,發起十種殊勝行,由此知其事理無礙,至地則得權實雙行。
一、一多對.總含三義︰一、約權實︰於一佛乘說無量故,雖有眾多皆佛因故.二、約事理︰理能成事說一即多,事能顯理說多即一.三、約事事無礙.有同體異體。此對是一多相即,約色心時方身處等,或約位相,或約業用說也。
二、文義對︰文隨於義,轉變密意故,即如初句,一言隨於多義。義隨於文,顯了直說故,此約教義相即,此准純淨無漏,亦通位用。即下三對但顯事理一無礙義。若望下偈云,如是一切展轉成,則文義亦通事事無礙。
三、遍計也︰非有即有者無為即有為,有即非有者有為即無為也,理無情有無二故。
四、依他︰無相即相者,真如德相即有為相狀故.相即無相者,有為相狀即真如德相故.幻相性空無二故。
五、圓成︰無性即性者,有為法無自性即真如自體故.性即無性者,真如自性即有為法無自性故.性空與不空二如不異故。
又上三對中,皆以三性三無性相即,依理事無礙說也。
徵釋中︰善能出離者,不沈沒於事理,成後位自在也,欲令於理事法中離限礙故。
第七、不退住竟訖。
………………………………………………………………………………………………………
第523講次。續華嚴經十住之第八住︰
第八、童真住︰釋中亦自分與勝進︰
「經」佛子.云何為菩薩童真住。此菩薩住十種業.何者為十︰所謂身行無失.語行無失.意行無失.隨意受生.知眾生種種欲.知眾生種種解.知眾生種種界.知眾生種種業.知世界成壞.神足自在,所行無礙。是為十。
「釋」自分中云十業者,即身語意之所為也。列中三︰初三三業無失.次三自行亦為化體.次四以能化智知所化境。
初三三業無失,永離習氣唯佛得之,三業隨智慧行行也。任運無功在於八地,此中多同八地,能行無漏故得無失.無十不善失亦無錯謬失。即無失有二種︰一者無過失,謂若三業所作與惑相應皆為過失,今此無礙故云無過失.二者無錯失,謂身無非威儀,語無猝暴音,意無忘失念,此三具獲唯果分得通因,或依法性鎔融,斯亦具足。
次三自行亦為化體,餘皆利他︰初一隨意受生者能化身也,頓悟菩薩隨願受生,貴在利人不揀淨穢,慚悟地前許受變易意生身故。
次四以能化智知所化境,即十力智之四智也,即知所化欲解性業。次一化處,即知所化依果。後一化法正化,既知所化根欲,隨應現通。
「經」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知一切佛剎.動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遊行無數世界.領受無數佛法.▲現變化自在身.出廣大遍滿音.一剎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釋」勝進是不動行︰初六於剎自在.後四三業自在.此同八地,若色若土皆自在故。
初六於剎自在中︰初一總知分齊.二、三、作用持兼願力.四、十眼智觀.五、有佛便詣.六、游以化生。謂初及四意業,餘身業。
後四三業自在中︰一、意、二、身、三、語、四、通三業。
第八、童真住竟訖。
………………………………………………………………………………………………………
第524講次。續華嚴經十住之第九住︰
第九、王子住︰釋中亦自分與勝進︰
「經」佛子.云何為菩薩法王子住。此菩薩善知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善知諸眾生受生.善知諸煩惱現起.善知習氣相續.善知所行方便.善知無量法.善解諸威儀.善知世界差別.善知前際後際事.善知演說世諦.善知演說第一諦。是為十。
一、知六趣四生受報差別,此受生此通三︰一知引淨業感總別報.二、知九種命終心受生差別.三、知彼種種受生而無來處。又知九種命終心受生差別故。此中九種命終者,即三界命終,各起三界心故。如欲界命終三者︰一、還起欲界心.二、起色界心.三、起無色界心。餘二界命終起三類耳。
三、知種等相續,習氣謂諸煩惱種,熏而習之同彼氣分故。相續即無間斷,非如現行有間斷故.習氣有四,如九地說︰一、因習氣.二、果習氣.三、道習氣.四、餘殘習氣。
四、知諸乘作業、此通二義︰一、修自利善巧.二、修利他善巧.所入法門皆善巧故。
六、解諸軌儀者,知法師軌儀.謂法師軌儀庠序生善乃至語言審諦。
八、知化時.即知所化所依時差別,隨根生熟不差失故。
九、知所化宜聞四種世俗安立道理。
十、知所化宜聞不可言說法性時非安立諦。
又九十兩句二依二諦說,皆說成就也,又知不即不離鎔融無礙。
勝進十中︰
「經」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法王處善巧.法王處軌度.法王處宮殿.法王處趣入.法王處觀察.法王灌頂.法王力持.法王無畏.法王晏寢.法王讚歎。何以故.欲令增進,心無障礙.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釋」勝進十法,皆言【法王】者︰既言王子倣佛之儀合子法度。而言處者,即是位也,如世王子之於父王,今對辨之,既法王子住故,應於此學佛施為。
初六皆云處者,處猶位也。
一、善巧者︰言辭安立及諸伎藝悅可王心,今此菩薩學佛法王說法言辭安立權實,善巧方便以悅佛心。謂學佛隨機安立種種乘教,一乘三乘五乘,乃至無量乘八萬四千教門,乃至佛剎微塵數威儀路攝化眾生,此皆善巧安立也。
二、軌度︰【軌】謂坐立,動中規矩容止可觀.【度】謂升降,出入往來進退可度,此明無虧戒行住佛威儀也。即隨於佛果位中所應施作令佛位中所行法度也。
三、宮殿者︰父王在宮即行子禮,父王處殿即行臣禮.若處涅槃正殿即令萬行歸宗,若處慈悲宮室則子愛含識,大悲故。
四、趣入者︰趣者就也,謂澤及萬人.入者收也,謂庭來萬國.菩薩則無機不就、無德不收.三慧趣入三空門故。
五、觀察者,審機故︰入則觀父王察其聲色,出則觀群臣知其賢愚.菩薩入則觀佛教理,出則審機可否。
六、灌頂者︰學佛以佛所證甘露法性水灌位滿菩薩心頂故。十地有文,出現法喻雙辨。
七、力持者,學佛以神力持菩薩故︰聚人則以財為力,慎危則以戒為力,降怨則以忍為力,廣業則以勤為力,定亂則以靜為力,謀安則以智為力,固眾則以仁為力,制敵則以眾為力.菩薩六度四等、萬行總持皆力義也.持財以儉、持眾以信、持安以不憍、持力以不奢,餘可類取,皆能持也。
八、無畏者,學佛四無畏十無畏法故︰為上無亢則無憂悔之畏,節儉財色則無病畏,居上不憍則無亡畏,為下不亂則無刑畏,在醜不爭則無兵畏,三不備者永無死畏.菩薩修行離老病死五種怖畏得十無畏。
九、宴寢者,學佛所入定故︰晝無故不內宴,夜無故不外寢,宴於側室,寢於正處。菩薩入定同佛,不過明以躭其味,不昏沈以滯於境,無幽不得其味,正定不易其心。
十、讚歎者︰樂則歌讚,苦則哀歎.讚音宜和樂,歎音宜哀思,其情切其辭文。菩薩應仰讚佛德哀歎眾生,情詣於理使令欣厭。此有二種︰一、學佛讚諸菩薩令增勇銳.二、學佛讚諸曩所修行今菩薩學故。
徵釋者︰益內二種︰一、為令所增.二、為無障礙.即欲令增進得於後位,無礙智故。
第九、王子住竟訖。
………………………………………………………………………………………………………
第525講次。續華嚴經十住之第十住︰
第十、灌頂住︰釋中亦自分與勝進︰
「經」佛子:云何為菩薩灌頂住.此菩薩得成就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震動無數世界.照耀無數世界.住持無數世界.往詣無數世界.嚴淨無數世界.開示無數眾生.觀察無數眾生.知無數眾生根.令無數眾生趣入.令無數眾生調伏。是為十。佛子.此菩薩身及身業、神通、變現.過去智.未來智.現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薩,亦不能知.
「釋」自分中二︰前十句所成德用.後十句讚勝難測,以位終故加此一段。
十句所成德用中︰前五了世界無礙智,後五成就眾生無礙智,以智度滿故,多同大盡分智成就說。
前五約所化依果以顯以自在,於中︰一、動剎.二、照剎.三、住持,謂以神力持欲壞剎令住.四、遊剎.五、嚴剎作神變等.此五多依神境智通,以皆緣外色或內身故作轉變等。其第四遊剎或名如意通,以其往還自在故.或名身通,以內身轉變往還故隨相立,此三名實是一通爾。第五嚴淨有二種︰(一)宿因嚴,謂菩薩萬行皆為嚴士因故,如經序第一中說.(二)現力嚴,謂佛菩薩以神通力變現嚴事故,如此所說。
後五是約能所益,以顯自在中,初三能益︰一、開示法門.二、觀機欲樂.三、知根生就.後二所益︰一、令信解趣入.二、令心調起行。
十句讚勝難測及後勝進,皆是神通有上無上分中義。今讚勝中︰前四即業自在不可知︰一、身量.二、身所作用.三、十通,於情非情所作無擁.四、通用,於情非情轉變自在.後六心智自在不可知︰五六七即三達圓明智,即知三世境.八、知器世間自在智,嚴土行也.九、定心所現之境,即緣眾生心為境.十、大智所知之境,即緣佛智為境。並深廣故下位不知。
「經」佛子.此菩薩應勸學諸佛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眾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何以故.欲令增長一切種智.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釋」勝進中三︰一、標.二【何者】下,徵列.三、【何以故】下,徵釋︰
標者︰即學佛一切智、一切種智.以當位滿灌頂成佛.以攝諸位皆此中具故.如法界品海幢處說.玄中廣明。
徵列中︰一、學佛三達智,此是總句。二【佛法智】者,覺法自性,善出現儀。三、了達事理無礙法界.四、事法橫廣,即知法界無邊.五、大用周遍,即遍知一切世界.六、身智光照一切剎.七、神力持一切剎令不壞,法力持令進善.八、知眾生根欲性窮盡所化.九、知化法,即知一切有為法性相.十、了化主,即知佛一切種智。
徵釋︰成十勝智.復更學者,為欲成佛種智位故。然上所釋大依十地。
第十、灌頂住竟訖。
十住竟訖。
………………………………………………………………………………………………………
第526講次。續華嚴經十住之陸、顯實證成分。
陸、顯實證成分︰此是十住成就。
「經」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踊、遍踊、等遍踊.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雨天妙華、天末香、天華鬘、天雜香、天寶衣、天寶雲、天莊嚴具、天諸音樂不鼓自鳴.放天光明,及妙音聲。如此四天下,虛彌山頂帝釋殿上,說十住法,現諸神變.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詣於此.充滿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說此法.我等諸人同名法慧.所從來國同名法雲.彼土如來皆名妙法.我等佛所亦說十住.眾會眷屬、文句義理,悉亦如是,無有增減.佛子.我等承佛神力來入此會,為汝作證.如於此會.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釋」顯實證成分中有二︰第一、現瑞顯實.第二【又以佛神力】下,菩薩證成。
第一、現瑞顯實中︰先此界有動地雨供。動地中三︰一、動因.二、動處.三、動相。二中【一萬佛剎】表動一萬佛剎塵數剎,猶劣行故.雨供中十種可知。後【如此】下,結通十方,略標三事︰一、處.二、所說法.三、神變。
第二、菩薩證成者,於中二︰先能證現前︰後【作如是】下,發言讚述。
能證現前可知。
發言讚述者,於中四︰一、讚其所說.二、【我等】下,舉同顯證.三、【佛子】下,舉因結成。四、【如於此】下,結通廣遍。
四中︰一、三.可知。
二、舉同顯證,此有四同︰一、能說人.二、所說處.三、會主.四、所說法。初後與此同.中二但彼同者,法慧表解不可不同,法若不同豈名為證.中二異此者表人異道同,處殊法一方表通方之說,成證義也。若亦同此,將謂餘異名界佛不同說也。若爾.何故同名法雲妙法,不多舉耶,為有表故.謂所說法該於十地故,非麁淺故。就所說中,眾會約人,眷屬兼法.文句義理主伴皆同也。
四、結通廣遍者︰謂非唯來此為汝作證,於餘處證亦同證此,彌顯所說是通方也.此是彼菩薩結通,不俟經家結通也。
此經何以要十方同說.謂引攝之教隨機不一諸方有殊,圓實之教法爾常規,故十方同說,十方如來同一道故,三賢十聖無異路故。又何要遍於十方,謂能詮如所詮故,所詮義理無不同故.表位優劣證有多少,據其所說無處不該。又為欲表說證同時故。
陸、顯實證成分竟︰
………………………………………………………………………………………………………
第527講次。續華嚴經十住之柒重頌分。
柒、重頌分.於中總有一百頌,分二︰第一、九十一頌正頌前十住法.第二【如是十住】下九頌,結歎勸修。
第一發心住住中有四十六頌,文分為四︰一、三頌頌發心緣.二、三十二頌緣境發心.三、十頌勝進所學.四、一頌總結。
「經」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暨於法界,而說頌言:
見最勝智微妙身.相好端嚴皆具足.如是尊重甚難遇.菩薩勇猛初發心
見無等彼大神通. 聞說記心及教誡.諸趣眾生無量苦.菩薩以此初發心
聞諸如來普勝尊.一切功德皆成就.譬如虛空不分別.菩薩以此初發心。
「釋」三頌頌發心緣者︰【尊重】即前眾生樂見.第三偈即廣大法。
三十二頌緣境發心中分二︰前十頌緣十力發心.後二十二頌別顯所求︰
「經」三世因果名為處.我等自性為非處.欲悉了知真實義.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現在世.所有一切善惡業.欲悉了知無不盡.菩薩以此初發心
諸禪解脫及三昧.雜染清淨無量種.欲悉了知入住出. 菩薩以此初發心
隨諸眾生根利鈍.如是種種精進力.欲悉了達分別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種種解.心所好樂各差別.如是無量欲悉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眾生諸界各差別.一切世間無有量.欲悉了知其體性.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有為諸行道.一一皆有所至處.欲悉了知其實性.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世界諸眾生.隨業漂流無暫息.欲得天眼皆明見.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世中曾所有.如是體性如是相.欲悉了知其宿住.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諸結惑.相續現起及習氣.欲悉了知究竟盡.菩薩以此初發心。
「釋」十頌緣十力發心者,各一頌一力:初中,謂以因感果斯為是處,從我心冥性等生無有是處,餘文可見。
第一發心住四十六頌中三十二頌前十頌緣十力發心竟.後二十二頌別顯所求下次再續︰
………………………………………………………………………………………………………
第528講次。續上講次華嚴經十住之柒重頌分第一發心住之二十二頌。
二十二頌別顯所求者︰長行結前生後,云求一切智.今偈略顯一切智相。此二十二頌,一頌一智,或有闕智了等言者,蓋文略耳.此以類例相從攝為十智。
「經」隨諸眾生所安立.種種談論語言道.如其世諦悉欲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諸法離言說.性空寂滅無所作.欲悉明達此真義.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悉震動十方國 .傾覆一切諸大海.具足諸佛大神通.菩薩以此初發心。
「經」欲一毛孔放光明.普照十方無量土.一一光中覺一切.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難思諸佛剎.悉置掌中而不動.了知一切如幻化.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無量剎眾生.置一毛端不迫隘.悉知無人無有我.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一毛滴海水.一切大海悉令竭.而悉分別知其數.菩薩以此初發心
不可思議諸國土.盡抹為塵無遺者.亦悉分別知其數.菩薩以此初發心。
「經」過去未來無量劫. 一切世間成壞相.欲悉了達窮其際.菩薩以此初發心
三世所有諸如來.一切獨覺及聲聞.欲知其法盡無餘.菩薩以此初發心。
「經」無量無邊諸世界.欲以一毛悉稱舉.如其體相悉了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無量無數輪圍山.欲令悉入毛孔中.如其大小皆得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寂淨一妙音.普應十方隨類演.如是皆令淨明了.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語言法.一言演說無不盡.欲悉了知其自性.菩薩以此初發心
世間言音靡不作.悉令其解證寂滅.欲得如是妙舌根.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使十方諸世界.有成壞相皆得見.而悉知從分別生.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十方諸世界.無量如來悉充滿.欲悉了知彼佛法.菩薩以此初發心。
「經」種種變化無量身.一切世界微塵等.欲悉了達從心起.菩薩以此初發心
「經」過去未來現在世.無量無數諸如來.欲於一念悉了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具演說一句法.阿僧祇劫無有盡.而令文義各不同.菩薩以此初發心
十方一切諸眾生.隨其流轉生滅相.欲於一念皆明達.菩薩以此初發心
「經」欲以身語及意業.普詣十方無所礙.了知三世皆空寂.菩薩以此初發心
「經」菩薩如是發心已.應令往詣十方國.恭敬供養諸如來.以此使其無退轉
菩薩勇猛求佛道.住於生死不疲厭.為彼稱歎使順行.如是令其無退轉
十方世界無量剎.悉在其中作尊主.為諸菩薩如是說.以此令其無退轉
最勝最上最第一.甚深微妙清淨法.勸諸菩薩說與人.如是教令離煩惱
一切世間無與等.不可傾動摧伏處.為彼菩薩常稱讚.如是教令不退轉
佛是世間大力主.具足一切諸功德.令諸菩薩住是中.以此教為勝丈夫
無量無邊諸佛所.悉得往詣而親近.常為諸佛所攝受.如是教令不退轉
所有寂靜諸三昧.悉皆演暢無有餘.為諸菩薩如是說.以此令其不退轉
摧滅諸有生死輪.轉於清淨妙法輪.一切世間無所著.為諸菩薩如是說
一切眾生墮惡道.無量眾苦所纏迫.與作救護歸依處.為諸菩薩如是說。
「釋」十頌頌勝進十法︰一頌一法.皆言【令其不退轉】者,顯勸學之意也。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七住已上.二、證不退︰初地已上.三、念不退︰八地已去。今此近希位不退故,若約圓教當位,從信入住得位不退,初發心時成正覺故。
「經」此是菩薩發心住.一向志求無上道.如我所說教誨法.一切諸佛亦如是
………………………………………………………………………………………………………
第529講次。續華嚴經十住之柒重頌分之。
「經」第二治地住菩薩.應當發起如是心.十方一切諸眾生.願使悉順如來教
利益大悲安樂心.安住憐愍攝受心.守護眾生同己心. 師心及以導師心。
已住如是勝妙心.次令誦習求多聞.常樂寂靜正思惟.親近一切善知識
發言和悅離麤獷.言必知時無所畏.了達於義如法行.遠離愚迷心不動。
此是初學菩提行.能行此行真佛子.我今說彼所應行. 如是佛子應勤學。
「經」第三菩薩修行住.當依佛教勤觀察.諸法無常苦及空.無有我人無動作
一切諸法不可樂.無如名字無處所.無所分別無真實.如是觀者名菩薩。
次令觀察眾生界.及以觀察於法界.世界差別盡無餘.於彼咸應勤觀察
十方世界及虛空.所有地水與火風.欲界色界無色界.悉勸觀察咸令盡。
觀察彼界各差別.及其體性咸究竟.得如是教勤修行.此則名為真佛子。
「經」第四生貴住菩薩.從諸聖教而出生.了達諸有無所有.超過彼法生法界
信佛堅固不可壞.觀法寂滅心安住.隨諸眾生悉了知.體性虛妄無真實
世間剎土業及報.生死涅槃悉如是.佛子於法如是觀.從佛親生名佛子。
過去未來現在世.其中所有諸佛法.了知積集及圓滿.如是修學令究竟
三世一切諸如來.能隨觀察悉平等.種種差別不可得.如是觀者達三世。
如我稱揚讚歎者.此是四住諸功德.若能依法勤修行.速成無上佛菩提。
「經」從此第五諸菩薩.說名具足方便住.深入無量巧方便.發生究竟功德業
菩薩所修眾福德.皆為救護諸群生.專心利益與安樂.一向哀愍令度脫
為一切世除眾難.引出諸有令歡喜.一一調伏無所遺.皆令具德向涅槃。
一切眾生無有邊.無量無數不思議.及以不可稱量等.聽受如來如是法
此第五住真佛子.成就方便度眾生.一切功德大智尊.以如是法而開示 。
「釋」第五住具足方便住五頌.初三頌自分.次一頌勝進.後一結歎。
「經」第六正心圓滿住.於法自性無迷惑.正念思惟離分別.一切天人莫能動
聞讚毀佛與佛法.菩薩即以所行行.眾生有量若無量.有垢無垢難易度
法界大小及成壞.若有若無心不動.過去未來今現在.諦念思惟恆決定。
一切諸法皆無相.無體無性空無實.如幻如夢離分別.常樂聽聞如是義。
「釋」第六正心住住四頌︰初三自分︰於中後半頌,是顯不動之意.二、一頌勝進。
………………………………………………………………………………………………………
第530講次。續華嚴經十住之柒重頌分之。
「經」第七不退轉菩薩.於佛及法菩薩行.若有若無出不出.雖聞是說無退動
過去未來現在世.一切諸佛有以無.佛智有盡或無盡.三世一相種種相。
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如是一切展轉成.此不退人應為說
若法有相及無相.若法有性及無性.種種差別互相屬.此人聞已得究竟。
「經」第八菩薩童真住.身語意行皆具足. 一切清靜無諸失.隨意受生得自在
知諸眾生心所樂.種種意解各差別.及其所有一切法.十方國土成壞相
逮得速疾妙神通.一切處中隨念往.於諸佛所聽聞法.讚歎修行無懈倦。
了知一切諸佛國. 震動加持亦觀察.超過佛土不可量.遊行世界無邊數
阿僧祇法悉諮問.所欲受身皆自在.言音善巧靡不充.諸佛無數咸承事。
「經」第九菩薩王子住.能見眾生受生別.煩惱現習靡不知.所行方便皆善了
諸法各異威儀別.世界不同前後際.如其世俗第一義.悉善了知無有餘
法王善巧安立處 .隨其處所所有法.法王宮殿若趣入.及以於中所觀見
法王所有灌頂法.神力加持無怯畏.宴寢宮室及歎譽.以此教詔法王子
如視為說靡不盡.而令其心無所著.於此了知修正念.一切諸佛現其前。
「經」第十灌頂真佛子.成滿最上第一法.十方無數諸世界.悉能震動光普照
住持往詣亦無餘.清淨光嚴皆具足.開示眾生無有數.觀察知根悉能盡
發心調伏亦無邊.咸令趣向大菩提.一切法界咸觀察.十方國土皆往詣
其中身及身所作.神通變現難可測.三世佛土諸境界.乃至王子無能了
一切見者三世智.於諸佛法明了智.法界無礙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
照耀世界住持智.了知眾生諸法智.及知正覺無邊智.如來為說咸令盡
「釋」第十灌頂住六頌︰初四自分.於中三頌,頌所成德用.一頌頌讚勝難測.後二頌勝進。
「經」如是十住諸菩薩.皆從如來法化生.隨其所有功德行.一切天人莫能測
過去未來現在世.發心求佛無有邊.十方國土皆充滿.莫不當成一切智
一切國土無邊際.世界眾生法亦然.惑業心樂各差別.依彼而發菩提意
始求佛道一念心.世間眾生及二乘.斯等尚亦不能知.何況所餘功德行
十方所有諸世界.能以一毛悉稱舉.彼人能知此佛子.趣向如來智慧行
十方所有諸大海.悉以毛端滴令盡.彼人能知此佛子.一念所修功德行
一切世界抹為塵.悉能分別知其數.如是之人乃能見.此諸菩薩所行道
去來現在十方佛.一切獨覺及聲聞.悉以種種妙辯才.開示初發菩提心
發心功德不可量.充滿一切眾生界.眾智共說無能盡.何況所餘諸妙行。
二、結歎勸修.九頌分三︰初一頌總歎十住.次六別歎發心住.後二結歎初心.況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