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十七。
我們先再複習,十住法門為華嚴經第三忉利天宮會,其法門有六品:一、昇須彌山頂品.二、須彌頂上偈讚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發心功德品.六、明法品.此六品經共成十住法門之行相,但依此觀行法門修學悟入,必能成就十住法門,住佛種性生如來家為佛真子。
今天開始講初發心功德品,此品是明行位既具,次彰勝德也,十住之德後後過前,但明初住以況於後,初發心住德巳難量,由無分齊等虛空界,舉斯勝德勸眾生發心,故受之以初發心心功德品也。
此品分肆︰第壹、來意.第貳、釋名.第參、宗趣.第肆、釋文。
第壹、來意者︰謂前二品明位及行,今顯勝德,舉初況後,巧顯深勝,故次來也。又前品末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未知此心有何功用頓得爾耶,今釋此義故次來也。
第貳、釋【初發心功德】名也︰【初】有二義︰一、三種發心之初,即由信成就轉勝解行發心,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脩離相。乃至廣說。順法性。脩諸波羅蜜.二、十住之初。【發】亦二義︰一、發起上求.二、三德開發︰能知三世佛智故,永斷一切疑網故,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等故。【功德】在於信位久已研窮,至此位中豁然開悟,故得功齊果位,攝德無邊,受斯稱矣,即此修行力用圓滿饒益己得在己故。
第參、宗趣者︰即以初心攝德為宗,令眾生窮究發心為趣。然住會發心定是信成就攝,解行及證自在後文,生如來家自約解說,不應謂此便是證收.若謂久習無明,云何頓成大智者,豈不聞冥室千年之闇,一燈倏忽頓除耶.若謂云何能知三世佛法者,豈不聞具縛凡夫,能知如來祕密藏耶,餘義至文當釋。夫機差教別,聖旨深玄,並未證真如,同居學地,共詳聖智,誠曰才難。且以淺為深有符理之得,以深為淺有謗法之愆,以遠為近則有益於行人,以近為遠則法非我分.諸佛說教貴在俯就物機,後輩學人若欲高推聖境,儻失大利豈不傷哉。且夕釣磻谿,朝升台輔,豈與夫明經常選,而語其優劣者哉.況纔生王宮貴極臣佐,寧同百戰夷項備歷艱辛,況十千劫之功高,亦非聊爾人耳.是以語其智等虛空而非類,論其德碎塵剎而難量.極念劫之圓融,盡法門之重現。初心契於智海豈有邊涯,猶微滴入於天池齊無終始,故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法慧仰推良在此也.如或未喻,勝鬘有文,推佛能知,斯言無過。餘如賢首品。
第肆、釋文︰下講次再續說。
………………………………………………………………………………………………………
第544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之肆、釋文︰
第肆、釋文︰長行分為七︰壹、天王請說分.貳、歎深難說分.參、約喻校量分.肆、就法略示分.伍、動地興供分.陸、他方證成分.柒、以偈重頌分。又釋,於中分二︰初長行,後偈頌。長行中亦二︰初此界,後結通。此界中亦二︰初正說,後證成。正說中亦二︰先問,後答。
壹、天王請說分︰
「經」爾時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
「釋」何故天帝問者,在彼宮故,聞前速成生疑念故,疑云︰初心有幾功德,前說初心即得佛耶.顯菩提心是萬行主故。問法慧者,是會主故,初心具後之德唯慧境故。下正顯問端,雖則正問功德.下法慧答功德之量便顯發心之相,是為菩薩善巧辯才。
貳、歎深難說分︰
「經」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難證.難行.難通達.難思惟.難度量.難趣入.
「釋」所以歎者有二義︰一、約說深玄理合先讚故.二、欲令聞者用心異常故.又法體深廣去疑令樂故,下寄言顯說未盡其源故。於中【此義甚深】是總說.言【此義】者,義謂境義,功德分量智所知故。言【甚深】者,謂約時深徹後際,約德深至佛果,約理深同法界,約行深包萬行,並深中之極故云甚深。又數廣難量,理玄叵測,數廣難量,雖深非甚也.今乃即少而多,即事而理,深之至極,初心具後是謂甚深。
下十句別,由斯十義故曰甚深.於中︰ 初四能所對辨,後六通能所證︰
初四能所對辨者,各前能後所︰【難說】者,非言說境故,離言故難宣示.【難知】者,非生滅識所知故,無相故超心識.【難分別】者,非自力辯能分別,非妄想心能分別故.【難信解】者,非劣慧能信解, 非依次第門起信解境故。
後六通能所證︰【難證】者,非有所得境及一慧能證.【難行】者,非起行及一行能行,非有無相行境故.【難通達】者,非有終極故,次第修慧不能通達.【難思惟.難度量】者,非籌量境故,非分量得故,思慧不能思惟籌度.【難趣入】者,聞慧不能信向趣入,無路無門可趣可入故.此六後後劣於前前巧顯深也.所以廣說難者,非唯成上甚深,正誡今後令信。
參、約喻校量分,法喻廣顯,於中二︰先結前生後.後正顯校量︰
先、結前生後者︰
「經」雖然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
「釋」結前生後,謂約自力則甚深.承力則可說。云【雖然】者,牒前十句雖依身力難說等也。【我當】下,起後,謂承佛力可得說也。
後、正顯校量者,於中有十一大喻顯功德量 ︰第一、利樂眾生喻.第二、速疾步剎喻.第三、知劫成壞喻.第四、善知勝解喻.第五、善知諸根喻.第六、善知欲樂喻.第七、善知方便喻.第八、善知他心喻.第九、善知業相喻.第十、善知煩惱喻.第十一、供佛及生喻。然此十一喻後後過於前前,故皆捨置前前,更舉後後巧顯深勝。又此諸喻合有通別︰通但通合發心德廣,謂如初喻中便合云「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等」,此不同於喻也。別謂所合同喻,但喻有分限,法無限耳,如初喻合云【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等】。初一具通具別,下十略無通合。此諸喻文皆應有四︰一、舉喻.二、徵問.三、領答.四、校量。十一喻中,初後具四,中九略無中二。又諸喻內一一皆有十重,皆應舉喻問答校量,文無者略。
……………………………………………………………………………………………………
第545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正顯校量\十一大喻\利樂眾生喻。
「經」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一劫.然後教令淨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汝益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惟佛能知,其餘一切無能量者。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數分.歌羅分.算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釋」廣說中有四︰先舉廣事.次【佛子】下,徵問.乃至【天帝言】下,答顯廣,末後【法慧菩薩】下,辨超過。先舉廣事有三︰先與現世益,文有三廣,謂供具田時,謂阿僧祇眾生,次【然後】下,謂一劫謂令修五戒與後世樂。後【南西】下,類餘九方。總得初發心時,誓令眾生悉當成佛,佛種不斷,非只令得五戒乃至緣覺。次徵問乃至答顯廣,此二可知。末後辨超過中云【歌羅】者,此云豎,析人身上毛為百分中之一分也,或曰十六分中之一分,如秤斤有十六兩故,義譯為校量分。【優波尼沙陀】者,此云近少,謂少許相近,或謂極少也,比類之分也。百千後即云億分者,中等數也。
後九略顯中︰供及供田並同。云一切樂具十阿僧剎中眾生而供及益各別,謂百劫、千劫、百千劫、億劫、百億劫、千億、百千億、那由他億、百千那由億劫。此中數劫次百千後。即對億者,以百千為百萬為億故。此百百變數名也。下並准知。益謂十善、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四果、辟支果。
「經」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然後教令修十善道.如是供養經於千劫教住四禪.經於百千劫教住四無量心.經於億劫教住四無色定.經於百億劫教住須陀洹果.經於千億劫教住斯陀洹果.經於百千億劫教住阿那含洹果.經於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漢果.經於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佛子.於意云何.是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此人功德惟佛能知。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發菩提心.不但為教爾所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教住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教得須陀洹果、斯陀洹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發菩提心。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為充遍一切世界故.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故.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凈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於無上菩提之心。
「釋」略說中文四.一、並舉九事.二【佛子】下,徵問.三【天帝】下,答顯廣.四【法慧菩薩】下,校量。並舉九事者,樂具皆同一切,所經劫數漸漸增多,其所教法轉轉增勝,據初世界亦合漸增.以此十前文標一故,餘無者略.若十方共十則界不增。徵問與領答可知。校量有三,一、辨超過.二【何以故】者,徵.三、釋意 。辨超過可知。徵者,徵意云.前云功德除佛難知,何以比此猶少非類。釋意有二︰先別翻前喻,謂發心無限,前有限故,亦是反釋.後【為令如來種性不斷】下,通對前十,總顯具德,亦是順釋.於中有十二句︰初三總相對前辨勝︰(一)翻前小果.(二)翻前限處.(三)翻前有限眾生。下九句即下十喻之本︰第一句即第三知劫成壞喻本.第二句【垢淨】即第四善知勝解喻本,故下文云乃至垢解淨解等.第三句【自性清凈】卻是第二速疾步剎喻本.第四句【心樂】即第六及第十本.第五句即第九本.第六句【生死】即五七本.第七八【心行、三世智】二句皆第八喻本.第九句知佛境界平等,即第十一供佛喻本.此中九句即佛十力智︰一、知成壞垢淨自性即業報智.心樂即種種解智.知煩惱即漏盡智.生死即天眼智.諸根即根勝劣智.方便即禪解脫三昧智.此及佛境並是一切至處道智.心行即種種界智.三世智即宿命智.其處非處智以是總故,亦是前三總句中攝,然此所知皆約一切無齊限也,下文廣釋其相。
第一、利樂眾生喻竟。
……………………………………………………………………………………………………
第546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正顯校量\十一大喻\速疾步剎喻.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過東方阿僧祇世界.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世界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過前人阿僧祇所過世界.如是亦盡阿僧祇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過諸世界.是諸世界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往爾所世界得了知故發菩提心.為了知十方世界故發菩提心..所謂欲了知妙世界即是麤世界、麤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世界即是淨世界、淨世界即是穢世界.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體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無體性.欲以一念心盡知一切廣大世界而無障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速疾步剎喻︰文分四︰一、舉廣喻.二【菩薩】下辨超過.三【何以】徵.四【佛子】下釋。前三可知。釋中,先反釋彰前不及後.【為了知】下順釋,辨此過前.於中十一句︰初句總.【所謂】下別知世界相即相入無障礙義︰前七正明即入.八【一毛端】下二對釋上即入所由,略舉三門︰初、以法性融通門釋,謂一切世界差別性與一毛端體性無二故,是故事隨性融此彼相即,謂一毛端性即是一切世界差別性,此一切世界即事隨其法性即一毛端.以性即毛端諸界即性故。又一切世界中性即是一毛端性,一毛隨性即一切世界。以多即一、一即多故。事攬性起彼此相入,謂一毛端之事攬一切世界性成,故一切世界隨其多性在一毛中.又一切世界攬一毛端性成,故一毛隨性遍在一切世界中。各有同體異體,謂一毛端及一切剎為各有也.云何異體,一一剎等各有體故。云何同體,差別界體同一體故.此一毛中自有體性是為異體,而同諸剎體故曰同體.一一諸剎各自有體,即與毛端共同一體。此諸剎相隨其異體即彼毛端之同體,故剎即毛端.毛端異體隨其同體,遍於諸剎之異體故,彼體即剎,故毛即諸剎體也。九【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者,此約緣起門釋,謂諸緣起更互相生,有其二義︰一、約體︰有體無體義是故相即.二、約用︰有力無力義是故相入.亦有同體異體義,謂一毛之一由剎之多.剎為能生,毛為所生.因毛之一有剎之多,多為所生.所生無體多即一毛,能生有體毛攝諸剎。上毛為所生,反此可知。一毛是能生即是有力,諸剎是所生即是無力.力攝無力一毛有於多剎.多剎能生一毛,一毛即無力.力攝無力毛入多剎,同體異體廣如玄中。【欲知一切世界無體性】者,約無自性門,以大非定大故能即小等,至大有於小相不壞於大,小入大也,反顯至小有於大相,不壞小相,則芥納須彌。十、總結︰欲以一念盡知如是廣無邊際,重重即入無障礙事故發菩提心.又此言知,偈中亦身往彼。
……………………………………………………………………………………………………
第547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正顯校量十一大喻之中之二。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祇世界成壞劫數.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劫數,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所知劫數。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阿僧祇世界可知邊際. 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成壞劫數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劫盡無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文亦有四︰明喻廣大,舉成攝住舉壞兼空.釋中亦二︰先反釋.後順釋。順中三︰先總.次【所謂】下,別.後【是名】下,結能知智。
「經」所謂知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一劫與無數劫平等、無數劫與一劫平等.有佛劫與無佛劫平等、無佛劫與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說佛、不可說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與無量劫平等、無量劫與有量劫平等.有盡劫與無盡劫平等、無盡劫與有盡劫平等.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不可說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欲於一念中盡知前際後際及現在一切世界成壞劫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發心大誓莊嚴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釋」別中︰言【平等】者,通相即相入,就緣就性唯心等殊皆無障礙故云平等。一、【長短】者,如娑婆為短、安樂為長,遞傳相望以為長短。二、即一多.三、即有佛無佛,如過去莊嚴,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各有千佛,名為有佛劫,此後六萬二千劫空過無有佛名為無佛劫。四、即多少,如威光修因種種莊嚴劫中,有十須彌山微塵數佛。五、【量無量】者,如勝蓮華界劫更無有上名為無量,已下皆有量。六、有成壞則有盡,無成壞則無盡.標中但云成壞從多分說,亦麁盡細不盡。七、念劫相望。八【劫非劫】自有三義︰(一)約未經增滅,縱百千年名為非劫,若經增減成壞名劫.(二)如勝蓮華剎既不可校量亦無劫數故名非劫.(三)推妄歸真劫入非劫,依真起妄非劫入劫,斯則前七事事無礙,此乃理事無礙。九、一念速知,兼總包無盡.以斯無限安可比前.三結能知智.即十通中知盡未來際劫神通也。
……………………………………………………………………………………………………
第548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正顯校量\十一大喻\善知勝解喻。
第四、善知勝解喻︰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眾生諸解差別.如是亦盡阿僧祇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解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善知勝解喻亦四︰一、明廣喻.二、【佛子】下,對辨超過.三、【何以故】下,徵.四、【佛子】下,釋。
一、舉廣喻者云勝解,先舉東方十人,後南西下類通九方,謂於決定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謂初人一知念類剎中眾生勝解,積如是念,次經無數劫眾生解,第二人無間知前無數劫所知積如是念後經無數劫知,後次第下略舉八展轉望前以念知,劫所知後類通九方,總一百人也。
二、對辨超過中,謂彼解雖多猶可知邊,初心功德難得其際。
三、徵可知。
「經」所謂欲知一切差別解無邊故.一眾生解無數眾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說差別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知眾生海各各差別盡無餘故.欲悉知過現未來善不善種種無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來解力故(八句).欲悉知有上解、無上解、有餘解、無餘解、等解、不等解差別故.欲悉知有依解、無依解、共解、不共解、有邊解、無邊解、差別解、無差別解、善解、不善解、世間解、出世間解差別故.欲於一切妙解、大解、無量解、正位解中,得如來解脫無障礙智故.欲以無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眾生界,一一眾生淨解、染解、廣解、略解、細解、麤解、盡無餘故.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別解、自然解、隨因所起解、隨緣所起解.一切解網悉無餘故(五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釋中二︰亦先反顯,謂不作齊限發心故。後【為盡】下,順。順中︰初總,此先開三章,後【所謂欲知】下、別。
別中︰總有十三句,有八句總相以辨.先開三章者,一、欲知諸解差別故.二、欲知彼差別解一多平等故.三、欲得佛果能知差別解之智光方便。從【欲悉知有上解】下,有五句一一別明。
前八句總相以辨又二︰初三解為得方便解智光,此光通因通果.於中︰一、廣,二、深,約理等故,三、即能知。後五句為得佛十力中勝解智力解一切法︰初一約人,謂眾生海解故,次一約時及性.三、約境明似不似。上皆明所知廣.四、事事相即顯所知深.五、能知,即得十力之一也。
後五句一一別明者︰上但云多未識差別之相,今略示之.於中五句各是一義︰
初句三對約佛菩薩相望︰一、妙覺【無上】,從凡夫至等覺已來所有勝解皆名有上。於所解境未能究盡名有餘。解已了終極名無餘解。此彼解齊名等,反此不等。此約竪論.二、約橫辨,盡未盡故.三、同位互望為等,高下位相望為不等。
第二句有六對,約五乘凡聖相望差別︰【有依無依】約自性差別,託於根境及稱真故.二、約淺深差別,甚深般若不共小乘故.三、約境差別,佛解無邊,餘未盡故.四、約二諦,世諦差別,勝義無差故.五、巧拙差別.六、漏無漏差別。依文解者︰一、謂凡夫及二乘見有為法有和合相故名有依解。二、菩薩反彼名無依解。三、世出世人同境異解名為不共。四、自類同解名之為共,或大小乘人同解緣生故有是共,菩薩解此緣生未曾不空與二乘異名為不共。五、緣虛空等境無邊解故名無邊解,六、緣餘一切有限高齊境故名有邊解.或執斷計常名有邊解,離此見故名曰無邊。七、緣諸有為名差別解,八、緣無為境名無差別。餘四可知。
第三句有四解約佛乘說︰一、深故.二、廣故.三、無分量故.四、契真如正位得果解故,事理無礙故,無二礙故。依文解中五︰一、解一切法無性即真故名妙解。二、解一一事皆包法界故名大解。三、解無量境名無量解,或解難量境名無量解。四、無分別慧現證真解名正位解。後一結前四種解等中得佛無礙智此即是因,亦名方便。
第四句三對,唯約眾生以辨差別︰於中初能知方便,不礙空而知假故,後【悉知】下,明其所知,有三對六解︰與惑相應名染,不相應名淨。【廣略】者,約境及作意差別。【麁細】者,約行相差別,委悉不委悉故。依文解中有六︰一、不與諸見相應名淨解。二、反上名染。三、遍知名廣。四、反上名略。五、委照名細。六、粗了名麤。
第五句三對,多約知聖教解.於中文二︰一、正明.二【一切】下,通結前文。
一、正明中【深密】者,開則深約方廣一乘,密謂密意,合則深即是密,以祕以妙.即事而真故。二、【方便】者,略有三種︰(一)進趣方便,謂見道前方便道是.(二)施為方便,即第七波羅蜜,依實起權皆善巧故,實無此事假施設有故.(三)集成方便︰諸法同體巧相集成,如六相巧成可名方便,今並能解。言【分別】者,凡於一法多門決擇故。言【自然】者,法爾本覺內熏發故。【隨因所起】者,過去聞熏之所發故,或於現在正思惟等而能知故。言【隨緣所起】者,謂得善友增上緣力所開悟故。依文解中有二︰先舉所知之解,後一切下總結。舉所知之解中有六種解︰一、解方廣至奧名深,然非下乘所測名密。二、臨事製宜權實善巧故云方便。三、凡於一多法門決擇故云分別。四、於曾更事慣習淳熟,不待作意任運勝解,故云自然。五、從親因生解故,本疏云宿因所發。六、從增上緣生解故,本疏云善發開悟。。
二、總結者︰廣多交絡故如網也.為此無限而起大心,豈同前喻。依文有三︰一、勝解多類不可具陳,故總結如細。二解類雖多悉欲知盡。三、結為知盡故發心。
第四、善知勝解喻竟。
……………………………………………………………………………………………………
第549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正顯校量十一大喻。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諸根差別.念念如是經阿僧祇劫.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念念所知諸根差別.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諸根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根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中一切眾生根種種差別,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諸根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知根智,即根勝劣智力,謂信等五根,此軟中上名為勝劣,於此正知,及能於彼如應如宜為說正法,即是作業。
第六、善知欲樂喻.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十方眾生所有欲樂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欲樂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欲樂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知欲樂︰欲謂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即勝解智所攝。此亦名勝解,謂若從他起信以為其先,或觀諸法以為其先,成軟中上愛樂,名種種勝解。亦名為欲.欲謂信喜好樂,如或貪財利、或好名聞、好定好慧,種種不同.如來正知令捨不淨,增長於淨。此與前根何異,根約宿成,智有多少.解約現起,好樂不同.論云「若照諸根為先.彼彼法中種種意樂是根智力.若正分別意樂差別是解智力」。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十方眾生種種方便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方便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方便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知方便者,即禪善巧及至處道智。方便為造業加行,所作善巧名為方便。今屬諸禪故,所望別故,無相濫失。至處道智亦名遍趣行智力,謂諸眾生種種所行.若出離行、不出離行,各能至果。如行有漏行生五道中.行無漏行至涅槃果.名遍趣行。若知如是種類行跡趣入,此由界智.若知即彼行跡一切品類.如是行跡能令雜染、如是行跡能令清淨.此由遍趣智力。禪定解脫三昧智力者,淨行品中加於染淨,通漏無漏故,佛皆善知,及知依此所得諸果故。
……………………………………………………………………………………………………
第550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正顯校量十一大喻。
第八、善知他心喻.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廣說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 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心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盡法界虛空界無邊眾生種種心,乃至欲盡知一切心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知心,義兼王所,即他心智。此於十力即屬種種界智力攝,界即性也.謂或一二三四五乘性等、或貪瞋癡等分行等,乃至八萬四千行名種種性。性即種子,解即現行.若習欲成性復云何別,欲唯大地一數,性通諸數,即寬陜不同也。智論云「習欲成性,性名深心事.,欲名隨緣起」。若性即種子與根何異,根唯信等優劣,性通善惡不同.以信等望果寬長,能生人天三乘聖道,為道之根。三善根但是翻對,不望果義,尚不名根.況性通於惡,豈得同耶。
第九、善知業相喻.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業」.廣說乃至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業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業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眾生業,乃至欲悉知一切業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知業︰即業報智,謂善不善漏無漏等。瑜伽名自業智力。業謂於三世中善等三業及順現等皆名自業,於自所作受用果業如實知故。與初何別?若正了知所造善等業感愛等果此由初力,若了能造善惡等業感愛等果是自業力。廣顯差別如第九地。
……………………………………………………………………………………………………
第551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正顯校量\十一大喻\善知煩惱喻。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煩惱」.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煩惱種種差別,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眾生煩惱差別.如是復盡阿僧祇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眾生「煩惱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煩惱差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欲盡知輕煩惱、重煩惱、眠煩惱、起煩惱.一一眾生無量煩惱、種種差別、種種覺觀,淨治一切諸雜染故.
「釋」知煩惱差別喻︰文亦分四︰前三可知。釋中︰亦先反,後順。順中︰初總,後【所謂】下別.別有六門,各先惑後治,謂非但空知,意在斷故︰第一門總明,中間四門別舉其重,即第二依流轉門、第三依病行門、第四依通諸識門、第五約相生門.後一門義兼總別即第六約出家修行門
第一、總明門中【輕、重、眠、起】通下諸惑故名為總。就中【輕、重】總中之總.五住地煩惱中,前四為輕,障見修道故.後一為重,障大菩提故。以品言之,一切煩惱各有輕重,約起惑者心有異故.據難易斷,現行為輕,種子為重,即眠起是.分別為輕,少時頓斷故.俱生為重,多時漸斷故。若據破壞三寶,焚燒善根則邪見最重,餘悉名輕。若據損惱自他障菩薩道,瞋恚最重,餘悉名輕。若據發潤生死流轉,無明愛取為重。若依為諸惑根,則三毒為重。若依障初聖道,不受聖教,見慢為重。若據遠隨現行,障無學道,我愛慢為重,餘可名輕。若煩惱當體相望,十大煩惱為重,隨惑為輕。隨煩惱中大中小隨展轉輕重。又正使為重,習氣為輕。更有異門,可略言也。
言【一一眾生無量煩惱】者,總結多端。言【種種差別】者,如後略說,廣唯佛知。
言【種種覺觀】者,通能所治,有染淨故.染為所治,煩惱依故.如欲、恚、害覺,能生貪等無量煩惱.如涅槃說加五說有八覺︰一、欲覺︰求可意事.二、瞋覺︰念欲瞋他.三、惱覺︰念欲惱他.四、親里覺︰憶念親緣.五、國土覺︰念世安危.六、不死覺︰積財資養.七、族姓覺︰念族高下.八、輕侮覺︰侮即是慢,念自恃欺人,此等非一故云種種,皆能引起一切煩惱.對上一一眾生無量煩惱,亦名引起分別。言【淨治】者︰欲以不淨觀治,瞋以慈治.惱害以悲治.次四以無常觀治.後一以無我我所觀治.故云種種覺觀,淨治一切雜染。
「經」欲盡知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斷一切諸有趣煩惱結故。
「釋」流轉門無明與愛一對,謂發業無明潤生愛等。所治中即癡愛發潤。【斷一切】下,明治,由癡愛故諸趣流轉,從癡有愛菩薩病生,故一切眾生三有五趣,三結要當斷盡︰一、欲界諸愛,別名欲結.二、上二界愛合名有結.三、三界無明名無明結。三結亦名三漏.即上癡愛斷已,永盡生死流故。
「經」欲盡知貪分煩惱、瞋分煩惱、癡分煩惱、等分煩惱.斷一切煩惱根本故.
「釋」病行門有四分分別,分是性義,各據偏多受貪等名,謂於貪等劣境起增上貪等故名為不等,三分俱多名為等分,然不出三,此三別名三不善根,故治中云斷根本也。
「經」欲悉知我煩惱、我所煩惱、我慢煩惱.覺悟一切煩惱盡無餘故.
「釋」通諸識門明我我所,謂第七識恆執第八為內我故,或謂為我所,染之起慢故云我慢,通至第六內執我身,外執資具,恃己陵人。又此我者亦兼法我,若盡此惑則諸惑皆盡,故治中覺悟我我所空云盡無餘也。
「經」欲悉知從顛倒分別生根本煩惱、隨煩惱.因身見生六十二見.調伏一切煩惱故.
「釋」相生門以利鈍分別.先鈍,後利,故淨名推身以欲貪為本,欲貪以虛妄分別為本,虛妄分別以顛倒想為本,顛倒想以無住為本.今以無住非煩惱故略不言耳,而順明之。從顛倒虛妄分別生貪等惑,依貪等惑有諸隨惑展轉相生。顛倒想者,不淨計淨等故。利中︰即身見為本生六十二見.此有二說︰一、依三世五蘊,至下當明.二、依異道邪見,具如瑜伽八十七說。
第六、約出家修行門。
「經」欲悉知蓋煩惱、障煩惱,發大悲救護心、斷一切煩惱網、令一切智性清淨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出家修行門以障蓋分別,此門義兼總別。蓋謂五蓋,即貪恚疑惡作睡眠惛沉掉舉也。障即二障三障,此亦總,結前諸惑不離二障。【發大悲】下,明能治道.謂救有障者、護修行者,此言在末義兼總結.謂菩薩發心不自為己,但以大悲救護一切,令斷上來諸惑之網。斷之何為?令本智清淨.然能治道雖復眾多不出二種︰一、通.二、別。別如上來隨分開示,如不能斷應宜轉治.謂如起貪以不淨觀治之.不去,當起慈悲緣於前境,應以淨法與之.云何出家無慈悲心反更染污,如是隨便種種迴轉,皆以無得而為方便。所言通者,但當深觀第一義諦,謂當觀諸惑即是本覺菩提,故無行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故惑性智性皆本淨故,但由虛妄分別,凡夫不了,如大富盲人,動轉為寶所傷.二乘熱狂謂為蟲蛇驚走遠避.權菩薩輩猶謂有之可斷.今乘一切智乘以淨慧眼觀惑即真,則煩惱自虛智性常淨,是為開佛知見,使得清淨,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有斯悲智,如是知斷發菩提心,豈與夫前喻同年而語哉。
……………………………………………………………………………………………………
第552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正顯校量\十一大喻。
第十一、供佛及生喻。
「經」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以諸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幢旛傘蓋,及僧伽籃、上妙宮殿、寶帳網鬘、種種莊嚴師子之座,及眾妙寶.供養東方無數諸佛.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恭敬尊重禮拜讚歎.曲躬瞻仰.相續不絕.經無數劫.又勸彼眾生悉令如是供養於佛.至佛滅後各為起塔.其塔高廣,無數世界眾寶所成.種種莊嚴。一一塔中各有無數如來形像.光明遍照無量世界經無數劫.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是人功德.惟佛乃知.餘無能測量。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佛子.復置此喻.假使復有第二人,於一念中能作前人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無數劫中供養之事.念念如是,以無量種供養之具.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及無量世界所有眾生,經無量劫。其第三人乃至第十人,皆亦如是.於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養.念念如是,以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供養之具.供養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及爾許世界所有眾生.經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至佛滅後,各為起塔.其塔高廣,乃至住劫,亦復如是。佛子.此前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不齊限但為供養爾所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供養盡法界虛空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無量去來現在所有諸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此喻文三︰舉喻校量、徵、釋。
舉喻校量分二︰首廣明一人,末略辨九人。
廣明一人中有四︰先舉廣喻.次問.次答.後校量顯勝。
舉廣喻者,廣說東方,略例九方也。廣說東方中二︰先明佛在供養,後至佛滅下,明滅後供養。明佛在供養又二︰先自行,後【又勸】下,化他。自行中有四深勝︰一、供具廣妙.二、供田廣勝,謂無數界悲敬田故.三、供心勝,恭敬等故.四、供時勝,相續無數劫故。此自行已勝,況於教他,況復滅後,況於餘方。滅後供廣有六︰一、造多佛塔.二、高廣.三、多嚴.四、塔各像.五、像各光照多剎.六、經多劫.後九方略准中一一同前。餘並可知。
略辨九人中二︰先舉廣喻.後【佛子】下,校量顯勝,將供福比發心福不可為擬。舉廣喻中九人展轉遞望,念敵多劫,數量復增,顯供福甚多.此中如第一人一念以無數供,至第二人皆增至無量,乃至第十增至不可說不可說,皆積當位之念以至當位極長時也。校量顯勝可知。
徵者:意云,其第十人供福已至不可說不可說,全比容許不齊,何以不及少分。
釋者於中分二︰先反顯不為齊限,明前不及此.後【為供養盡法界】下,順釋,以稱性無限故辨此過前.略申十種︰一、時過︰謂窮三際念劫重重時故.二、處過,謂該十方相即入故.三、供過︰謂盡法界,稱理之供故.四、田過︰謂盡虛空界塵毛等處,諸如來身各充法界故.五、心過︰謂一一念中各以無盡供供無盡佛,經無盡劫心,猶不足故.六、悲過︰自作教他,以此善根唯為眾生令先成佛,我亦供養故.七、智過︰了達三事,隨其一一稱法界故,如海一滴則具百川之味,芥子之空已無分限.八、善巧過︰能以一事為多,攝多為一,善巧成就,融攝諸位真實行故.九、所求過︰唯為菩提不為餘趣故.十、平等過︰謂生佛自他,供與不供皆平等故。束上十義總不出三︰一、無齊限故.二、稱法性故.三、事事無礙故.無此三意,設更重重廣喻,亦不及少分。
十一大喻竟。
……………………………………………………………………………………………………
第553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釋文\。
肆、就法略示分︰
「經」發是心已。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始成正覺及般涅槃.能信後際一切諸佛所有善根.能知現在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彼諸佛所有功德,此菩薩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證、能成就.能與諸佛平等一性。何以故.此菩薩為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心.為充遍一切世界故發心.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垢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發心。
「釋」法略示分中,前喻顯大心因廣,此明攝德深勝,亦是讚勝勸學.文中先牒前諸喻所校量心,後【能知】下,明此大心所攝功德.於中有五︰第一、解行圓滿.第二、妙果當成.第三、與佛平等.第四、能作佛事.第五、大智現前。
第一、解行圓滿即此段經文,於中有三︰一、總舉所知.二、【彼諸】下,攝以修證.三、【何以故】下,徵釋所以︰
一、總舉所知者︰現佛正覺但云【智慧】.過佛示滅故加【涅槃】.當佛在因云【善根】也.過現已從緣應可得云【知】.未來未有但可云【信】,亦信一切皆當佛也。此三句標三世佛功德能信能知,過現世法已從緣應故可得知,未來法未有故但可信。
二、攝以修證者︰有為能得,無為能知能證,使智身成就,法身等佛。謂此菩薩聞三世佛功德汝能信受等。文中八句勒為三位︰初四句三賢,謂{能信、能受}兩句同是十住.此中信者即十住之信,不應僅發十信故,謂於諸佛功德智慧能信是十信,信成就故,後攝初故.能受是十住,受謂於彼領納心無逆故。次【能修】一句是十行,謂於信受隨順行故。次【能得】一句是十迴向,謂以所順行迴向不失能獲證故。次【能知、能證、能成就】三句︰能知是十向,加行智解了如故.得證是十地,謂本智證後智得,為正體智冥契如故.能成就是結因究竟,因行圓滿,能與佛等是果滿平等,謂與諸佛能證所證平等無二故,初心即攝諸位乃至佛果也。後一句【與諸佛平等一性】者,能同佛果故。
三、徵釋所以者︰何以初心即滿因位.釋意云:以等真性所為無齊限故,有十一句.初總.餘別,文並同前初喻中辨。
第二、妙果當成︰
「經」以發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當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為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莊嚴三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何以故.以是發心當得佛故。
「釋」妙果當成分二︰一、標因得果.二、【何以故】下,徵釋所由。
一、標因得果,正顯所得八事︰第一句解契佛心故為憶念,得果護念令增善不退故。第二句入正定聚故當得菩提,由不退當必得果故。第三句真器已成故佛授妙法,感佛授與自所得法故,妙法者即如來知見也。第四句知心性故與佛平等,與三世同一體性故。第五句圓修助道六度四攝,脩成諸佛助道行故。第六句力等未證亦定無疑,三世佛力無畏皆成就故。第七句十八不共修習莊嚴,以三世佛不共法為嚴故。第八句得四無礙辯名【說法智慧】,得盡法界佛說法無礙解智故。上七皆言三世明其豎該,今云法界辨其橫攝.前後影略。
二、徵釋所由中︰初徵意云.何以發心即得果法。釋云︰以是發心為因,決定當得佛故.望圓極之果故定當成.約見性成智身,上品云即得故.以此初心是萬行本故。
第一、解行圓滿.第二、妙果當成竟.餘第三、與佛平等.第四、能作佛事.第五、大智現前,下次再講。
……………………………………………………………………………………………………
第554講次。續講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釋文\就法略示\所攝功德\與佛平等。
第三、與佛平等︰
「經」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
「釋」與佛平等者見性均故,發心畢竟二不別也。文有四句︰初總.餘別。總言等佛,何所等耶,有三種等︰一、所緣境界及分齊境界等.二、大悲大定、力無畏等皆悉平等.三、得知身無從亦無積聚,隨物分別見種種身,如是智慧與佛平等。然與佛平等是攝法同等,因果不離,若因不攝果法盡,則非法性果之因.若果法不全即是因,則非法性因之果.因果之相不一,因果之體不異,如是因果果因非即非離,鎔融無礙,方為法界因果也。
第四、能作佛事.
「經」纔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即能震動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即能嚴淨一切國土.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智慧光明。
「釋」能作佛事,謂纔發心時即得此應用故。有十一句,一、得諸佛同讚.二、能調化.三、能同多剎.四、能光照多剎.五、滅惡道苦.六、嚴淨多剎.七、示成多佛.八、攝機令喜.九、能證法性.十、能繼佛種.十一、得佛智因.此十一句皆是纔發即得。言即得者有二意故︰一、約法圓融︰二、約見性齊故。
一、約法圓融者,初心攝諸位故.通說諸位相攝總有三類︰一、以行攝位,如十信中具一切位,賢首品說.二、以位攝位,如十住滿即得成佛,如十住品及法界品海幢比丘處說.其十行十向十地皆爾,各如自品說.三、初心攝終,如十住初心即攝諸位,如此品說,並就因位滿說,如普賢作用大分同佛,猶未是佛,此中亦爾。
二、約見性齊故者︰說與佛等具諸佛法,豎論位次優劣非無。若爾,此與歷別何異,請以喻顯.若彼虛室置之一燈,光周室內,加二加三乃至百千,各各重重遍於室內,雖同周遍不妨後後益明。初心等佛,若彼一燈.妙覺等初同第百千。若器中盛燈,雖復百千共置一室互不相見,歷別修行類同此也。依於此義故初心即云振動光照一切世界,登地已上卻說百剎千剎,如理思之。又即由此義廢高就下,十住之中即齊地故。
第五、大智現前。
「經」此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所謂若諸佛、若諸佛法.若菩薩、若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聞、若聲聞法.若世間、若世間法.若出世間、若出世間法.若眾生、若眾生法.惟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
「釋」大智現前文二意︰一、別是一段,謂以無著大智求菩提故.二、通釋上四段,謂由於一切無所著故.稱性圓融能成能攝一切功德。文中分二︰一、正明無著.二、【唯求一切智】下,釋其所由。
一、正明無著中︰初總標無能所著.【所謂】下,別列無所著境︰於文有七對十四句,從三世門見佛法僧非佛法僧同三世攝。於中三位︰初八清淨,次四通染淨,後二唯染。
二、釋其所由文含多意︰一云唯為菩提故云【求一切智】,不餘趣向,故於法界佛等無著,此雖有理不順今文,以佛及佛法豈非一切智耶。二云求之於己,不求佛等.求之於己尚未免求。今釋有二︰一、只為求一切智,故求而無著,以有所著非真求故.故淨名云「夫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了法無求,順一切智」。二者言求者不壞相也,不著者稱法性也.性相雙鑑,終日求而無所求,經云無所求中吾故求之矣。
肆、就法略示分竟︰
……………………………………………………………………………………………………
第555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動地興供分與\十方證成分。
伍、動地興供分.
「經」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踊、遍踊、等遍踊.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雨眾天華、天香、天末香、天華鬘、天衣、天寶、天莊嚴具.作天妓樂.放天光明,及天音聲。
「釋」動地興供分,先現瑞所因,後明所現瑞.顯天地徵祥。動地興供有六種,謂動起踊震吼擊。此六各三成十八相。即上來所攝功德成等正覺,故為之興供,天地為之呈祥。十八相者,唯一方動,直爾名動.四方若次第若一時動者,名為遍動.若八方次第或一時動,名普遍動。又四方、八方、十方,如次名三相動。又一方獨動、十方次第動、十方同時動,又為三相。餘五例之。然動所為有七︰一、令諸魔怖故.二、為說法時大眾心不散亂故.三、令放逸者生覺知故.四、令眾生知法相故.五、令眾生觀說法處故.六、令成熟者得解脫故.七、令隨順問正義故。
陸、十方證成分︰此分望於上文有同有異。同義可知。異有三種即為三段︰一、佛現證成,異前菩薩.二、顯益證成,前文所無.三、結通無盡,前略此廣,加說因故。
「經」是時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佛同名法慧.各現其身在法慧菩薩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法慧.汝於今者能說此法.我等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佛亦說是法.一切諸佛悉如是說。
「釋」佛現證成即此文也︰先現身,次讚說,後引已同。以初心攝德深廣,恐難信受,故佛自證。
「經」汝說此法時,有萬佛剎微塵數菩薩發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記.於當來世,過千不可說無邊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興於世.皆號清淨心如來.所住世界,各各差別.我等悉當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
「釋」顯益證成,益通二世︰初益現在,復有二種︰一、發心益.二、授記益。後【我等悉當護持已】下,顯及當來。今初【清淨心】者,以聞菩提心見心性故.而經多劫者,然餘教說定三僧祇.此宗所明劫數不定,略有四類︰一、或展則無量不可說不可說剎塵,如法界品說.二、或千不可說,或減或增,如威光太子及此中說.三、或一生二生,如善財童子、兜率天子.四、初心即得,如前所說。所乘之法既自在圓融,能乘之人亦遲速不定,念劫融故.故彌勒云「一切菩薩無量劫修,善財一生皆得」.起信則以若遲若速皆為方便.此宗則以楷定為權,以不定或遲或速為實.並有聖言,無須固執.不以長時而生退怯,不以速證而起輕心,若遲若疾誓要當剋,是佛意也。後益末世,令信仰故.今之聞者,皆由佛力願深愧信行。
「經」如此娑婆世界四天下須彌頂上說如是法.令諸眾生聞已受化.如是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亦說此法.教化眾生。其說法者同名法慧.悉以佛神力故.世尊本願力故.為欲顯示佛法故.為以智光普照故.為欲開闡實義故.為令證得法性故.為令眾會悉歡喜故.為欲開示佛法因故.為得一切佛平等故.為了法界無有二故.說如是法。
「釋」結通無盡,是證佛結通,是結通十方無盡世界說法。先明說遍,普遍盡空剎內同說此法。後【其說法】下,示所說同。文中有三︰一、說人同.二、說儀同︰謂神力本願故.三、說意同,【為欲】下是。若依此文十句大旨︰一、由此界他方諸佛威神令十方同說.二、由毗盧宿願.三、由為顯佛自得法.四、由為以佛智照.五、由為開實義.六、由為令眾生證法性.七、由為會眾聞稱根法.八、由為開佛所得法本因.九、由為得諸佛無礙用,互望無異法.十、由為令眾生了事法界無二。
上來長行竟︰
……………………………………………………………………………………………………
第556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偈頌。
柒、以偈重頌分.分二︰第一、辨偈意.第二、正顯偈辭︰
第一、辨偈意.
「經」爾時法慧菩薩普觀盡虛空界十方國土一切眾會.欲悉成就諸眾生故.欲悉淨治諸業果報故.欲悉開顯清淨法界故.欲悉拔除雜染根本故.欲悉增長廣大信解故.欲悉令知無量眾生根故.欲悉令知三世法平等故.欲悉令觀涅槃界故.欲增長自清淨善根故.承佛威力即說頌言:
「釋」偈有十一句︰初一後一是說偈儀。初一明普觀十方同說此法之集會顯法界法門法爾如是,不謀而應故。後承佛威力者,欲顯中九皆承佛力,該十方故。中九正明,初總,欲普成就故。餘別有四對︰
二、除惑開信.妄想分別為雜染根,若無妄想即增信解故,普欲令拔去無明住地惑故,普欲令增普門信證信故。
三、知病識藥.普欲令知眾生三乘根器及信等諸根故,普欲令知三世一相故。
四、觀果淨因.即由利他自業便淨,普欲令觀生死即涅槃故,法慧自欲增長無漏善根故。
第二、正顯偈辭︰有一百二十一頌,文分三段︰第一段八十二偈超頌就法略示.第二段三十四偈卻頌就喻校量.第三段五偈結德勸讚,令景慕發心.歎深難說遍於三段.又歎為長行偈頌之本,故略不頌之。
第一段八十二偈超頌就法略示,文亦分五︰一、十七偈頌第一解行圓滿.二、菩薩始發下十七頌,超頌第四能作佛事.三、菩薩所住下十八偈,卻頌第三得佛平等.四、趣向菩提下六偈半,頌第五大智現前.五、恆勸眾生下二十三偈半,頌第二妙果當成。文不次者,顯德無前後故.又長行明先同果體,後同果用,偈頌明用可在.今果明當得,大智通遍故前後互明。
一、十七偈頌第一解行圓滿,文分為二︰第一偈頌前正明解行圓滿,餘十六偈頌前徵釋。
「經」為利世間發大心.其心普遍於十方.眾生國土三世法.佛及菩薩最勝海
餘十六偈頌前徵釋,於中分七︰
「經」究竟虛空等法界.所有一切諸世間.如諸佛法皆往詣.如是發心無退轉
「釋」一偈頌充遍一切世界。
「經」慈念眾生無暫捨.離諸惱害普饒益.光明照世為所歸.十力護念難思議
十方國土悉趣入.一切色形皆示現.如佛福智廣無邊.隨順修因無所著
「經」有剎仰住或傍住.麤妙廣大無量種.菩薩一發最上心.悉能往詣皆無礙
「經」菩薩勝行不可說.皆勤修習無所住.見一切佛常欣樂.普入於其深法海
哀愍五趣諸群生.令除垢穢普清淨。
「釋」一偈半頌為悉知一切眾生垢淨故及一切世界三有清淨,知垢意在令淨故,五趣三有名左右耳。
「經」紹隆佛種不斷絕.摧滅魔宮無有餘.已住如來平等性.善修微妙方便道
於佛境界起信心.得佛灌頂心無著.兩足尊所念報恩.心如金剛不可沮
於佛所行能照了.自然修習菩提行。
「釋」兩偈半卻頌為不斷如來種性故︰初半摧邪顯正即紹隆義.次句示佛種之體性.次二句即起佛種緣.餘是種起之相。化化不絕是報佛恩.心如金剛是種性義.照佛所行修菩提行,則佛種不斷也。
「經」諸趣差別想無量.業果及心亦非一.乃至根性種種殊.一發大心悉明見
其心廣大等法界.無依無變如虛空.趣向佛智無所取.諦了實際離分別
知眾生心無生想.了達諸法無法想.雖普分別無分別.億那由剎皆往詣
無量諸佛妙法藏.隨順觀察悉能入.眾生根行靡不知.到如是處如世尊
清淨大願恆相應.樂供如來不退轉.人天見者無厭足.常為諸佛所護念
「釋」五偈頌知眾生心樂煩惱習氣下四種發心,即頌前知眾生心行諸根及大願供佛等。於中初偈總明所知事.想是妄想即煩惱也.業即習氣.果即死此生彼.心即心行.根性即諸根。次二偈顯知之體相,皆即事入玄。次偈非唯知病,亦識法藥,故如世尊。後偈非唯空知,行願相符能為實益。
「經」其心清淨無所依.雖觀深法而不取.如是思惟無量劫.於三世中無所著
其心堅固難制沮.趣佛菩提無障礙.志求妙道除蒙惑.周行法界不告勞
知語言法皆寂滅.但入真如絕異解.諸佛境界悉順觀.達於三世心無礙
「釋」三偈頌知一切眾生三世智,即頌前知法甚深智.謂離三世障故。障有十種︰一、煩惱雜染障.二、觸境迷倒障.三、長時懈怠障.四、取著因果障.五、邪教邪師引轉障.六、趣下乘障.七、麁相現前障.八、於遍趣行無堪能障.九、隨言生解障.十、不亡能所障。如次十句各一對治.末後二句總結通達。
以上十六偈頌前徵釋,於中分七竟︰
……………………………………………………………………………………………………
第557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偈頌\十七偈\頌上能作佛事。
二、十七偈頌上能作佛事,總分為三︰初四偈頌前發心即能說法調伏十方眾生智.次六偈頌即能息滅一切諸惡道苦.後六頌顯供佛請法證理起用,亦即頌頌前現成佛等。
「經」菩薩始發廣大心.即能遍往十方剎.法門無量不可說.智光普照皆明了
大悲廣度最無比.慈心普遍等虛空.而於眾生不分別.如是清淨遊於世
十方眾生悉慰安.一切所作皆真實.恆以淨心不異語.常為諸佛共加護
過去所有皆憶念.未來一切悉分別.十方世界普入中.為度眾生令出離
「釋」初四偈者︰前二偈頌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眾生,以悲智相導故.次一偈頌諸佛讚歎,歎必加故.次一偈頌能振動一切世界,動入互舉.如此四偈頌前發心即能說法調伏十方眾生智。
「經」菩薩具足妙智光.善了因緣無有疑.一切迷惑皆除斷.如是而遊於法界 魔王宮殿悉摧破.眾生翳膜咸除滅.離諸分別心不動.善了如來之境界
三世疑網悉已除.於如來所起淨信.以信得成不動智.智清淨故解真實
為令眾生得出離.盡於後際普饒益.長時勤苦心無厭.乃至地獄亦安受
福智無量皆具足.眾生根欲悉了知.及諸業行無不見.如其所樂為說法
了知一切空無我.慈念眾生恆不捨.以一大悲微妙音.普入世間而演說
「釋」六偈頌即能息滅一切諸惡道苦.於中具悲智之德,故能拔因果之苦,而無我人。前三頌頌前得三世佛智慧光明。後三頌明忍苦說法體用行。
「經」放大光明種種色.普照眾生除黑闇.光中菩薩坐蓮華.為眾闡揚清淨法
於一毛端現眾剎.諸大菩薩皆充滿.眾會智慧各不同.悉能明了眾生心
十方世界不可說.一念周行無不盡.利益眾生供養佛.於諸佛所問深義
於諸如來作父想.為利眾生修覺行。
智慧善巧通法藏.入深智處無所著.隨順思惟說法界.經無量劫不可盡
智雖善入無處所.無有疲厭無所著。三世諸佛家中生.證得如來妙法身
普為群生現眾色.譬如幻師無不作.或現始修殊勝行.或現初生及出家
或現樹下成菩提.或為眾生示涅槃。
「釋」六頌顯供佛請法證理起用,亦即頌頌前現成佛等︰初偈頌能光照一切世界,照世意在照諸眾生︰次偈頌能嚴淨一切國土,毛孔現剎即神通嚴也︰次一偈半頌上即令一切眾生歡喜,供佛問法但為益物故︰次二偈頌上即能入一切法界性︰首偈初半聞而通達,次半思而兼說,次偈初半修而無著,後半偈依修而證,頌即能持一切佛種性也︰後一偈半頌即能示現成佛。
……………………………………………………………………………………………………
第558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偈頌\八十二偈中十八偈頌得佛平等。
三、十八偈頌得佛平等.於中分四︰
「經」菩薩所住希有法.唯佛境界非二乘.身語意想皆已除.種種隨宜悉能見
菩薩所得諸佛法.眾生思惟發狂亂.智入實際心無礙.普現如來自在力
此於世間無與等.何況復增殊勝行.雖未具足一切智.已獲如來自在力
已住究竟一乘道.深入微妙最上法。
「釋」三偈半頌佛境界平等,頌圓滿成果用。初偈分齊境.次偈兼所證所緣境.後一偈半舉況顯勝。
「經」善知眾生時非時.為利益故現神通.分身遍滿一切剎.放淨光明除世黯
譬如龍王起大雲.普雨妙雨悉充恰.觀察眾生如幻夢.以業力故常流轉
大悲哀愍咸救拔.為說無為淨法性.佛力無量此亦然.譬如虛空無有邊
為令眾生得解脫.億劫勤修而不倦.種種思惟妙功德.善修無上第一業
於諸勝行恆不捨.專念生成一切智。
「經」一身示現無量身.一切世界悉周遍.其心清淨無分別.一念難思力如是
「經」於諸世間不分別.於一切法無妄想.雖觀諸法而不取.恆救眾生無所度
一切世間唯是想.於中種種各差別.知想境界險且深.為現神通而救脫
譬如幻師自在力.菩薩神變亦如是.身遍法界及虛空.隨眾生心靡不見
能所分別二俱離.雜染清淨無所取.若縛若解智悉忘.但願普與眾生樂
一切世間唯想力.以智而入心無畏.思惟諸法亦復然.三世推求不可得
能入過去畢前際.能入未來畢後際.能入現在一切處.常勤觀察無所有
隨順涅槃寂滅法.住於無諍無所依.心如實際無與等.專向菩提永不退
修諸勝行無退怯.安住菩提不動搖.佛及菩薩與世間.盡於法界皆明了
欲得最勝第一道.為一切智解脫王.應當速發菩提心.永盡諸漏利群生
「釋」九偈頌真實智慧.於中有四︰初四頌發離一切妄想廣大心.二、有二頌發窮三際廣大心.三、有二頌發順涅槃菩提廣大心.四、一偈結勸可知。
「經」趣向菩提心清淨 .功德廣大不可說.為利眾生故稱述.汝等諸賢應善聽
無量世界盡為塵.一一塵中無量剎.其中諸佛皆無量.悉能明見無所取
善知眾生無生想.善知言語無語想.於諸世界心無礙.悉善了知無所著
其心廣大如虛空.於三世事悉明達.一切疑惑皆除滅.正觀佛法無所取
十方無量諸國土.一念往詣心無著.了達世間眾苦法.悉住無生真實際
無量難思諸佛所.悉往彼會而謹謁.常為上首問如來.菩薩所修諸願行
心常憶念十方佛.而無所依無所取。
「釋」六偈半頌大智現前,於中分二︰初一偈結前生後,餘五偈半正頌大智現前︰初偈於佛無著.第二偈即若眾生若眾生法.第三偈即若佛若佛法.第四偈若世間若世間法.第五偈若菩薩若菩薩法,二乘文略.後半偈頌上結文。念十方佛即求一切智.無依無取即於諸法界心無所著。
……………………………………………………………………………………………………
第559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偈頌\八十二偈中二十三偈半頌前妙果當成。
「經」恆勸眾生種善根.莊嚴國土令清淨.一切趣生三有處.以無礙眼咸觀察
所有習性諸根解.無量無邊悉明見.眾生心樂悉了知.如是隨宜為說法
於諸染淨皆通達.令彼修治入於道.無量無數諸三昧.菩薩一念皆能入
於中想智及所緣.悉善了知得自在。
菩薩獲此廣大智.疾向菩提無所礙。
為欲利益諸群生.處處宣揚大人法
善知世間長短劫.一月半月及晝夜.國土各別性平等.常勤觀察不放逸普詣十方諸世界.而於方處無所取.嚴淨國土悉無餘.亦不曾生淨分別
眾生是處若非處.及以諸業感報別.隨順思惟入佛力.於此一切悉了知
一切世間種種性.種種所行住三有.利根及以中下根.如是一切咸觀察
淨與不淨種種解.勝劣及中悉明見.一切眾生至處行.三有相續皆能說
禪定解脫諸三昧.染淨因起各不同.及以先世苦樂殊.淨修佛力咸能見
眾生業惑續諸趣.斷此諸趣得寂滅.種種漏法永不生.并其習種悉了知
如來煩惱皆除盡.大智光明照於世.菩薩於佛十力中.雖未證得亦無疑
菩薩於一毛孔中.普現十方無量剎.或有雜染或清淨.種種業作皆能了
一微塵中無量剎.無量諸佛及佛子.諸剎各別無雜亂.如一一切悉明見
於一毛孔見十方.盡虛空界諸世間.無有一處空無佛.如是佛剎悉清淨
於毛孔中見佛剎.復見一切諸眾生.三世六趣各不同.晝夜月時有縛解
如是大智諸菩薩.專心趣向法王位.於佛所住順思惟.而獲無邊大歡喜
菩薩分身無量億.供養一切諸如來.神通變現勝無比.佛所行處皆能住
無量佛所皆讚仰.所有法藏悉躭味.見佛聞法勤修行.如飲甘露心歡喜
已獲如來勝三昧.善入諸法智增長.信心不動如須彌.普作群生功德藏
慈心廣大遍眾生.悉願疾成一切智.而恆無著無依處.離諸煩惱得自在
哀愍眾生廣大智.普攝一切同於己.知空無相無真實.而行其心不懈退
菩薩發心功德量.億劫稱楊不可盡.以出一切諸如來.獨覺聲聞安樂故
「釋」二十三偈半頌前妙果當成,於中︰三偈半頌常為一切諸佛護念,以具德故。半偈頌當得無上菩提。半偈頌與其妙法.大人法者八大人覺也 。一偈頌佛體平等,時處平等即佛體故。一偈頌已修三世諸佛助道之法。六偈頌成就三世諸佛力無所畏,廣十力之別名,略無畏之都號,於中五偈半別明十力,後半偈顯得分齊。五偈頌已莊嚴三世諸佛不共佛法,三世間圓融不共權小故。五偈頌悉得諸佛說法智慧力。一偈德無盡,並屬初心,該前諸段。
……………………………………………………………………………………………………
第560講次。續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偈頌\第二段三十四頌。
第二段三十四頌,頌前約喻校量.於中分二︰十四頌正頌前喻,二十偈通釋諸喻不及所由︰
「經」十方國土諸眾生.皆悉施安無量劫.勸持五戒及十善.四禪四等諸定處
復於多劫施安樂.令斷諸惑成羅漢.彼諸福聚雖無量.不與發心功德比
又教億眾成緣覺.獲無諍行微妙道.以彼而校菩提心.算數譬喻無能及
一念能過塵數剎.如是經於無量劫.此諸劫數尚可量.發心功德不可知
過去未來及現在.所有劫數無邊量.此諸劫數猶可知.發心功德無能測
以菩提心遍十方.所有分別靡不知.一念三世悉明達.利益無量眾生故
十方世界諸眾生.欲解方便意所行.及以虛空際可測.發心功德難知量
菩薩志願等十方.慈心普洽諸群生.悉使修成佛功德.是故其力無邊際
眾生欲解心所樂.諸根方便行各別.於一念中悉了知.一切智智心同等
一切眾生諸惑業.三有相續無暫斷.此處邊際尚可知.發心功德難思議
發心能離業煩惱.供養一切諸如來.業惑既離相續斷.普於三世得解脫
一念供養無邊佛.亦供無數諸眾生.悉以香華及妙鬘.寶幢幡葢上衣服
美食珍座經行處.種種宮殿悉嚴好.毗盧遮那妙寶珠.如意摩尼發光耀
念念如是持供養.經無量劫不可說.其人福聚雖復多.不及發心功德大。
「釋」十四頌,正頌前喻,可知。
二十偈,通釋諸喻不及所由︰前雖略釋,今此廣辨。又長行中多隨喻別明,今此總辨,亦總相頌前歎深難說.若將別配,則令難證等互有所局.於中分三.半偈結前生後.十七偈半正釋所由.二偈結德無盡。
「經」所說種種眾譬喻.無有能及菩提心
十七偈半正釋所由中分三︰一偈標章.十二偈半別釋.四偈顯德圓滿。
「經」以諸三世人中尊.皆從發心而得生.發心無礙無齊限.欲求其量不可得
「經」一切智智誓必成.所有眾生皆永度.發心廣大等虛空.生諸功德同法界
所行普遍如無異.永離眾著佛平等.一切法門無不入.一切國土悉能往
一切智境咸通達.一切功德皆成就.一切能捨恆相續.淨諸戒品無所著
具足無上大功德.常勤精進不退轉.入深禪定恆思惟.廣大智慧共相應。
「釋」十二偈半別釋中︰四偈釋無齊限,或一句是一義,後一偈半頌六度義.可以意得。
「經」此是菩薩最勝地.出生一切普賢道.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
悉以三昧陀羅尼.神通變化共莊嚴.十方眾生無有量.世界虛空亦如是
發心無量過於彼.是故能生一切佛
菩提心是十力本.亦為四辯無畏本.十八不共亦復然.莫不皆從發心得
諸佛色相莊嚴身.及以平等妙法身.智慧無著所應供.悉以發心而得有
一切獨覺聲聞乘.色界諸禪三昧樂.及無色界諸三昧.悉以發心作其本
一切人天自在樂.及以諸趣種種樂.進定根力等眾樂.靡不皆由初發心
以因發起廣大心.則能修行六種度.勸諸眾生行正行.於三界中受安樂
住佛無礙實義智.所有妙業咸開闡.能令無量諸眾生.悉斷惑業向涅槃。
「釋」又八偈半釋出生無盡.於中分三︰初二偈半結前生後.以體無限故出生無盡也。次【菩提心是十力本】下四偈,正顯出生為本,出生乃一義耳。後二偈略釋為本所由.由修六度為菩薩乘本,由勸正行為人天乘本,由闡妙業通為三乘涅槃之本。
「經」智慧光明如淨日.眾行具足猶滿月.功德常盈譬巨海.無垢無礙同虛空 普發無邊功德願.悉與一切眾生樂.盡未來際依願行.常勤修習度眾生
無量大願難思議.願令眾生悉清淨.空無相願無依處.以願力故皆明顯
了法自性如虛空.一切寂滅悉平等.法門無數不可說.為眾生說無所著。
「釋」又四偈顯德圓滿中︰初偈總顯.次二偈別顯願滿.後一偈別明智圓。
「經」十方世界諸如來.悉共讚歎初發心.此心無量德所嚴.能到彼岸同於佛
如眾生數爾許劫.說其功德不可盡.以住如來廣大家.三界諸法無能喻。
「釋」二偈結德無盡.可知。
「經」欲知一切諸佛法.宜應速發菩提心.此心功德中最勝.必得如來無礙智 眾生心行可數知.國土微塵亦復然.虛空邊際乍可量.發心功德無能測.
出生三世一切佛.成就世間一切樂.增長一切勝功德.永斷一切諸疑惑
開示一切妙境界.盡除一切諸障礙.成就一切清淨剎.出生一切如來智。
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
「釋」五偈結勸發心.於中三︰初半偈正勸.次三偈半釋勸所由.總舉具足一切德故,頌以能出生三世界及世間樂是故心塵虛空不可比量。後一偈舉益勸脩結勸速發。
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