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講次︰
今天我們講華嚴經,首先要講的是修學之緣起,相信學佛人大都有聽說過華嚴經,也都認為華嚴經很好,但都說不出好在哪裡,其主要原因是華嚴經卷篇幅太大,內容廣泛,經義又精深,實在世很難深入去理解,就如現在我要從緣起來說明就需要很長的時間,那就至使一般人心生退怯以致無以深入,因此希望大家要有耐心去深入,才能感受不到華嚴之富貴,華嚴經中的語言是非常華美流暢,義理且圓融,如果心生狹劣就無法體會,我們修學也不可固步滯封,否則就難解華嚴句句的行法,從現在起我們要用白話來解析華嚴的富貴,其大略有三︰
一、華嚴經是本師毘盧遮那之根源,其光明無所不照,也就是身光遍照盡空法界乃至微塵道,更是智慧光明盡照真俗重重法界.以其身光智光能所合為一身且獨耀具德無邊,因此華嚴經是一切諸佛之所證,更是普賢菩薩之心髓,是一切菩薩之所持.其包性相之無遺,圓理智而特出也。
二、因此若不讀華嚴經即不知道佛家之富貴,它的富貴在於經文句句皆是行門,這是一般修學者難以了解的,要知道修學者若不了解行法,所學的只是佛學知識,它不是佛法,真實的佛法才是行門之法,而知識只會產生知識障,那就成為業障,就障礙了修道。我們常聽人說某人是知識障,那是把知識份子認為是所知障重,那是錯誤的。而是將佛學當作佛法的人才是真正的知識障,這種嚴重錯誤觀念我們必須校正也。因此佛陀告訴佛弟子(四眾)講經說法一定要以行門為主,釋法為輔,否則只會打高空而無法實修,因此弘揚佛法行門是未來重點,但是行門無量無邊,尤其華嚴經卷篇幅及容廣句句皆有無量行門,聽者會非常枯燥,因此大家要有耐心也。行門是為使修行法能循序漸進,因此須以現代語言說明知也。
三、上面講到的行法,過去吾人在臉書及網站已有很多,例如華嚴一乘圓教及各教之行法,都有詳細說明,大家可以參考也。其網站player12345.url.tw ︰隨意窩:blog.xuite.net/bro22.tw/wretch︰
今天先講到修學華嚴經之緣起,下回再開始實際進入華嚴經之本體也。
....................................................................
第二講次︰華嚴經之本體可從兩方面來說明︰第壹、華嚴經是以法界為宗,第貳、 歸敬三寶。
第壹、華嚴經是以法界為宗,我們可以由以下十種說明︰壹、標舉宗體.貳、別歎能詮.叁、教主難思.肆、說儀周普.伍、言該本末.陸、旨趣玄微.柒、成益頓超.捌、結歎宏遠.玖、感慶逢遇.拾、略釋名題。
壹標舉宗體者、首先我們要知道【法界】是什麼?首先要知道法界涵蓋體用相三大,此三大可分五個層次說明︰
第一,首先講【用大】者即法界用,用即往復無際。它是從性空起妙用,如從相所起的作用就產生一切因果,如果二者相冥就是一切大智大悲佛果境界。因此它是即事同真如的,由於眾生迷法界而往六趣,若能悟法界而復一心皆法界用也.因此迷法界則妄想就叢生,悟法界則一切妄想就止滅.然法界具四義︰一、真如.二、隨緣.三、不變.四、無際.又法界有四法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三、無礙法界.四、圓融法界.此四法界是華嚴最重要的行門,其義與行在未來經文中會一再論述也。
這裡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真如】.什麼是【隨緣】.什麼是【不變】什麼是【無際】。當知【真如】是空性,其離增減執,即不隨染淨有增減也,此分法相宗與法性宗︰法相宗說【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也.法性宗說,不變為真,順緣曰如.若二宗合之,真如即隨緣不變也,即空有相即也,空有二門雙融,因此隨緣即是不變,不變故能隨緣.因為佛法所講是有與空,以有故說於不變,以空故說於隨緣,此二不二.隨緣即是不變,不變故能隨緣也。這是就真如而言即隨緣與不變,因為隨緣即迷則真,隨於妄則真滅妄生,悟則妄滅歸真,則真生妄滅也.不變即迷悟生滅來往紛然,真界湛若虛空體無生滅。【無際】略有三義:一、是迷來無始故即無初際,悟絕始終即無後際。二、從直立而言即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初後際.若從橫相而說即妄念攀緣浩無邊際.此二皆約廣多無際.若約三際皆絕,虛妄沒有虛妄的源頭.直立無初際,既無有始豈得有終故絕後際.因為本際不可得,生死就沒有起始,更沒有盡頭.若沒有起始與盡頭.哪來有中際呢?因此於此中沒有先際與後際及中際,要找妄心不在內外故亦無際。三、從返本還源來說,此返本是就其往來而說,還源是回復本來的源頭也.當然有來必有去,有去當然也有來,也就是源頭會生虛妄,虛妄又會回到本來的源頭也,用文句就是往復,即來來去去也.這於行法而言,稱之為雙行之行,就如修菩薩道,觀諸眾生心所樂欲就是往,隨其所應而為說法就是復。又如自己入禪定中就是往,令眾生得於正定就是復.又如自得無生法忍就是往,令諸眾生得無生法忍就是復。以上皆屬雙行之行,皆上句自利為往,往涅槃故.下句利他為復,復於生死化眾生故。雖然有往復,總為返本還源,回復本心也。由上可知「無際」是險菩薩行海廣多無際,一一稱真深無邊際也。然上三義皆法界用矣。
.............................................................................................................
第二、再從華嚴經本體說明,體就是一切相及一切用的本體,此本體稱為性空.本體是不變易且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的,它本自清淨,因此會隨緣結合成萬相乃至一切作用產生.本體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性空是對真性而言的。由此可知本體是從動與靜所產生,動與靜是涵蓋一切法,因此一切法本是同體的,這個可以從法界之體相用三方面來解釋︰
一、從迷悟而言,動靜迷悟雖有二門,就迷悟而言,就是忘失我們本具的清淨心是同一本體,動靜簡單來說,動與靜就是上面講的法界之來來去去,也就是說法界的動即是上所說的法界往也,靜即復也。
二、若從虛妄而說者︰動即上面所說的往復,就是有去來得.靜即顯本體示空虛的,是對立相待而有的.然二不可解釋成因唯有動而有靜,而是要解釋成因為有靜而產生一切動也,因此雖然萬相皆在動而本體是不動的,此之不動就是本體也。
三、對自利利他說者︰自利靜也,利他動也.自利與利他互導,那就教化一切眾生而無眾生可教化也,那就不失本體為法界體也。若對上二種無際者,廣多無際動也,際即無際靜也,動寂無礙為體也,際與無際當體是空寂也,這空寂是以無心於物境界也,以後我們在解釋經文時還會一再解釋說明也。
.....................................................................
第三、再從法界相來說明,這是以一真法界為玄妙體.也就是從本體之相說明也。當知相是從本體隨緣所成的一切法相,也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皆是,也就是一切森羅萬象.它是屬有為法,是生生滅滅的,也就是所謂的空性.由此就知道【空性】是對相而言。然而空性是為恆沙性德,因為相依乎性,性是包含一切法。因此性體無外,相德為一切法相,它可取名相,然再大的名相不能遍無外之體,由此可知相是依性,性是無所不包。就如華嚴經阿僧祇品云「於一微細毛孔中.不可說剎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諸剎.諸剎不能遍毛孔」,就是以毛孔稱性,剎是約國土,或曰世界,剎是不壞相的,所以再大的相不會大於小性也。然此相大略有二義︰一、約不空具恆沙性德故,這是同教意.二、約事事無礙,十玄之相本自具足即是別教之意也。講到同教與別教,我們也需要認知也,圓教分為共同圓與不共別圓。共同圓是會三乘為一乘,此圓是漸中之圓,是收頓教義收終教義,此為法華經之圓。不共別圓是登地已上頓中之圓,從一乘流出三乘,唯顯圓融具德,明事事無礙,互攝互入重重無盡,是從一心海印三昧與華嚴三昧,因為華嚴由行布圓融二互相攝,因此華嚴之圓以一真為法界也。
...................................
第四、當知法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也就是它是超言語思想的,因為法界是離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乃至離一切相的,它是心念及語言所不能說明的。就如我們佛教徒常會聽到離文字語言相,佛法說本來一切法是諸法實相,它是最高的境界完整一體的部份,這些都不是用文字語言所能夠表達的.也就法界是寂靜的,是同真如的.也就是說它是空性的,因此它是用無用相的,故無法以語言文字做支離破碎的解釋,只能用心去感受,只要你想去說明它就錯了,所以說動念即乖,念頭一動即錯.因此語言的表達文字的序述是無法正確的。然雖然不能依言語,但也不能離開言說,而是超越言語思想.因為沒有言語,就不知到什麼是無言語也。由此可知法界之體相用是同於體寂的,若想要以相以用也是同體寂的,或者想要以體寂相用也是紛然的,如此即一而三相不同,即三而一體無二,三一無礙.互奪雙亡存泯莫覊,哪能語言象之能至也。
第五、由上四種德皆屬法界也,謂第一是從本起末,即不動真際建立諸法.第二是攝末歸本,即不壞假名而說實相.第三是本末無礙,則性相歷然.第四是本末雙寂,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
貳、別歎能詮者︰由前可知華嚴經是說明於法界,然法界如上有很多義,它的性相之意很深且廣,它是智慧超越世間的,大悲心亦越常情的,因而超越人之情感,所以不是言語所能說,也非心地所能及的,因為人之情感多出於妄想,由心想而有妄想,又由妄想而有心想,此即言語以之為道,如此轉轉不斷,於是心想熾然不息,便有法相出生,心以為行.因此很難思議也。法界是故不可思議,其在於契法實相,滅除妄想,如此一切萬物之相即不生.相不生心就不存在,心就不存在一切法相即不生也,如此就無須言說.也就是說法界是不用腦筋的,它是自然成的.因此想趣一真法界,就要先修法界三觀才能進入事事無礙的境界,其可分心境二門.謂一真法界本無內外不屬一多,佛陀已經自己證得亦窮盡.因此他知道如何證悟.也要眾生跟他一樣證悟,那就要從心境,因為境為所證,心為能證。想要證悟以及教人如何證悟,先當淨其意如虛空,入觀佛心境界,就能自心與佛心相契.那要如何空廓心境呢?以下經文會告訴我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就是空心境的修行法也.謂無取即無境,無見即無心。又說「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這也是空心境的修行法也。又曰「若有欲得如來智.應離一切妄分別.有無通達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導師」,這也是空心境義.如此心則無心外之境,也沒有境外之心,心境雙泯則心佛與眾生三無差別,因果萬法心境普收也。更進而要窮理盡性徹果該因,理謂理趣道理,總該一切法,性謂法性心性即空性也,若窮其理趣則盡其體性,即深廣無際也。如此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雖得佛道還是不捨因修也。那就生成萬物而不盈滿,融通萬法令無障礙也,由此可知華嚴經是一切經之王也。
......................................................炳然齊現
參、再來說教主︰前說華嚴經是一切經之王,教主即釋迦摩尼佛於始成正覺頓說。所謂始成正覺即法身也,以法性身為法身故。最成正覺即十身滿也,即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最成正覺之十身無礙,亦融三世間而為佛身,即號毘盧遮那佛,因此可三身十身通名毗盧遮那佛。華嚴經是毘盧遮那佛之願力周法界之願行,亦是於過去修勝行無邊所成就也,由此德無不備障無不寂,也就是實具無盡之德,謂塵沙無明種現習氣總皆斷盡也,當然也具智恩斷三德.謂萬德即般若德,塵沙無明即解脫德。
..............................................................................................................................炳然齊現
肆、毗盧遮那佛於講華嚴經當時的狀況可分為七種,一、所依定.二、能說身.三、說經處.四、說經時.五、所被眾.六、說經本.七、別示說儀。
一、所依定為海印三昧,此即是智身.定慧雖多不出事理二種︰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事定門也,能觀心性契理不動理定門也.明達法相事觀也,善了無生理觀也。故說經時皆以依於三昧說,因為三昧是法體,因此定是佛究竟入處,即由定慧雙成證故.謂真如是真定,真定無分別,它能入一切智智,所以毗盧遮那佛於講華嚴經時皆入三昧,例如普賢菩薩在第一會普賢三昧品入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菩薩三昧.法慧菩蘿在第三會入無量方便三昧.功德林菩薩在第四會入菩薩善思惟三昧.金剛幢菩薩在第五會入菩薩智光三昧.金剛藏菩薩在第六會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如來在第七會入剎那際三昧.普賢菩薩在第八會入佛華嚴三昧.如來善友在第九會入師子頻申三昧等。而在各會所入的三昧中皆以海印三昧為其三昧之總定,此海印三昧之境界就像一幅畫,它是全面現前稟然齊現的,它沒有次第感的,此乃是毘盧遮那自內證法門所顯之佛果境界,其是無心頓現,能應所應皆為萬象也.依此華嚴三昧於所有三昧當中最具代表性。若是說法華經是依無量義處三昧.說般若經依等持王三昧.說涅槃經依不動三昧.故說諸經多依三昧。
二、明能說身,即能應之身,即說法之身為化身︰當知佛之智慧全是依於性空,因此性空即是華嚴經之本體,也就是說華嚴經是以空性為起修點,因為一佛乘的行法是從根本修.所謂根本就是法性,法性就是至覺聖智也.因此華嚴經的行有兩大特色:一、是空性之前的基礎教育,二、是空性之後佛法無窮盡的妙用.後者才是佛法高峰的特色,亦是華嚴經所宏觀的部分.那行者當如何根本修呢,因為空性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的色身是無法完全行持的,但是法身是一切法的總合,色身也是法身中的一法.因此從色身法當中照樣可以找到法身法的根源.能夠找到根源就稱為從根本修,否則就是在枝末修,這修行的部分將來在講行法時還會徹底分析,在這裡暫時不講太多也。
..........................................................炳然齊現
三、說華嚴經的地方七處,此說經處是意生身,隨意遍於法界處故,華嚴經稱之為七處九會,即第一菩提道場會,即世主妙嚴品六品,此會為舉果勸樂生信.第二普光法堂會,即如來名號品以下六品,此會起至第七會為修因契果生解.第三忉利天宮會,即昇忉利天宮品以下六品.第四夜摩天宮會,即昇夜摩天宮以下四品.第五兜率天宮會,即昇兜率天宮品以下三品.第六他化自在天會,即他化天宮十地品一品.第重會普光法堂會,即十定品以下十一品.第八三會普光明堂,即離世間品一品,此會是託法進修成行.第九逝多園林會,即入法界品一品,此會是頓證法界.以上第一會即摩竭提國菩提場中之菩提樹.第【二、七、八】此三會為一會皆在普光法堂,餘四處皆在天上,因此稱為七處九會。所謂天上也不是佛陀上昇天上去講經,且是佛身並未離開菩提樹,而是其法身到昇忉利天等也.這是修禪定功夫能至也。有些不了解的人認為天上非凡夫所能學得,如果你有禪定的功夫就能參與也,這一點大家一定要知道。在經文上三天皆有不起而昇之言,因此它有四句︰一、不起一切菩提樹而昇一天.二、不起一處而昇一切處.三、不起一處而昇一處.四、不起一切處而昇一切處.由此可知十方法界也是如此,就如不起法界菩提樹遍昇法界七處,此略有二意︰一、令遍法界中皆有七處.二、令一一處皆遍法界。所謂令遍法界中皆有七處者,是明處遍於處,也就是一處能遍七處.所依之處既遍法界,能依之身居然遍也。此中直就遍法界說者,略有五重︰一、遍法界同類剎中皆有七處.二、遍法界異類剎中有七處.三、遍法界微塵中剎亦有七處.四、遍法界虛空容塵之處亦有七處.五、遍法界帝網剎中亦有七處。又所謂令一一處皆遍法界者︰如菩提場遍法界,則普光明中亦有菩提場、忉利天中亦有菩提場、夜摩兜率等七處一一皆有菩提場.如遍七處亦遍非七處之處,如化樂四王色界十八等非說經處,今菩提場亦遍於彼.如菩提場處遍其七處,一一皆遍七處乃至法界.此亦有五︰一、遍同類剎.二、遍異類剎.三、遍法界塵.四、遍虛空容塵之處.五、遍法界帝網剎。更細而論,非但一一處遍,隨一一塵皆遍法界五重之處,是則一處中有一切處。上二重釋遍皆遍五類,五類之中︰前三約事法界,次一通事理,理空事空故.後一事事無礙法界,由事即理,事理無礙故.以理融事遍於重重,皆是毗盧遮那佛說經之處。
.....................................................................炳然齊現
四、說華嚴經在什麼時後.即是佛陀成佛說法之時也,在經文為始成正覺時.因此是以力持身說,持令永久故。依菩提流支即前五會是佛陀初成佛即說,第六會已下是第二七日後說。若依賢首菩薩則九會皆成佛時說也,是九會在初成佛頓說的。因為佛法對時間而言是隨世俗而假立的,所以時間是無前後際的,因為過去只是假相,入未來劫未至,現在也一再過去.就如年有無盡的年會過去與到來,它是一刻無停止的,所以是說時間是虛假的,所以佛法講的時間是空,是過去現在未來不隔當念。換言之,所有時間不離當念,是當念就是一切劫,一切劫即當念。當知當念即是一念,當念的意義是指清淨心.任何的時間都能夠銷歸到清淨心來就是入當念,能如是善用其心才是真正實實的生活,如此就是當下,能夠在當下就三輪體空,那受用就無窮,然而亦不礙隨俗之時間也,生活就自在無礙也。換句話說要能當念就普入一切時間.如此當念就能同時成就過去未來同時完成。因此在佛法中是沒有時間與空間觀的。是因於時間使我們造成層次感,讓我們覺得只有時間是真實的。這種層次感迷惑了我們,以為人生的生命期限,就只限與此生而已.此生是假借的物理現象、四大假合的身體,所呈現作用的時間.身體是四大所假合的生命,因此身體是物理現象所局限,它是會有成住壞空的。由於物理現象都是成住壞空.所以修行人要能破從時間觀,才能破除我們的根本煩惱。
五、所被眾者,此即威勢身,菩薩眾中威光赫奕故︰前面我們是略講佛陀能教化之眾生,現在我們要講的是佛陀所教化那些眾生.在華嚴經文中略列十類︰九會總有一百七十五眾。此中含蓋影響眾、常隨眾、守護眾、嚴會眾、供養眾、發起眾、當機眾、表法眾、證法眾、顯法眾。此十類是為華嚴海會眾數,其量之廣大在此略例。我們先講當機眾,當機眾就是於聽佛陀講法即成就者也,其有四十二眾,此四十二眾又分同生眾與異生眾,每一會中都有此眾。同生眾就是菩薩摩訶薩眾,在華嚴經就有無量無邊,因此華嚴有道場稱為萬佛,因為這些菩薩摩訶薩都是過去已成佛,今日以菩薩摩訶薩顯現來護持的,如文殊菩薩過去是龍種上尊王如來,普賢菩薩是普賢王如來,觀世音菩薩是正法明如來,等等 ,所以菩薩的功德等同佛陀,其數等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異生眾總三十九眾,分為雜類諸神眾、八部四王眾、欲色諸天眾等。此之數廣難量不可思議,真應權實類例多端又不可思,該徹果海尤不可思也。
這裡我們要解釋兩個名詞︰一、【菩薩摩訶薩】︰全名為【菩提薩埵摩訶薩埵】,簡稱菩薩摩訶薩.然有三種解釋︰一【菩提】是所求佛果.【薩埵】是所化眾生.即大悲心與大智慧所緣的境界,從境界立名故名菩薩.二【菩提】是所求之果,【薩埵】是能求之人,能所合目故名菩薩.三【薩埵】此云勇猛,謂於大菩提勇猛求故.【摩訶】即是大.大有四義︰一者願大,求大菩提故.二、行大,自他二利成就故.三、時大,經三無數劫故.四、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前二通十地位前,也就是三賢位.後二或唯地上,更有諸大亦不出此,此等並是盧舍那佛內眷屬,也就是上面講的常隨眾.以常隨佛陀,因此動止皆圍繞佛陀。二【真應權實】︰【真】就是毗盧遮那真身也,【應】即是釋迦應身也。真身是體,應身是用.全體起用,用即是體,因此釋迦遮那不是兩個,而是一體,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是真應和合的,只是我們的真身沒有顯現,因此看到的只有應身,事實上兩者都是俱存的,而且是圓融自在的。
六、說經本︰佛陀是以圓音講華嚴經的.所謂圓音就是一音之中具一切音,一切音聲即是一音.一多無礙總名為圓音也.我們可以略啟四門︰即隨類音、隨樂欲音、隨根解音、隨時音,這些人天等異萬類都能同時聽聞,而且一切眾生隨類皆得了解的.這些名詞將來還會講到.因此圓音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國土世界皆共同聽到,法界剎海皆可聽聞的,並且聽聞者是無有前後的。此圓音是以相好莊嚴身講也。七、別示說儀者︰這個是告訴我們,佛陀講華嚴經時是十方一切諸佛皆來護持,也就是說佛陀為主,十方諸佛為伴.當其他佛國之佛為主,餘他十方佛為伴.例如東方阿閦如來為主,毗盧遮那與十方諸佛為伴.次東第二佛為主,毗盧遮那與東第一佛及十方佛為伴,則隨一佛有法界諸佛重數.如十人為主伴,遞互相望便為十重主伴.如佛佛既然如此,佛主菩薩伴也是如此。因此諸佛菩薩皆有主伴,略有三︰一、果主果伴︰謂毗盧遮那為主,十方佛為伴.十方佛為主,毗盧遮那為伴.二、因主因伴︰謂此方法慧菩薩為主,十方法慧菩薩為伴.十方菩薩為主,此方菩薩為伴.三、果主因伴︰謂如來為主,普賢等為伴,如東方十佛剎塵數界外有金色世界文殊而來為伴,十方菩薩皆去十剎而來,但是來並非諸佛菩薩親臨,而是法身同體.如此來而無來,去亦無趣也。又如第三會法慧菩薩說十住時,是時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薩頂,此說重重遍於十方。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也都如此,則九會為九重重,如此主伴、伴主相互,重重無盡也。此是以相好莊嚴身講也。
由此六身加前說主難思已有四身則十身具矣,故十身初滿即說此經也。
.............................................炳然齊現......................................................
伍、言該本末︰我們可以從兩重來看華嚴之本末︰一、理事相望而論本末.二、諸教相望而論本末。
一、理事相望而論本末︰當知華嚴是以空為本,以法門為末。學佛人都知道,佛法不是用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佛陀也說他講經四十九年未曾說過一法。因為諸法實相是離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乃至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法離一切觀行而無可取著。若取文字者即非實相.因此落入文字反而離開道的本質,所以千萬不可從文字中求道,若執著於文字則是魔事。然雖然一切法離文字,也必須以言語文字才能解行證悟,也就是不依言語道.也要不著無言說即離相也不礙隨相,謂一切法實相雖離文字而不離文字也。文字就是十二部經,現稱十二分教,這一切皆是真如實相,它還是需要透過宣說、音聲、語言、文字、章句來表達。所以雖然知一切法不離文字語言,為了方便開示,仍然須藉由音聲、文字來傳達書寫一切法。我們學佛是為了利益眾生,所以應善加學習世間技藝,包括文筆讚詠、歌舞妓樂、戲笑談說,以詮釋佛法,為眾生開出一條方便法門。因此我們只要不執於言語文字相,能購將佛法之義理闡釋,以其教為明鏡照見自心,就能入正道行,因此不可守於教而不求指歸,要能以自心為智慧燈,照亮佛經深之要旨,便能於一法中見多法而無盡,如聞谷聲無聲即知常應,見鏡像無像即知常現也。因此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在即法在,人亡即法亡也。所以說佛法必須藉人說,才能廣傳也。因此行者要須心路明淨悟解法相了了分明,就能夠內外相稱,理行不相違也。雖然知諸佛菩提,一切文字所不能宣,一切音聲所不能及,一切言語所不能說.但要隨應眾生之須以方便開示。要能夠解之文字與道不二,我們可從維摩經默然無言之說,認為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又說言說文字皆解脫相,因此不可離文字說解脫也。這只是告訴我們解脫是無所言說的,強調能夠破除執著是無離文字,由此可知維摩詰經的文字觀,已由言語皆背道,轉變為文字與道不二也。如此解者則不迷於文字而藉由文字而得道也。故不可執著無文字語言相,因此非言何以知乎無言,非相何以顯乎無相也。只要不執著言語為實有,如實知言語無性即是理顯,無性隨緣即是言明。言之與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言語是世諦,理性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沒有辦法自己顯明,必須藉以世間法來顯。世間法也無法以自己立足,是以第一義諦而立。所以若壞世間法即壞第一義,故不可放棄言語而求真理也。這樣就能如佛陀所說的講四十九年未曾說過一法,那就天天在講而未曾講也。這裡講的【世諦】是有義。【無二】是空義。【第一義諦】是空空義,不礙法門為真第一義空.是名三界一切空成真空,空有斯絕心行處滅也,以空空遣空,空空亦是空,此往後於解經文時還會釋。
二、諸教相望而論本末︰佛教之宗派有八宗。謂法性宗、法相宗、天臺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華嚴宗以「小始終頓圓」五教.天台宗「藏通別圓」四教等.禪淨密律等宗。個宗個個皆有支派。華嚴經是以根本為法輪開漸之本,是依本起末門、攝末歸本門、本末無礙門、隨機不定門、顯密同時一時頓演,如此盡通三際,隨處隨時重重無盡皆無前後也.法華經是攝三乗歸一乘為法輪。因為華嚴經是佛陀於菩提場成佛即說也,即於始成正覺一剎那中即遍法界無盡之處頓說無量諸法門,如經文曰︰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有如海水潛流四天下地,有穿鑿者無不得水,則知眾流依海水,故海為眾水之源,因此華嚴一乘即三乘之本,統為諸教的本源。
.....................................炳然齊現......................................................................
陸、旨趣玄微︰華嚴經的主要意義與目的有二︰第一、明理事無礙.第二、顯事事無礙。雖然華嚴經中廣說於事及說於理而皆無礙,因此是以無障礙法界而為主要意義與目的。
第一、明理事無礙者,於中亦二︰一、示三大.二、融真妄。
一、示三大.華嚴經是屬法界宗,因此當以法界宗義說明三大,一、是說明體是理事無礙的,謂體在萬化中不是在於事外,因此萬化乃事法之總名,所以想要真知真體所在,必須在萬化之中。由此可知真體與一切法非一非異。二、是明相不礙體,若離體有相,相就不是高深微妙無上也。所謂高深微妙無上,就如文字的內函帶有三重無盡的法義,重重無盡的法義中帶有無盡的法理,無盡的法理中又重重無盡的境界,這三種是開起智慧過程.也就是佛陀把真理告知我們,我們因此轉入到真實性,促使自己趨向於覺悟,這就是眾生的欲望無窮無盡,痛苦就無量無邊,煩惱也無盡,就必須斷盡煩惱,從生理現象成為實際心靈的境界,就能將色身轉入法身,如此導入法身慧命過程是透過我們的化身進入到到法身行持,成就無為、無不為、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的這一種運作,可以從空性中起妙用,在妙用中事事無礙也。三、是明用不離於體相,因此相雖然是無窮無盡但不離於體,因為真如本體是不增減,是不隨淨染有增減的。上體相用三不相捨離皆是所證所觀與能證能觀,依此三說明體相用三大之理事無礙。
所謂【能證能觀】就是止觀無礙亦是權實無礙,此是從理事遍觀使惑相皆不起生滅。【所證所觀】是境界與智慧無礙,由所觀的境界能夠體用無礙,因此能觀智也能清淨智慧同時存在與用也。若從空觀、假觀、中觀三觀來解釋,此三諦同時起觀也能常靜,因為常靜就是止觀,它有三︰一、體真因此是靜.二、方便隨緣無取也是靜.三、離二邊分別也同於靜.由此三止三觀融為一心,且能契同三諦無礙之理,如此內心與境界相融,就能夠遍及,也能夠清清楚楚也。如此真妄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事理雙修就能依本智而求佛智。
這裡我們要知道的是【真妄交徹】【本智】【佛智】︰【真妄交徹】是明真妄二法同一心也,也就是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也.然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盡,以此二門不相離故得交徹。【本智】是根本智,智慧可分為根本智與後得智,根本智是依六度而修成,後得智是依十度而修成。依本智是約理而說,無漏智性本具足故.而求佛智者約事而論,無所求中吾故求之,心鏡本來是清淨的,是因久遠來被塵垢所掩蓋.我們的無量性德就被埋再塵沙煩惱中也.【佛智】廣有無量,但不出清淨智及大圓鏡等四智,它不離菩提智與化生權智。以上三個只是略說明,到解釋經文時還會再說也。
二、融真妄是明雙融不礙雙現.所謂雙融即真理與惑是同體,因為真該妄末、妄徹真源,就像波浪與濕,不會沒有潮濕的波浪.也沒有離波浪的潮濕。潮濕與波浪本是同源。所以見到聖人的心即同見凡夫之心,就如見潮濕即見波浪,因此如來不斷性惡,佛心中有眾生也,如此凡夫即同聖人,這是真妄交徹的境界。現在因眾生認為一切事相皆是有,而不解一切事相皆性空,所以為凡夫。聖人是已證得一切事相皆性空,因此沒有煩惱,所以聖人不同於凡夫。但實質是凡夫即同聖人的,因為萬法皆空也。眾生若能如此解了真理與妄想是同體,凡聖即相等也。我們要知道真妄所以交徹.是因為真妄是二法同一心的.妄攬真成無別妄故,真隨妄顯無別真故.真妄無二體故.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真事無依故。然或者有人說妄本來是空,真其實是有、或說妄是有,真是性空、或說俱空俱有、或說雙非雙是,雖有多端並皆是一心也。上來交徹不礙之義恐人誤執.因此修行者必須依經典讀誦受持書寫等事修,這是依佛陀成佛的足跡,成就自己求佛智的功德最佳的方法。因為佛陀已經證得,而我門尚未證得.如此修者即理不礙事亦不妨求,事不礙理求即無求也.若此之修名為無修,無修之修修即無修為真修矣。以上哪一項屬於空,哪一項屬於有,以即真妄交徹行相,往後還有很多會說的,因此這裡就暫略不多說也。
.........................................................炳然齊現.....................................
第二、顯事事無礙者︰這是明事事無礙法界,此我們要分為兩項來說明︰一、明無礙所由︰二、正顯無礙之相。
一、明無礙所由者︰首先我們要知道如何能事事無礙?那就先依理成事,再來要以理融事。依理成事就是一與多互為緣起,一與多互為緣起就是事理無礙,由事理無礙才能得事事無礙.若事不即理,事非理成則互相礙,能由即理故得無礙。以理融事就是正辨事事無礙所以.由上面之事攬理成,那就沒有任何事相不在理內也,因此以理融事理既融通,事亦隨之融通,那就能在一切差別事事中而無障礙也。由即事故故有千差,與理相融那就重重涉入也.這個是華嚴修行十玄之理性融通門也,這個十玄門行法下面即會說也。
二、正顯無礙之相者︰這要從華嚴經的十玄門行法來說明.(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祕密隱顯俱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八)託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明具德門。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謂即具明所依體事中教義、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體用、人法、逆順、應感等十門同時具足相應也。何以教義理事等十門同時具足呢?良由法界緣起實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如此也,即如大海一滴是來自所有河川,佛法之功德隨一法即攝無盡法門。以此一門為其總故,同時則明無先後,具足則所攝無遺也。因此依此而修,一行之內德不可盡也。在此是顯得十身歷然而相作.六位不亂而更收.不亂則行布,更收即圓融。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謂諸事法與理非一即非異,不壞一塵而能廣容十方剎海.由非異即非一故廣容十方法界,而微塵不大,是則一塵之事即廣即陜,即大即小無障無礙,此明不壞陜相而能廣容。如何廣狹呢?由事如理故廣,不壞本相故狹.廣狹同時故有即廣即狹,廣狹同時互奪故有俱泯.若能如此一時照了即能行起解絕,行起誰復以廣狹存泯當其方寸。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此門是約理說,即如理之遍,如理之包,以事相有別理體無礙也.以一能入多,多亦能入一,故名相容.雖一多互入,然理體無有先後,同時相融.雖同時相融而不失一多之事相故曰不同。舉例說明,例如一室千燈,燈光融鎔互相互入,一燈入千燈一入多也,千燈入一燈多入一也,燈燈皆是如此故稱之相容.然而一燈入千燈之同時,千燈即入一燈,理體無有先後.而且千燈各各同時互入,重重復重重.雖然千燈同時重重互入,而不失一燈千燈之事相,故曰不同.如是者稱一多相容不同門。然此一多相容者,以理融事故事相宛然而理體無礙.一多不同者,以事顯理故理體無礙而事相宛然.故法界緣起者,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也.以無礙故所以能一入多,多入一也。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此門所講的是明教義理事等十門三世間圓融無礙自在,也顯示相即復相入彼此互存之義,如兩鏡相照但約力用交徹明耳。以上是顯體無差別而用現差別相,差別即無差別,故一切差別相即自在也.相同的是約教義理事等十門亦復差別而無差別,彼此相即自在也。此門是從用舉例而言,猶大海起浪,水為其體,浪為其用.約浪而言,萬重浪同是一水,故萬重浪相即自在.體無差別而用現差別相,差別即無差別,故一切差別相即自在也。相同的其約教義理事等十門,亦復差別而無差別,彼此相即自在。謂三種世間雖然其用差別,而體性則同,猶如萬重波浪,其相其用各別,而其體性同為一水,故三種世間差別而無差別,圓融無礙自在.故一即攝一切成其無盡復無盡,猶一水攝一切浪,一切浪同為一水.以一切浪同為一水故,是以每一重浪皆攝一切浪,於是一重浪攝一切浪,一切浪復攝一切浪,成其攝入重重,無盡復無盡。以其攝入無盡故,所以相即復相入,猶萬重浪同是一水,重重浪相即復相入也。是知一乘緣起一即一切,係華嚴一生成佛義.故初發心即成佛,無始終之分別。此一即一切是一乘一念成佛義.一切即一無有分別。因為最後一念與最初一念,相即相人同時具足故。既然相即相入,所以後念望初念,即是初念成佛也。何以故?初念為因,後念為果,因果相即相入同時具足相應也。
(五)祕密隱顯俱成門︰此門是顯諸法寶相,實相無相故諸法本無相,而相隨緣現,隨此緣則此相顯彼相隱,隨彼緣則彼相顯此相隱也。此門亦即教義等十義,此全攝彼此顯彼隱,彼全攝此彼顯此隱,以一攝多一顯多隱,以多攝一多顯一隱.如是彼此一多攝入,隱覆顯了俱時成就,不相妨礙祕密自在.雖各不同亦不雜亂故云隱顯.俱時而成體無前後故云俱成.各得其所自在無礙故云祕密。此是明一切萬法的隱與顯是同時具存的.隱顯俱成就像秋天空中狹片的月亮,如八九月之夜晚月亮半顯半隱,正顯即隱,正隱即顯,不同誨月隱時無顯,不同望月顯時無隱.由此可知,以一攝多則一顯多隱,以多攝一則多顯一隱.一毛攝法界則餘毛法界皆隱,餘一一毛互相攝入.隱顯就是這樣也.然而其半片的月亮不僅是明與暗同時存在,而且是於明亮下有暗處,暗處下有明亮.如東方入正定為一半明,西方從定起為一半暗.而東方入處即東方起,如明亮下有暗處.西方起處即於西入,如暗處下有明亮,故稱祕密隱顯俱成門。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此顯一切諸法炳然齊現.亦教義等十事於一念中具足始終、同時、別時、前後、逆順等,一切法門於一念中炳然同時,齊頭顯現無不明了.一能含多,法法皆爾故云相容.一多法相不壞不雜故云安立。此由諸法彼此相即相入,而顯小能容大,因為大小皆無自性,所以芥子可納須彌,因此一微塵可以含容剎土.而且微細剎等一切諸法同時顯現,如瑠璃瓶盛多芥子,隔瓶頓見。然微細總有三義︰一、約所含微細,猶如芥瓶以毛孔能受彼諸剎,諸剎不能遍毛孔故.以毛據稱性即如瑠璃之瓶.剎約存相故如芥子在內。二、約能含微細︰以一毛一塵即能含故.三、約難知微細,微塵不大剎亦不小而能廣容即難知義,一能含多即曰相容.又法法皆爾故云相容.一多不壞故云安立也。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此門是約譬喻明法界緣起.所謂因陀羅即帝釋天主(俗稱玉皇大帝)也。此網是由眾珠所串成,因此稱為帝網天珠.而且此網珠珠互映影現重重,一珠現一珠,一珠現千珠.千珠現一珠,千珠現千珠,其中一顆明珠內一切萬象都同時顯現得.一顆明珠如此,所有的明珠也是如此互相現影,影復現隱重重無盡,因此千光萬色雖重重交映且顆顆都明顯照耀,而且顆顆分明.就像兩個鏡子互相照之成於重重涉入,光耀相傳無盡無窮也。一珠現一珠,一珠現千珠.千珠現一珠,千珠現千珠,如是影復現影重重無盡.就像無量個鏡子互相照之成於重重涉入,光耀相傳無盡無窮也,因此影現重重.一鏡中現千鏡之影,千鏡中現千鏡之影也。再舉例來說,例如一室千燈,燈燈相照,光光相融,此燈有彼燈之光,彼燈復有此燈之光,光光相映無盡復無盡。:.:.:....︰︰︰︰
(八)託事顯法生解門:此明理事等一切法門,以隨一事即是見於無盡法界.法界無盡法亦無盡,故隨一事名多法門,因此隨一一事有多法門,以隨一事即是無盡法界.法界無盡故事亦無盡.意明一切因生一果,一果即具一切因故.因此此門意顯一與多不相防礙,非是託此別有所表,而是託事顯理也。又此門是事事無礙具無盡德,從無盡因之所生故.故隨一事即是無盡法界,況此一事皆是稱性故,故皆是無盡法界。然此門是約智說,智能分別事相而顯其理,理不自顯借事而顯,猶水不自顯借波而顯.理以事顯,事以理成,智者察事便知其理故.也就是託一切事顯一法體,令眾生生解也。當知一乘緣起全事即理,全理即事,因此隨舉一事即攝法重重無盡.例如全水是浪,全浪是水,初重浪係由水顯,重重浪皆由水顯.故一重浪攝一切浪,重重浪皆攝一切浪,如是攝入無盡也。相同的,說因一切因,說果一切果,例如全水即浪,全浪即水,水為因,浪為果,說水一切水,說浪一切浪.此即一乘因果也。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這是念念圓融的狀態,就像做夢瞬間經過好幾世也,此即離世間品菩薩有十種說三世「謂過去說過去、過去說現在、過去說未來.現在說過去、現在說平等、現在說未來.未來說過去、未來說現在、未來說無盡.三世說一念」︰前九為別一念為總故名十世.即三世相因互相攝故一念俱十,亦顯無盡故一念即無量劫,無量劫即一念.隔法即十世區分名為隔法,而互相在即是異成。謂一念為十世,十世為一念,仍是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因此十雖然同時相即相入而不失十世也。雖然十世不出一念相入復相即,然十世先後之差別相宛然是謂隔法異成也,換句話說,雖然一切即一,萬重浪唯是一水,然一切法相宛然,猶如重重浪雖是一水,而不失重重浪宛然先後差別之相也。就像一晚瞬間的夢超過數世.因此處夢看起來經過數年.醒來時乃是一瞬間而已.因此時間雖有無量,不過只是一剎那也.故莊子生一夢身為蝴蝶.那就說明世間夢雖經百年,是顯事類廣大也。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此門為體事中教義、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體用、人法、逆順、應感等十門,隨舉其一即便為主而居其中,餘者為伴周匝圍繞,由其為唱為隨無雜無礙故云主伴.彼此隱顯主伴交輝故云圓明.一多攝入連帶緣起故云具德,故隨一一法中皆有其眷屬也。當知主伴者,謂此方菩薩為主之時不得為伴,故此為主時不得與彼為主相見.彼為主時此須為伴,故亦不得見此為主,故主主伴伴各不相見。所謂主伴伴主者,即此方為主與彼方為伴相見,此方為伴即與彼方為主相見.若主伴義成則圓明具德也。又此體事理無孤起,必攝無量眷屬圍繞故.此經圓教所有之法皆互為主伴具德圓滿,是故見此法門即是見於無盡法界也。
.....................................炳然齊現......................................................................
柒、成益頓超.這要從十種義來說明︰第一、︰總顯高深明權小莫測.第二、後八正明成益遍益頓圓。
第一、︰總顯高深明權小莫測者︰華嚴經是毘盧遮那之淵府,普賢菩薩之心髓.一切諸佛之所證.一切菩薩之所持.包性相之無遺.圓理智而特出.因此是人類精神的巔峰境界,更是人類文明的菁華,所以華嚴經不是二乘陜劣根器及三乘共教諸菩薩所能修學,如出現品云「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等」,這是因為一切小乘人雖在逝多林如來嘉會切無法聽聞華嚴經,因為他們在華嚴海是如聾如盲的,何況不要說是受持也,三乘共教諸菩薩等隨宗所修行布行位,不信圓融具德之法故.就像魚想飛登龍門,若得登者即化為龍,如入華嚴之機也.若無法登者,就會曝鰓鱗於龍門之下,如彼假名菩薩即權教次第修者,因為這些人往昔不曾種植薩婆若地諸善根也。由此可知小乘人是聽不到華嚴經的,因為華嚴經法門深遠.又無大心,只求小果,又缺大悲心,當然失求勝果。非但小乘不能聽聞,守著權教尚自高推.華嚴經是普賢的心髓.不是劣見所見到的。因此如果你能聽到華嚴經,表示你過去無量世已有聽聞華嚴圓教,所以此生成金剛種。聽到又能相信必定是大根器大智慧者,就算此生在修學過程中因一時錯誤而落入八難,乃能依圓教之功力而超越也,所以修學華嚴圓教能摧八難也,更明白說只要你能聽聞華嚴經,不論能否領受,乃至無法相信接受依教奉行,因而會毀謗造業而下地獄.在地獄若有機緣一聞此法,直入地位中,這是法如是故,是唯此法特有的殊勝性。因此你過去或此生一旦聽聞華嚴經,你一定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也必定可聽聞思修佛法,也能遇到善知識與善伴教導,進而發正願世世相續種諸善根,更高還能能頓超十地也。超過十地就是等覺地,馬上就要成佛果也。所以修學華嚴經可滅五無間罪,滅疾病煩惱、往生人天善處、能遠離鬼魅魍魎、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菩薩都稱讚與守護你,不是一般權教說的只有護法護持而已,因為修學華嚴經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無盡的,所以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
...............................................................................................................................
第二、後八正明成益遍益頓圓之相︰一、見聞益.二、解行益.三、頓證益.四、超權益.五、成智益.六、成位益.七、顯因成果益.八、成就行願益。
一、見聞益者︰因此能聽到華嚴經就表示你過去無量世已有聽聞佛法,就能成金剛種,此生你一定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也必定可聽聞思修佛法,也能遇到善知識與善伴教導,進而發正願世世相續種諸善根,更高還能能頓超十地也。超過十地就是等覺地,馬上就要成佛果也。
二、解行益者︰聽到又能依法解行必定是大根器大智慧者,所以修學華嚴經可滅五無間罪,滅疾病煩惱、往生人天善處、能遠離鬼魅魍魎、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菩薩都稱讚與守護你,不是一般權教說的只有護法護持而已,在佛菩薩的加持之下即可速證菩提也。所謂證菩提有三,華嚴經稱三生圓滿︰一、見聞生.二、解行生,即上二句.三、證入生,即下二句。
三、頓證益者︰由於修學華嚴經有無量無邊無盡的功德,所以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就算此生在修學過程中因一時錯誤而落入八難,乃能依圓教之功力而超越也,所以修學華嚴圓教能摧八難也。又何止能摧八難,更皆得入於如來不可思議甚深三昧盡法界虛空界大神通力.或入法身.或入色身.或入往昔所成就行.或入圓滿諸波羅蜜.或入莊嚴清淨行輪.或入菩薩諸地.或入成正覺力.或入佛所住三昧無差別大神變.或入如來力無畏智.或入佛無礙辯才海,此即頓證知益。
四、超權益︰華嚴是屬一乘不共之圓教,是不共二乘,亦超於三乘之教。因此修華嚴者當生即道成也。
五、成智益者︰成智就是成就佛法智慧,修行要以智慧為主修,然其不離真俗二諦,而且要真俗交融運用無礙,這種境界就是入塵不被塵染,是能了知世間法的觀念而又不淌入渾水。由此可知佛法智慧是在提昇生命境界達到止於至善,讓我們體悟到生命最深層的奧祕,因此能夠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以及能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整體性,乃至感受到生命整體的聖潔性與殊勝性,就成就佛法智慧也。然而這種智慧不是世間的聰明才智,當然也不是世間的超級博士。佛法的基礎智慧是能了知因緣所生法,並且證得空性與相信因果,進而能了知生命的本能。由此可知佛法智慧不是用追求的,它是以心性契入自然顯現出來的。如果以修行的立場而言,一切塵境都要能銷歸自性,對於經過我們的一切都要回歸到生命的本懷,智慧就具足,所以世間善法的書要把它轉化成自己的心性,轉變成自己的性德.如是引導眾生離開非正道趨向於正道,離開惡趣走向聖道,離開世間法證到空性,如此善用其心,就踏上菩提道,智慧就具足也。因此華嚴經的基礎就是由空性起修,空性就入法性,智慧就圓滿.因此修學華嚴非常間單且亦學也,只要具足信心則得一切智慧也。由此可知信心是修學佛智慧的初心,初發心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依此修學者所修的世間法都是佛法,於一切法能否當覺悟也。所以華嚴經要我們觀【一切境都是普賢境,一切行都是普賢行】,這就是告訴我們一切法都是普賢法,任何法都是佛法也。
六、成位益︰華嚴經有六位行布︰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妙覺:也有大德把行門分五十二個等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位是創起信心,十住位是創始應真心與空合.十行位是依空行,行不與貪欲癡愛繫著諸有之連,十迴向位是均容理事,大願、大悲、大智,使不貪世樂、不貪涅槃.不著大悲、不著大願,亦不離其中。使令處世如蓮華同塵而不污,十地位是大悲大智皆悉成滿,分分證悟,等妙覺是證佛果位終,然等覺菩薩位還未能捨三種法故不名妙覺︰一、由未捨劣無漏法.二、由未捨白淨無記法.三、由未捨有漏善法,至妙覺位方捨此三.這三法等以後講到經文時再解釋也。然以上六位行布位位皆成佛果,如十信圓滿即證入空性即自己成佛,成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本性佛、隨樂佛,這是信位成就的十佛。然此十佛與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十種見佛名義全同,與信位成就的十身名子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的,而真實義是沒有差別的。
七、顯因成果益者︰現代的淨土道場是多以念佛為法門。念佛法門的類別分為「稱名、觀相、唯心、實相」四種。稱名是口稱南無佛(阿彌陀佛),這是憶念佛而口稱佛名,由此稱念佛名可以在危急苦痛時,或無法修學高深法門,甚至臨命終時念,希望以稱念佛名的音聲獲得感應與救度也。觀相念佛可以分為觀色身相、觀法身相二種.觀色身相即念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觀法身相即念佛五品具足、十力、四無所畏等功德。 唯心念佛是以般舟三昧為行法,是從觀相念佛開始,而進入三解脫門,直到三昧成就佛相現前。 實相念佛是念佛勝德圓備及念佛妙用自在,這是一一皆念體用無礙之佛,這是三乘教的實相念佛行。如果是華嚴一佛乘有二十一門實相念佛,是以念佛三昧為行.這總相則念佛三昧,別相即念三身十身.此修觀各有不同,念三身是即念法身、報身、化身,於三身中各有依正便成六觀.謂念法性身土為法身依正.念報身華藏等剎為依,十身相海等為正身.餘淨土水鳥樹林為化身依,三十二相等為化身正,依此修即入普賢念佛三昧之門,這部分講到經文再解釋也。若約十身,即念【願身、智身、法身、力持身、意生身、化身、威勢身、菩提身、福德身、相好莊嚴身】也.此以念佛之門僅是略解釋而已。當知念佛三昧行是令行者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因為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也,故念念相應則念念成矣。
八、成就行願益︰學佛首先要有信,具足信心願就會產生,有了願就能解行。現在我們已經皈依佛門,當然已具足信心,再來就是要發大願,那如何發願呢?首先要知道自己學佛的標的是什麼?如果是要開智慧,發的願就要與智慧相應.如果學佛的標的是慈悲心,願也要和慈悲相符合,當然也可以依六度為願。因為開智慧與慈悲心的願是不同的。智慧是上求佛道,慈悲心是下化眾生,因此願是會不同的。但不論是上求或下化均稱為菩提。那要如何發願呢︰就是用願來增長菩提,發願是有技巧的,發願的內容要自己去構思.再將自己所構思的內容記下來,置於香爐或佛的座下.等一年以後拿出來看.假如拿出來看時,內心會感覺有一種震憾,會感覺當年所發是如此幼稚的願,因而臉會發紅、慚愧,那就已經進步了.然後重寫你的願.每年重做一遍.經過三年願就永不退轉且絕不後悔。進而年年重新發願,就年年在進步的,願很自然的趨向菩提道,而且能成為你的本願引導著進步。學佛者都知道「觀音有十二大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文殊師利有十大願,普賢有十大行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現在我們根本沒有那種水平追隨諸佛菩薩的願.所以要用發願使自己去提昇增長菩提。發願在華嚴經有五種: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圓教。小乘教是是發「偏真出離心」,此心以破我執,求出離三界而已,是灰心泯志,是不想度眾生所遭受的苦,因此而遠離眾生。大乘始教所發的心是「行度利他心」,他是人空、法空,二空法性,也就是破我執與法執。大乘終教是發「慈悲心、深心、直心」,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亦必定成佛,眾生皆平等,皆有如來藏性,一切都究竟,證得空性.這三種漸次修行皆稱漸教。想要度盡一切眾生的稱為大乘終教。大乘頓教是發內證甚智心,自證迷惑顛倒,證得真如,當下即可證入免於漸次,證得空性但尚未起妙用.這就是所謂的一超直入、一念不生的說法。圓教所發的是「普賢廣大行願心」,讓我們覺悟到法界的圓滿,稱為法界性,這是發心化盡眾生界.要眾生界度盡大願才結束.然而眾生界是無窮的,我們的大願也要無窮無盡,這是大悲心度盡一切眾生所發的願也。
.................................................................
捌、結歎宏遠︰華嚴經是證入法界性海之經典,一言窮盡法界是無法限量的.我們現代所能看到的是略本經,其有六十卷、八十卷.四十卷,這三部總合一百八十卷皆是十萬偈中之略.事實上它還有 下本經、中本經、上本經: 下本經是文殊師利與阿難海於鐵圍山間結集此經收入龍宮,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大不思議經有其三本,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龍樹誦得流傳於世.中本經即彼所見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上本經即彼所見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此上二本非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不傳之。所以說華嚴經是一切佛國所說之經,它不僅是於過去及現在一切佛國說,更是未來一切佛國說,所以華嚴經是無窮無盡在說,也就是前後際而無涯在說的經典,沒有一佛國圖不說華嚴經也。由於它一一稱理,一文一句即不可盡故.它於一乘之中是別教一乘不共之旨、圓因之門成佛之妙故。此經有如大明流空繁星奪耀,斯經大闡眾典無輝,有如鐵圍山之高廣.亦比妙高之出海並落其高,以俯望群峯如培塿故。
..........................................................................................
玖、感慶逢遇︰華嚴經是龍樹菩薩五百年外方入龍宮搜求得斯玄奧之典.而諸大德皆見此經一文一句用盡四大水也沒有辦法把這本經寫完.此經一偈一光破地獄之劇苦,如典故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能破地獄.是以諸師盡命弘傳耳,這個事蹟的部份就要看別傳及纂靈記,在此不多說。這部經是由【覺賢】及其他大德,如【智嚴、法業、日照、實叉】等在大真國,後改稱東夏國,也稱東真國,詳盡深入地說明和陳述的.謂五百年前即當正法.華嚴經清輝隱匿龍宮之內,當時正法之代的人是不知道的,我們要知道正法五百年是以修解脫,五百年是修禪定,五百年是以多聞為修,五百年塔寺牢固,五百年鬪諍堅固,我們現在處於像法末時期,能聽聞乃至思修,實在是慶幸阿。這是在告訴大家,要逢到一乘經典實在難遇.今天值遇五教又能詳盡深入說明一乘經典,當深入探其深玄之法門也。華嚴經廣傳是在東方清涼靈山寺,此處是三千大千世界之最高處,文殊大聖諸佛祖師過去都於此處修行,因此此處極為感應而且普周也。又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毘盧遮那之淵府,普賢菩薩之心髓,一切諸佛之所證,一切菩薩之所持,包性相之無遺,圓理智而特出.它是不入餘人之手.今天我們何幸捧而持之.積行菩薩猶迷,何幸探乎幽邃.亡軀得其死.我們所竭思有其所歸也.此經就像溺於大海而遇船隻.墜入深涯而乘靈鶴.慶躍之至也.是故大眾應該感到非常慶幸,也期望能與聖賢同行也。
..........................................................................................................................
拾、略釋名題:今天開始略說主題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無盡修多羅之總名,所謂修多羅就是契經,經本等,契經有很多解釋,簡單而言,契就是能契於理合於機也。經就是經本,能貫穿法相攝持所化也。因此契經就是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它含蓋佛法的教理行果。以上三藏十二部經及教理行果,的解釋在未來再釋也。於華嚴經有三十九品,世主妙嚴品第一,是因為三十九品義類不同,因此世主妙嚴品當為其一。現在我們先解釋主題大方廣佛華嚴經︰可由十門釋其七字,字各十義,這裡僅舉當字略釋之,然此七字略有六對︰一【經】字是教,大方廣佛華嚴是義,即教義一對.二【嚴】字是總,大方廣佛華是別,即總別一對.三【華】為能嚴,大方廣佛皆所嚴,即能所一對.四【佛】是所嚴所成之人,大方廣皆所嚴之法,即人法一對.五【廣】者是用,大方皆體,即體用一對.六【方】者是相,大者是性,即性相一對。
七字即七大性者︰
一【大】︰大者體大.方者相大.廣者用大.佛者果大.華者因大.嚴者智大.經者教大.則七字皆大,七字皆相等。
【大】是體大,是從橫向而言︰也就是約廣博遍處解釋大字也,如經云「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也。如果約其竪來論則常故名大.因此經云「法性無作無變易.猶如虛空本清淨.諸佛境界亦如是.體性非性離有無」.然三藏之契經,十二部之深妙難以洞澈,故藉大字以說明之也.實則言思斯絕,故經云「法性不在於言論.無說離說恆寂滅.諸佛境界不可量.為悟眾生今略說」。
【方】是相大,是以正法自持,首先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正法】.進而如何【自持】。所謂正法簡單說就是佛陀所教導的教法、理法、行法、果法也,這些都是法門。通上二義謂恆沙性德即是相大,並無偏偽故稱為正,皆可作為後人行持之軌則也。相是從本體隨緣所成的一切法相,也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皆是,也就是一切森羅萬象,它是屬有為法生生滅滅的,也就是所謂的空性,由此就知道【空性】是對相而言。
【廣】是用大:用如體故無不周遍.所謂【體】就是一切相及一切用的本體,此本體稱為性空,本體是不變易的,而且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的,它本自清淨,因此會隨緣結合成萬相乃至一切作用產生.本體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性空是對真性而言的,所以體是謂真性也。用是從性空起就是妙用,如從相所起的作用就產生一切因果,如果二者相冥就是一切大智大悲佛果境界,這是從華嚴經事事無礙法界境界。由上可知由體能包能遍,就像虛空包含萬象,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這裡以用稱體,稱體之包則一塵受世界之無邊,稱體之遍則剎那彌法界而無盡。
【佛】是果大︰所謂佛就是覺悟的人.因此佛是覺悟也,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在華嚴經所講的覺,有。能覺與所覺.所覺即大方廣.這是極為玄妙的境借。若依它經典說者︰即真諦也.事實上是覺真俗語中道也.如此三諦相融而無礙為妙覺也。如果從本體而言佛自具十身即法身也,它是以法性身為法身,且是融三世間而為佛身。若從性德而言是具無盡之德,若總配三德即是智恩斷三德。依華嚴經義,佛之三身同為一身.法身是體,報身是用,化身是相,因此法身藉報身之用及化身之相而顯現,報身以法身之體及化身之相而作用無盡,化身在法報之下就遍虛空盡法界無所不在.因此眾生有求必定有應,所以三身圓融無礙,此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即一切,事事無礙的境界。這部分未來還很多地方會再解釋。
【華】是因大:因亦二義︰一、感果華,喻萬行因成佛果故,這是由發菩提心起解行願證之過程也.二、嚴身華︰喻諸位功德必與位位果俱故.這是修十度因成就十身果,也就是圓淨十度八萬四千波羅蜜門.依上二可知,因因者即是智慧,因此萬行頓具諸華也。
【嚴】是智大:嚴亦二義︰一、以萬行裝扮本體,也就是裝扮大方廣有如鏡子透明光潔,然本體並不須外加以令淨的.二、以萬行功德成佛果之人,就如玉細心雕琢成器.又裝扮本體有如將金屬鎔化凝固成像,以行成人如巧匠成像也。
【經】即教大:經就像無禁止的泉水湧出,其所攝唯【貫與攝】.貫就是穿透,穿透無盡諸佛教法也,華嚴雖然含義精深玄妙,當然華嚴經也在其內。經亦攝無邊之海會,由此有常恆之說,也就它是永不變異的,因此經典是從古至今之常規,更是學佛所當依規的。
以上已略釋主題也.
...................................................
再來就要釋【世主妙嚴品第一】:
【世主】者:【世】就是世間,它含蓋眾生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主】就是君主,它含蓋佛及諸王.地神、水神、林神、山神,這些都是器世間主.天王、龍王、夜叉王等是眾生世間主.如來是智正覺世間主.以上三世間通稱唯世主也。在華嚴經的世主有二種:一、即各國國主,二、是山川、嶽瀆、日月、星雲等等神主。
【妙嚴】者:【妙】是法門體用深廣難思,嚴是嚴飾,此嚴是嚴三種世間,三種世間總唯【依報與正報】,也就說依正二報是以法門嚴飾,是以法門使三世間圓滿。當知「依報」是器世間,也就是佛國土,ㄧ佛國土是由菩薩願力與眾生業力所組成的.「正報」是智正覺世間,也就是成等正覺義也.所以依正所嚴通三世間,眾生及佛俱通正報也。因此諸世間主各得法門自嚴自己的眾生,也就是眾生世間嚴,因為眾生海中各具法門威德故.同時用嚴佛亦智正覺嚴.佛是於一切法成正覺也.器世間嚴是佛力令嚴,也是眾海法門嚴。由上可知眾生不嚴即不得佛感應,正覺不嚴不能為主,器界不嚴非真佛處,是由佛嚴顯遇者有德,眾生嚴輔是顯佛超勝,如是依正互嚴是為妙嚴也。由此可知其它經典並沒有這種三世間嚴,因此華嚴經是勝過其它諸教,所以以妙嚴以為品目也。
上來所講的名意已略釋畢。
.....................................................................................................
第貳、歸敬三寶︰這當從兩方面說明:壹、歸敬三寶.貳、請威加護,
壹、歸敬三寶.就是皈依佛法僧,首先我們來了解【皈依】:就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普周歸向依託無盡三寶.所謂普周就是十方三際,也就是橫遍竪窮也.三寶可從三方面來說明︰第一、歸佛︰佛寶謂形像.第二、歸法︰法寶謂教法.第三、歸僧︰僧寶謂五眾也。
第一、歸佛就是總歸諸佛,同時也是別歸本師。所謂諸佛,就是說明佛有無量無邊,其佛國土更是廣大無極也,用佛法術語稱為一一塵中有諸剎土,佛所嚴剎等塵數故.所謂剎就是佛國土,塵是說明佛國土非常微細,剎是含蓋粗細。佛無量無邊就是如塵數如來,所以說佛菩提涅槃無德不圓無法不照,佛是三界調御師巧攝有情,這是從事上來講的,如果從事理來解就是法界,佛身是充滿於法界且是無窮盡的,佛功德大悲稱法界故。所謂功德就是佛十力、無畏、十八不共、百四十種無盡之德.大悲普覆無心含潤故。所謂別歸本師就是歸依毘盧遮那佛,也就是光明遍照。其有二義︰一、身光遍照盡空法界乃至塵道.二、智光遍照真俗重重法界.身智能所合為一身,圓明獨耀具德無邊.又有障盡德圓的意思,明皆即應即真為本師矣。
第二、歸法︰法寶就是教理行果,此之四法總為法寶體。若從三寶得相上來論有三︰一、同相.二、別相.三、住持相。
一、同相者有三義︰《一》佛體之上有覺照義名為佛寶.軌則義邊名為法寶.違諍過盡是名僧寶.即以無漏法界功德為體。《二》法上有三者︰法有覺性即是佛寶.軌持即是法寶.法體無違即是僧寶。《三》僧上三者︰觀智為覺為佛寶.軌則為法寶.在眾無違,無違眾生,故名為僧寶。此三門雖然在文字上不一樣,事實上它們皆是同體,所以稱為同相也。這是告訴行者們,佛是依法成佛的,因此佛住在真理中,真理又由佛教化而流通.所以三者皆依真理,更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三者是一體的。又心性本覺即是佛寶,恆沙性德皆可軌持即是法寶.此恆沙德性相不二、冥合無違名為僧寶。依此更明顯同相的原因也。
二、別相者︰就如前面說的.佛則橫該一切,豎徹十身.法則通教理行果。教是依經法教化眾生,理就是甚深真如法性.僧可從五教分別,此一佛乘是舉文殊普賢也。
三、住持相者︰十身之中有力持身及形像等就是住持佛.其經典就是住持法.住持之僧含菩薩中。
由上三可知三寶通於五教諸乘,雖然有其勝劣.事實上是無法分別好壞的.因為三者皆是一體,因此是無差別的,這就告訴我們基礎佛教是非常重要的,若未具基礎佛教是很難進入到大乘應用法門的,但是不可停滯在修學基礎法門,要一再往大乘乃至一佛乘法門去精進。否則會落入泯心灰志也。
第三、歸僧︰僧寶謂五眾也︰前上講過一佛乘的僧寶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我們前說過一佛出世,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眾圍繞,因為此二菩薩是華嚴海會之上首也.文殊菩薩表智慧.普賢菩薩是表大願行。因此此二菩薩為一佛乘之僧寶也。。
...................................................................................................................................
貳、請威加護︰此亦由三方面說明︰第一、請歸解釋經典.第二、 願佛佛菩薩加持.第三、講述經文的用意︰
第一、請歸解釋經典者.然而歸依的說法意思有非常多。從總相而言,三寶是最吉祥的.因為它是一切眾生最佳的良田.它能令歸依者能辦佛事生諸善根離生死苦得涅槃樂。又一切經典首先有六成就令大眾起信。當佛滅度之後,所有的弟子所有著述皆歸數三寶,這樣是表示弟子所學是依於佛陀宗旨,也是自己謙虛自己的智慧下劣,不是自己想當然爾的,也是讚嘆佛法廣深同真法界。這樣一來可離一切過失,也能請威加護令契合,這些都不適凡人之聰明慈智可以測量的,也顯佛法是無能窮盡的。
第二、 願佛佛菩薩加持︰這是說明行者尚未能深入三昧,必須藉佛菩薩之力加持,但請同體之慈希望獲取更大的法益。也願佛菩薩能從頭至末都能加持,也就是不論佛菩薩是明的或是暗中加持,讓我們不會違背經典之教法,合於佛菩薩心。
第三、轉大法輪的用意︰是要使令法眼圓滿化盡一切眾生,也就是希望人人都像普賢菩薩一樣弘傳大法,利樂所有眾生.因此講經是大悲大智慧之行。因為講經弘法是轉法輪的最佳行法,更是入甚深襌定的方法。講經涵蓋襌淨密律,也包含了受持讀誦書寫,它是入甚深襌定的門徑,也是智慧啟發的門徑,因此講經的人當下就直接開悟。華嚴經乃是是毘盧遮那心源道流,更一切佛所證根本法輪,其性海不離覺場,說佛所證海印三昧,諸大菩薩定心所受,此方西域無不仰遵,祖師大德無不前仆後續,而且一切佛教以此為標準,此經論有諸師解釋,若能造解成觀,即事即行,口談其言心詣其理,用以心傳心之旨,開示諸佛所證之門.依之修行絕對獲益,因此期望後輩弟子當轉此五教法輪及十玄之妙,令顯法界大緣起之法門為志業,吾人雖然智慧有限,難免會有瑕疵,也願得諸佛菩薩加持之。對於聽聞此經的行者,當善用自心,直論至理,令悟心要,泯絕是非,如此聽聞就能於初中後善始末可觀也,願大眾皆習忘軀以求法,得同普賢諸佛也。願以此所做功德皆悉迴向一切眾生,得大覺圓明涅槃常樂也。
首先是略明修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之緣起。第貳部分就開始解釋經義也,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