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別行 (四)
第貳、偈頌︰
「經」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葢.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我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恚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遶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剎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遶.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釋】偈頌有二︰初標舉,次正頌︰
標舉中言【重宣】者.重頌之意總有其四︰一、為後來不聞欲令得聞故.二、為未悟之者重聞令悟解故.三、為長行文略以偈廣之令易曉會故.四、為結句受持,文稍易故有斯四意故重頌之。
正頌總有六十二偈,亦分為三段︰第一、五十二偈頌前正示普因.第二、七偈頌顯勝德.第三、三偈頌結請受持。
第一、五十二偈頌前正示普因中有二︰一、別頌前十門,後一偈總頌無盡。
一、別頌前十門中文但有八,後三合故。
二偈頌禮敬諸佛︰於中.【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二句頌所禮,次【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句頌能禮,【一切遍禮盡無餘】一句明周遍,【普賢行願威神力】一句辨遍因,後三句別顯禮相,謂一一佛所各有多身,一一己身能起多禮,即「一一如來所一切剎塵禮」也。
二偈頌稱讚諸佛。偈中︰前偈明所讚,唯【深信】二字屬能讚因.後偈全顯能讚,於中【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半偈明讚相.次【盡於未來一切劫】一句明讚時.後【讚佛甚深功德海】一句正明稱讚。
三偈頌供養如來︰此中唯說本行供養,不頌校量法供養勝,豈得唯舉劣供養耶,明知長行校量本行。供養中三偈︰初【以諸最勝妙華鬘】下二偈︰前三句標所供具,後一句正申供養。後【我以廣大勝解心】下一偈中,除「一切三世佛」五字是所供境,末後一句正申供養,餘皆能供因。
一偈頌懺除業障。偈中︰初【我昔所造諸惡業】一句標所懺業.次【皆由無始貪恚癡】一句明造業因.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句指造業具.後【一切我今皆懺悔】一句正申懺悔。
一偈頌隨喜功德,即【十方一切諸眾生】︰前三句及【所有功德】四字明所隨喜,後【皆隨喜】三字明能隨喜。所隨喜中︰初【十方一切諸眾生】一句有情.前【十方一切】四字通標一切,後【諸眾生】三字正顯有情。次【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句二乘.後【一切如來與菩薩】一句大乘。
一偈頌請轉法輪,即【十方所有世間燈】。前二句標所勸請.次【我今一切皆勸請】一句正明勸請.後【轉於無上妙法輪】一句明所請事。
【諸佛若欲示涅槃】一偈頌請佛住世。初句標所請.次【我悉至誠而勸請】句正明勸請.下二句申勸請意︰於中.初【唯願久住剎塵劫】一句明住所經時.【利樂一切諸眾生】句述所為事。
四十偈【所有禮讚供養福】下四十偈合頌後三(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普皆迴向),以後三行皆回向故,八九但是回向別義,八隨佛學是向菩通於二利,九順眾生是向眾生一向利他,故此三門不相捨離。偈文中二︰先三十六偈合頌三門,後四偈願生淨土。
三十六偈合頌三門中三︰【所有禮讚供養福】下一偈總標回向.【我隨一切如來學】下三十四偈別頌三門.【三世諸佛所稱歎】一偈結歸回向,彌顯三門皆回向也。
總標回向者︰以該八九故不依前次,三句牒前所回善根,八九二門屬回向故.但牒前七.第四一偈句正明回向略舉二處,實際離相遍該於二在無盡中。
三十四偈別頌三門者︰即分為三雖同回向,長行既開故略標別義。初二偈頌隨如來學.次【所有十方一切剎】下二偈頌恆順眾生.後三十偈頌前回向,
初二偈頌隨如來學中:初【我隨一切如來學】一句標示,次四句正明隨學.次【一切意樂皆圓滿】一句示隨學所因.次【我願普隨三世學】一句結成隨學.後【速得成就大菩提】一句隨學意。偈言【天人師】者即諸佛號為天人師也。
次二偈頌恆順眾生,以順眾生即順諸佛,故先舉諸佛.又佛坐樹下為化眾生.謂如來坐道場菩薩眾充滿,令十方眾生除滅諸煩惱,明知不相連。偈頌中,初偈標能益之尊,後偈顯為生啟願。初偈中︰初二句標所依淨剎,下二句顯能依眾會。後偈中︰初【十方所有諸眾生】一句所順生,下三句申願意,於中初【願離憂患常安樂】一句離憂常安.次【獲得甚深正法利】一句獲深法利.後【滅除煩惱盡無餘】一句滅除煩惱也。....
後三十偈頌前回向者,前略今廣.此下大願亦是重頌或云諷誦.然回向與願大同小異,異者謂回向要有所回善根,發願無善亦可要誓。言大同者,十回向位大願為體,總願別願皆回向故,今此即是回向大願。文有十願全同初地但次不同.彼經中次第者︰一、供養願.二、受持願.三、轉法輪願.四、修行二利.五、成熟眾生.六、承事.七、淨土.八、不離.九、利益.十、成正覺.以上十願請參照【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卷第四十一.十地品第二十六】。此經次第者︰一【我為菩提修行時】下二偈受持願.二【勤修清淨波羅蜜】下二偈修行二利願.三【悉除一切惡道苦】下二偈成熟眾生願.四【所有與我同行者】下二偈不離願.五【願常面見諸如來】下二偈供養願.六【我於一切諸有中 】下二偈利益願.七【普盡十方諸剎海 】下三偈轉法輪願.八【我能深入於未來】下二偈淨土願.九【於一毛端極微中】下二偈承事願.十【速疾周遍神通力 】下三偈成正覺願。此經皆以十為願者,立意是在圓融也,謂以攝二嚴二利因果行位無不周故.又表無盡故,實則一一皆攝阿僧祇願也.圓融者以稱性故,一願之中具一切願,即入重重,六相圓融也。「六相者.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總者是根本法,以初一法無不攝故.別者,餘九法別依止本,滿彼本故.同者,斯法同名法故.異者增相故,諸法漸增故.成者,略說故,攬九緣以成一略也.壞者廣說故,分一作九,九外無一,此九因緣各住自相不相成也.猶如梁柱等共成一舍.總則一舍.別則諸緣.同則互不相違.異則諸緣不同.成則諸緣辦果.壞則各住自法.凡舉一法皆六相圓融。
三十偈中分為二︰初二十二偈別發大願.後【普能清淨諸行海】下八偈總結大願。
初二十二偈別發大願中.十願即為十別,如上此經次第︰
一、受持願者,亦名護法願.此於十地經即彼第二願也,十地經云「願受一切佛法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此文初【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句攝菩提.攝即所受持等,即教果行理。次【一切趣中成宿命】一句持佛法.次【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二句護佛教,修行戒行為護行故.家謂家宅,以拘繫為義,離煩惱縛名曰出家.又在家迫窄猶如牢獄,出家寬曠猶如虛空。後偈願受一切佛法輪,即是如來以一切音而說諸法令能遍受持,故上經云「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
二、修行二利願者,文中:【一切妙行皆成就】是總句,餘句為別︰
總句:謂廣大無量世出世間種種行故,亦行方便。此亦十地經之第四修行二利願也。
餘句為別:初句【勤修清淨波羅蜜】行體即十波羅蜜除蔽清淨.次句【恆不忘失菩提心】.第三句【滅除障垢無有餘】是行業,以十度行淨十種蔽,助真如觀淨十種障故。
後偈行相︰【於諸惑業得解脫】者,即出世間行,及【魔境界,世間道中得解脫】者即世間行。【猶如蓮華及日月】喻,雙喻二行.處於世界猶如虛空,亦如蓮華不著水故,身心清淨超彼岸故。此一偈中︰前二句法,後二句喻。法中上句即出世間行,下句即世間行。【解脫】意兼上句出世解脫.出世解脫即全超世間,世間解脫即處之不染。喻中雙喻二行,亦可日月喻出世解脫不住空故,蓮華喻世間解脫在水中故。
上之七句皆是能增長行,第二句是所增長心.由依此義此行亦名心增長行.故十地云「令其受行心得增長」。若直據此文亦可由菩提心而增長諸行.即心是能增長,行是所增長故。
上言【波羅蜜】者,此云到彼岸也,以生死為此岸,煩惱妄念為中流,真空之際為彼岸也。波羅蜜有六波羅蜜與十波羅蜜.以下先明十波羅蜜︰後分辨六波羅蜜與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有三︰一、十度.二、出十度體.三、問答廣略︰
一、十度︰(一)布施.(二)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七)方便.(八)願.(九)力.(十)智.
【十種蔽】者︰謂(一)慳貪.(二)毀禁.(三)瞋恚.(四)懈怠.(五)散亂.(六)愚癡.(七)沈滯.(八)退屈.(九)怯劣.(十)昧事.此十種蔽即十隱蔽妙行,以十度如次除之。即以智觀真如為正道,十波羅蜜為助道,以淨十障也。
十波羅蜜即十度,如下︰
(一)布施者.運心廣大名之為布.輟己惠人名之為施。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者︰以無染心施資生具也.謂諸行者不於長時漸漸積集聚多財物然後頓施,見積集施其施有罪,見隨得施其施無罪。無畏施者︰謂他有恐怖種種難事,菩薩方便救脫令離怖畏,或於禽獸等諸有情所不為惱害令離怖畏,如是種種名無畏施。法施者︰謂以正法為人演說.於諸施中法施為最也。
(二)淨戒者︰防非止惡名之為戒,於戒不犯名之為淨.此亦三種︰一、攝律儀戒,謂斷一切惡法也.二、攝善法戒,謂修一切善法也.三、饒益有情戒,以無罪樂普利眾生也。謂由攝律儀戒能建立菩薩行.由攝善法戒能廣集佛法.由饒益有情戒能無罪利益也。
(三)忍辱者︰他人加惡名之為辱,能安受之名之為忍,此亦三種︰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捨有情,於怨害等忍受不恚.二、安受苦忍︰謂修行時若遇寒熱饑渴等苦,安住忍受不生退轉.三、諦察法忍︰謂審諦觀察一切諸法無滅無生而忍證也,當知此忍能與前二為依止處,由達諸法無生滅等,方能堪忍怨害等苦也。
(四)精進者︰勇捍無退名之為進,萬行不雜名之為精.此亦三種︰一、被甲精進︰猶如猛將身被甲冑能摧怨敵無退屈心,菩薩亦爾,被精進甲積集萬行降四魔怨.二、攝善精進︰謂修習善法進取無倦.三、利樂有情精進︰於饒益有情事不生疲厭。
(五)禪定者︰靜慮也.專注一境名禪,攝心不亂名定,念慮澄寂故名靜慮.亦有三種︰一、安住靜慮︰謂心住現法樂也,安住此中輕安適悅,受用法樂無厭倦故.二、引發靜慮︰謂依此定引發六通,諸所思事悉皆成滿.三、辦事靜慮︰謂依此定成辦利樂有情之事,如以定力止息饑饉等。
(六)智慧者︰決斷名智,揀擇名慧,此亦三種︰一、生空無分別慧︰謂證生空人無我理.二、法空無分別慧︰謂證法空法無我理也.三、俱空無分別慧︰謂證二空空無我理。
(七)方便者︰攝化自在應變隨時善離過非名為方便,此有二種︰一、回向方便善巧︰以前六度所集善根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二、拔濟方便善巧︰謂一一皆為拔濟諸有情故.前般若德,後大悲德。
(八)願者︰專心向樂樂求不退名願.此亦二種︰一、求菩提願.二、利樂他願。
(九)力者︰有勝堪能不可屈伏名力.此亦二種︰一、思擇力︰可作不可作等.二、修習力︰謂修萬行時不退不屈.由此二力令前六度無間無斷長時現行。
(十)智者︰決斷諸法能善了知名之為智.此亦二種︰一、受用法樂智︰由施等度成立此智,後由此智成立施等,如是自在名受用法樂.二、成就有情智︰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施戒忍等,饒益有情也。
以上由施能攝受有情,由戒能不害有情不生瞋故.由忍遭苦能受.由勤能助他有情所作善事.由定,未定者令定也.為未得定諸有情說行相方便.令彼有情成辦此定.由慧,為已得定者令解脫等,為菩薩自己得出世間慧,斷障得解脫已,廣為一切已得定者說遠離世間解脫功德,不令依定求有忻上,令依已得上地勝定,遠起加行,引出世間慧即斷障解脫,故名成熟有情也。上來略釋十度別名竟。
二、出十度體者︰
(一)施︰以善十一中無貪及助成無貪者同時二十一法并三業總為施度體,此即總相出體也.若以剋性相應眷屬等子細出體也。
(二)戒度︰以遍行中善性無表思在大乘者為體.若約同時相應者,總二十一法及所起三業,總為戒度體也。
(三)忍辱︰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同時二十一法三業為忍度體也,若不得無瞋,即遇怨害等時,即便退屈不能忍也.若無審慧,遇諸境界不能忍可即便退屈,故以審慧為體,即三慧中思修二慧也.聞慧行相粗劣,無忍義故不取之也.又若無精進在懷,即遇寒熱等苦亦不能忍受,故忍約勝,以無瞋審慧精進為其自體也。
(四)精進︰即以自名相應二十一法同時三業為體也。
(五)靜慮︰即以別境中定數內等引定及同時二十一法為體,此定及第六慧不通三業體也。
(六)後五度皆以根本後得二智及相應二十一法為體,謂第六唯根本攝,後四皆後得智收.此約十度解.若說六度者,即第六慧度通根本後得智也。
上來總是出十度體竟。
三、十度廣略有三者︰
(一)十度不增不減者有三因︰一、以菩薩所住地有十故.二、以菩薩於十地中所對治重障有十種故所以能對治,度亦有十也,即以十度行淨十種蔽,蔽即障也.三、菩薩所證有十真如故,度亦有十也。
(二)六度與十度亦不相違,謂開合不同更無別義也,若開即別說後四便成其十,若合之即但有前六不說後四。
(三)十度是以後四度助成前六,即攝在前六中亦攝法盡也.故方便善巧助施等三.願助精進,由願微薄能進故.力助靜慮,力度為定度助故.智助般若令修滿故,謂智由能聞堪能引發出世間慧,故智是慧度助,如此六度攝義亦全盡也。
上來三段總是第一明行體中略說十度義竟也。
三、成熟眾生行願者︰第五句【我常隨順諸眾生】為總,餘句為別︰初【悉除一切惡道苦】一句離苦,因果皆離.次【等與一切群生樂】一句得樂乃至涅槃.第三句豎長.第四句橫遍.後【盡於未來一切劫】下三句總結長時所成因果,即十地經令其安住一切智智道。
四、不離願者︰即【所有與我同行者】下二偈︰謂願於一切生處恆不離佛,及諸菩薩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願,願不離一乘故。此是十地經之第八,亦為五十三參不動優婆夷章及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章中十顯善知識也.以同心志在於一乘故。
五、供養願者,即【 願常面見諸如來】下二偈願供勝田故︰第三【於彼皆興廣大供】此句為總,【興廣大供】故。【大】有六種︰一、心大,無疲厭故.二、供具大,財法正行皆具足故,財供攝在總句,正行即第五六句.三、福田大,即初二句.四、攝功德大,即第七句中究竟普賢道是勝功德故.五、因大,即第七句中清淨二字,如空清淨為無常愛果及常果之因故,即十地經六決定中第四因善決定也.六、時大,即第八句【盡未來劫常修習】也。此為十地經之第一願也。
六、利益願者︰【我於一切諸有中】下二偈願於一切時恆作利益眾生事業無空過故.亦名三業不空願。前偈【修福智等】為不空因.【獲無盡藏】是不空果.謂暫見身則必定佛法,暫聞音聲則得實智慧,纔生淨信則永斷煩惱.得如大藥王樹身.得如如意寶身」名【功德藏】。後偈利益時處,謂遍於時處求能益法利眾生故.十地經云︰願乘不退輪.修菩薩行.令見諸佛演菩提行,即乘教誡輪修菩薩行故。此為十地經之第九願也。
七、明轉法輪願者,亦名攝法上首願︰即【普盡十方諸剎海】下三偈,謂轉佛法輪願皆攝取而轉授故。文中︰初偈轉法輪處,若據有修行之言者合屬前段為修行處,前已有處,此中皆無修行故.次【一切如來語清淨】下一偈能轉圓音.後一偈中︰次二句轉法輪時.【恆轉理趣妙法輪】一句所轉法輪.後【我深智力普能入】一句能攝方便。 此為十地經之第三願也。
八、淨土願者︰即【我能深入於未來】下二偈清淨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諸眾生故.略無淨土之言,以影在後段故,而具淨土七種淨義,謂淨土有三種︰(一)常寂光土.(二)常受用土.(三)常變化土。
(一)常寂光土者亦名法性土,即法身佛所依土也.常寂光是毗盧遮那佛住處.謂法界真理不生不滅故名常,無相無為故名寂,性離垢染體常明照故名光,依止義邊名之為土,故名常寂光土。故常寂光土是法身如來所依之土.此法身與土體無差別,在佛法是相性之差異也.以法界理有二種義︰一者覺照義即名為佛.二者與塵沙萬德為依止義即名為土.屬佛之處相義名身謂實相之相也,屬法之處性義名土,即自性身假分身土也。
(二)常受用土者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自受用者︰謂大圓鏡智淨識所現,周圓無際,眾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名自受用土.謂以因中有漏第八識能變山河大地器世間等,佛位無漏轉成大圓鏡智,還能變起自受用土,與自受用佛為依止故也。他受用土者︰由平等性智為他所變或小或大展轉精嚴,他受用身依止而住。謂他受用佛身之與土皆是無垢第八識自證分中實定果色種子生起,蓋以平等性智起大悲心,擊發圓鏡智中無漏定果色種子,而起十重他受用身土,亦須由菩薩善業力感佛現身,如來與作增上緣變起身土,令十地菩薩受用也。
(三)常變化土者︰由成事智,大悲願力為未登地菩薩二乘異生所變或淨或穢,大小不同,三類化身依之而住。然化土成淨穢者有二︰一、由佛本願.二、由生感變。由佛本願者,如阿彌陀佛往昔於寶藏佛所發菩提心,願取淨土利樂有情,今既果滿亦現淨土.釋迦牟尼如來願攝穢土成熟有情,故今果中亦處穢土。由生感變者︰由眾生心淨感變淨土,由生心濁故感變穢土.此顯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故欲得淨土當淨其心等也。
七種淨者︰(一)同體淨.(二)自在淨.(三)因淨.(四)果淨.(五)受用淨.(六)住處眾生淨.(七)相淨。此七種淨者︰
(一)同體淨,即【我能深入於未來】一偈.以同法性故令一多互相即入,今文雖辨念劫圓融,意取時中圓融之剎。此相即者屬十玄門之諸法相即自在門也.相入者是一多相容不同門也。
(二)自在淨者,即【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二句,如摩尼珠美惡斯現.自在圓通,是故文云【於一念見】,舉其佛者顯是佛土.人師子即佛也,佛是人中之師子故。
(三)因淨者,即【亦常入佛境界中】.因有二種︰一者生因,謂六度等.二者依因,此復有二︰一、鏡智淨識為土所依.二、後得智通慧為土所依.此二皆是【諸佛境界】.謂佛智有其四種︰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大圓鏡智者.謂此智性淨圓明能鑒照萬物故.即一切有情心行差別、品類各異及菩薩影像.三世諸佛之影像乃至五趣影像,若事若理及有為無為,萬德無不朗鑒悉於中現,即猶如大圓鏡能照萬物也。平等性智者︰平謂均平,等即齊等.謂緣一切境時自他平等,以第七識在因位時執我執法,有高有下起不平等,今成無漏,二執已除自他平等也。妙觀察智者︰謂神用無方稱之為妙,具緣諸法自相共相等名為觀察,決斷無礙名之為智。謂此心品現通朗鑒說法利樂故,即從用得名也。成所作智者,亦名成事智.謂能成辦所作利樂有情之事,即從境及用得名也。此之四智唯佛具有,轉八識而成,即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又後得智通慧為土所依者,以根本智唯內證故,若現身現土皆是後得智也.然此通說三土所依,雖身土種子在第八識中,而現身現土要假諸智為能擊發.自受用土鏡智後得,他受用土平等後得,變化土者即成所作.此唯後得.各由後智擊發鏡智淨識內種子,發生現行故也。又依此通慧現身現土故以此為身土所依也。
(四)果淨.即【如幻解脫及威力】攝於三淨.謂以如幻二字即是果淨,果亦有二︰一、所生果.即是相淨略在境界,廣則影在後承事中.二、示現果︰臨機示現故云如幻。
(五)受用淨即【解脫威力】︰謂受用淨土離過成德,如用香飯得三昧等.謂入正位得無生忍等即三昧也。此解脫煩惱即是離過,道力之能即是成德,故十地經云「成就清淨道」。
(六)住處眾生淨者,即眷屬也,人寶為嚴故。
(七)相淨︰謂境界者即是,謂七珍等。
十玄門是華嚴不共玄旨︰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祕密隱顯俱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八、託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明具德門︰其深義請參照【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卷第五 】。
九、承事願者︰即【於一毛端極微中】下二偈願往諸佛土,常見諸佛恆時敬事聽受法故。此二偈以第八【我皆往詣而親近】一句為總,餘皆是別︰初偈即承事處︰初二句通是真實義相,互相涉入如帝網故,就中【三世莊嚴剎】即一切相,淨土體相有差別故。【十方塵剎諸毛端】一句即無量相,謂前二相遍十方故。【我皆深入而嚴淨】一句辯能知見,故地經云「智皆明了現前知見」,明為智知,非識境故.深入有二︰一、智深入.二、身深入.入彼莊嚴剎中承事如來非嚴淨彼.【所有未來照世燈】一句所承事所有佛也.六七二句即承事時,八相時故。
十、成正覺願者,即【速疾周遍神通力】下三偈,願與一切眾生同時皆得無上菩提,恆作佛事故。偈有十二力︰前九明業用,後三結因成果。
前中九句有其七業,前之六句力字居中。
(一)【速疾周遍神通力】一句即自在業,以【神通力普周遍】故。
(二)【普門遍入大乘力 】一句示正覺業不離一毛端處,而於一切處八相成道故名普門.合云以【大乘力遍普門】,謂大乘稱理互相即入而普遍故。
(三)【智行普修功德力 】下三句即說實諦業,謂說實諦令物悟故.文中通舉說德及益.謂(一)以【智行力】內滿功德.二、以【大慈力】普覆而說.謂以智行力功德滿,以大慈力覆一切.後【遍淨莊嚴勝福力】一句以福德力遍清淨,即是自他離障,亦說之益。
(四)【無著無依智慧力】下六句即證教化業,說自所證以化物故.謂以菩提智契涅槃理故無所依,即以智慧力無所依。
(五)【 定慧方便威神力】一句種種說法業.具足定慧方便等故。
(六)【普能積集菩提力】一句不斷佛種業.積集菩提佛種豈斷。
(七)【清淨一切善業力】一句法輪復住業.依大智慧能淨一切諸善根故。
後【摧滅一切煩惱力】下三句結因成果︰由內伏煩惱外降諸魔,普賢行圓故成菩提.亦可後三復為三業以成圓十︰【摧滅一切煩惱力】一句摧滅煩惱業,【降伏一切諸魔力】一句降伏魔冤業.【圓滿普賢諸行力】一句普圓勝因業。
以上 (二)中八相成道者,華嚴經中分為十︰一、住天.二、示沒.三、入胎.四、住胎.五、初生.六、在家.七、出家.八、成道.九、轉法輪.十、入涅槃。初之二門合屬第三即是八相。詳細請參照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卷第六十九 。
三十偈中初二十二偈別發十大願已略釋竟。後八偈總結大願。
總結大願中二︰先有三偈總結十願,後【一切如來有長子】下五偈結歸二聖及攝所餘。
三偈總結十願中:前二偈之八海結前九願,後之一偈結正覺願︰前中謂︰一、淨土願.二、成熟眾生願.三、轉法輪願.四、受持願.五、修行二利願.六、利益願.由願圓故.七、有二願︰【親近】二字即承事願.【供養】二字即供養願,【諸佛海】言通上二願.八、即不離願,同志行故,長時無倦。後偈結正覺願者,以三世因圓正覺果滿故。
五偈結歸二聖及攝所餘中︰歸二聖者,謂普賢文殊,彰行所屬,亦即釋成普賢行願名,法門主故。言攝所餘者,謂餘不說一切大願,是故文云一切願海,即同地經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大願。文中二︰初【一切如來有長子】下二偈偏同普賢.後【我為遍淨普賢行】下三偈雙齊二聖。
今初二偈所以同者,普賢行故,稱法界故.言【長子】者最尊勝故.出現品亦云「誰是如來法長子故」.若表法界者,既表法界先萬物生,無過此故,如有偈云「普賢真身遍法界.能為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既無有始即是長義,不捨因行故為佛子.但云【同等】非但無量阿僧祇願,如法界量無盡願行皆悉願同。後三偈雙同二聖者︰文殊表解,解發願故.普賢表行,依解起行故.故願與行分屬二聖,理實皆通.又表理智一相契合.行願相扶,所以雙同。謂三聖觀中先明二聖,三重表法︰初重普賢表所信法界,即能生如來藏,此是緣起法界,非直指一真法界也.以真法界但是根本.於真界中就能起諸法義邊為普賢,能照法界義邊為文殊,其所信法界帶能所故亦屬緣起。第二重理智契合者,即會緣釋歸一真法界也,故諸法相生千差萬別,莫不皆在能生普賢之後,故知能生之主最初全以真界為體,以合體故生即無生.由是下偈云︰遍法界.為世間主.無始無終等.此偈即金剛瑜伽頂經偈也.所遍即一真法界也,能遍即普賢也,世間即一切緣起諸法也.主即最初能生也,無始終者全同真界也。
結歸回向者︰上來諸願皆屬回向,彌顯三段皆屬回向。
......................................................................................︰︰︰.....
三十偈中後八偈總結大願者。初四偈願生淨土.次【乃至虛空世界盡】一偈總頌十門總結無盡.後【十方所有無邊剎】七偈頌顯經勝德.
「經」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虔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覩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比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深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族性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釋】初四偈願生淨土.全同長行顯經勝德轉生之益.此令起願,彼約說益,為意不同.四偈文易可知.不生華藏而生極樂略有四意︰一、有緣故,謂彌陀願重偏接娑婆界人.二、欲使眾生歸憑情一故,謂但聞十方皆妙,此彼融通,初心忙忙無所依託故方便引之.三、不離華藏故,謂極樂去此但有十萬億佛土,華藏中所有佛剎皆微塵數故不離也.四、即本師故,如第三十九偈讚品云「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共圍繞.乃至賢首如來阿閦釋迦等」,彼並判云讚本尊遮那之德也。
次一偈總頌十門總結無盡,亦別屬十願十無盡句,以結回向一門中之十願,故總別皆取也。
三、七偈頌顯經勝德者.文亦分二︰先有二偈頌校量聞經益,後五偈通頌顯眾行益。長行有三︰一、通明五果.二、別明淨土果.三、究竟菩提果。其生淨土在前願中,但頌初後,即分為二︰前四偈通顯五果,後一偈頌究竟果.今初文具五果︰初偈增上果,次偈等流果,即【此人善得勝壽命】也︰謂隨前業力所感異熟,一期壽限有短有長謂之壽命。次偈離繫果,次半偈異熟果,後半偈士用果,後一偈頌究竟果,即【速詣菩提大樹王等】也,謂諸佛示化臨成正覺時皆坐菩提樹也。然偈中言︰
【惡知識】能壞無量善身善心,能壞淨身及以淨心,壞於法身,其為善法怨,是故常當遠離諸惡知識也。
【無量光】即阿彌陀佛名也.言無量者,超諸數量,謂一一光各有眷屬.一一眷屬有若干色,不可數量也。謂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阿彌陀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此皆由彼國中大願之所致也。
後【若人於此普賢願】下三偈頌結勸受持︰初半偈結前諸行,次一偈半重顯勝益,後一偈結成回向普及眾生。
..........................................................................................................................................
叁、流通分:
「經」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踊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讚言:善哉善哉。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大智舍利弗、摩訶目鍵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釋】文有二:第一、結說讚善.第二、流通分。結說讚善乃是義生,此會入定未有佛說,古德共立佛令眾頓證.如會初世尊入師子頻申三昧,便令逝多林忽然廣博,現種種莊嚴之事.普賢開發,文殊讚述.大眾頓證後,文殊出至福城東,教示善財展轉求道,乃至品末佛無自說之處,故此讚善乃是義生也。
第二、流通分中二:一、指所說法,二、時眾受持。
一、指所說法:向普賢說已是義結,佛說亦是義生.意欲總該亦有二意︰(一)此之ㄧ會佛為會主,雖諸善友,以總該別亦屬佛說.(二)遍該九會,以皆不起菩提樹王,遍一切處一時頓說.向見普賢在菩提場,攝末歸本,以本該末,並為佛說.謂初會來皆菩薩為主欲有所表.謂初會普賢為主,初會是九會之總,表佛依正二果.體是法界,普賢主法界故.二、文殊為主,主十信故足下放光.三、法慧為主,十住是解位足指放光.四、功德林為主,十行森聳如林故足趺放光.五、金剛幢為主,回向高出故兩膝放光.六、金剛藏為主,入地能生無盡之功德故眉間放光.七、普賢為主,位滿還同法界故.於一會中隨品別有所表,故有餘菩薩等說者也.八、普慧普賢等為主,託法進修慧能引行故,普賢主行故.九至此會初方是佛自為主,表證入因果,若不冥合佛心無由證入,故此云佛為會主也,則諸善友皆佛十身中餘類身.故以總該別,縱前八會說主,亦佛十身中菩薩身也.故一一會初皆先標佛,淺識不曉此意,云華嚴多分非佛親說,未為極妙者渾是街巷之談也。又謂不起菩提樹而昇忉利天等三天也,皆不起而昇之.如昇須彌品云「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昇須彌向帝釋殿」.法慧菩薩偈云「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十方悉亦然.如來自在力」,既三天皆爾故成四句︰一、不起一切菩提樹而昇一天.二、不起一處而昇一切處.三、不起一處而昇一處.四、不起一切處而昇一切處.二四兩句取其結例之文,謂十方悉亦然,取前一切閻浮提,對忉利悉亦然.則是第四句,但取一閻浮提,對一切忉利是第二句。其第三句易知,故無文義必合有,是則不起法界菩提樹遍昇法界七處即第四句。又第一會初是菩提場證道,佛既不離菩提樹而在逝多林.文殊從佛會而出乃至福城東開發善財,是從本起末.善財求友展轉南行並是末也.從寄登地已後多不指方,最後見普賢時在菩提場內,是攝末歸本也,故以本該末並為佛說也。
二、時眾受持者︰於中亦二:(一)列能持眾,(二)【聞佛所說】下總顯受持。
(一)列能持眾中三︰初列菩薩.次列聲聞.後列雜類。
初列菩薩文有四類︰文殊與彌勒二菩薩之二眾多在此會.無垢普賢菩薩義通常隨則遍該九會.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亦有二義.先是前來遠集新眾,即此會列五百菩薩及聲聞眾,世尊入定現相,然後有十方菩薩雲集也。後通九會。以下依經文釋之:
【及所成熟六千比丘】者︰即文殊辭佛往於南方,舍利弗亦辭佛,領自徒眾六千比丘,海覺比丘而為上首,至於中路舍利弗勸令歸依文殊,文殊如象王回旋觀諸比丘,為說十種無疲厭心(不贅).諸比丘得普照法界。此中云【比丘】者︰新云苾芻,唐言具淨,西天有苾芻草有其五德,以況佛弟子有其五種德也︰一、體性柔軟,如比丘調伏三業制伏煩惱,不起卒暴柔和善語不觸於人。二、引蔓傍布︰此況比丘須傳佛教勸化一切互相接引展轉相化,如一燈然百千燈。三、香氣遠騰︰覺香氣者悅樂身心,此況比丘戒香芬馥,眾人聞者皆生歡喜發其道意。四、觸身安樂︰有患者此草拂著皆悉平復,以況比丘自斷煩惱,以求無上菩提,外則教化眾生皆令斷惡、滅煩惱惑、安住善品。五、不背日光︰猶如葵藿常隨向日,此況比丘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向如來,不曾外緣邪見,是為五德也。復有五義︰一曰怖魔︰初出家時魔宮震動,此約淨心出家者說。二曰乞士︰謂上從諸佛乞法以資慧命,下從檀越乞衣食以濟色身求無上菩提。三曰淨持戒.具足六義名淨持戒︰(一)具住淨尸羅.(二)能自防非別解脫戒.(三)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四)所行具足離五處不應行,即處女、寡女、沽酒、屠兒、惡黨等.(五)於微細罪生廣大怖︰謂莫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慎之妙矣。(六)受學處須依勝師不現邪見.如是六義名淨持戒也。四曰淨命︰離四邪命及五邪命︰四邪命者︰(一)下口食︰謂種植樹木耕田墾土.(二)仰口食︰謂觀瞻星象以求衣食.(三)方口食︰謂四方通耗等及媒嫁事.(四)維口食︰謂咒術推算、祿命決疑、用怖於人,以求 衣食。五邪命者︰(一)為利養故詐現希奇.(二)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為利養故占相吉凶為說令怖以求衣食.(四)為利養故稱得供養激動人心.(五)為利養故廣置徒弟高聲現威令人怕怖,恐動求財也。若能離得四邪五邪,所獲資身名為淨命食.得名比丘也。五曰破惡,謂能降四魔也。
【賢劫一切諸大菩薩】者︰今此住劫應名善賢,得名所因如大悲經說,此三千大千世界初欲成時有大水聚.淨居天子觀此大水,見有千莖諸妙蓮華,各有千葉金色金光,知有賢人一千同劫成佛故名賢劫.則住二十介劫中今當第九,彌勒於第十劫中成佛也。
【一生補處】者︰謂唯有人中一遍受生名為一生,當紹前佛之位名為補處,此約化身成道也.唯一生補處總有三位︰一者一生所繫.二者最後之身.三者坐道場身.上生則一生所繫,唯有當來一遍受生為能繫.下生則局後二身,如釋迦初生時於東西南北各行七步說一偈云「我生胎分盡是最末後身.我已得漏盡當廣度眾生」,即名最後身也.後於菩提樹下坐時名坐道場身,若成佛了非三位攝即名佛身也.此化身未成佛前有三位身,若自受用身及他受用身未成佛前亦有此三生身,如彌勒疏述也。又諸菩薩有五種生方便攝化導利群品︰一者除災生︰由願自在力為大魚等濟諸飢乏,為大醫王救諸疾病,為大善巧善和鬥諍,為大國王如法息苦,為大天神斷邪見行,為火為水,為車為舟,為種種物,息除災患故.維摩經云「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火風。劫中有疾病,現身作藥草.劫中有饑饉,現身作飲食.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悲等」。二者隨類生︰以願自在力於旁生等惡趣中生,彼所行惡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入諸酒肆能立其志,入諸婬舍示欲之過,為說正法除彼過失。三者大勢生︰稟性生時壽量形色種性富貴最為殊勝,能斷眾生輕慢等過。四者增上生,受十王果自在化導隨所應生。五者最勝生︰此生資糧以極圓滿,如釋迦等生剎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作諸佛事。此言一生補處者,於五種生中通攝後四,若下生已住最後身即第五生攝是一生補處也。
【住灌頂位等】者,亦名受職位.大經第三十九說十地滿心名受職位(經文請見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卷第五十四 第十法雲地,貳、正說中,於此不贅)。
次列聲聞眾唯局此會︰【舍利弗】者,舍利弗本行名舍利弗多亦曰舍利子,即鶖鷺子,蓋從母以呼也.姓拘栗氏,號優波提舍,即王城提舍論師之子.年纔八歲名振四方,與大目連少而為友,形容短小,事山闍耶外道,知不究竟,將期明脫,後遇馬勝,聞法得初果,與其徒眾二百五十人投佛出家,半月後得無學果。其為聲聞中第一比丘智慧無窮是,亦是第二法王也。
【摩訶目犍連】者︰摩訶沒特伽羅子也.目犍連姓,亦翻為大採菽氏或菉豆子.神仙之後名拘律陀,或拘梨多.王舍拘哩伽邑人,大婆羅門種.後因鶖子說偈悟道,詣佛出家,七日後得無學果,常在佛左邊,鶖子在右邊,號雙賢弟子。故聲聞中第一比丘,神足輕舉飛到十方是大目連。
【諸大聲聞者聲】者︰所謂諸佛教聲聞聲悟道名聲聞也,通即大乘亦曰聲聞,以佛道聲令 一切聞故。又言大者共有六義︰一、智大,盡無生故.二、斷大,見修盡故.三、相大,佛威儀故.四、利大,世應供故.五、用大,具通明故.六、記大,當作佛故。
後裂雜類眾者︰【天龍等】者總舉八部眾也︰
一、天者有四︰一、名天︰如世國王名為天子.緣有福諸天,減一分福與今天子.二、生天名天︰下從四天王天,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中有情.三、淨天:但於人中得聖果者名為淨天,有自在義故.四、生淨天︰謂二十八天中諸聖人是也。此言天者,四中多取第二生天也。
二、龍有四種︰一、天龍︰持天宮殿不教墮落者.二、人龍,人間興雲致雨者.三、地龍,能持山河大地.四、王龍,守護王之庫藏等者。復有四種︰一者虯龍︰虯龍有角.二者鷹龍︰鷹龍有翼.三者驪龍︰驪龍有珠.四者蛟龍︰蛟龍有鱗。又龍離五般障難方能降雨︰一、火大增盛.二、風吹雲散.三、阿修羅收雲入海.四、風伯雨師放逸懈怠.五者眾生造諸惡業,龍天瞋責,雨亦不下.五中隨有一障雨即不下也。
三、夜叉者︰新云藥叉,此云輕捷鬼,亦翻為暴惡神,亦名勇健神.雌者名可畏攝,地行食啖生類.雄者名藥叉,有翅而能飛空,唯喫孩兒.居下天守天城門也。
四、乾闥婆者,正云健闥縛,此云尋香,行亦云食香神,謂食氣作樂求乞.天帝須樂體有異相便往奏之,西天呼一類音聲人名健闥縛,謂不作生計尋食香氣作樂求之。
五、阿脩羅者︰古翻不飲酒神,謂海水鹹苦釀酒不成,因茲不得喫名不飲酒神.新云阿素落,此云非天,謂無天實德也。
六、迦樓羅︰此云金翅鳥,正云羯路荼.此云妙翅鳥,身有四色、黃金色、白銀色、瑠璃色、頗胝迦色.以有四般寶色翅羽嚴麗故名妙翅鳥,此具四生,如前已辨也。
七、緊那羅者︰正云緊捺洛,此云歌神,有其四類.法華經中呼為清歌雅樂眾,此樂神體是畜生,形狀似人,面貌端正,頭上有一角,人見生疑,不委是人是畜,亦名疑人也。
八、摩喉羅伽︰正云莫呼洛迦,此云大腹.莫呼云大,洛迦云腹,即莽蛇蝦蟆之類也。
此之八類,於一一類中各有無量.總在會中。問︰此等何緣得至佛會。答︰慈恩和尚云.由佛慈悲.廣為引化.有靈之類,皆悉奔波.希法雨以潤萌芽.冀智藥而除眾苦.如歸慈父.若趣醫王.但由平等慈悲,恩霑動植者也。動者有情.植者無情草木等類.如來行處,有情遇之,便得超昇.無情枯木再生華結果也。
(二)總顯受持︰即障其信受通前諸眾.此流通偏屬第九亦通九會.又準前例說法之後,尚闕現瑞及證成等,但按梵文足有始終。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者有三種義歡喜奉行︰一、說者清淨,不為取著名利所染故.二、所說清淨,以如實知法體故.三、得果清淨,即說益也,亦陳事既周時眾獲益,聞法者積善於胸懷,受導者奉言以行學,即各稟教習學流通未聞也。
第四、慶讚回向︰
我佛昔於大劫海.修行苦行為眾生.證此難思解脫門.何幸得聞能讚演.
願此勝因皆上薦.寶祚長安帝道昌.四恩百辟及含生.同證玄門齊智海。
【釋】慶讚回向文有二偈︰初偈慶遇申讚,後偈舉益回向。初偈中︰初三句述所證難思,後一句慶聞讚演︰於初中初二句標佛悲願,後一句顯證難思.初中上句標行願時長,下句正明行願.於中上四字正舉修行,下三字標行所為,下一句顯證難思中言難思等者,即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也.門者即能入普賢行願也,此正舉所讚也。後偈中︰初四字舉所回善根,下三字等正申回向.於中初即回向有情,末後一句回餘二處.初中先明上報四恩,下三字明下及含識.上四恩中︰初別顯王恩,通舉四恩.謂一、王恩.二、三寶恩.三、父母恩.四、眾生恩,古云施主恩。此上一一有大恩德故回向上報也,廣如本生心地觀經所明。言百辟者,總舉臣寮同上王恩也.及含生者即有情之異名,總有十種︰一、名類生.二、名膚生.三、名群生.四、名懷生.五、名蒼生.六、名眾生.七、名含生.八、名異生.九、名緣生.十、名有情.此即一數也.末後一句回餘二處者,玄門二字即真如實際,智海二字即無上菩提,願四恩三有同證斯道也.此中及含生等是向眾生即隨相行,齊智海是向菩提即離相行.玄門是向實際,實際即非隨非離,隨相行是大悲下化,離相行是大智上求,即隨相與離相二行闕一不可也。何以.隨相若闕離相則成有漏離,相若闕隨相即墮偏空.以離相得隨相故觀空而萬行沸騰,隨相得離相故涉有而一道清淨,如此二行不闕,方可觀空不礙有,涉有不礙空.所以然者,謂事即理故,色即空故.理由事顯,事藉理空.理空即觸目全真,事顯乃無非是佛.又空即色而萬別事事皆真,色即空而一如相無不寂.若如是解者,無一心而不證念念道成,無一事而非真塵塵佛土,此乃圓宗所詮也.所以此教圓無不妙,廣無不周,玄而復深,普而能遍,迥異諸教凡小權乘之行,成普賢圓融稱性之行也.良以根機有異,性欲不同,上哲之流叵成比況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四)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別行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