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卷第三十七             請按此→回目錄

夜摩天宮偈讚品第二十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壹、釋品名目.貳、釋品來意.參、隨文釋義。

壹、釋品名目者:明昇夜摩天宮,以說十行之法.此品以功德林等十菩薩眾,各各以當位之行,以偈都讚當位之法故•名偈讚品。

貳:釋品來意者:明欲說十行之法•先須偈都讚十行之中因果法門故•此品須來。若不先舉所行之因果•十行有何依成。

參: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之中,約作二門分別︰一、長科經意.二、隨文釋義。

   長科經意者:約作五段長科。

「經」爾時佛威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十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其名曰.功德林菩薩.慧林菩薩.勝林菩薩.無畏林菩薩.慚愧林菩薩.精進林菩薩.力林菩薩.行林菩薩.覺林菩薩.智林菩薩。此諸菩薩所從來國.所謂親慧世界.幢慧世界.寶慧世界.勝慧世界.燈慧世界.金剛慧世界.安樂慧世界.日慧世界.淨慧世界.梵慧世界。此諸菩薩,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常住眼佛.無勝眼佛.無住眼佛.不動眼佛.天眼佛.解脫眼佛.審諦眼佛.明相眼佛.最上眼佛.紺青眼佛。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隨所來方.各化作摩尼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第一、明隨位菩薩功德林等十菩薩,并陳自行佛因果來集分

隨文釋義者:於此分中,義分為三:一、釋菩薩名及配隨位進修之因果.二、釋剎土遠近之意.三、釋菩薩各各同號遍周。

一、釋菩薩名及配隨位進修之因果者.約有十種因果。

 (一)功德林菩薩者:如十住位中初生佛智慧家故,菩薩名法慧及財慧等.此位明從慧行行,福智二報廣多故,以林為名也。【林】者,廣多義•覆蔭義•莊嚴義。身幹枝條華葉果實相資義.明行位菩薩以無性智慧,莊嚴萬行枝條.大悲為葉,覆蔭攝化一切眾生•皆令自他菩提華果悉開發故。如川澤有林眾鳥歸.若人有行多人依•是故十行菩薩目之名林。此當歡喜行•主檀波羅蜜門•如善財十行之初,善知識名為善見,在林中經行,亦如此也。國名三眼者,如此位佛果號為眼也。

【國名親慧世界】者:明此十行親從佛慧所生為因•亦常與一切眾生以為親近。

【佛果號為常住眼佛】:為親從佛智慧生故.所有知根利俗,直令得其常住之智眼故明自得如來智慧之眼.所有利生,亦令他得智眼故。明以如來智慧觀根利生之智,即是當位佛果也。

【功德林】,是表行行之人。

【親慧世界】,是當位所修行智慧之因。

【常住眼佛】,是當位知根見解之果也.與根本智相應,名常住眼佛。

(二)慧林菩薩者:明智慧如林廣多義故. 此是饒益行.以智慧饒益一切眾生,令不迷故.行戒波羅蜜.此位以智慧為戒體故。如善財童子十行中善知識「釋天童子」,行戒波羅蜜,以算法.相法.印法,即安置村營城邑吉凶之地,是智慧故。十住之中,以法身為戒體.此十行之中,以智慧為戒體故。

 【幢慧世界】,是所修行因•以慧為戒體,於生死中不傾動故。

 【無勝眼佛】,是所行之果•以慧眼知根,餘無勝故。

(三)勝林菩薩者:此是無違逆行.主忍波羅蜜。諸行之中,忍行最在初•無忍不成行也•故號勝林菩薩。如善財童子於此位中,善知識是【優婆夷名具足】.為忍波羅蜜,總攝眾行•慈悲喜捨,總在其中。【優婆夷】者,表慈悲行也。【素服被髮】,是戒忍之相。【處其一室,室開四門】,表慈育眾生四攝法也。【十千侍女】,萬行具也。【以一小器濟惠無窮】者,表離慢自高,四攝無限故•明一一波羅蜜互含用故。

【勝林菩薩】,是行行之人。

【寶慧世界】,是所修之法•明以忍為眾行之寶,可貴眾故。

【無住眼佛】,即是忍中之佛果也.明雖行忍行,而不念所行也。

(四)無畏林菩薩者:明常行精進,即於生死利人天之無畏也.主無屈撓行.為以智慧知時知法知根利物,不撓其事,不滯其功故。如善財善知識「 明智居士」,是此位中善知識也。為以明智利眾生,即行無屈撓故。【住大興城】,是精進義故。【於市肆衢道】者:明饒益廣多無限利益故。【須臾繫念】,作意方便故。【仰視虛空,隨所須物,惠利眾生,皆從空下】者:明智如空,應智念故.空為智本,智不異空故.是故觀空物隨智現也。是故空者眾法之本。以此觀之•明一切功德,總從空智而有。

【無畏林菩薩】者,是此位行行之人。

【勝慧世界】,是修行之法。

【不動眼佛】,是此位中之佛果故。明精進之位,不隨物變,故佛號不動眼故。於境不動,名為精進。

(五)慚愧林菩薩:是無癡亂行.主禪波羅蜜︰為具慚愧而行禪•為禪定發慧•即行無癡亂故。如善財善知識「寶髻長者」,是此位中善知識也。【在於市中】,明行中禪體,鬧而恆寂。【執善財手,將詣所居之宅】,明引接也.明於生死市中引接,將詣所居智果故.明觀果知因。【其宅寶嚴十層八門】:院有八門•閣有十層。「八門」,明八正道。「十層之閣」,約十波羅蜜之報.一如十度之行•從下向上排之•自具法則•至文方明。此約禪體總收萬行。

【慚愧林菩薩】,是此位所修行之人。

【燈慧世界】,是所行之法•為定能起慧明照物,故世界名燈也。

【天眼佛】者,是此位佛果也•為定能淨諸根故,號天眼佛。

(六)精進林菩薩:此是善現行.主般若波羅蜜門︰為以般若善現眾行,以益含生故,號精進林。如善財此位中善知識,號「普眼長者」.明初救身命、次施飲食、後與說法, 一一隨根明智慧成就故。

【精進林】,是所修行之人。

【金剛慧世界】,是修行之法•明智慧破煩惱,名金剛故。

【解脫眼佛】,是此位佛果。

(七)力林菩薩:是無著行.主方便波羅蜜.明以方便處俗利生,同其行流,處世無著,成大悲行,是為力林也。以真入俗,處纏不汙,是故名為力林。如善財此位善知識,號「無厭足王」.為行大悲,自化現身作諸不善•還自化其身追捉治罰•或斷命根苦當治之.令實眾生懼而斷惡.救護眾生愛而不捨•名無厭足。

【力林菩薩】,是能行行之人。

【安樂慧世界】是所修之法為此位是成大慈悲門故名安樂世界約安樂眾生得名

【審諦眼佛】,是此位果也.審知眾生應何法化故,方始調伏。

(八)行林菩薩:是難得行.主願波羅蜜:難得能得,名為【行林】.此智位難可昇故,名難得能得。如善財童子此位善知識,王名「大光」.是第八智隨大願,滿眾生意,行大饒益,普施眾生世間樂具,一切智寶,悉皆施之。

【行林菩薩】,是能行行之人。

【日慧世界】,是所修之法•此位智體增明,世界名日慧。

【明相眼佛】,是此位之果•為此位智體增明,佛果號明相眼。

(九)覺林菩薩:是善法行.主力波羅蜜.如善財此位善知識,號【不動優婆夷】•是第九法師位。何故為女身.為明處法師位時,貞節慈悲柔軟,以女表之。此女發心,已經閻浮提微塵劫.自發心來,心無一念五欲之想。明貞節慈悲柔軟,是法師之德也.是故此菩薩號曰覺林.主力波羅蜜。

【覺林菩薩】,是行行之人。

【淨慧世界】,是修行之法。

【最上眼佛】,是所修行之果•為智慧淨故,佛號最上眼。

(十)智林菩薩:是真實慧行故.主智波羅蜜.如善財此位知識,號「出家外道,名為遍行」.明得智自在,能同邪見,攝諸邪見︰云「三千之境、九十六種外道,我皆為之」。

【智林菩薩】,是能修行之人。

【梵慧世界】,是所修之法。

【紺青眼佛】,是此位之果。「紺青」是十行之智一終之滿,明淨照燭之極故。 

二、釋剎土遠近之意︰【十方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十方十萬佛剎微塵數國土之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者:十住云「百佛剎微塵」.此位云「十萬」者.明進昇智慧之增廣。迷心及諸境為塵之量•迷執所居名之為國•心隨境轉名之為諸國土之外.執亡智契名之為來.明智遍周境無不達,故號菩薩.一一菩薩例然•總明達迷智遍。

三、釋菩薩各各同號遍周者:明心迷諸境,塵表無明廣多故.心悟智通,遐周剎海,一切種智無不同其見故,即各各名號遍周.明迷時無境不惑•悟已無境不智。

【是諸菩薩已下•頂禮佛足】:明致敬昇座。

【化座摩尼藏】:表十行處生死而化眾生,行常無垢故。「摩尼座」者,離垢寶也。「藏」者,含藏義。

【師子】者,無畏也。此明凡行有染,聖行無垢也.師子依主立名故。總明修行者智德所行之法。

 

「經」如此世界中夜摩天上菩薩來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其諸菩薩世界如來所有名號,悉等無別。

第二、都舉十方世界菩薩來集此分。

 

「經」爾時世尊,從兩足上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夜摩宮中佛及大眾,靡不皆現。

第三、明放光所在分。

【爾時世尊從足趺上放百千億光明】者:十信足下輪中放光.十住足指端放光.此十行之中足趺上︰明次第隨位昇進表法光。從十千百千百億千億妙色光明.總明隨位昇進也。凡足下、足指、足趺上,總不離所行之行。

 

「經」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第四、明觀法說頌分。

至此長行已下有十段頌文,是十林菩薩,各各自頌當位所修行之法.以此十法共成一行.如是一一行中,皆具十行.各各隨自行位中名目下義,即是所讚之法.如文具明。

 

「經」佛放大光明         普照於十方         悉見天人尊         通達無障礙。

佛坐夜摩宮         普遍十方界         此事甚奇特         世間所希有         

須夜摩天王         偈讚十如來         如此會所見         一切處咸爾。

彼諸菩薩眾         皆同我等名         十方一切處         演說無上法       

所從諸世界         名號亦無別         各於其佛所         淨修於梵行

彼諸如來等         名號悉亦同         國土亦豐樂         神力悉自在。

十方一切處         皆謂佛在此         或見在人間         或見住天宮         

如來普安住         一切諸國土         我等今見佛         處此天宮殿。

昔發菩提願         普及十方界         是故佛威力         充遍難思議

遠離世所貪         具足無邊德         故獲神通力         眾生靡不見。

遊行十方界         如空無所礙         一身無量身         其相不可得          

佛功德無邊         云何可測知         無住亦無去         普入於法界。

 

「經」爾時慧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世間大導師         離垢無上尊         不可思議劫         難可得值遇 

佛放大光明         世間靡不見         為眾廣開演         饒益諸群生 

如來出世間         為世除癡冥         如是世間燈         希有難可見 。

已修施戒忍         精進及禪定         般若波羅蜜         以此照世間 「因緣難遇」

如來無與等         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實         無有能得見「果深難遇」

佛身及神通         自在難思議         無去亦無來         說法度眾生

若有得見聞         清淨天人師         永出諸惡趣         捨離一切苦 。

無量無數劫         修習菩提行         不能知此義         不可得成佛

不可思議劫         供養無量佛         若能知此義         功德超於彼

無量剎珍寶         滿中施於佛         不能知此義          終不成菩提。

 

「經」爾時勝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孟夏月         空淨無雲曀         赫日揚光輝         十方靡不充【明佛德廣博】

其光無現量         無有能測知         有目斯尚然         何況盲冥者

諸佛亦如是         功德無邊際         不可思議劫         莫能分別知 。

諸法無來處         亦無能作者         無有所從生         不可得分別【顯法體甚深】

一切法無來         是故無有生         以生無有故         滅亦不可得

一切法無生         亦復無有滅         若能如是解         斯人見如來。

諸法無生故         自性無所有         如是分別知         此人達深義  

以法無性故         無有能了知         如是解於法         究竟無所解

所說有生者         以現諸國土         能知國土性         其心不迷惑

世間國土性         觀察悉如實         若能於此知         善說一切義

 

「經」爾時無畏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如來廣大身         究竟於法界         不離於此座         而遍一切處。【所信之境】

若聞如是法         恭敬信樂者         永離三惡道         一切諸苦難。【聞信之益】

設往諸世界         無量不可數         專心欲聽聞         如來自在力            

如是諸佛法         是無上菩提         假使欲暫聞         無有能得者。

若有於過去         信如是佛法         已成兩足尊         而作世間燈 「聞信成佛」

若有當得聞         如來自在力         聞已能生信         彼亦當成佛

若有於現在         能信此佛法         亦當成正覺         說法無所畏。

無量無數劫         此法甚難值         若有得聞者         當知本願力              

若有能受持         如是諸佛法         持已廣宣說         此人當成佛              

況復勤精進         堅固心不捨         當知如是人         決定成菩提。

 

「經」爾時慚愧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若人得聞是         希有自在法         能生歡喜心         疾除疑惑網。【法說難思】

一切知見人         自說如是言         如來無不知         是故難思議              

無有從無智         而生於智慧         世間常闇冥         是故無能生              

如色及非色         此二不為一         智無智亦然         其體各殊異   【法喻并決】

如相與無相         生死及涅槃         分別各不同         智無智如是

世界始成立         無有敗壞相         智無智亦然         二相非一時

如菩薩初心         不與後心俱         智無智亦然         二心不同時

譬如諸識身         各各無和合         智無智如是         究竟無和合。

如阿伽陀藥         能滅一切毒         有智亦如是         能滅於無智。             

如來無有上         亦無與等者         一切無能比         是故難值遇。【結德歸佛】

 

「經」爾時精進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諸法無差別         無有能知者         唯佛與佛知         智慧究竟故。【約法雙標】

如金與金色         其性無差別         法非法亦然         體性無有異 【就喻雙釋】

眾生非眾生         二俱無真實         如是諸法性         實義俱非有 (假名不實喻)

譬如未來世         無有過去相         諸法亦如是         無有一切相 (三世互無喻)

譬如生滅相         種種皆非實         諸法亦復然         自性無所有 (相非相喻)

涅槃不可取         說時有二種         諸法亦復然         分別有殊異 「遣疑」

如依所數物         而有於能數         彼性無所有         如是了知法         

譬如算數法         增一至無量         數法無體性         智慧故差別                  

譬如諸世間         劫燒有終盡         虛空無損壞         佛智亦如是                   

如十方眾生         各取虛空相         諸法亦如是         世間妄分別                 

 

「經」爾時力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一切眾生界         皆在三世中         三世諸眾生         悉住五蘊中  「攝末歸本觀」

諸蘊業為本         諸業心為本         心法猶如幻         世間亦如是

世間非自作         亦復非他作         而其得有成         亦復得有壞 「緣聲無作觀」

世間雖有成         世間雖有壞         了達世間者         此二不應說。

云何為世間         云何非世間         世間非世間         但是名差別   【廣辨諸法】

三世五蘊法         說名為世間         彼滅非世間         如是但假名

云何說諸蘊         諸蘊有何性         蘊性不可滅         是故說無生

分別此諸蘊         其性本空寂         空故不可滅         此是無生義

眾生既如是         諸佛亦復然         佛及諸佛法         自性無所有。

能知此諸法         如實不顛倒         一切知見人         常現在其前【觀成利益】

 

「經」爾時行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十方界         一切諸地種         自性無所有         無處不周遍【約喻顯修】

佛身亦如是         普遍諸世界         種種諸色相         無住無來處。「地種無性普周喻」

但以諸業故         說名為眾生         亦不離眾生         而有業可得 「業相無依成事喻」

業性本空寂         眾生所依止         普作眾色相         亦復無來處

如是諸色相         業力難思議         了達其根本         於中無所見

佛身亦如是         不可得思議         種種諸色相         普現十方剎

身亦非是佛         佛亦非是身         但以法為身         通達一切法。

若能見佛身         清淨如法性         此人於佛法         一切無疑惑【見實成益】

若見一切法         本性如涅槃         是則見如來         究竟無所住

若修習正念         明了見正覺         無相無分別         是名法王子

 

「經」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         分布諸色彩         虛妄取異相         大種無差別(喻真妄依持)

大種中無色         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         而有色可得(明依圓真妄非即離義)

心中無彩畫         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         有彩畫可得(明心境不及離義)

彼心恆不住         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喻能所變之行相)

譬如工畫師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         諸法性如是 (重喻上來不相之義)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法合成觀】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         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結勸」

 

「經」爾時智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所取不可取         所見不可見         所聞不可聞         一心不思議「釋不可取」

有量及無量         二俱不可取         若有人欲取         畢竟無所得         

不應說而說         是為自欺誑         己事不成就         不令眾歡喜。

有欲讚如來         無邊妙色身         盡於無數劫         無能盡稱述 「釋不可見」

譬如隨意珠         能現一切色         無色而現色         諸佛亦如是。 

又如淨虛空         非色不可見         雖現一切色         無能見空者           

諸佛亦如是         普現無量色         非心所行處         一切莫能覩

雖聞如來聲         音聲非如來         亦不離於聲         能知正等覺         「釋不可聞」

菩提無來去         離一切分別         云何於是中         自言能得見

諸佛無有法         佛於何所說         但隨其自心         謂說如是法。

第五、有十段頌.明十行之中,各申自行法門因果分。

已下如名之義.各歎當位所行之法.達名知法可知。

 

 

十行品第二十一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壹、釋品名目.貳、釋品來意.參、隨文釋義。

壹、釋品名目者:此品正說十種行們,名為十行品。

貳、釋品來意者:此夜摩天宮本意說十行品.為表此天蓮華開為晝合為夜.為此天光自相照及.無有日夜.但看蓮華開合而辨晝夜.名為時分天。「夜摩」者,梵語也.如此位菩薩知眾生心欲開發時,應時引接.未應度者,與作度緣.以此處而表之.故於此處說十種行門。前之兩品,且明至此天處而稱歎之.此一品,正說十行門故.此品須來。明前十住,猶依須彌之頂.此之十行依空所行,表行無著也。

參:隨文解釋中,約分為二:第一、長科經意。第二、隨文解說。

第一、長科經意者:此之一品經,約作十四段長科。一【爾時】已下,至【是為十】:明同號功德林佛,共加持功德林菩薩,正說十行。二【佛子】已下,至【第一歡喜行】:明正說初歡喜行之法門。三【佛子】已下,至【第二饒益行】:明饒益行。如是上下總一品,通偈頌有十四段經。末後兩段長行:初一段,動地興供分.次段,功德林觀眾說頌分.次頌,說頌歎法分。一品上下總通為十四段.如經自有分劑.不煩科文。

「經」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善思惟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號功德林,而現其前.告功德林菩薩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同名諸佛共加於汝.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諸菩薩眾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了知眾生界故.所入無礙故.所行無障故.得無量方便故.攝取一切智性故.覺悟一切諸法故.知一切諸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行.善男子.汝當承佛威力,而演此法。是時諸佛即與功德林菩薩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無師智、無癡智、無異智、無失智、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智、無奪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爾時諸佛各伸右手,摩功德林菩薩頂.時功德林菩薩即從定起.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行不可思議,與法界虛空等.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學三世諸佛而修行故.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行.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三世諸佛之所宣說.何等為十.一者歡喜行.二者饒益行.三者無違逆行.四者無屈撓行.五者無癡亂行.六者善現行.七者無著行.八者難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實行.是為十。

一、明同號功德林佛,共加持功德林菩薩,正說十行分。於此分中,約作四門分別:(一)明三昧名.(二)名同號佛數.(三)明諸佛所以共入定菩薩同號.(四)明同號諸佛來加。

(一)明三昧名者:何以名【善思惟三昧】。三昧者,云離沉掉,定之異名。且約禪定中,有四種禪:一愚夫所行禪.二觀察義禪.三念真如禪.四、如來禪。今云【善思惟三昧】者,是觀察義禪.為審定其法,善須觀察,正念思惟,安立法門.為後學者,而作法則故。

(二)明同號佛數者:舉萬佛剎微塵數佛皆號功德林.明若迷其心境,無明與無限剎塵不殊.若了達心源,智慧功德等十方而無盡。

(三)明諸佛所以共入定菩薩同號者:以自一心洞曉,與法界福智無差.今此菩薩入此定門.以與一切諸佛契同福慧.遂得同號佛來加持。明與十方諸佛,智慧解行同故。

(四)明同號佛來加者,有六種加:一、言歎加,以言歎譽故.二、毗盧遮那願力加,乘往願故.三、毗盧遮那神力加,契佛神力故.四、菩薩眾善根加,同善根故.五、諸佛與智加,得十種無礙智故.六、諸佛摩頂加,安慰許說法故。

 已下明功德林菩薩即從定起,正說十種行門.如下十種行中,以十波羅蜜為體。

「經」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歡喜行.佛子.此菩薩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無有悔吝.不望果報.不求名稱.不貪利養.但為救護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為學習諸佛本所修行.憶念諸佛本所修行.愛樂諸佛本所修行.清淨諸佛本所修行.增長諸佛本所修行.住持諸佛本所修行.顯現諸佛本所修行.演說諸佛本所修行.令諸眾生離苦得樂.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此行時.令一切眾生歡喜愛樂。▲隨諸方土有貧乏處,以願力故往生於彼.豪貴大富財寶無盡。假使於念念中,有無量無數眾生詣菩薩所︰白言,仁者,我等貧乏,靡所資贍、飢贏困苦,命將不全.唯願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爾時菩薩即便施之.令其歡喜心得滿足。如是無量百千眾生而來乞求.菩薩於彼曾無退怯.但更增長慈悲之心.以是眾生咸來乞求.菩薩見之倍復歡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眾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請,而來教我入佛法中.我今應當如是修學.不違一切眾生之心。▲又作是念.願我已作現作當作所有善根.令我未來於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中,受廣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飢苦眾生.乃至若有一小眾生未得飽足,願不捨命.所割身肉,亦無有盡.以此善根,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大涅槃.願諸眾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平等智.具諸佛法.廣作佛事.乃至入於無餘涅槃.若一眾生心不滿足,我終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如是利益眾生,而無我想、眾生想、有想、命想、種種想、補特伽羅想、人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但觀法界、眾生界、無邊際法、空法、無所有法、無相法、無體法、無處法、無依法、無作法。作是觀時,不見自身.不見施物.不見受者.不見福田.不見業.不見報.不見果.不見大果.不見小果。▲爾時菩薩觀去來今一切眾生,所受之身尋即壞滅.便作是念【奇哉眾生.愚癡無智.於生死內受無數身.危脆不停,速歸壞滅.若已壞滅.若今壞滅.若當壞滅.而不能以不堅固身,求堅固身.我當盡學諸佛所學.證一切智.知一切法.為諸眾生說三世平等.隨順寂靜.不壞法性.令其永得安樂快樂】。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歡喜行。

二、第一歡喜行中,檀波羅蜜為體.此一段經,分為五段:

(一)【佛子.何等為歡喜行】至【令一切眾生歡喜愛樂】:明行檀波羅蜜,學佛所修行分。

(二)【隨諸方土有貧乏處】已下,至【不違一切眾生之心】:明此位菩薩見貧乏之處,誓願生彼富貴家悉捨資財及以身命饒益分。

(三)【又作是念】已下,至【三藐三菩提】:明菩薩於飢餓劫中,作廣大身,捨之濟乏。

(四)【菩薩如是】已下,至【不見大果不見小果】:明知真無想分。「補特伽羅想」:此曰數數取趣。「摩納婆想」者:此曰少年,亦曰儒童.意云:不分別善惡老少,悉皆施與。

(五)從【爾時菩薩觀去來今】至【第一歡喜行】:明觀眾生不堅,自求堅固身,令永安隱分。

 

「經」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饒益行.此菩薩護持淨戒.於色聲香味觸心無所著.亦為眾生如是宣說.不求威勢.不求種族.不求富饒.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無所著.但堅持淨戒.作如是念︰我持淨戒,必當捨離一切纏縛、貪求熱惱、諸難逼迫、毀謗亂濁.得佛所讚平等正法。

佛子.菩薩如此持淨戒時.於一日中,假使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大惡魔,詣菩薩所.一一各將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天女.皆於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麗,傾惑人心.執持種種珍玩之具.欲來惑亂菩薩道意。爾時菩薩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無礙無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淨如佛.唯除方便教化眾生.而不捨於一切智心。

佛子.菩薩不以欲因緣故,惱一眾生.寧捨身命,而終不作惱眾生事.菩薩自得見佛以來,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況從事.若或從事,無有是處。爾時菩薩但作是念.一切眾生於長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貪著五欲.其心決定耽染沉溺.隨其流轉,不得自在.我今應當令此諸魔及諸天女一切眾生,住無上戒.住淨戒已.於一切智心無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於無餘涅槃。

何以故.此是我等所應作業.應隨諸佛如是修學。作是學已.離諸惡行計我無知.以智入於一切佛法.為眾生說.令除顛倒。然知不離眾生有顛倒.不離顛倒有眾生.不於顛倒內有眾生.不於眾生內有顛倒.亦非顛倒是眾生.亦非眾生是顛倒。顛倒非內法.顛倒非外法.眾生非內法.眾生非外法。一切諸法虛妄不實,速起速滅,無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誑惑愚夫。如是解者.即能覺了一切諸行.通達生死及與涅槃.證佛菩提.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脫,令他解脫.自調伏,令他調伏.自寂靜,令他寂靜.自安隱,令他安隱.自離垢,令他離垢.自清淨,令他清淨.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樂,令他快樂。

佛子.此菩薩復作是念:我當隨順一切如來.離一切世間行.具一切諸佛法.住無上平等處.等觀眾生.明達境界.離諸過失.斷諸分別.捨諸執著.善巧出離.心恆安住.無上無說.無依無動、無量無邊、無盡無色,甚深智慧。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饒益行。

二、饒益行中,以戒波羅蜜為體.此一段經,分為五段:

(一)【佛子.何等為菩薩饒益行】至【得佛所讚平等正法】:明於五塵境界不著分。

(二)【佛子.菩薩如此持淨戒時】已下,至【一切智心】:明魔將天女不能惑亂分。

(三)【佛子】已下,至【無餘涅槃】:明菩薩不以五欲惱眾生分

(四)【何以故】已下,至【令他快樂】:明善自調伏,方能說法令他得樂分。

(五)【佛子】已下,至【饒益行】:明得離世間行,入甚深智慧分。

 

「經」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違逆行.此菩薩常修忍法.謙下恭敬.不自害.不他害.不兩害.不自取.不他取.不兩取.不自著.不他著.不兩著.亦不貪求名聞利養。但作是念.我當常為眾生說法.令離一切惡.斷貪瞋癡、憍慢覆藏、慳嫉諂誑.令恆安住忍辱柔和。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忍法.假使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眾生,來至其所.一一眾生化作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口.一一口出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語.所謂不可喜語.非善法語.不悅意語.不可愛語.非仁賢語.非聖智語.非聖相應語.非聖親近語.深可厭惡語.不堪聽聞語.以是言辭毀辱菩薩。又此眾生,一一各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手.一一手,各執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器仗,逼害菩薩.如是經於阿僧祇劫,曾無休息。菩薩遭此極大楚毒.身毛皆豎.命將欲斷.作是念言:我因是苦,心若動亂,則自不調伏.自不守護.自不明了.自不修習.自不正定.自不寂靜.自不愛惜.自生執著.何能令他心得清淨。

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從無始劫,住於生死受諸苦惱.如是思惟重自勸勵.令心清淨而得歡喜.善自調攝.自能安住於佛法中.亦令眾生同得此法。復更思惟此身空寂,無我我所,無有真實,性空無二.若苦若樂皆無所有,諸法空故.我當解了廣為人說.令諸眾生滅除此見.是故我今雖遭苦毒,應當忍受.為慈念眾生故.饒益眾生故.安樂眾生故.憐憫眾生故.攝受眾生故.不捨眾生故.自得覺悟故.心不退轉故.趣向佛道故。是故名為菩薩摩訶薩無違逆行。

三、無違逆行,以忍波羅蜜為體。此一段經,分為三段:

(一)【佛子】已下,至【忍辱柔和】:明不害自他,忍辱柔和分。

(二)【佛子】已下,至【令他心得清淨】:明菩薩身語加害堪忍分。

(三)【菩薩爾時】已下,至【無違逆行】:明菩薩觀空成忍分。

 

「經」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屈撓行︰此菩薩修諸精進.所謂第一精進.大精進.勝精進.殊勝精進.最勝精進.最妙精進.上精進.無上精進.無等精進.普遍精進.性無三毒.性無憍慢.性不覆藏.性不慳嫉.性無諂誑.性自慚愧。終不惱一眾生故而行精進.但為斷一切煩惱故而行精進.但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進.但為除一切習氣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煩惱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心樂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境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諸根勝劣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心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法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根本性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平等性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進但為得一切佛法智光明故而行精進.但為證一切佛法智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一實相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無邊際故而行精進.但為得一切佛法廣大決定善巧智故而行精進.但為得分別演說一切佛法句義智故而行精進。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精進行已.設有人言:汝頗能為無數世界所有眾生,以一一眾生故,於阿鼻地獄經無數劫備受眾苦.令彼眾生一一得值無數諸佛出興於世.以見佛故,具受眾樂,乃至入於無餘涅槃.汝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爾不耶?答言:我能有。

設復有人作如是言:有無量阿僧祇大海,汝當以一毛端滴之令盡.有無量阿僧祇世界盡末為塵.彼滴及塵,一一數之,悉知其數.為眾生故,經爾許劫,於念念中受苦不斷.菩薩不以聞此語故,而生一念悔恨之心.但更增上歡喜踊躍.深自慶幸得大善利.以我力故,令彼眾生永脫諸苦。菩薩以此所行方便.於一切世界中,令一切眾生,乃至究竟無餘涅槃.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無屈撓行。

四、無屈撓行,以精進波羅蜜為體。此一段經,分為三段:

(一)【佛子】至【一切佛法句義故而行精進】:明菩薩不求世利,為求佛一切智故行精進分。

(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至【答言我能】:明菩薩為眾生入地獄受苦無辭勞分。

(三)【設復有人】已下,至【無屈撓行】:明菩薩為饒益眾生故,多劫受苦不辭勞分。

 

「經」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離癡亂行︰此菩薩成就正念.心無散亂.堅固不動.最上清淨.廣大無量.無有迷惑。以是正念故.善解世間一切語言.能持出世諸法言說.所謂能持色法非色法言說、能持建立色自性言說、乃至能持建立受想行識自性言說,心無癡亂.於世間中死此生彼心無癡亂.入胎出胎心無癡亂.發菩提意心無癡亂.事善知識心無癡亂.勤修佛法心無癡亂.覺知魔事心無癡亂.離諸魔業心無癡亂.於不可說劫,修菩薩行心無癡亂。

此菩薩成就如是無量正念.於阿僧祇劫中,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聽聞正法.所謂甚深法.廣大法.莊嚴法.種種莊嚴法.演說種種名句文身法.菩薩莊嚴法.佛神力光明無上法.正希望決定解清淨法.不著一切世間法.分別一切世間法.甚廣大法.離癡翳照了一切眾生法.一切世間共法不共法.菩薩智無上法.一切智自在法。菩薩聽聞如是法已.經阿僧祇劫不忘不失.心常憶念無有間斷。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無量劫修諸行時.終不惱亂一眾生令失正念.不壞正法.不斷善根.心常增長廣大智故。復次此菩薩摩訶薩,種種音聲,不能惑亂.所謂高大聲.麤濁聲.極令人恐怖聲.悅意聲.不悅意聲.諠亂耳識聲.沮壞六根聲。此菩薩聞如是等無量無數好惡音聲.假使充滿阿僧祇世界.未曾一念心有散亂。

所謂正念不亂.境界不亂.三昧不亂.入甚深法不亂.行菩提行不亂.發菩提心不亂.憶念諸佛不亂.觀真實法不亂.化眾生智不亂.淨眾生智不亂.決了甚深義不亂。不作惡業故,無惡業障.不起煩惱故,無煩惱障.不輕慢法故,無慢法障.不誹謗正法故,無有報障。佛子.如上所說如是等聲.一一充滿阿僧祇世界.於無量無數劫未曾斷絕.悉能壞亂眾生身心一切諸根.而不能壞此菩薩心。

菩薩入三昧中住於聖法.思惟觀察一切音聲.善知音聲生住滅相.善知音聲生住滅性。如是聞已.不生於貪.不起於瞋.不失於念.善取其相而不染著.知一切聲皆無實有,實不可得.無有作者.亦無本際.於法界等,無有差別。

菩薩如是成就寂靜身語意行.至一切智永不退轉.善入一切諸禪定門.知諸三昧同一體性.了一切法無有邊際.得一切法真實智慧.得離音聲甚深三昧.得阿僧祇諸三昧門.增長無量廣大悲心。是時菩薩於一念中,得無數百千三昧.聞如是聲心不惑亂.令其三昧漸更增廣。作如是念.我當令一切眾生,安住無上清淨念中.於一切智得不退轉.究竟成就無餘涅槃.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離癡亂行。

五、離癡亂行,以禪波羅蜜為體。此一段經,分為六段:

(一)【佛子】已下,至【修菩薩行心無癡亂】:明以正念隨於生死中利生無亂分。

(二)【此菩薩】已下,至【心常憶念無有間斷】:明菩薩聞持正念不亂分。

(三)【何以故】已下,至【未曾一念心有散亂】:明以正念於好惡音聲無散亂分。

(四)【所謂正念不亂】已下,至【而不能壞此菩薩心】:明聞法及利生無餘障分。

(五)【菩薩入三昧中】已下,至【等無有差別】:明觀聲無體堪忍分。

(六)【菩薩如是成就寂靜身語意行】,至【離癡亂行】:明身口意淨,堪入諸法不離一性分。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三十七  

   請按此→續論三十八.

請按此→回論三十六.

請按此→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