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 請按此→回目錄: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八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勤修行時.以佈施教化眾生.以愛語利行同事教化眾生.示現色身教化眾生.演說諸法教化眾生.開示菩薩行教化眾生.顯示如來大威力教化眾生.示生死過患教化眾生.稱讚如來智慧利益教化眾生.現大神通力教化眾生.以種種方便行教化眾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勤方便教化眾生.心恆相續趣佛智慧.所作善根無有退轉.常勤修學殊勝行法。
十一、明此位菩薩以佈施愛語同行,善能教化眾生及自求勝法分。釋義中,復分為兩段:
(一)【佛子】已下,至【以種種方便行教化眾生】:明以佈施四攝等十種方便教化眾生分。佈施一、四攝二、後有八,通為十.如文自具。
(二)【佛子】已下,至【常勤修學殊勝行法】:明教化眾生.恆相續分.如文自具。
「經」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所謂文字算數、圖書印璽、地水火風.種種諸論,咸所通達。又善方藥療治諸病.癲狂乾痟、鬼魅蠱毒,悉能除斷。文筆讚詠、歌舞妓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華藥,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銀摩尼、真珠瑠璃、螺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觀察,一無錯謬。持戒入禪神通無量、四無色等、及餘一切世間之事。但於眾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咸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十二、明此地菩薩為眾生善解世間諸雜技藝分。
【印璽】者:明玄既未萌,及如咒中結手印等。准王用王為璽.銅鐵木為印.此明如龍樹等符印也。
【地水火風】,明五行陰陽.覺風鳥情等云種種。餘如文自具。
「經」佛子.菩薩住是難勝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皆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復於彼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又更聞法得陀羅尼.為聞持法師。住此地中,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佛子.譬如真金,以硨磲磨瑩轉更明淨。此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思惟觀察,轉更明淨。佛子.菩薩住此難勝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日月星宿宮殿光明.風力所持,不可沮壞.亦飛餘風所能傾動。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智隨逐觀察,不可沮壞.亦非一切聲聞獨覺世間善根所能傾動。此菩薩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五難勝地。菩薩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以諸眾生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見.能令眾生住實諦中.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入千億三昧.見千億佛.知千億佛神力.能動千億佛世界.乃至能示現千億身.一一身,示千億數菩薩以為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意,而說頌曰:
十三、明此地菩薩見佛廣狹及受職分。於中大意,有十一種事:一、明此地以願力故見佛廣多.二、明供養.三、明恭敬聽法,隨力修行.四、明出家聞法總持。五、明住地多積修眾善。 六、明如真金以硨磲磨瑩轉更明淨.七、明下地善不能得及.八、明受職為兜率陀天王.九、明入千億三昧,現身千億,事千億佛.十、明以願力其數甚過. 十一、明金剛藏說頌歎法.如文自具。
「經」菩薩四地已清淨 思為三世佛平等 戒心除疑道非道 如是觀察入五地
念處為弓根力箭 正勤為馬神足車 五力堅鎧破怨敵 勇健不退入五地
慚愧為衣覺分鬘 凈戒為香禪塗香 智慧方便妙莊嚴 入總持林三昧苑
如意為足正念頸 慈悲為眼智慧牙 人中師子無我吼 破煩惱怨入五地。
菩薩住此地五地 轉修勝上清淨道 志求佛法不退轉 思念慈悲無厭倦
積集福智勝功德 精勤方便觀上地 佛力所加具念慧 了知四地皆如實。
善知世諦勝義諦 相諦差別成立諦 事諦生盡及道諦 乃至如來無礙諦
如是觀諦雖微妙 未得無礙勝解脫 以此能生大功德 是故超過世智慧。
既觀諦已知有為 體性虛偽無堅實 得佛慈愍光明分 為利眾生求佛智
觀諸有為先後際 無明黑闇愛纏縛 流轉遲迴苦聚中 無人無我無壽命
愛取為因受來苦 欲求邊際不可得 迷妄漂流無返期 此等可愍我應度
蘊宅界蛇諸見箭 心火猛熾癡闇重 愛河漂轉不暇觀 苦海淪湑闕明導
如是知已勤精進 所作皆為度眾生 名為有念有慧者 乃至覺解方便者
習行福智無厭足 恭敬多聞不疲倦 國土相好皆莊嚴 如是一切為眾生
文辭歌舞皆巧妙 宮宅園池悉安穩 寶藏非一咸示人 利益無量眾生故
日月星宿地震動 乃至身相亦觀察 四禪無色及神通 為益世間皆顯示
智者住此難勝地 供那由佛亦聽法 如以妙寶磨真金 所有善根轉明淨
譬如星宿在虛空 風力所持無損動 亦如蓮華不著水 如是大士行於世
住此多作兜率王 能摧異道諸邪見 所修諸善為佛智 願得十力救眾生
彼復修行大精進 即時供養千億佛 得定動剎亦復然 願力所作過於是。
如是第五難勝地 人中最上真實道 我以種種方便力 為諸佛子宣說竟
十四、重頌前法分。意明難勝地,以其禪體治三界中寂亂障.契菩提根本無造作禪理.不出三界.不在三界.無有欣求淨穢等障.任理恆禪,寂用自在.以定觀察,為世技之妙能。
第六:現前地:
將釋此地,五門如前(壹、釋地名目。貳、明此地修何行門。參、明善財表法。肆、明此地於三界中得何解脫。伍、隨文釋義。)
壹、釋地名目者:何故名為「現前地」.為明此地世間出世間一切智慧皆悉現前.為善觀十二緣生故.為得十三昧故。
貳、明此地修何行者:修般若波羅蜜為體.餘九為伴。
參、明善財表法者:現善財於此位中見「夜天,號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力.在菩提場如來會中.坐一切寶光明摩尼王師子之座.無數夜神所共圍繞.一切眾生色相身,及現普對一切眾生身等.得甚深自在妙音解脫」。
【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力】者:經云【善男子.我於生死夜無明昏寐諸眾生中而獨覺悟.令諸眾生守護心城.捨三界城.住一切智無上法城】:明此第六地,是所修之法門。此主夜神,是此六地所行之行。恐修行者不解其事.以此法行二俱表之。
【住在菩提場佛眾會】者,明行以菩提為體故 。
【坐一切寶摩尼王師子之座】者,明以一切差別智慧為座體故.還依果亦爾。「摩尼」,表智慧離染自他垢故。「王」者,明智慧自在故。〔師子〕者,依主釋.皆須觀知因果故。
【無數夜神圍繞】者:表行遍周也。
【現一切眾生色相身】者,對現色身,隨根接俗故。
【得甚深自在妙音解脫】者:明此位智慧自在,善說教故。當以名義思之可見。
大意此位說教,猶恐眾生不解其行故.以是聖者舉教及行總彰,令易解故.修行不錯謬故。
十住第六住,且明出世間中世間智慧.即以〔比丘〕表之.以十住且求出世心多故。此十地中明長養慈悲.即第六地及餘地,以女天表之。准此例隨位昇進以知其意。
肆、明於此地得何界解脫者:此通三界及三乘一乘出三界中世間出世間智慧解脫。為明善能分別三界中染淨,及出三界中染淨等,智慧自在故.得入明淨隨順無生忍.如理契無生忍。即七地以出世間智慧,善能入世間智慧。能隨一切眾生塵勞之行.不異世間.不壞無生。七地創修.八地畢功.九地方能說法自在.十地始悲智圓成自在。若也取隨分無生.十住創心,即分分有之。若也論始終不易.雖同眾生無量劫積修.元不移毫念。還依六相義總別之。若也但逐進昇.即便乖其本體.故無虧本智.了積修昇降不遷。即理事非虧.即同異俱齊.即智愚全別.即因果無二。
伍、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第一:長科經意。第二:隨文釋義。
長科經意者:於此第六地一段中,義分為九段:
「經」菩薩既聞諸勝行 其心歡喜雨妙華 放淨光明散寶珠 供養如來稱善說
百千天眾皆欣慶 共在空中散眾寶 華鬘纓絡及幢旛 寶葢塗香咸供佛
自在天王并眷屬 心生歡喜住空中 散寶成雲持供養 讚言佛子快宣說
無量天女空中住 共以樂音歌讚佛 音中悉作如是言 佛語能除煩惱病
法性本寂無諸相 猶如虛空不分別 超諸取著絕言道 真實平等常清淨
若能通達諸法性 於有於無心不動 為欲救世勤修行 此佛口生真佛子
不取眾相而行施 本絕諸惡堅持戒 解法無害常堪忍 知法性離具精進
已盡煩惱入諸禪 善達性空分別法 具足致力能博濟 滅除眾惡稱大士
如是妙音千萬種 讚已默然瞻仰佛 解脫月語金剛藏 以何行相入後地
一、此段有九行頌,約分為兩段:一、有八行半頌:明聞第五地法門,大眾歡喜興供稱讚分.二、最後半行:明解脫月更請後地分。經文自具。
「經」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滅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燄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無違.得入第六現前地.得明利隨順忍.未得無生法忍。
二、明觀十平等法,修後六地之向分。
「經」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復以大悲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世間生滅。作是念.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復作是念.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常求有無.不正思惟.起於妄想.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積集增長。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闇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為老.終歿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眾苦皆集。此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菩薩如是隨順觀察緣起之相。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咨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事.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
佛子.此中無明有二種業:一令眾生迷於所緣.二與行作生起因。
行亦有二種業: 一、能生未來報. 二、與識作生起因。
識亦有二種業: 一、令諸有相續. 二、與名色作生起因。
名色亦有二種業:一、互相助成. 二、與六處作生起因。
六處亦有二種業:一、各取自境界. 二、與觸作生起因。
觸亦有二種業: 一、能觸所緣. 二、與受作生起因。
受亦有二種業: 一、能領受愛憎等事. 二、與愛作生起因。
愛亦有二種業: 一、染著可愛事. 二、與取作生起因。
取亦有二種業: 一、令諸煩惱相續. 二、與有作生起因。
有亦有二種業: 一、能令於餘趣中生. 二、與生作生起因。
生亦有二種業: 一、能起諸蘊. 二、與老作生起因。
老亦有二種業: 一、令諸根變異. 二、與死作生起因。
死亦有二種業: 一、能壞諸行. 二、不覺知故相續不絕。
佛子.此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者:由無明乃至生為緣.令行乃至老死不斷助成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者︰由無明乃至生不為緣.令諸行乃至老死斷滅不助成故。
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斷是業道.餘分不斷是苦道。前後際分別滅三道斷.如是三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猶如束蘆。
復次無明緣行者是觀過去.識乃至受是觀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於是以後展轉相續。無明滅行滅者是觀待斷。
復次十二有支名為三苦︰此中無明行乃至六處是行苦.觸受是苦苦.餘是壞苦。無明滅則行滅者是三苦斷。
復次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能生諸行。無明滅行滅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餘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生繫縛.無明滅行滅者,是滅繫縛。餘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滅者,是隨順盡滅觀。餘亦如是。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十種逆順觀諸緣起.所謂有支相續故.一心所攝故.自業差別故.不相捨離故.三道不斷故.觀過現在去未來故.三苦聚集故.因緣生滅故.生滅繫縛故.無所有盡觀故。
三、明逆順觀十二因緣生分。
隨文釋義者:於逆順觀十二因緣法,有十段經.具如下列.一如觀十二因緣法中︰
第一段︰從【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大悲為首】已下一段,明觀世間生滅,作是念,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又明由有我故,常求有無.一切諸惡業邪道,皆由此生。
【邪道】者,九十五種邪道也。【罪行】者,三惡趣也。【福行】者,人中及第六天已來散善福也。【不動行】者,色無色界八禪是也.及小乘三果分段生死,乃至四果淨土菩薩.雖免麤苦。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皆名邪道.亦名不動行。
【積集增長】者:三惡道積集增長惡業.欲界積集增長有為善業.上二界積集增長有漏八禪.聲聞緣覺淨土菩薩積集增長淨業,成變易生死之身.一乘菩薩積集增長具佛悲智。雖總十二緣生.乘緣各有差別。若於三界中具縛凡夫,以十二緣成諸惡業。二乘,觀十二緣空無體性,折伏現行煩惱,得有為無漏。淨土菩薩,以修四諦十二緣,行六度門,生於淨土。一乘菩薩,以如來知見,修十波羅蜜、四攝、四無量、三十七品助菩提行,成一切種、一切智智。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無限圓滿佛大慈大悲大智佛果法門.乃成法界無作自性緣起大圓明普光明智.恆以一切眾生生死海,便為一個道場.恆以十方佛剎、眾生剎、住居毛孔。
夫緣生之法,性自本無.眾生橫計.諸聖嗟歎.枉流生死,無自覺知.故勞聖歎,大悲示護。是故諸仁,應當順理善觀,離諸慢業.便得識種業謝,智果開敷。三界報亡,等悲垂俗.任性緣起,不沒死流.對現色身,應根利務。
經云:【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植」者,種也.於業田中,種識種子.為有取為漏。其漏有七:一、見.二、諸根.三、忘.四、惡.五、親近.六、愛.七、念。復起後有,生來世生老病死。已下如文自具。
【無明闇覆】者:「覆」謂覆蓋自己如如之本智故.為智自無性,逐境緣迷故.隨迷苦極,自覺迷除故.以覺無我智,無明即無故。迷我成妄.覺我成智.覺之與迷,本無二性.為智之與迷,各無自性.皆悉從緣而有迷悟故。為根本智自性無性故.不自了知是智非智.但隨 境起,逐境情生,起於我見。非至苦極,厭苦求真.若自未厭苦源.設聖者化時.不信從斯發起。有二種發心:一、久從生死苦厭苦發心.有得三乘一乘之果.名自覺聖智.亦名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二、依先覺者勸令知苦本,方能發心︰夫發心者,有此二種.若言要依先佛發心者.即有常過.即同外道常見.即先覺者以誰為師?轉轉相承,不離常見。若有古時常佛為展轉之師.即古佛自體自真,不隨妄者.即不可踐其古跡.為真自常真,不可以真隨生死故.即生死是常生死,佛自是常佛故。若也眾生定有生死者.生死自常生死不可得成真故.此是斷見。此二種俱非.不離斷常也.為一切眾生生死無性.本無生死.橫計生死.本非生死。一切諸佛,本無自性故.實無菩提.亦無涅槃.而眾生妄謂諸佛有菩提涅槃。若有眾生能如是知者,名為發心.名為諸佛.名為見道.而能開悟一切眾生.是達無明者。無明本無.諸佛亦無.名為覺者。但以無依無住無體無性妙智,能隨響應對現色身.能以此理教化眾生,名為大悲故。不可有得有證、有忻有厭、有取有捨、有古有今、有真有假,發菩提心也。如是發菩提心,不為長夜無明之所覆故。
【愛水為潤】者:因愛有生故。
【我慢溉灌】者:有八種: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傲慢。
【見網增長】者:五見、及六十二見等是。
【生名色芽】者:由於諸見起,貪與名色俱起。
【名色增長生五根】者:由名色故.以眼耳鼻舌身對名色生觸.相觸生受。
其身觸體有十一種:澀、滑、輕、重、冷、飢、渴、堅、濕、暖、動。
眼色觸有二十五: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光、影、明、闇、煙、雲、塵、霧、麤、細、迥、表,空顯色故。
耳聞聲有十一種觸:可意、不可意、俱相違、因受大種、因不受大種、因俱大種、世所共、成成所引、遍計所執、聖言所攝、非聖言所攝.是也。
鼻有六種觸:香臭、好惡、平等、和合、俱生、變異。
味有十二種觸:苦、醋、甘、辛、鹼、淡、可意、不可意、俱相違、和合、俱生、變異。
於前五根上所得,隨意思量名之為六十五種意法。以心起意識,隨五根中所現名觸.意根隨起名受.受之不捨名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將前六根上六十五種意識所緣,於諸趣中成五蘊身為生。生已衰變名老.終歿為死.於死時生諸熱惱,乃至憂愁悲歎,眾苦皆集.從此因緣故集。
【此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菩薩如是隨順觀察緣起之相】:明緣生無體.妄謂生死。隨順緣體.應如是觀。明十二緣體,眾生情有,而實理無。善達理無緣性,便即生死為不生死。由此,明由著我,因有十二有支。若作無我觀.得離我所諸虛妄緣.便為法界大智無作自性緣生故。
第二段中.明菩薩念一切眾生,迷第一義諦,號曰無明。
【此作業果是行,依止初心是識】者:以明迷第一義故,名為無明。真之為妄,皆有依報.以有依報,便有名色。為迷真相,情識取境,與受想行識及以六根同時而取,名之為蘊。蘊不壞故,名為業識。心為主,六根及境三事和合而為所緣。
【共生四取】者:為名色為境.情識為能緣.受想隨之名為行.尋思煩擾,迷其淨智,名之為蘊.六根境識三事和合名之為觸。因此五蘊,對於六根情識之上,十二有支同時而有。已下十二有支,具如經文。如是明迷第一義而生五蘊.從五蘊上共生十二有支。
第三段中.明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明十二有支從一心起.以隨事貪欲,迷真心故。妄心生為妄想.想心乖智.妄辯為識。妄心所辯是識.緣境是行。於行迷惑者,所緣之境謂實有故,明曰無明。以心無明故,便生名色.從名色六根妄心,三事和合生觸.正觸相應,分別取著是受.餘如經自具。 此已上心境六根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一時無前後體.妄作前後.迷如來之理智,本來無作者故.橫生諸苦波浪,苦流不息故。
第四段,明無明及十二有支皆有二種業:一、由無明故,令一切眾生迷無作智。二、由迷自性法界緣生,便作思想行緣故.故云與行作生起因。 行亦有二種業者:一、由迷法界智,執成來世報.二、由妄行心想,識種便生.是故經云【與識作生起因】。 識亦有二種業者:一、由迷根本智種,妄生識種,令諸業有相續不斷.二、由迷根本普光明智,所有無名相之微妙功德之名色.由識種所成生死業報之麤名色也。 名色亦有二種業者:一、由識成名色,由名色成識,故云【互相住成】.二、由名色故,對六根中現相,能令六根中情識取之。 六根亦有二種業者:一、由迷無相體一相之理智,各隨別境別取境界色身等異.二、為六根現境識心相對,妄情便起,故云與處作生起因。觸亦有二種業者:一、由觸能迷所緣,成諸喜怒.二、由觸識種便生受.能受現世塵,成未來果故.又由受現世塵故,成當來有苦果故。受亦有二種業者:一、由迷一切法空,能領受愛憎等事.二、與愛作生起因。 已下如文自具。此一段緣生,皆從無明迷理智為首。
第五段,分為兩段:一【佛子此中無明緣行】已下,至【老死不斷助成故】:明無明等十二有支,皆總由迷根本智,以妄心成識,更相助成分。於一一緣中,皆有十二.以互體更相助成,有一百四十四.於三世上各有一百四十四.總共為四百三十二.總由迷本真智,號曰無明。於無明中,因境六根識三事而生五蘊.以五蘊對六根緣,生一切觸。總以意識為主.而隨根境識,能作種種生死業緣.乃至八萬四千一切塵勞,從此而起。八萬四千煩惱者,其名數至隨好功德品中具明.但自了識心根境三事一性。一性者所謂無性.達無性理.以普光明智,普印諸境.妙用恆寂.無明成智.名為一切種智海。二【無明滅】已下,至【斷滅不助成故】,明達無明成解脫緣。如文自具。
第六段,明無明愛取三事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二事不斷是業道。【餘分】者,所謂識名色觸受生老病死憂悲等,是苦道。前後際及現在三世上,前三段煩惱斷,即無三世及三段煩惱。【離我我所,但有生滅.猶如束蘆】者:明雖有分別相似生滅,了中虛無也.如束蘆葦,其相雖有,一一中虛。明六根及境雖有,法眼常虛.此明觀達也。
第七段,云【復次無明緣行】者,有三世無明。無明緣行,是當念中過去.是所緣前境.故經云是觀過去.識乃至受是觀現在.為識受是當念中現在.為明識受是分別領受現在事故。愛乃至有是觀未來.愛有二事,是當念中未來故。為愛有二事,是當念中識受後,方計實有成愛染故。 【於是以後展轉相續】者:以此「無明緣行識受愛有」,成三世業,苦果相續不斷。但無明滅即行滅.即識受愛有并十二有支總滅。【是觀待斷】者:明十二緣待觀方斷故。此與六相義該通。
第八段,總明十二有支共成三苦︰一【無明行及六根是行苦】.是迷境攀緣不息故是行苦。二【觸受是苦苦】,明受諸觸有受憎生苦.以受觸時即有苦.更加貪戀及以憎嫌.苦更加苦故。【餘是壞苦】者:於十二有支中從名色識取愛有生老病死,此是壞苦。但觀無明滅即行滅.即三苦斷,十二有支滅。
第九段,明有三段斷滅生起十二有支之緣︰一、無明緣行,是生起緣.無無明,諸行亦無.餘亦如之。二、無明緣行者,是繫縛義,是生滅義。無明滅行滅者.繫縛滅,是斷煩惱義、是解脫義.為大智慧相應故。三、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是生起觀行力,隨緣觀十二緣自體無所有故。【無明滅行滅】者,以觀十二有支無體故。【餘亦如是】,通總相十二緣,但無明無,即十二緣無故。
第十段,明以十種逆順,觀十二有支緣起相續,皆一心所攝.但以自業苦樂不同,而有差別.不離十二有支。但如前道斷者,所謂心境無明.此三無者,餘皆自無。若不斷者,三苦聚集.即行苦、苦苦、壞苦,聚也。言其斷者,以無無明,即成不苦之妙用理智故。
已上是長科第三段中十種逆順觀十二有支分。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觀諸緣起.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菩薩如是修三解脫門.離彼我想.離作者受者想.離有無想。
四、明觀達十二緣生無體,得空解脫門分。長科此段,明作前十種逆順觀十二有支已.達諸緣起性自無生.便得三解脫門現前。三解脫門者:一、觀十二緣自性空無作,皆自性滅,畢竟解脫,得空解脫門.二、無有少法可得,即得無相解脫門.三、得空及無相二門,更無餘願求,唯有大悲教化一切眾生,皆令畢竟解脫,得無願解脫門。
「經」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大悲轉增.精勤修習.為未滿菩提分法令圓滿故,作是念︰一切有為,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為法多諸過患.當斷此和合因緣.然為成就眾生故,亦不畢竟滅於諸行。
佛子.菩薩如是觀察有為多諸過惡.無有自性.不生不滅.而恆起大悲不捨眾生.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雖修習菩提分因緣,而不住有為中.雖觀有為法自性寂滅,亦不住寂滅中.以菩提分法未圓滿故。
五、明此位菩薩得三空解脫,觀十二緣,大悲轉增精勤修習分。復分為二:
(一)【佛子此菩薩】已下,至【亦不畢竟滅於諸行】:明觀一切有為皆是無常,甚可厭患.為成就眾生亦不永滅諸行分。
(二)【佛子菩薩如是】已下,至【未圓滿故】:明菩薩觀有為法多諸過惡,無有自性,而恆起大悲,得般若波羅蜜分。
【為未得菩提分】者:明此六地,已得空無相無作出世菩提.未得入俗大悲圓滿,隨普賢行海自在菩提。
【復作是念.一切有為,有和合則轉】者:明迷情緣,即諸法無常轉變.情亡稱理,即一切諸法無生。此明心生即法生也。已下准知。
【緣集則轉.不集則不轉】者:若無明緣行則轉.若無明滅,即行隨智起。則起唯法起,非無常遷變故。已下准知。
【有為多諸過患】者:有情識所為,皆生老病死苦痛患。若以智悲所行,皆普賢行也。已下准知。
【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者:已超聞思修慧:此一乘智慧,是佛智慧,是究竟無作普光明智慧也。此稱智遍周.應根利物.不為而用.不作而應。
【以菩提分法未圓滿故】者:言正覺菩提初心成.隨行菩提十一地始滿。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 請按此→續論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