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四 請按此→回目錄: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二(續前段經文,隨文釋義者中,分為十四段)
第五段【又知諸煩惱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
【久遠隨行相】者:言諸煩惱無有始終,恆隨無明所緣行故。
【無邊引起相】者:由名色。以心所緣名色,名之為行.其心緣境,受乃同時.心想繫緣,識種便熟.五蘊十二緣,波濤不息。名色為境.心為受主.想行為使.末那執識,起貪愛瞋癡.於本業田中,種識種子,生諸苗稼,約有八萬四千。
【俱生不捨】:如前已釋。
【眠起一義】者:眠煩惱者,如前七種是。起煩惱者,現作業十使十纏等是。如十使中,身見邊見邪見戒見疑見取等六,是障見道。貪瞋癡慢四,是障修道行。為雖見道,再行數起。修道煩惱至三地除.見道煩惱六地除.七地會佛悲智利眾生行。為初地二地以上上十善治欲界惑.三地修四禪八定治上二界惑,得出三界心故.六地三空現前,出世智慧悉皆具足故,無見道惑。七地已去,一向處世,學佛智悲利生門。如是安立,明分法則,須當如是.初發心者,一時具修。
【眠起一義相】者:明體無二性故.迷一真智而作多妄者,還一體收故。
【與心相應不相應相】者:心與境合,為相應相。不與境合,而妄緣之,是心不相應相。
【隨趣受生而住相因相】者:如是煩惱生、如是住處,悉皆知之。
【三界差別相】者:欲界色界無色界,受生報境.於中定亂心想所緣,皆如實知。
【愛見癡慢如箭深入過患相】者:明三界受生,皆由是四種煩惱。
【作種種煩惱,乃至八萬四千】者:如十使煩惱,以五蘊所成。一蘊中有百.五蘊中有五百。以五蘊成五塵.五塵中還有五蘊十使,以為一百.五塵中有五百。以蘊為內,以塵為外.皆意為主.意為能緣、塵為所緣.以此內外各有五百.共成一千。配七識七千.分三世,三七二十一,二萬一千。瞋行多、貪行多、癡行多、等分行者,各二萬一千.共為八萬四千。以約造煩惱業,但七識故.餘不能為.如隨好光明功德品云「於色聲香味觸,其內具有五百煩惱.其外亦有五百煩惱.瞋行多者,二萬一千.貪行多者二萬一千.癡行多者二萬一千.等分行者二萬一千」.但有此言,亦不配當。
已上經文,明此位菩薩如實知種種諸煩惱相分。
第六段、明此位菩薩知業種種相分。如經云【又知諸業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
【善不善無記】:善不善可知. 無記者,有二種無記:一、不記善不善,及昏沉睡眠,是不善無記。二、三昧正受,心境俱亡,正智現前.但為眾生轉正法輪.於其自他無法可記.故云無記相。
【有表示無表示相】者:明有表業者.或有業因,有表示生.即因有前境,可見聞覺知.由心取彼,以成業種。或有業種,外無表示.由心橫念自計成業相。
【與心同生不離相】者:明業由心起,心即是業,如境中像.業所報果,是心影像.心亡境亡。
【因自性剎那壞而次第集果不失相】者:明作業由迷自性.雖作妄業忽起還亡.雖不常繫在前,所集果報一一不失。自非正智現前,諸業便為智用,始可脫也。
【有報無報相】者:三界眾生及二乘、并淨土菩薩,皆是有報相.唯一乘佛果,染淨心亡,不依果報.但為隨眾生樂欲,隨物現形.似如意摩尼,與物同色。無自性、無他性。為本來與一切眾生同其一心.任彼心所見,達者法自如是.非作用往來故。
【受黑黑等眾報相】者:明無明業中,重重作黑業故。以智為白.以識為黑。
【如田無量相】者:舉喻明業.如田中生種種草木.如業田中,生種種識種苗芽,甚繁稠林故。
【凡聖差別相】者:明是人業.是畜生業.是地獄、是餓鬼、是天業.是聲聞、是緣覺、是淨土菩薩、是一乘佛果大悲智業.此菩薩悉能了知。
【現受生後受生相】者:明懸知三世受生業故。
【乘非乘定不定相】者:外道所乘及定、并三乘出世,妄謂出世,非出世道業故.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及佛果已來差別業,皆如實知。
已上明知業差別相。
第七段、明此位菩薩知諸根差別相分者:
【知諸根輭中上勝相】者:「輭」者下根.「中」者中根.「上」者上根。
【如是先際後際差別無差別上中下相】者:知三世根行差別同異悉知故。
【煩惱俱生不相離相】者:修生煩惱、俱生煩惱、不相離相,皆悉知之。
【乘非乘定不定相】者:如前。
【隨根網輕轉壞相】者:隨根設教網,隨輕重煩惱轉壞相,皆悉知之。
【增上無能壞相】者:言根品上上而無退動故。
【如遠隨共生不同相】者:如一切眾生,無始共生,不離一性.而隨分別根性差別不同,悉皆知之.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之,皆無錯謬。
第八段【知諸根解上知根差別解中,知諸解下中上性樂欲,乃至八萬四千】︰「知解性欲樂八萬四千」者:迷成八萬四千煩惱.悟成八萬四千解脫智慧。如文自具。
第九段、【知諸隨眠種種相】者,都言之也。「隨眠】者:明恆與惑染相應,而無一念了覺之想,名之為隨眠。
【所謂染心共生相】者:明因名色與心共生.由迷斯名色從自心起.執為外有.遂生染心,共名色俱起.故言與心共生相。
【相應不相應差別相】者:明一切眾生心與境,相應不相應差別相,悉能知之。
【久遠相應無始不拔相】者:明無始恆與五蘊十二緣,未曾一念覺心而以觀拔之。
【與一切禪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神通相違相】者:心境無性,無可動移,名之為禪.心亡即諸繫滅,名之解脫。「三昧」者,無沉掉也。「三摩鉢底」者,正智慧也。「神通」者,正定不亂相應正智,神通無礙自相應故。明隨眠煩惱,與此相違。
【三界相續受生繫縛相】,皆悉知見。
【令無邊心相續現起相】者:以隨眠故。
【開諸處門相】者:以隨眠故,開三界六道受生之門。
【堅實難治相】者:為執深無明重故.迷根本智故。
【地處成就不成就相】者:明十種中成與不成相。
【唯以聖道拔出相】者:明如上隨眠煩惱,非以聖道,無能濟拔。
已上明此位菩薩知隨眠煩惱相。
第十段【又知受生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
【隨業受生相】:此段有十三種隨業受生因緣相明。
【六趣差別相】:天、人、阿脩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差別相,明欲界、色界。無色界者,是無色界相。有想者,通欲界色界。無想者,都舉無色界天。於中受生差別相,悉皆知見。業為田,愛為潤,無明所覆,識為種子.皆與名色俱生總不相離。如是迷一心之境,生後有身.轉轉為因,無有斷絕.實無有性.妄作多生.如是悉知。
【癡愛希求相續有相】者:為迷自心無性無生之智.於諸善惡常有希求.以此有生相續。
【欲受欲生】者:於一切名色,常有欲受故。有受故,即有生也。愛為生根故.照心無體,即境無所起。心境總無,業體便謝.唯普光智,無暗無明。即無明滅,十二虛妄緣滅.唯法界自在無礙,智悲自在緣成性也。性無能所,自他同體.隨計示迷.如是等緣生,如實知見。
【無始樂著妄謂出三界】者:明以有所希求,妄謂出三界.乃至三乘解脫,但於三界外,受麤塵變化生死身。如微細變化身,於一塵之內咸該剎海.一切佛事悉在其中.此唯一乘智身所辦。
已上知受生種種相。
第十一段、【又知習氣種種相.行不行差別相】者:明此位菩薩知習氣行不行差別相。
【隨趣熏習相】者:明隨天人六道受生,隨趣習氣相.謂不依境得。
【隨眾生行熏習相】者:明見他所作之行,隨事起染。善惡例知。
【隨業煩惱熏習相】者:謂不依他境而自起故.如是熏習悉皆知之。
【善不善無記熏習相】者:雖行善.雖行不善,不記善.不記不善,是無記熏習相。
【隨入後有熏習相】者:如是無記,還成後生.所勳種子,亦皆知之。
【次第熏習相】者:如有三界業,何業種子勝,依所勝業,次第熏習.又如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一一次第熏習相故。
【不斷煩惱遠行不捨熏習相】者:即是第七具足方便住、第七遠行地,八萬四千煩惱,悉皆同事故。
【實非實熏習相】者:若實若虛,悉皆知見。
【見聞親近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熏習相】者:親近二乘,厭苦修空,捨大悲習.親近菩薩,修空破我,成大慈悲習.親近如來,成就根本普光明智,圓該法界,具普賢行習。
已上知諸習氣相。
第十二段【又知眾生正定邪定不定相.所謂正見正定相】︰二法相,但正見即有正定。正見者,思亡智現,正邪見盡,定亂總無.無得無證、無生無滅,名為正見.心稱此理名為正定。返此有作有為,即為邪定。
【二俱不定相】:如欲界眾生,未修定業者,二俱不定。
【五逆邪定相】者:如二乘,殺無明、貪愛,能所覺心,諸結使,名為五逆。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覺境識為佛.諸使為羅漢.陰集名為僧.無間次地斷.如楞伽所說。
【五根正定相】者: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是五根所修名為正定相。
【二俱不定相】者:以邪正二事,總無性故。
【八邪邪定相】者: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定、邪思惟、邪念、邪見.此依意識及末那所作.依正智所行,動用俱定,為正定相。
【正性正定相】者:一切法無思無想無分別為正性.即此正性為正定相。
【更不作二俱離不定相】者:正邪俱捨,無有定亂,方至真也。
【深著邪法邪定相】者:明取相眾生,樂求諸見.說入定中還取諸相,名為邪法邪定相。
【習行聖道正定相】者:明修諸法空、無相無性,無作作者,名為聖道.其心不與生滅和合,名為正定。又修四聖諦,名為聖道.修於八禪,入九次第定,名為正定。「九次第定」者.名滅盡定。此滅定者,有四種滅定︰一、聲聞滅定︰以四諦觀,識心滅,現行煩惱及智亦滅。二、緣覺滅定︰十二緣滅,現行煩惱滅,智亦滅。三、權教菩薩觀四諦十二緣︰明苦、空、無常、無我、無人、無眾生、壽者.性相 空寂,都無所縛.行六波羅蜜,生於淨土.或以隨意生身,住於娑婆.或言以慈悲留惑住世.設入寂定.但隨無相理滅.不得法界大用滅故。 四、如一乘菩薩.依如來普光明智發心.但達根本無明,是一切諸佛根本普光明智。以此大智,以為進修之體。所有寂用,皆隨智門.一身寂,多身用.多身寂,一身用.同身寂,別身用.別身寂,同身用.如是同別寂用自在.等空法界,無礙重重.如海幢比丘是也。不同三乘以一切法空,為進修十地之體.或以無性之理,為十地之體.是三乘極果故。
【二俱捨不定相】者:正邪俱捨,無定無亂,方始應真。已上知正定邪定相。
第十三段【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慧】至【教化調伏令得解脫】,是都結此地所知.文自具也。
第十四段【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四乘法,及能隨眾生諸趣受生】.如文自具
「經」佛子.菩薩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師.具法師行.善能守護如來法藏.以無量善巧智,起四無礙辯.用菩薩言辭而演說法。
此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轉,無暫捨離.何等為四.所謂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
此菩薩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義無礙智,知諸法別相.辭無礙智,無錯謬說.樂說無礙智,無斷盡說。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性.義無礙智,知諸法生滅.詞無礙智,安立一切法不斷說.樂說無礙智,隨所安立不可壞無邊說。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現在法差別.義無礙智,知過去未來法差別.辭無礙智,於去來今法無錯謬說.樂說無礙智,於一一世無邊法無明了說。
復次法無礙智,知法差別.義無礙智,知義差別.辭無礙智,隨其言音說.樂說無礙智,隨其心樂說。
復次法無礙智,以法智知差別不異.義無礙智,以比智知差別如實.辭無礙智,以世智差別說.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善巧說。
復次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義無礙智,知蘊界處諦緣起善巧.辭無礙智,以一切世間易解了美妙音聲文字說.樂說無礙智,以轉勝無邊法明說。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乘平等性.義無礙智,知諸乘差別性.辭無礙智,說一切乘無差別.樂說無礙智,說一一乘無邊法。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菩薩行、智行、法行、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十地分位義差別.辭無礙智,說地道無差別相.樂說無礙智,說一一地無邊形相。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一念成正覺.義無礙智,知種種時種種處等各差別.辭無礙智,說成正覺差別.樂說無礙智,於一一句法無量竭說不盡。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語、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辯才方便、轉法輪、一切智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如來隨八萬四千眾生心行根解差別音聲.辭無礙智,隨一切眾生行,以如來音聲差別說.樂說無礙智,隨眾生信解,以如來智清淨行圓滿說。
三、此段經文:明此位菩薩為大法師,以四無礙智說一切法門分。釋義中,分為三段:
(一)【佛子】已下,至【而演說法】:明善巧智起四無礙智分。
(二)【此菩薩】已下,至【樂說無礙智】:明是正舉四無礙智之名分。
(三)【此菩薩】已下,至【圓滿說】:明四無礙智隨用無限分。
此之一段,明此位為大法師之智用自在。
【善能守護如來法藏】者:三乘一乘之藏及仁義禮智信,並是菩薩善安立故。
「三藏」者:戒定慧通一切法藏故。
【用菩薩言辭而演說法】者:明佛為正覺之體,無分別故。明如來所有出生滅度,度眾生,及轉法輪,總是菩薩道故。已下如文自明。
各依四智所轉法輪皆有所歸.以法無礙智,總辯法身平等自性之理.以義無礙智,能辯諸法總別同異.以詞無礙智,所說無錯謬.以樂說無礙智,所說諸法無有斷盡。以如是四智,轉一切法輪,不離此也.如阿耨池流出四河,潤諸世間.生諸草木,各有差別.而體不離一水四河。思之可見。
「經」佛子.菩薩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無礙智.得如來妙法藏.作大法師.得義陀羅尼.法陀羅尼.智陀羅尼.光照陀羅尼.善慧陀羅尼.眾財陀羅尼.威德陀羅尼.無礙門陀羅尼.無邊際陀羅尼.種種義陀羅尼。如是等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得圓滿.以百萬阿僧祇善巧音聲辯才門而演說法。
此菩薩得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已.於無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聽聞正法.聞已不忘.以無量差別門,為他演說。
此菩薩初見於佛,頭頂禮敬.即於佛所得無量法門.此所得法門.非彼聞持諸大聲聞於百千劫所能領受。
此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如是無礙智.坐於法座而說於法。大千世界滿中眾生.隨其心樂差別為說.唯除諸佛及受職菩薩.其餘眾會威德光明無能與比。
此菩薩處於法座.欲以一音令諸大眾皆得解了,即得解了.或時欲以種種音聲,令諸大眾皆得開悟.或時心欲放大光明演說法門.或時心欲於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時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無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時心欲發一言音,周遍法界悉令解了.或時心欲一切言音,皆作法音恆不住滅.或時心欲一切世界,蕭笛鐘鼓及以歌詠,一切樂聲皆演法音.或時心欲於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別皆悉具足.或時心欲令不可說無量世界,地水火風四大聚中所有微塵,一一塵中,皆悉演出不可說法門.如是所念一切隨心無不得者。
四、明此位菩薩為大法師,得百萬億不可說總持門,隨意自在分。釋義中,分為五段:
(一)【佛子.菩薩住第九地】已下,至【而演說法】:明此位中得大法師位,以四無礙善巧智,得十種百萬不可說陀羅尼門分。
(二)【此菩薩】已下,至【為他演說】:明自於佛所,以百萬不可說總持門,聽聞諸法.聞已不忘,為他演說分。
(三)【此菩薩初見於佛】下,至【不能領受】:明此菩薩初於佛所所得法門,非聲聞百千劫而能領受分。
(四)【此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已下,至【無能與比】:明此位菩薩處座說法,滿大千界隨眾生心樂分。
(五)【此菩薩處於法座】已下,至【無不得者】:明一音中隨心所念,令諸眾生悉令開解,及以無情亦令說法分。
【陀羅尼】者:是總持義。
【得如來妙法藏】者:明與佛合智.所說如十住中為法王子位。
【得義陀羅尼】者:明法總別同異無礙門。
【法陀羅尼】者:明法身無性無作自性之理。.
【智陀羅尼】者:明善了根性,隨根授法。
【光照陀羅尼】者:以教光及放光照燭,令一切眾生解脫。
【善慧陀羅尼】者:得總持諸善慧故。
【眾財陀羅尼】者:明法財世財,悉具足故。
【威德陀羅尼】者:明總持一切,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悉具足,令眾生見者悉解脫故。
【無礙門陀羅尼】者:明智無礙、詞無礙、義無礙、樂說無礙,神通無礙故。
【無邊陀羅尼】者:所作利生無限故。
【種種義陀羅尼】者:能安立一切種種法門故。
【百萬阿僧祇善巧】:明百萬不可說智門善巧.能令眾根皆令稱當。
已下如文自具。
「經」佛子.此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仍以一音普為解釋.令隨心樂令得歡喜。如是乃至不可說世界所有眾生一剎那間,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亦以一音普為解釋.各隨心樂令得歡喜.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滿中眾生.菩薩皆能隨其心樂,隨根隨解,而為說法.承佛神力廣作佛事.普為一切作所依怙。
佛子.此菩薩復更精進成就智明.假使一毛端處,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諸佛眾會.一一眾會,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眾生.一一眾生,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性欲。彼諸佛隨其性欲各與法門.如一毛端處,一切法界處悉亦如是.如是所說無量法門.菩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無有忘失。
五、明此位菩薩以一音聲,而為無限眾生說法問難,隨彼所欲皆令歡喜分。釋義分為兩段:
(一)【佛子此菩薩】至【普為一切作所依怙】:明此位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量眾生,一時皆以無量言音問難,一時領受,亦以一音為其解釋,令其歡喜分。
(二)【佛子】至【無有忘失】:明此位菩薩能受十方毛量處皆有不可說微塵數諸佛眾會,一一佛皆隨無量不可說微塵數眾生性慾欲不同,所說不可說法門,此菩薩皆能領受分。
已上如文自具。
「經」佛子.菩薩住此第九地.晝夜專勤,更無餘念.唯入佛境界,親近如來.入諸菩薩甚深解脫.常在三昧.恆見諸佛未曾捨離.一一劫中見無量佛.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養.於諸佛所,種種問難.得說法陀羅尼.所有善根轉更明淨。譬如真金,善巧金師用作寶冠.轉輪聖王以嚴其首.四天下內一切小王,及諸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
此第九地菩薩善根亦復如是.一切聲聞辟支佛,及下地菩薩聲聞所有善根,無能與等。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界中幽遠之處,悉能照耀除其黑闇。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出光明照眾生心,煩惱黑闇皆令息滅。此菩薩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勝.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九地不動善慧地.若廣說者,於無量劫亦不能盡。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統理,自在饒益.能為一切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分別演說波羅蜜行.隨眾生心所有問難,無能屈者.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
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意,而說頌曰:
六、明此位菩薩見佛廣多,及以供養承事,并自受職分。釋義中,分為五段:
(一)【佛子菩薩住此第九地】已下,至【諸莊嚴具無與等者】:明此位菩薩親近諸佛承事供養廣多,及比真金作輪王寶冠小王不如喻分。
(二)【此第九地菩薩】已下,至【但隨力隨分】:明此位菩薩,二乘及下地菩薩不如,并舉力波羅蜜為所修分。
(三)【佛子】已下,至【亦不能盡】:明略說此位菩薩志德廣大分。
(四)【佛子】已下,至【一切智智依止者】:明此位菩薩受職統化廣大分。
(五)【此菩薩】至【說頌】:明此位菩薩加精進業,及殊勝願力,眷屬倍加,廣大自在分。
「經」無量智力善觀察 最上微妙世難知 普入如來秘密處 利益眾生入九地
總持三昧皆自在 獲大神通入眾剎 力智無畏不共法 願力悲心入九地。
住於此地持法藏 了善不善及無記 有漏無漏世出世 思不思議悉善知
若法決定不決定 三乘所作悉觀察 有為無為行差別 如是而知入世間。
若欲知諸眾生心 則能以智如實知 種種速轉壞非壞 無質無邊等眾相
煩惱無邊恆共伴 眠起一義續諸趣 業性種種各差別 因壞果集皆能了
諸根種種下中上 先後際等無量別 解性樂欲亦復然 八萬四千靡不知
眾生惑見恆隨縛 無始稠林未除翦 與志供具心並生 常相羈繫不斷絕
但唯妄想非實物 不離於心無處所 禪定境排仍退轉 金剛道滅方畢竟
六趣受生各差別 業田愛潤無明覆 識為種子名色芽 三界無始恆相續
惑業心習生諸趣 若離於此不復生 眾生悉在三聚中 或溺於見或行道。
住於此地善觀察 隨其心樂及根解 悉以無礙妙辯才 如其所應差別說
處於法座如師子 亦如牛王寶山王 又如龍王布密雲 霔甘露雨充大海
善知法性及奧義 隨順言辭能辯說 總持百萬阿僧祇 譬如大海受眾雨
總持三昧皆清淨 能於一念見多佛 一一佛所皆聞法 復以妙音而演暢
若欲三千大千界 教化一切諸群生 如雲廣布無不及 隨其根欲悉令喜
毛端佛眾無有數 眾生心樂亦無極 悉應其心與法門 一切法界皆如是
菩薩勤加精進力 復獲功德轉增勝 聞持爾所諸法門 如地能持一切種
十方無量諸眾生 咸來親近會中坐 一念隨心各問難 一音普對悉充足
住於此地為法王 隨機誨誘無厭倦 日夜見佛未曾捨 入深寂滅智解脫
供養諸佛善益門 如王頂上妙寶冠 復使眾生煩惱滅 譬如梵王光普照
住此多作大梵王 以三乘法化眾生 所行善業普饒益 乃至當成一切智
一念所入諸三昧 阿僧祇剎微塵數 見佛說法亦復然 願力所作復過此
此是第九善慧地 大智菩薩所行處 甚深微妙難可見 我為佛子已宣說
七、從【無量智力善觀察】已下,至【我為佛子已宣說】:明重頌前法分。如文自具。
此已上大綱.明但隨智境,約智德見佛供養,及攝生,乃至眷屬廣大.非有往來自他所為.但以智境對現故。如【一切智智依止】者:明修真俗二智者之所依止故。明六地真俗二智現前.七地唯存利物.八九二地行圓任運.十地佛力方終。【如來無上兩足尊】者:明此真俗二智滿故.明如是修二智者所依止故。
第十:法雲地:
將釋此地,五門如前:(壹、釋地名目。貳、明此地修何行門。參、明善財表法。肆、明此地於三界中得何解脫。伍、隨文釋義。)
壹、釋地名目者:明此地何故名為法雲者.明此菩薩登法王之位,智滿行周.以大慈悲雲,於諸生死海,普降法雨.灌一切眾生心田.令一切眾生長菩提之芽.無有休息.以此名為法雲地。明此地,從初發心,入此至地而生佛家.昇進修行。至此地大悲願力功終行滿故.常雨法故。
貳:明此地修何行門者:此地修智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
參:明善財表法者:善財於此位中,於菩薩集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中,見【無憂德神,并一萬主宮殿神,俱來迎善財,及稱歎供養】。
【至菩薩集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中】者:明此地菩薩集智悲行滿故。
【其神等隨逐善財入普現法界光明講堂.見釋氏女瞿波,坐寶蓮華師子之座.八萬四千婇女圍繞】:明菩薩集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中者.此是依二智報得.是智境界而作堂體。
「釋氏女而處其中」者:明女為悲體.表智中行悲。七住七地,悲中修智.八地十地,智中行悲。
「婇女有八萬四千所共圍繞」者:明以普光明大智行,等一切眾生八萬四千煩惱,皆共同行,是慈悲之極故.以女表之也。如是一切眾生八萬四千煩惱樂欲不同.菩薩以大慈悲心,皆同其行,方便引之。以慈悲心育養眾生.以女表之.非獨直為女也。
「瞿波」者:此云守護地.明此法雲地,願力智悲,皆悉已滿.但常守護一切眾生心地,以為地體.故名守護地。
「神號無憂德」者:是此地慈悲法悅行滿之智。
「與一萬主宮殿神來迎善財」:表法是智中之慈悲,引接眾生之萬行故。
「主宮殿神」者:明慈悲為宮、智慧為殿.表常以智悲為主,主導一切眾生,皆令悟入故。
「此瞿波女自說本因,從久遠已來常為佛妻」者:表智悲不獨有也.以表智悲常不相捨離,為佛妻義。又表十地大智慈悲法悅,如妻義也。此託世間事表法.但取其意況。以智悲濟養含生之行.非即實如凡夫有欲之妻故。託世表法,令易解故。如毗如遮那,是法界主.非如化佛,引俗出纏。
「如是諸女皆從王種中生」者:明此位悲從智生.以智王於生死法中而得自在,名之為王故. 故悲從智生也。明從第七地至地八地,從悲修智已滿,入無功之智用.從八地至十地,從智隨本願力,修無功之悲滿故.至十一地,以無功之大悲,幻生大智佛,遍周剎海普利眾生.即以摩耶為母,遍生諸佛教化眾生,以表之。如是逆順進修.發菩提心者,悉須明解,使得進修不謬。
肆、明此地於三界得何法者:此地於十方三界,得法界普光明大智.大慈大悲,任運圓滿.以大法雲,普雨智雨,受佛職門。如善財所入瞿波女講堂者是。為明智能常與等虛空界一切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諸根欲,以法對治解脫故。
伍、明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二、隨文釋義)
長科經意者:從此十地一段經中,長科為十六段:
「經」淨居天眾那由他 聞此地中諸勝行 空中踊躍心歡喜 悉共虔誠供養佛
不可思議菩薩眾 亦在空中大歡喜 俱燃最上悅意香 普熏眾會令清淨
自在天王與天眾 無量億數在虛空 普散天衣供養佛 百千萬種繽紛下。
天諸婇女無有量 靡不歡欣供養佛 各奏種種妙樂音 悉以此言而讚歎
佛身安坐一國土 一切世界悉現身 身相端嚴無量億 法界廣大悉充滿
於一毛孔放光明 普滅世間煩惱暗 國土微塵可知數 此光明數不可測
或見如來具眾相 轉於無上正法輪 或見遊行諸佛剎 或見寂然安不動
或現住於兜率宮 或現下生入母胎 或示住胎或出胎 悉令無量國中見
或現出家修世道 或現道場成正覺 或現說法或涅槃 普使十方無不覩
譬如幻師知幻術 在於大眾多所作 如來智慧亦復然 於世間中普現身
佛住甚深真法性 寂滅無相同虛空 而於第一實義中 示現種種所行事
所作利益眾生事 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與無相無差別 入於究竟皆無相
若有欲得如來智 應離一切妄分別 有無通達皆平等 疾作人天大導師
無量無邊天女眾 種種言音稱讚已 身心寂靜共安樂 瞻仰如來默然住
即時菩薩解脫月 知諸眾會咸寂靜 向金剛藏而請言 大無畏者真佛子
從第九地入十地 所有功德諸行相 及以神通變化事 願聰慧者為宣說
一︰有十六行頌,長科為兩段:
(一)【淨居天眾】已下,至【瞻仰如來默然住】:有十四行頌,明淨居天眾聞法興供,及見佛德廣大無邊分。淨居天是九地菩薩眾.是第三禪天眾.後十地是第四禪位。從初地多作閻浮提王.二地忉利王.以次排之.即可知也.以表昇進自在如天。亦不獨作天王。一一位,明行遍周自在如天。此總名第一義天,一切智天.非如諸天,下品十善業果,報生天也。
(二)【即時菩薩解脫月】已下,二行頌:明請第十地行門分.於中文義,如經自具。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四 請按此→續論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