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五 請按此→回目錄: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三
「經」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入受職地已.即得菩薩離垢三昧.入法界差別三昧.莊嚴道場三昧.一切種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虛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眾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現前三昧。如是等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菩薩於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別.其最後三昧,名授一切智勝職位。
此三昧現前時.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諸法如幻性眾行所成.恆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諸天處之所能有.毗璃摩尼寶為莖.栴檀王為臺.碼瑙為鬚.閻浮檀金為葉.其華常有無量光明眾寶為藏.寶網彌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
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餘蓮華之上.周匝圍繞.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薩并其眷屬坐華座時.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不來集.人天音樂同時發聲.所有眾生悉得安樂.以不思議供養之具,供一切佛.諸佛眾會悉皆顯現。
佛子.此菩薩坐彼大蓮華座時.於兩足下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滅眾生苦•
於兩膝輪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畜生趣,滅眾生苦。
於臍輪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閻羅王界,滅眾生苦。
從左右脇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滅眾生苦。
從兩手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諸天,及阿脩羅,所有宮殿。
從兩肩上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聲聞。
從其項背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
從其面門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發心,乃至九地諸菩薩身。
從兩眉間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職菩薩,令魔宮殿悉皆不現。
從其頂上放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道場眾會。右繞十匝,住虛空中,成光明網.名熾然光明.發起種種諸供養事,供養於佛。餘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九地所有供養.而比於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其光明網,普於十方一一如來眾會之前,雨眾妙香、華鬘衣服、幢旛寶葢、諸摩尼等莊嚴之具,以為供養。皆從出世善根所生.超過一切世間境界。若有眾生見知此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佛子.此大光明,作於如是供養事畢.復遶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諸佛道場眾會,經十匝已.從諸如來足下而入。
爾時諸佛及諸菩薩,知某世界中某菩薩摩訶薩,能行如是廣大之行,到受職位。
佛子.是時十方無量無邊乃至九地諸菩薩眾,皆來圍遶恭敬供養,一心觀察。正觀察時,其諸菩薩即各獲得十千三昧。
當爾之時.十方所有受職菩薩,皆於金剛莊嚴臆德相中,出大光明,名能壞魔怨.百萬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現於無量神通變化。作是事已.而來入此菩薩摩訶薩金剛莊嚴臆德相中.其光入已.令此菩薩所有智慧勢力增長,過百千倍。
三、明此位菩薩坐蓮華座,為大法師,受十地佛大職位分。隨文釋義.於此段中,復分為十段:
(一)從初【爾時金剛藏菩薩】已下,至【受職位】:明此位菩薩從初地至第九地,修大福智,大慈悲行滿,入眾生界,入如來所行分。
(二)【佛子】已下,至【授一切智勝職位】:明此位菩薩得十三昧,及一切諸三昧現前分。
(三)【此三昧現前時】至【以為眷屬】:明此位菩薩以三昧力,福德咸報蓮華出興分。
(四)【爾時】已下,至【一心瞻仰】:明此位菩薩并諸眷屬菩薩,身處華座,與華量等分。
(五)【佛子】已下,至【諸佛眾會悉皆顯現】:明此位菩薩坐華座已,言音普充滿十方,世界自然震動,一切樂音自鳴,及以不思議供養之具供佛分。
(六)【佛子】已下,至【得不退轉】:明此位菩薩處座放光,教化眾生及供佛分。
(七)【佛子】至【從諸如來足下而入】:明此位菩薩所放光明,繞十方界,入佛足下分。
(八)【爾時】已下,至【到受職位】:明十方諸佛菩薩,皆悉咸知此有菩薩受職分。
(九)【佛子】已下,至【各獲得十千三昧】:明九地菩薩皆來恭敬獲益分。
(十)【當爾之時】已下:明此十方同受職菩薩,放臆德光明,普照十方,來入此菩薩臆德,令勢力增長過百千倍分。
第一段、明從初地至第九地.以分分白淨法修助道行.觀察眾法.修習福德智慧.廣行大悲.並為成就此十地根本智悲之地。至此地滿故.明元將一切諸佛智悲之地,以作五位修行.從初發心住已,至此諸佛智地故。從初發心有五種發心,不離一念。五種初發心者:<一>十住初發心.<二>十行初發心.<三>十迴向初發心.<四>十地初發心.<五>十一地初發心。如是五位初發心,皆不異如來根本智,而起初發心故。為智體無始終.此五種初發心,皆無始終。為非情識所能見故.非時日歲月所攝故.如是五位,皆一時發故。
<一>如十住初發心:即以其止心不亂,開發如來根本智慧.即以妙峰山德雲比丘,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山者止也.即初從凡夫地,止心不亂,即佛智慧現.入如來智慧地,名初發心住。
<二>如十行初發心:即明於諸佛智慧中行行無染。即以三眼國善見比丘林中經行。「比丘」表行無染。「林中經行」,表行無住。「三眼」,表佛眼法眼智眼。此眼自得如來智慧三眼.復利一切眾生.即行無所著故。
<三>十迴向初發心:即以鬻香長者青蓮華。即明和合諸香,賣鬻香而居。即明以十迴向門,起無限大願門,和融悲智法身,使令均平等進故。「青蓮華」者:明於諸妙色香無染也。
<四>十地初發心:修長養大慈大悲增勝。即以「夜神婆珊婆演底」.此云「春生主當神」.以表大悲主當眾生,發生菩提芽故。
<五>第十一地,以無作任運大悲初發心。即以「摩耶夫人」生諸佛為首.即明從悲生智,教化眾生故。
如上初發心,有此五種逆順不同.總在初心之中,一時具足,無前後際.皆以法界大智為體故.不可說前後古今之解。此一段經,明成無前後古今之大智大悲,法界眾生界,佛行滿故,至大法王職處,入眾生生死稠林分。
第二段中.明此位菩薩入職位之中,即得十種三昧及一切三昧︰
【離垢三昧】者,云正定也︰明此地悉離染淨涅槃悲智功用不均平垢故.名離垢三昧.不同三乘離生死取涅槃及淨土垢故.亦不同下地菩薩調治智悲生死涅槃萬行未自在垢故.此地菩薩離如是垢故.名為離垢三昧。明以法界無作智印,印諸境界無非智境.更無能所生死涅槃染淨等障,名離垢三昧。又「三」之言正.「正」者明一止即是正字故.明此地菩薩以一大普光明智,性自無依曰止.恆以此智常照諸境,名之曰正。「昧」之云定。「定」者以智利生不迷諸見,名之為定。明從初地修諸方便,助菩提分。至此地所作,功行無功,習氣亦無,故名離垢三昧。又云「三昧」者是正受.以明此位,以無依住無功智任自遍周故,名離垢三昧故.此明無功之智任自遍周故。
【入法界差別三昧】者:是無功用智,任運隨用,應事施為,是差別智故.明用不離體.不離無作根本智故。
【莊嚴道場三昧】者:有諸佛成道轉法輪處,遍至其中,身行及以眾寶莊嚴故。
【一切種華光三昧】者:明以三昧行光,照燭一切眾生故。
【海藏三昧】者:明含藏眾法故.如海具十德喻等。
【海印三昧】者:以大智海印,自性圓明清淨無垢,印三世諸境界咸現其中。
【虛空界廣大三昧】者:明法空智體所照自體無限遍故。
【觀一切法自性三昧】者:明以智觀照諸法無自性無他性自在故。
【知一切眾生心行三昧】者:以智知根,隨根濟度故。
【一切佛現前三昧】者:明此離垢三昧與體性三昧,並與一切諸佛同一體相故。
【如是等】已下,總與無數三昧皆現在前。
【菩薩於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者:明一身入多身起、多身入一身起.又起中入、入中起.又於一三昧中,分別多眾生心行所行,多三昧境界,教多眾生而不失時。
【最後三昧,名受一切勝職位】者:此是十地智滿行週,平等無作大悲,任運處世利眾生定。
如是眾多三昧,皆從體性無作法身,法界普光明智,寂用無礙三昧起故。如是三昧,非是三乘修寂靜者、求出三界者、樂生淨土者,之境界。是達一切無明便成大智,是便以一切眾生身土微塵,總含佛國者,之境界。此寂用無礙大智三昧.是一切諸佛根本智體用無盡藏王.能隨一切眾生無限情意,化不失時. 然無作者故。
第三段【此三昧現前時】已下,明受職菩薩,約報華生。經云︰【此三昧現前時.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此是受職菩薩自悲智行滿法合等用法界利益眾生之報得.是十地之中最後三昧身也。
【其華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者:千箇百億四天下為一小千.千箇小千為一中千.千箇中千為一大千。今云「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者.意明無限量之大稱。已下莊嚴.如經自具。
【出世善根之所生起】者:非是超過三界淨土菩薩,及二乘變易生死菩薩,諸善根所不能知故。是知諸法如幻性所成.恆放光明普照法界.此配善根因果。
【如蓮華以毗璢璃摩尼寶為莖】者:「毗」之云光。以光明璢璃,表法身智身明淨故。其摩尼寶光淨無垢似璢璃.非璢璃所成.但以摩尼為蓮華莖。「莖」者以法身智身性無垢之報果.以法身智體,與一切諸行作根本故.今依果報生蓮華.還以法身智體性自清淨以成報故.是故光淨摩尼以為其莖。
【栴檀王為臺】者:明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之香,善根之所生起.以法身能成戒.定.慧等五分法身之香。今依果報得,以次相資。
【瑪瑙為鬚】者:是助菩提之分,萬行善根之報得.此是赤色寶.表萬行顯發菩提理智,及莊嚴五分法身故.互相資發,以次而陳。
【閻浮檀金為葉】者:此金明淨柔輭,是慈悲善根所生.為慈悲是覆蔭義故。
【其華常有無量光明】者:智慧法光利生善根所起。
【眾寶為藏】者:都結此地含藏眾善所生。
【寶網彌覆】者:善設教網漉諸眾生善根所生。
【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者:是一行遍一切行、一切行遍一行,善根所起.是主伴萬行自在善根所起。如上之華,是於普光明殿中初說十信,於如來前所現之華。諸眷屬眾,是如來眉間毫中之眾。前是舉果勸修.此是行中之果。
第四段【爾時】已下,明此位菩薩處座,大小正相稱.【所坐華王之上】者,是根本智.【眷屬菩薩坐諸華座】者,是差別智.明此位菩薩智悲萬行遍周.如文自具。
第五段【佛子】已下,明此位菩薩及眷屬處座之時,感動興供.如文自具。
第六段【佛子】已下,明此位菩薩處座,放光濟苦,一依身分,而作次第:
【以足下放光照大地獄苦】:明足下是所履之行極以濟苦故。
【次兩膝放光照畜生苦】:明在所履次,由於膝之勞苦。
【次臍輪中放光照閻羅王界苦】:如大地獄無王所攝.以極增上惡業,猶如電擊直往苦趣.小地獄有王所攝。「臍」者眾穢積中之分。生死之際.迷真之極.生死之源.如戍亥兩辰,配於乾卦.是萬象生死在中,放光所照也。
【左右兩脇放光照人中苦】:「脇」者攝受挾持之處.明人處可攝受故。
【兩手放光照諸天脩羅】者:可引接故。
【兩肩放光聲聞乘】者:明能樂聞法,敵煩惱故。為兩肩近耳.明因聞法得果故。
【項背放光照辟支佛】者:明不樂聞法,背佛知見故。
【面門放光】,是受教故。
【眉間放光】,是十地中道果故。
【頂上放光】,是佛極果故。
餘如文自具。
第七段【佛子】已下,明此位菩薩如上所放光明,供養及所作事畢,繞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諸佛道場眾會十帀,從諸如來足下而入者:「十帀」者.明十法圓滿故。「光入佛足下」者:明返果還因故。明從普光明殿中起十信心,如來於兩足下輪放光,成其十信.次十住,佛足指端放光.次 十行,佛足趺上放光.次十迴向,膝上放光.次十地,佛眉間毫中放光.今至此十地道滿果中,不異初信之法.時不移.法不異.果不異。是故十地道滿之光,還從佛足下而入.明果同因故.不異所信之法故。明如來示果即因.菩薩進修以因即果。是故此十地之位返果從因.是故光入諸佛足下也。亦明行滿故,入佛足輪.足是行故。
已下(八、九、十)三段經,如文自具。
「經」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無數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繞十帀.示現如來廣大自在.開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周遍震動一切佛剎.滅除一切諸惡道苦.隱蔽一切諸魔宮殿.示一切佛得菩提處.道場眾會莊嚴威德。如是普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帀右繞.示現種種莊嚴之事。現是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其眷屬光明,亦各入彼諸菩薩頂。當爾之時.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萬三昧.名為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墮在佛數。
佛子.如轉輪聖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縵.建大幢旛.燃香散華.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名受王職位.墮在灌頂剎利王數.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為轉輪聖王。
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為受職.具足如來十種力故,墮在佛數。
佛子.是明菩薩受大智職.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雲地。
四、明十方諸佛咸放智光灌頂許可同佛受職分。釋義中,分為四段。
(一)【爾時十方一切諸佛】至【墮在佛數】:明此位菩薩受職,蒙十方諸佛放光灌頂分。
(二)【佛子如轉輪王】下,至【亦得名為轉輪聖王】:明舉轉輪王受太子職,取四大海水而灌其頂喻分。
(三)【菩薩受職亦復如是】已下,至【墮在佛數】:明菩薩受職,以一切諸佛四智之水光明而灌其頂,即墮佛數分。
(四)【佛子】已下,至【名為安住法雲地】:明都結受職智光灌頂德行倍增分。
已上四段經,明十地智滿,法合諸佛放光灌頂.為智齊諸佛智故.以佛果智相印合故.又發起增長十一地,及佛妙智,令成熟故。此十地創現佛智.十一地方自在故.如文自具。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雲地.如實知欲界集.色界集.無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為界集.無為界集.眾生界集.識界集.虛空界集.涅槃界集.此菩薩如實知諸見煩惱行集.知世界成壞集.知聲聞行集.辟之佛行集.菩薩行集.如來力無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種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轉法輪集.入一切法分別決定智集.舉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上上覺慧.如實知眾生業化.煩惱化.諸見化.世界化.法界化.聲聞化.辟之佛化.菩薩化.如來化.一切分別無分別化.如是等皆如實知。
又如實知佛持.法持.僧持.業持.煩惱持.時持.願持.供養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實知。
又如實知諸佛如來入微細智.所謂修行微細智.命終微細智.受生微細智.出家微細智.現神通微細智.成正覺微細智.轉法輪微細智.住壽命微細智.般涅槃微細智.教法住微細智.如是等皆如實知。
又入如來秘密處.所謂身秘密.語秘密處.心秘密處.時非時思量秘密.授菩薩記秘密.攝眾生秘密.種種乘秘密.一切眾生根行差別秘密.業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如是等皆如實知。
又知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來.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如是等皆如實知。
又知如來諸所入智.所謂入毛道智.入微塵智.入國土身正覺智.入眾生身正覺智.入眾生心正覺智.入眾生行正覺智.入隨順一切處正覺智.入示現遍行智.入示現順行智.入示現逆行智.入示現思議不思議世間了知世間不了知行智.入示現聲聞智.辟之佛智.菩薩行如來行智。
佛子.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廣大無量.此地菩薩皆能得入。
五、明此位菩薩入廣大微細差別智,善知諸集諦分。釋義中,分為八段:
(一)【佛子】已下,至【知一切集】:明此法雲地知一切集諦分。
(二)【佛子】已下,至【皆如實知】:明此位菩薩如實知十種化法分。
(三)【又如實知】已下,至【皆如實知】:明此位菩薩如實知十種持法分。
(四)【又如實知】已下,至【如是等皆如實知】:明此位菩薩知如來十種微細智分。
(五)【又入如來秘密處】已下,至【皆如實知】:明此位菩薩如來十種秘密分。
(六)【又知諸佛】已下,至【皆如實知】:明此位菩薩知如來逆順劫相入分。
(七)【又知如來諸所入智】已下,至【菩薩行如來行智】:明此位菩薩入十三種智分。
(八)【佛子】已下,至【皆能得入】:明此位菩薩能入如來廣大智分。
第一段、經云︰【如實知欲界集】者:以五蘊是三界同迷.以十使煩惱隨於四諦上迷諦上無明。一諦上具十。即欲界集有四十箇苦集。以此苦集滅道。上二界除瞋.各有三十六.是有為禪界苦集。此上二界禪,皆從作意息伏而得.是故三界有漏攝故。禪消想起,三界往來。此三界共通一百二十八種煩惱集.是三界六道之大體。約以五蘊配六根與十使,無明相因,總有八萬四千,及不可數集.如八九地已前,並已配訖。如前知之。
【色界、無色界】,如上可知。
【法界集】者:明一念稱真智現.如上八萬四千及不可說諸塵勞門.總法界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集.總積集智慧之海.名為一切種種智海。
【有為界集】者:三界所有煩惱是.亦通三乘折伏現行煩惱,得變易生死隨意生身,皆是出三界有為集故。
【無為集】者:唯如來一切智、一切種種諸差別智也。自餘皆有為故。
【眾生界集、及虛空涅槃界集】者:為善分別,從一切智,起眾生界、虛空界、涅槃界,各各差別智集。
【此菩薩如實知諸見煩惱集】者:身邊等五見及六十二見。前地已釋訖。
【知世界成壞集】者:知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一切世界.若干劫成.若干劫住.若干劫壞,皆悉知之。
【聲聞行集】者:以四諦觀,厭三界苦,忻涅槃樂。又觀諸世間,苦、空、無常、不淨,無有可樂,皆磨滅法.虛積諸業果,苦無斷絕.猶如波浪。集不善法.增長生老病死.三十六物共成其身。修二百五十戒,淨欲戒苦.修上二界八禪.知上界業皆是無常.入第九定.出三界想.入滅盡定.身智俱盡.寂滅無知.如此經下文【譬如比丘入寂滅定,頭上擊鼓,不復聞聲】。又有聲聞,得出三界心,厭患分段身,化火焚身,入變易生死.如勝鬘及涅槃經,並同此說。聲聞二乘、淨土菩薩,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得變易生死.非是斷煩惱.為不了無明,成根本智故。妄為無明實有.妄生厭離。以厭患心,成出過三界分段生死,得變易生死.住無漏界.不受後有三界之身.有如化火焚身.如涅槃經自有文說.皆是厭生死住涅槃集。
【辟之佛行集】者,十二緣行是。此四諦十二緣,三乘互參,以為九乘.如前已述。一乘菩薩,亦修如此四諦十二緣.此十地位內,次第而說.所修之法,是一種修四諦十二緣.心量見道,各自不同。
【菩薩行集】者:出纏菩薩,六波羅蜜,分修慈悲,生於淨土.道滿方來處世,教化眾生。大悲菩薩,依無相觀、四念處、七菩提分、四攝、四無量心、十波羅蜜,修大慈悲,不著三界,教化眾生。此是依空、無相、無願、無作,解脫門,而建諸行。亦是三乘菩薩,所修方便加行.所忻行門境界,但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如此一乘經,但約如來根本普光明智境發心.所修十波羅蜜、四諦十二緣、四念處、三十七品、四攝、四無量,一切助道.皆以自心根本智而為體用。以智無依無限,所作行門報果皆無依無限.自他身土重重,互相參現。以智無限無礙故,所有身土自他,如幻如影,皆無障礙故.所修諸行,皆智為體.是三乘一乘菩薩行集。如此經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如是所行方便,是一乘菩薩行集。
【如來力無所畏色身法身集】:「力無所畏」者,十力無畏是也。「色身」者:九十七大人之相,隨好無盡是。「法身集」者:理無得證、無縛無解、無生無滅、不垢不淨,是也。
【一切種】者:是五位加行,成熏習種者。一切眾生而隨五蘊加行,即成無明諸業種故。菩薩五位加行,以成一切智智之種。
【一切智智】者:明根本無依住無作智,而生差別智.三乘名後得智。一乘中智,直以根本圓明,三世一時,不分前後。
【得菩提轉法輪集】者:所說十二分教是。
【入一切法分別決定智集】者:以金剛無礙智慧,善分別出世法,無不明了,無不決定,皆無錯謬。
【舉要言之】:總陳大綱。
【以一切智知一切集】者:明無不盡知也。此是總結已上知一切集竟。
第二段云:【以如是上上覺慧.如實知眾生業化】者:明一切眾生,以自煩惱所造業,自化其形,及所居淨土.一一自成自形,及所居境土。所有受用,除業更無餘物能與。因慳、因貪、因瞋、因愛、因憎,多者先受.皆一一眾生乗諸業化,皆如實知。
【煩惱化】者:乘何煩惱,合墮何道.因果相稱,皆悉知之。
【諸見化】者:由五見及六十二見,緣名色便生執取,化生種種諸煩惱身。
【世界化】者:由自心諸業,化生種種諸世界形。復於所化世界上,復更取之,化生諸業。
【法界化】者:皆從自體清淨智,而化生諸境界等。
【聲聞化】者:隨無漏定起正念力,起十八變化等。緣覺亦然.總明二乘正解脫力,隨意念力,變化通用。
【菩薩化】者:隨諸波羅蜜力、大悲願力,自己解脫知見.隨如念力,得意生身力,而變化種種身種種行。
【如來化】者:從無作大智,普應群物,恆自遍故。
【分別無分別化】者:以未悟者,分別無分別法,令一切眾生而開解故。又正分別時,無分別化故。
已下總結。已上知一切化竟。
第三段、明此位菩薩常能憶持十無量法,憶持一一不亂失故。
【佛持】,知佛所持一切法故。
【法持】,知法次第故。
【僧持】,知諸合散性,體無離隔故。
【業持】,知眾生業同異故。
【煩惱持】,識煩惱相故。
【時持】,知無始及三世劫時,同異總別不遷故。
已下例知。(願持.供養持.行持.劫持.智持)已上知諸持竟。
第四段 、又如實知如來十微細智.明如來於一無依無住無作智,任運遍知,盡一切法故。修行、命終、受生、出家、現神通力、成正覺、轉法輪、住壽命、般涅槃、教法住,如是十事.不作念而恆遍知.不移時而極三世事故。
已上微細知竟。
第五段【又入如來秘密處】已下,入如來十無盡秘密處。【身秘密】者:於身塵毛孔中,現無量土、無量身、無量示現成佛、示現涅槃、無量語業言音。如是十事,一時同異自在.十方咸然。總是如來普光明智,猶如圓鏡等虛空界,一時普應.任物所為,皆能對現.無所造作。
已上秘密知竟。
第六段、又知諸佛所有入劫智.一念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念。已下如經自具。如是長短多少劫相入法者,理智無性故。為眾生根延促,即劫延促.如來以智方便,一時頓現諸業境界.於一同之智,各自現見因業時分不同.破彼迷情定時劫長短之執。若無情計.智等一時,無延促相.無劫歲月時日分限。
已上知劫相入竟。
第七段、【又知如來諸所入智】已下,明此位菩薩知如來十三種入智,所謂:
【毛道智】者:入不定性眾生,起方便智,令得正信智。
【入微塵智】者:入微細眾生道中,與之同生,引生智慧,令得人天,住佛善根。
【入國土身正覺智】者:於佛身中及毛孔之內,示現成佛,入佛涅槃智故。
【入眾生身正覺智】者:方便行四攝行,覺悟眾生是也。
【入眾生心正覺智】者:以眾生心與如來心同一體性.以此如來知一切眾生,而隨業接之故。
【入隨順一切處正覺智】者:一切六道遍生其中,隨根覺悟故。
【入示現遍行智】者:一切眾生行,及九十五種外道,盡同事智故。
【入示現逆行智】者:示作惡魔惱惑行者.或行於非道,無不利生.如示作阿闍世王,殺害父母等事,令信得道業除。
【入示現思議不思議世間了知世間不了知行智】者:或令世間知是不思議聖行.或令世間不能了知是凡是聖。
餘可准知.如經自具。已上如來智竟。
第八段、【佛子】已下,至【皆能得入】:總結此位菩薩總能入一切諸佛廣大無量智竟。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即得菩薩不思議解脫.無障礙解脫.淨觀察解脫.普照明解脫.如來藏解脫.隨順無礙輪解脫.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解脫.光明輪解脫.無餘境界解脫。此十為首.有無量百千阿僧祇解脫門.皆於此十地中得。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六、明此位菩薩得十大解脫分。釋義:此一段中,都舉四法:
(一)先舉十種不可思議解脫。
(二)總舉百千阿僧祇解脫。
(三)并舉所得三昧之數。
(四)并舉無量百千神通。
皆如文自具。 .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五 請按此→續論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