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揚讚德分︰初標章有二︰一、對十分之名,稱揚讚詠本師功德。二云【亦是發起序】者,對三分科經,謂序、正、流通。一品是序,常途分二︰一證信.二發起。今以前六分皆為證信.此下四分總為發起。讚揚發起佛德,出眾顯於佛用,正發起大經.不同古德但用天地禎祥為發起也。
【經】爾時如來道場眾海悉已雲集.無邊品類周帀遍滿.行色部從各各差別.隨所來方親近世尊,一心瞻仰。
文中有三︰第一、總結威儀住.第二、此諸眾下,總顯德行因緣.第三、所謂下,別明得法讚佛。
第一、總結威儀住中有三︰一、結眾集.二【無邊】下,明相異.三【隨所】下,顯意同。
一、結眾集者︰數廣德深故名【眾海】.起於自地集空道場.多數大身,重重無礙雲之象也.又浮雲無心龍吟則起.菩薩無住佛現爰來。
二、明相異者︰不唯上列,故云【品類無邊】.旋環不空.故云【周帀遍滿】.大小等形、妍媸等色、部主徒從,各有區分,故云【差別】。
三、顯意同者︰隨所來方參而不雜.皆得見佛各對目前.其猶百川各全覩月.同無異念故曰一心.諦矚欽承瞻而且仰.不唯直覩丈六,乃徹見法界身雲。
第二、總顯德行因緣者︰以上列中隨宜別歎.今方總顯德行齊均.又與下別得法門以為總故.前同生眾中共集善根亦是別故.又前共集明主伴所由.今曾攝受顯眷屬所以.影略其文。
(一)釋總顯.自有二義︰
<一>望前為總︰前四十眾各隨所宜以顯勝德,所顯則局.如顯海神云︰佛功德海充滿其身等.今總顯四十眾德。
<二>望後為總︰下四十眾得法各異.今總顯具德。從【前同生】下,躡跡成難.謂有難云︰前顯同生云,皆與毘盧遮那共集善根.豈非總耶。故今答云︰前局同生.今該同異四十眾德.方得名總。【又前明共集】下,重通所難︰非唯總別不等,實亦文意有殊。前云共集與佛德齊,故為主伴.今曾攝受唯為佛攝,故為眷屬。為分二義,前略攝受.此略共集可互影取.故云影略其文。
「經」此諸眾會已離一切煩惱心垢及其餘習.摧重障山.見佛無礙。
此文多勢且分為三︰一、明離障見淨.二、如是下,受化根深.三、種無量下,德行圓備。初後是因.中一是緣.以因奪緣,大眾自見.以緣奪因,佛力令見.因緣和合,無定親疎.故因緣間說。又初段德行現深.後二因緣宿著.久攝今見即緣成因.感應道交故常居佛會。
二、科判也︰言【多勢】者,或可分三.或可分二。二中立名,亦可有異.於中三︰一、科為三.二【初後是因】下,科揀.三【又初段】下,對前且字。今為二故.【久攝今見】下,亦是科揀。上三分中,二即是緣。【初後是因】者,約自行為因,佛攝為緣.今得見佛由昔曾攝,攝即親因.因緣既著為感,昔既曾攝故應。
一、離障見淨者︰【煩惱】,即煩惱障也.【心垢】,即所知障也.此障翳心迷所知故。言【一切】者︰謂分別俱生,若種若現。言【餘習】者︰二障氣分粗重粗重.如畢陵上慢、迦葉不安.今皆位極菩薩,智現情亡.證理達事,心鏡瑩淨.故云【已離】.若諸位圓融.一斷一切斷,亦通初位。言【摧重障山】者,通以喻顯︰以能摧道、摧二障山.障體堅厚崇聳如山.又別則智障菩提、惑障圓寂.通則俱障及一切佛法.故名為重。言【見佛無礙】者,斷障果也.然有二義︰一、就能見以明無礙︰由斷二礙智明理顯.理顯故見法性身.智明故見佛智身.理智冥一見無礙身.無礙亦即涅槃。二、約所見明無礙者,具十無礙已如上說。
【言一切者,謂分別俱生若種若現】者︰謂二障各二︰一者分別.謂因邪師邪教及邪思惟.此見道斷.入初地時便永斷盡。二者俱生︰不由上二,生而便有.此修道斷.地地斷之.此又二種.一者現行.二者種子︰若所知現行,地地斷之.若煩惱現行,亦地地斷.煩惱種子直至金剛定斷。
【二障氣分粗重粗重】者︰二障氣分即熏習所成.揀異現障,故云習氣。然習氣有二,謂因與果。於現起障能為因者亦名種子.此因習氣根本智斷.斷此因已,現不起故.不起現因,但粗重者,唯名習氣。此果習氣後得智斷.斷現粗重知現無故。言【粗重】者,違細輕故.然粗重有三︰一、現起粗重︰貪瞋癡等,令行者心無堪任故.二、種子粗重︰煩惱種子障諸智故.三、粗重粗重︰實非煩惱似煩惱故.如身子瞋習,畢陵慢習等.今即第三.以經言餘習故.又位極故。前二即是一切中攝故.疏釋云若種若現。上言已斷,即有能斷之道,揀異伏道,故云已斷。斷道有二︰謂一、根本無分別智,親證二空所顯真理無境相故.能斷二障、種子現行。二、後得無分別智,雖不親證,無力能斷迷理隨眠.而於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現前,無倒證故.亦能永斷彼修所斷迷事隨眠。上來皆是唯識論意。更有釋者.所知障中亦有二種︰一、於所知境而能為障︰即是不染污無知,而非法執.如於五明處有所未解,但是無知,何曾有執。然唯識云「由我法執二障俱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者.據見道分別障說.以證空理而斷障故。言是障而非執者,據修道斷俱生障說.以遍知有成種智故。上來所知之障.二所知即障名所知障.此體即是善心心所.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前據了俗.此據證真.說名智障。此障對治亦有二種︰一者解有.二者達空.空有俱明名遍知故。然唯識正義,唯所知之障。今就理通,故亦用之。
答︰此有二釋.一、約法相︰全分離盡唯是如來.若據分離亦通菩薩.以經中說三種粗重三位斷故.解深密經說三粗重︰一者在皮,初地即斷.二者在膚,八地方斷.三者在骨,唯佛地斷.雖則餘位亦斷麁重,而三位顯.是故偏說初地.捨凡入聖位故.八地無漏常相續故.佛地果滿頓得捨故.又此即是八地菩薩,故云斷也.二、約圓融,如疏文顯。
「經」如是皆以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之時,於劫海中修菩薩行.以四攝事而曾攝受。一一佛所種善根時,皆已善攝,種種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
二、受化根深︰於中(一 )總.(二)【一一佛所】下,別。
(一)總者︰【如是】者,指前斷障之眾.【劫海】者,明攝時曠遠.【四攝】者,即攝化之方.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是攝緣與彼資持故.愛語是攝體,正示損益故.利行是攝處,安住善處故.同事謂釋疑,令彼決定故。
(二)別者,別示攝相.於中向言劫海曾攝,何所攝耶,謂一一佛所.何時攝耶,種善根時.將何法攝,謂種種方便.攝相云何,謂教化成熟.教化約始.成熟就終。攝意云何,令其安立一切智道.道者因也.謂唯為佛果,修佛因耳。
【布施是攝緣等】者︰略示四攝之相.然瑜伽說各有九門.至賢首品當略明之。
「經」種無量善獲眾大福.悉已入於方便願海.所行之行具足清淨.於出離道已能善出.常見於佛分明照了。
三、德行圓備︰前攝何益,令德圓故.於中︰(一)辨因圓.(二)入果海。
(一)辨因圓者文有五句︰一、種無量善,已超七地,殊勝善根故.二【悉已】下,已超八地,大願滿故。三【所行】下,已超十地,行滿障淨故.四【於出離】下,前明德圓.此具出道.一道無量道.已超生死.不住涅槃.故云善出。五【常見】下,結成見佛︰謂德高十地,是以常見.非比量見,故曰分明.不取色相名為照了。又塵毛剎海,佛遍重重.有德斯覩,名分明照了。
【已超七地,殊勝善根】者︰以七地有空中方便慧,有中殊勝行.功用行滿,故云無量。
【一道無量道】者︰一道者,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故.離世間品說「一道是菩薩道,不捨獨一菩提心故.二道是菩薩道,謂方便智慧故.三道四道乃至十道.又云.菩薩有無量道、無量助道、無量修道、無量莊嚴道」.各略列十句.則萬行觸目皆菩薩道。
「經」以勝解力,入於如來功德大海。
(二)入果海︰此一段文,望前是別.總具德中,別入果故.望後是總.四十眾中解脫標故。今且屬前.於中二︰<一>乘因入果.<二>得於下,明分得果用。
<一>乘因入果者︰是比智知.如見鸞翔,知太虛可冲.矚龍躍,知宏海可汎也︰謂【以勝解力】,印可佛言,知福慧之深遠.以信解力贍仰佛化,知慈悲之廣大.是【入如來功德大海】.亦是勝解印持果德。
此段文是總顯文意.以總具德中,文有三節.第三德行圓備中,自有七句.今但是二,故云別也。既言得於諸佛解脫之門,則是四百餘門之總標也.義雖兩向,科且屬前。
【初乘因入果】者︰以勝解力即是乘因.入於如來功德大海.即是入果。冲者︰和也、深也、虛也、高也、昇也.今正是昇義兼虛高。
【亦是勝解印持果德】者︰前則印言.即比知二嚴與慈悲皆教道也。今云印果.則心冥果海為證道也。
「經」得於諸佛解脫之門,遊戲神通。
<二>分得果用者︰《一》解脫《二》遊戲神通《三》約觀心。
《一》【解脫門】者︰佛果障寂.大用無礙故稱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通智遊入故號門也.眾各證契故名為得此解脫即門。佛得其總,眾海得別。又佛解脫但名解脫.眾所得法稱之為門.以能通入彼果用故.此解脫之門。又眾所得法,離障自在名為解脫.智所入處亦名為門.以因解脫入果解脫亦稱為門.此解脫即門。
先、總釋中三釋︰一、解脫門三字皆屬於佛.二、解脫屬果,門屬眾海.三、三字皆屬眾海.於中有二(一)就因中自分能所(二)將已解脫望果為門。
然總別圓融、因果交徹、重重無礙,方為真解脫門.故下或歎佛果德、或歎因行、或約天等所得,欲影顯故。
後、圓融者,融上三義︰總別圓融,融第一義.因果交徹,融後二義.重重無礙,通上三義。且如總具於別,別亦具總.則一解脫門中,有一切解脫門等.思之。
《二》【遊戲神通】,正明入相.【遊戲】者,出入自在.【神通】者,難測無壅故。
《三》約觀心者,心境無礙,稱為解脫.由此入理,故號為門。若以門為門非能通矣。門即如實,何所通耶.正入雙亡為真門矣.如此入者,則本覺湛然,名窮果海。真非妄外則因果圓融.心境無涯則解脫無際矣。
【約觀心】者︰疏中初正釋.次【若以門】下,拂迹。先、返成.後【正入】下,順結。能所雙寂故曰雙亡.門理歷然稱為正入。正入則理無不契.雙亡則過無不寂。
第三【所謂】下,別明得法讚佛:四十眾中,各先長行得法,即經家序列.後說偈讚,即當時所陳.然眾集偈讚並在一時.文不累書,故編之作次。而各得一者,顯佛德無盡故.乘別入總,盡眾不能及故.故海慧云「如來境界無有邊.各隨解脫能觀見」.而普賢得十者,顯等佛無盡故。
「經」所謂妙燄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虛空界寂靜方便力解脫門。
文中︰(第一)異生眾.(第二)同生眾。
一、諸天分二︰(一)色天.(二)欲天。
(一)色天有五︰<一>自在天<二>廣果天<三>三禪天<四>二禪天<五>初禪天。
<一>大自在天.長行十法︰
《一》即法身解脫也︰【法界虛空界】,即用所遍處.空即事空.法界之言義兼事理.謂非但遍空.亦遍空內色心等事及空有稱真之理。又但言空則一重遍.今云法界則重重皆遍.何者.謂空界容一一塵處及彼事物,一一塵中皆稱真故.各有無邊剎海.佛身大用皆悉充滿故.下頌云無窮盡也。言【寂靜】者,體也.然有二義︰一、明前大用,用無用相,不礙常寂.二、由此智用,即寂同真.是故隨一一用遍一切處也。言【方便】者,用也.亦有二義︰一、明前寂無寂相不礙大用.二、內同真性不礙外應群機,故云方便.寂用無礙,所以稱力。
【及空有稱真之理】者︰此空是外空.若以理空對外空.外空離法是斷滅空.理空即事名為真空。若以外空亦心所現,亦由對色,滅色方顯.則此斷空從緣無性.即性空也。故十八空明大空者謂十方空.即十方虛空亦是性空矣.是故疏云空有稱真之理.即有之空皆性空也。
【明前大用,用無用相等】者︰此二義中,一、用同體寂.二、用同體遍。
「經」自在名稱光天王,得普觀一切法悉自在解脫門。
《二》智身解脫也.此有三義︰一、以普眼於一切法,無不能觀.二、觀一切法,不壞事而全理.三、於一法中見一切而無礙.並名自在。
「經」清淨功德眼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功用行解脫門。
《三》自共相解脫也.亦有二義︰一、知不生等內證真理.二、無功用行外應群機。
【自相解脫】者︰以一切法各各不同,色非心等,故名自相.今皆不生故名解脫。此明無彼生相,則法體不生,故名自相。若直遣生住滅相,亦共相耳。疏文有四︰一、略科釋.二、開章門.三、然不生下,隨門別釋︰四、斯為正法下,結勸。
一、略科釋.可知。
然不生等,佛法之體.釋有多門.略申
二、開章門︰
『一』別釋︰以不生滅約境.不來去約行。
【一】就遍計︰由是妄執無法可生滅也.又情有即是理無故不生也.理無即是情有故不滅也.不滅不生是一法也。又求遍計相不可得故不生.能顯無相性故不滅.不滅即不生亦一法也。
三、隨門別釋有三釋︰(一)別釋.(二)通釋.(三)展轉釋。
(一)別釋文二︰先釋不生滅.後釋不來去。釋不生滅自有五重者,前三,別據三性不同.四即合前三而義別.五即融四句而無礙。就別約三性中各三釋者︰初一通就當性說.二約當性二義說.三對三無性說.唯圓成二義小異。云何三性各二義耶︰遍計二者︰一情有、二理無.依他二者︰一緣生、二無性.圓成二者︰一性有、二相無。
【就遍計】下,遍計三義也︰一、遍計無體,如繩上蛇,故無可生滅.二、約二義者,情有合是生.理無體是滅.今此情有即是理無,何有生耶.正理無處,方是情有.故非滅也.下例可知。三、對無性者︰由無遍計,方顯無相.故唯識云「即依此三性,說彼三無性」.是知若無遍計安知無相.下亦例然。
【二】就緣起性︰謂法無自體,攬緣而起.即生無生.既本不生,故無可滅也。又緣起無性故不生.無性緣起故不滅.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是故不生即不滅,不滅即不生,為一物也」。又推緣無起故不生.能顯無生性故不滅。
<一>通說︰因緣之法依他而起,因緣所生無有生故.故經云「一切法無來.是故無有生.以生無有故.滅亦不可得」。
<二>明二義中【又緣起無性故】者︰緣生即無性也。【無性緣起】者︰無性即緣生也。前句即因緣故空.此句即無性故有.故引中論「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唯證後句也。
<三>顯無性中,若無因緣,不知無性.故論四句推之「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若不推此,安知無生.無生即是生無自性性也。
【三】約圓成性︰謂非是有為故,無彼生滅相也.又非妄心境故不生.聖智所證故不滅.又體非遷變故不生.隨緣令法起故不滅.不滅即不生為一物也。
約圓成性者有三︰
<一>義可知。
<二>約二義中小異前二耳.謂二三皆約二義.二即法相宗二義.於此二義顯無性義.謂【非妄心境故】,即相無義.【聖智所證故】,即性有義。而【非妄心境故】,遠離我法所執,便能顯得勝義無自性性。
<三>云【又體非遷變】下,即約不變隨緣。法性宗中二義︰既不變故不生.由此不變方能隨緣.則不生是不滅義.既以隨緣為不滅.由隨緣不失自性,方知不變.則不滅是不生義.故云為一物也。
【四】通就三性混融︰於一法上,就遍計故不生.就圓成故不滅.就依他故亦不生亦不滅.就三無性故非不生非不滅。
三性混融者即合前三而義全別.理實具合三性三無性以成四句.如一念心剎那瞥起即具六義:謂一念之心是緣起法、是依他起.情計有實,即遍計所執.體本空寂,即是圓成.三性備矣.既即依三性說三無性,故六義具矣。今於三性成其三句.三無性上共成一句︰謂一念之上,既理本無.故遍計為不生。本無之理,即是圓成.故不滅。依他即無性,故亦不生.而不壞相,故亦不滅.三句備矣。言【就三無性非不生非不滅】者︰上約遍計故不生.今遍計即相無性故,無彼不生,為非不生也。上約圓成故不滅.今圓成即是勝義無自性性,故非不滅。上約依他亦不生亦不滅.今依他即生無自性性故,何有亦不生亦不滅。故上三性不出不生不滅.今飜彼三性以成三無性.故雙非也。
【五】然此四句合為一聚,圓融無礙.頓思可見。
此融四句而無礙.以一念心上、一微塵上,即有六義,故總融合。言【合四句】者︰非第四門中四句.合前總別二種四句耳。
不來不去者,約行︰謂正智背捨妄執而無去,向證真理而不來.又依體起用而不去,應機現前而不來.又往應群機而不去,恆歸寂滅而不來.不來即是不去,無二為一味也.由此大智無念應機.如摩尼天鼓無思成事.故云無功用行也。
一、唯約體︰【背捨】是去.而云【不去】者,智照妄空無可捨故.照惑無本即智體故.向證真理合是來義.如如來故。而云【不來】者,真不可得故.照體無自即真理故.故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
二【又依體起用等】者,雙約體用說也︰依體起用故是去、以即體之用故不去.應機現前合是來、以應不離體,如月之影故不來。
三【又往應群機而不去等】者,唯約用說也︰往應合是去、應無應相故不去.恆歸寂滅合是來、滅不可得故不來.又即體之用往而不去、用即體故歸而不來。然前對於佛上明去.機上明來.此對於機上明去.佛上明來.又前對機見佛來.此對佛見機來。然三義雖殊,皆顯不來即不去也。
【由此大智無念應】下,釋無功用.摩尼約身.天鼓約口.無思約意。文意可知也。
『二』通釋者︰不生不滅亦可約行.不來不去亦可約境。
然既言不生滅約行.不來去約境.此亦是局.何名為通。以上是賢首意,不生滅局境而不通行、不來去局行而不通境。今翻其不通令通,則四義俱通境行,故名為通。於中︰(一)總.(二)別。
(一)總.可知。
謂妄念斯寂,猶若虛空,何生何滅.又雖起大用,見心無生.用謝歸寂,了本無滅.又常稱真理,寂照居懷.於此心中有何生滅.此約行釋不生滅也。
(二)別有二︰<一>約觀明三性.<二>約境明三性。
<一>約觀明三性者,亦約三性以成觀行︰一、即遍計︰契同無相何有生滅.二【又雖起大用】下,約依他起觀.三【又常稱真】下,約圓成觀。【此約行釋】下,結屬。
約境釋不來去者︰猶如空華無可去來。又緣會即來,來無所從故無來.緣謝而去,去無所至故無去。又諸法即如,如豈來去。
<二>約境明三性者︰一、即遍計.二【又緣會即來】下,約依他.三【又諸法即如】下,約圓成。而並從揀略,各出一義.例前不生亦可具五.亦應前三別說,四五融通。如遍計上,亦應云情有即是理無故不來.理無即是情有故不去等.但改生滅二字為來去二字。餘準前思。
『三』展轉釋︰又何以不生滅,由無來去故.何以不來去,由無生滅故。
(一)相因釋者︰則上來但當句釋.今顯互相釋故.如經云「一切法無來.是故無有生等」。
又既無來去則非一非異.不生不滅則無斷無常.智契前理故無功用.不礙生等故云行也。
(二)正是展轉釋︰欲明不生滅等四含義無盡.故略舉八不.即中論宗.論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而青目釋之.有展轉相因釋。今取此勢,故為此釋。云何不來不去,則得非一非異耶︰謂若有來去則有能所.能所為異,對此為一.今無來去,故無一異。云何不生不滅,則得不常不斷︰謂若許有生,生即是有.定有則常.若許有滅,滅則是無.定無則斷.今無生滅,何有斷常.故中論問云「不生不滅已總破一切法」.何故復說此六事耶。答︰為成不生不滅故︰謂有人不信不生不滅,而信不常不斷.若深求不常不斷,即是不生不滅.故知二義相成。從【智契】下,釋無功用。
是則不生之生,生之不生.無功用故常寂,行故常用.寂用無二.是於功用得解脫也。
(三)生與不生展轉相成︰上來諸不相成,總顯不生之理.今則性相相成.以此不生不同斷滅故.不礙於生.若礙於生非真不生.故不礙生成不生也.是則緣生故無性.無性故緣生.二義相成.真不生也。餘可例知。
斯為正法之要.義味難盡.無厭繁文。
(四)結勸。
「經」可愛樂大慧天王得現見一切法真實相智慧海解脫門。
《四》觀義解脫也.【現見】之言,揀比知故.【真實相】言,略有三義︰一、以智觀事實.事不虛故.故下經文「觀有為法如實相故」。二、以慧觀理實︰所謂無相.無相不相名為實相。三、以無礙智知無二實.窮實故深.盡邊故廣.稱智慧海.不為相縛是解脫門。
「經」不動光自在天王得與眾生無邊安樂大方便定解脫門。
《五》慈障解脫也︰離諸危怖曰安.適悅身心為樂.見佛則獲二利故安樂也.煩惱不生故得定也.佛德難思故樂定無邊.斯為大方便也。
「經」妙莊嚴眼天王得令觀寂靜法滅諸癡暗怖解脫門。
《六》悲障解脫也︰眾生癡故造業.造業故受苦.闇故不見未來.不見未來即顛墮故.大怖之極莫越愚癡.令觀本寂則癡相本空.尚不造善.豈當為惡。
【尚不造善等】者︰然邪說空,謂豁達無物.或言無礙,不妨造惡.若真知空,善順於理,恐生動亂,尚不起心.惡背於理,以順妄情,豈當更造.若云無礙,不礙造惡.何不無礙,不礙修習善行而斷惡耶.厭修善法恐有著心.恣情造惡何不懼著.明大邪見惡眾生也。
「經」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無邊境界不起一切諸有思惟業解脫門。
《七》業障解脫也︰佛現十方是【無邊境】.了無依性稱為【善入】.尚不依佛.寧造業思。
【尚不依佛】者,意同前義.入理觀佛,恐懷觀心.更造業思,特違至理。
「經」可愛樂大智天王得普往十方說法而不動無所依解脫門。
《八》即無相解脫門也︰雖身應十方.寂然不動.智宣諸法.怕爾無依.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故。
「經」普音莊嚴幢天王得入佛寂靜境界普現光明解脫門。
《九》名相解脫也︰佛智契如名入寂境.寂而能應故普遍十方.身智發光.又令物入無相故靜.無名故寂。
「經」名稱光善精進天王得住自所悟處而於無邊廣大境界為所緣解脫門。
《十》離二取相能益自他解脫門也︰自悟處者即離覺所覺,自覺聖智常現前也.而以無邊等者,謂緣無邊法界,度無邊眾生,得廣大菩提也。此天王名與前列中少倒.前名極精進名稱光.上下諸文多有此例.或義存名異.或廣略參差.皆譯者不善會耳。
【離二取相】者︰唯識第八有四二取︰一、相見.二、名色.三、王所.四、本末。本即第八異熟,末即前六識異熟.今當相見。所覺是相,能覺是見.遠離覺所覺,名自覺聖智.故楞伽云「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即斯義也。上是第一經。第二又云「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勝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之相。
「經」爾時妙燄海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自在天眾,而說頌言:
偈讚︰上首說偈中二︰先、彰說儀.後、明正說。
先彰說儀者︰【焰海】是當眾上首.仰承佛力為眾申心.十地論云.承佛力者顯無我慢.普觀十方示無偏心。今觀己眾,通局小異耳。
【承佛力者等】者︰論但云.示無我慢無偏心故.昔人或將通配二句.疏意以別配為正.故便配之。
然頌總有四種︰一、名阿耨窣覩婆頌︰此不問長行與偈.但數字滿三十二即為一偈。二、名伽陀︰此云諷頌.或名不頌頌,不頌長行故.或名直頌,謂直以偈說法故。三、名祇夜︰此云應頌。四、名嗢馱南,此云集施頌︰謂以少言,攝集多義,施他誦持故。今此即伽陀頌也.下皆準之。為何意故,經多立頌,略有八義︰一,少字攝多義故.二、諸讚歎者多以偈頌故.三、為鈍根重說故.四、為後來之徒故.五、隨意樂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說故.八、長行未說故。今此正唯前二.義兼五六。
後明正說:於中十偈次第各一法門.結集取此以為長行.非此頌前也。然此中長行與偈有多不同.謂偈字則定,長行多少不同.而長行則約天得法,偈中即是歎佛.此必然也。若二文互望,或因果之殊.或體用有別.或互相影略.或難易更陳.或法喻不同.或能所遞舉.故傳授者善消息之.二文相映於義易了。
【結集取此】者︰以昔人皆云頌長行故。
【然此中長行】下,相對料揀者.示說偈儀式。然上舉四種明偈體式.次明八義,即立偈之由.然通重頌及與孤起。華藏品亦有十例五對.唯約祇夜。今此料揀,唯局此文。雖是孤起.而經家廣列,故須會釋.總有六對︰第一、因果者︰如第十偈云「佛於無邊大劫海.為眾生故求菩提」.此舉因故.長行即云.自所悟處.此顯果也。第二、體用者︰第二偈云「能然照世妙法燈」.用也.長行云「普觀一切悉自在」.體也。第三、影略者︰長行云「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偈中但云了相無有.即偈中略也。第四偈云「永滅眾生癡暗心」.長行但有現見一切法.即長行略也。第四、難易者︰如初天王.長行但云「得法界虛空界寂靜方便力解脫」.不見偈文,難為解釋。第五、法喻不同者︰長行第二,但云觀一切法.偈云「能然照世妙法燈」.是也。第六、能所遞舉者︰初天王但云「法界虛空界是所遍處」.偈中則云「佛身普遍諸大會」.則長行闕能遍。且就初段具有六對.況下諸段,顯文甚多。言【傳授者善消息之】者︰易豐卦云「天地盈虛與時消息」.釋云︰消者盡也.息者生也。謂可加則加.可減則減.可出則出.可沒則沒.故言消息。
【二文相映】者︰長行不了,則觀偈文.偈文若難見,則觀長行.則易了也。
「經」佛身普遍諸大會.充滿法界無窮盡.寂滅無性不可取.為救世間而出現。
《一》初二句即前所遍法界虛空.兼明能遍佛身.則十身皆遍。【無窮盡】者︰一、出現無盡,若高山之出雲.二、非滅盡法,猶虛空之常住.次句寂靜也.由無性故,不可取為一異俱不俱等.後句方便.合二為力。此偈是說者自法,故不結天名。下並準知。
【出現無盡等】者︰然還源觀說有三遍.一、一塵普周法界遍,即經【充滿法界無窮盡】.二、一塵出生無盡遍,即疏前意.三、一塵含容空有遍,即疏後意。
【不可取為一異俱不俱等】者︰「普遍諸會」,此應有異.「充滿法界」,此應唯一.今性相俱寂,故皆叵得。若有一異則合此為俱.一異既亡俱從何有.若有俱句遣此雙非.俱句已無雙非寧立.故四句皆遣.百非俱亡,寂乎唯寂。而言等者,亦不可說有無等四,真應等殊.唯證相應耳。
「經」如來法王出世間.能然照世妙法燈.境界無邊亦無盡.此自在名之所證。
《二》初句是上自在︰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故.次句觀也.第三句普也.後句結法屬人.為他說故。然其結名義同法門.恐繁不配.他皆倣此。
「經」佛不思議離分別.了相十方無所有.為世廣開清淨道.如是淨眼能觀見。
《三》初句無功用也︰【不思議】是標.【離分別】是釋。次句即不生等.相即生等.無即不義。第三句即行也.長行約要先知法無生,方得成無功用.偈則要無分別方能見法無生.內證與外用同時,所以二文前後。
「經」如來智慧無邊際 .一切世間莫能測 .永滅眾生癡暗心 .大慧入此深安住。
《四》初句明廣.次句明深︰即上智慧海也.第三句自見法實.故能令物不迷事理。
「經」如來功德不思議 .眾生見者煩惱滅.普使世間獲安樂 .不動自在天能見。
《五》初句方便定也.次二句與安樂也。
「經」眾生癡闇常迷覆 .如來為說寂靜法 .是則照世智慧嬁 .妙眼能知此方便。
《六》初句即前癡闇.謂長迷妄境,鎮覆真心也.次句即令觀寂靜.次句因滅無明,則得熾然三菩提明.是前滅義。
【因滅無明,則得熾然三菩提明】者︰即涅槃二十一、南經十九,高貴德王菩薩品︰因瑠璃光菩薩欲來放光.佛問文殊.文殊初入第一義.答云「世尊.如是光明名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無有因緣.云何佛問何因緣故有是光明」.廣說無因緣竟.末後云「世尊亦有因緣.因滅無明.則得熾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燈」.今略義引耳。
「經」如來清淨妙色身.普現十方無有比.此身無性無依處.善思惟天所觀察。
《七》初二句即善入無邊境.無邊境即所應處也.無有比,善也.次句無性者,感而應故.【無依】者,思念寂故.由此能令物不造業。
「經」如來音聲無限礙 .堪受化者靡不聞. 而佛寂然恆不動. 此樂智天之解脫。
《八》初二句即普往十方說法.次一句即不動無依。
「經」寂靜解脫天人主 .十方無處不現前 .光明照耀滿世間 .此無礙法嚴幢見。
《九》初句即入寂靜境.次二句即普現光明。
「經」佛於無邊大劫海.為眾生故求菩提.種種神通化一切.名稱光天悟斯法。
《十》初十一字,即無邊境為所緣.【求菩提】即自所悟處。次句既緣其境必起通化。前文略耳。
「經」復次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說法斷疑解脫門。
<二>明第四禪廣果天︰
長行十法中。
《一》【普觀等】者︰此應根授法.明於不知根說法無果障中得解脫也.斷疑生信是說法果故.謂觀機識病稱根說法.藥病無謬,故疑除疾愈。
「經」淨莊嚴海天王得隨憶念令見佛解脫門。
《二》【隨憶念】言,略有二意︰一、隨念何佛,如名應之.二、隨念有淺深,令見佛有麁妙.此於現身得解脫也。
「經」最勝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無所依莊嚴身解脫門。
《三》【法性平等】者,唯一味也.【無所依】者,離能所也.【莊嚴身】者,證真莊嚴即非莊嚴故.雖現世間還如法性不依諸有.此於有依得解脫也。
「經」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間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解脫門。
《四》【知世間法】者︰謂眾生世間心法各異.知已隨宜現通說法.故云安立。一念速安,非人天外道所能思議.以此莊嚴如來教海.此於安立教法遲鈍障得解脫也。
「經」樂寂靜天王得於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無障礙解脫門。
《五》【一毛等】者,約偈不思議解脫力也.【無礙】有二義︰一、唯就所現,則毛中多剎自互無礙.二、雙就能所,一毛不大而多剎不小.一多大小皆無礙也.又由無大小相故.此於取著障得解脫也。
「經」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門觀察法界解脫門。
《六》【普門】者︰一門攝一切門名為普門.隨一一門各全收法界.故於其中觀察法界.深智契達.故名為入.此於隨相中得解脫。
「經」樂旋慧天王得為一切眾生種種出現無邊劫常現前解脫門。
《七》眾生無邊根器各異.應形說法種種不同.既根熟不休,故窮劫長現.此於畏苦不化生障得解脫。
「經」善種慧光明天王得觀察一切世間境界入不思議法解脫門。
《八》【觀一切等】者,謂觀事入理︰理超情表云不思議.此於諸業報得解脫。
「經」無垢寂靜光天王得示一切眾生出要法解脫門。
《九》法門無邊,出者為要.根器萬品,故出要難思.此於著相得解脫。
「經」廣大清淨光天王得觀察一切應化眾生令入佛法解脫門。
《十》種種方便但隨所應,終成種智名【入佛法】.以大悲出現皆等雨故。此於不欲利生得解脫.上云出要令離妄苦.今云入法令得真樂也。
「經」爾時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眾,而說頌言:
頌中︰觀己眾內三類天者,上五淨居非所被故.十偈次第,一如長行。
「經」諸佛境界不思議.一切眾生莫能測 .普令其心生信解.廣大意樂無窮盡。
《一》前二句即所疑境界.境界之言通分齊所觀。【普令】者,觀根為說故.【生信解】者,斷疑也︰信佛大用分齊難測,故斷佛上疑,生其正解.信佛所觀之境,則斷法上疑,亦生正解。謂如有疑云.為存因果,非真空耶.為是空故,無因果耶。今明只由真空能立因果.因果立故,乃是真空也。第四句釋一切之言.佛以利生為意樂故.既該一切故廣大無盡。
【只由真空能立因果】下,答上疑念︰此句明其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有空義,因果定有,便墮於常。言【因果立故乃是真空】者,即因緣故空義.若離因果以明空者,是斷空故。
「經」若有眾生堪受法.佛威神力開導彼.令其恆覩佛現前.嚴海天王如是見。
《二》初句即憶念.次二句令見佛。
「經」一切法性無所依.佛現世間亦如是 .普於諸有無依處.此義勝智能觀察。
《三》初句即法性平等無依.次二句即莊嚴身.謂如法性為嚴,故無依處。
「經」隨諸眾生心所欲.佛神通力皆能現.各各差別不思議 .此智幢王解脫海。
《四》初一句即了一切世間.次二句即一念安立不思議莊嚴海。
「經」過去所有諸國土.一毛孔中皆示現.此是諸佛大神通 .愛樂寂靜能宣說。
《五》初二句即毛孔現剎︰上云不思議佛剎,但以橫多.今云過去,乃豎窮前際.【皆示現】者,如鏡現像。次一句是無障礙.令應度者見,即佛神通.依佛鏡智而觀,乃法性恆爾。
「經」一切法門無盡海 .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法性佛所說 .智眼能明此方便。
《六》初二句即普門.次一句即法界.末句義兼於入。
「經」十方所有諸國土.悉在其中而說法 .佛身無去亦無來 .愛樂慧旋之境界。
《七》初二句即為一切眾生種種出現.次句即無邊劫常現前.謂約機隱顯,佛無去來,故常現也。
「經」佛觀世法如光影.入彼甚深幽奧處.說諸法性常寂然 .善種思惟能見此。
《八》初句即觀一切世間也.次二句即入不思議法也︰若約理論深是深非甚.今不壞事而即理故曰甚深.全攬理以成事名為幽奧。處兼上二.法常寂然釋上義也.以諸法即寂故,不可以理事思也。
「經」佛善了知諸境界.隨眾生根雨法雨 .為啟難思出要門 .此寂靜天能悟入。
《九》初二句示一切眾生.次一句顯出要法。
「經」世尊恆以大慈悲.利益眾生而出現.等雨法雨充其器.清淨光天能演說。
《十》初二句即觀應化眾生.次句令入佛法。
「經」復次清淨慧名稱天王得了達一切眾生解脫道方便解脫門。
《一》即寂普現名為方便.說即是道.由說入佛解脫海故.此於體用有礙得解脫也。又【方便】言,亦通入解脫之方便也。
「經」最勝見天王,得隨一切諸天眾所樂如光影普示現解脫門
《二》【隨一切等】者︰謂不能普現得解脫也。光影之言,略有二釋︰一、謂因光發影.影但似質而不似光.依智現形.形隨眾樂不隨自智.隨樂即應名普示現。二、水中之月亦名光影︰謂佛月不來,影現心水.影多似月,少似於水.謂水動則流光蕩瀁.水濁則似晦魄臨池.若止而且清,則圓璧皎皎.此亦隨自他意也。此就天王且隨天眾所樂.偈就於佛無不應也。
【光影之言,略有二】者︰賢首更有一義.今不存之故云略也.彼釋云「謂如明淨物得日光曜.於屋壁上有光影現.如來應機現身亦爾」.然有多義︰一、緣集義︰謂大智明淨,悲願日照,於眾生陰室之內,現於佛影.二、速疾義︰無遠不至故.三、無礙義︰不可執持故.四、有用義︰能破暗故.五、無生義︰無所有故.廣如十忍品說.此義似有穿鑿,故略不存。今疏所明二影者,然攝論影略有三︰一、映質影.二、水月影.三、鏡像影.廣如十忍品.今是前二。今云光影,故略鏡像.正是初義︰謂日喻如來.身樹等形質以喻眾生.日無異體.質有萬差.樹側影斜.形端影正.影不現於日內,但在質邊.弄影多端,隨心萬品。二、水月影︰以月有光.亦名光影。【影多似月】者,如月圓缺故.【少似水】者,隨動靜故。
「經」寂靜德天王得普嚴淨一切佛境界大方便解脫門。
《三》【佛境界】有二︰一、如如法性是佛證境.二、十方國土是佛化境。【嚴淨】亦二︰離相息妄則嚴如境.萬行迴向則嚴化境。此二無礙大方便也.此於無巧莊嚴得解脫也。
「經」須彌因天王得隨諸眾生永流轉生死海解脫門。
《四》【隨諸等】者︰謂大悲深厚故隨入生死.眾生無邊故永流轉而示導也.此於無大悲捨眾生障得解脫也。
「經」淨念眼天王得憶念如來調伏眾生行解脫門。
《五》佛調眾生,或折或攝.或兼二行.雖悲願多門,皆令趣無上道.若憶念此,居然受化.不滯於權.此於勝所緣有忘念障得解脫也。
【或折或攝等】者︰勝鬘云「應攝受者而攝受之.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攝受折伏則正法久住」。
「經」可愛樂普照天王得普門陀羅尼海所流出解脫門。
《六》【得普門等】者︰佛以稱法性之總持,包攝一切總持,故云普門.復能流演無盡,故得稱海.此於聞思有忘失障得解脫也。
「經」世間自在主天王得能令眾生值佛生信藏解脫門。
《七》謂佛出難值,引之令值,信心難生,勸之令生.信含眾德,所以名藏.下經云「信為寶藏第一財故」.此於嫉妬邪見障得解脫也。
「經」光燄自在天王得能令一切眾生聞法信喜而出離解脫門。
《八》【能令等】者︰上令信佛.此令信法.仰依即信.領解便喜.信可趣入.喜則奉行.因得解脫名而出離.此於迷覆眾生障出離道得解脫也。
「經」樂思惟法變化天王得入一切菩薩調伏行如虛空無邊無盡解脫門。
《九》謂眾生界、法界、調伏界、虛空界,皆無邊無盡.菩薩悲智,以方便界,開示法界,行調伏界,等虛空界.於有限礙障中得解脫故。
【謂眾生界等】者︰瑜伽有五無量界.此前例四.後言以方便界者,即調伏方便界.故五具矣。
「經」變化幢天王得觀眾生無量煩惱普悲智解脫門。
《十》【觀眾生等】者︰由悲故憐愍.由智故觀察.觀察煩惱知病行已.化而度之.此於無悲無方便障得解脫也。
「經」星宿音妙莊嚴天王得放光現佛三輪攝化解脫門。
「經」爾時清淨慧名稱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眾,而說頌言:
頌中十一頌︰初十次第,如前長行.依梵本列名中,此長行闕第十一天.彼名星宿音妙莊嚴天王.下言妙音者,略而未迴。
「經」了知法性無礙者.普現十方無量剎.說佛境界不思議 .令眾同歸解脫海。
《一》初二句是了達方便.依法性而現故。後二句說即是道.說不思議解脫令眾同歸
「經」如來處事無所依.譬如光影現眾國.法性究竟無生起.此勝見王所入門。
《二》初二句明光影普現.無依故如影。第三句成上二義.以無生故如影無依.略不明隨天所樂。
「經」無量劫海修方便 .普淨十方諸國土.法界如如常不動.寂靜德天之所悟。
《三》初句標方便.無量劫修,兼顯大義。次二句正明方便,嚴佛境界。
「經」眾生愚癡所覆障.盲闇恆居生死中.如來示以清淨道.此須彌音之解脫。
《四》初二句即眾生永流轉.謂無明所盲覆本淨心,造業受身.故恒居生死。次句即隨而示之。
「經」諸佛所行無上道.一切眾生莫能測.示以種種方便門.淨眼諦觀能悉了。
《五》總相頌佛調生行︰初句高.次句深.後句廣。
「經」如來恆以總持門.譬如剎海微塵數.示教眾生遍一切.普照天王此能入。
《六》初二句即普門陀羅尼.次一句即所流出。【示教】者,示其善惡教,教使修行.稱性無偏,故遍而無盡。
「經」如來出世甚難值.無量劫海時一遇.能令眾生生信解.此自在天之所得。
《七》初二句值佛.次句生信藏。不信則佛難值.正信唯佛能生.既值佛生信,反覆相成.今之一遇,何得不信。
「經」佛說法性皆無性 .甚深廣大不思議 .普使眾生生淨信 .光燄天王能善了。
《八》初二句即所聞之法.以無性為法之真性。次句即令眾生信喜出離.淨則出、不信濁,成無漏故。
「經」三世如來功德滿.化眾生界不思議.於彼思惟生慶悅.如是樂法能開演。
《九》初句能調伏人.前因此果耳.【化眾生界】,即調伏行.無邊無盡為不思議.思惟悅生是名為入。
「經」眾生沒在煩惱海 .愚癡見濁甚可怖 .大師哀愍令永離.此化幢王所觀境。
《十》初二句即眾生無量煩惱︰謂利鈍二使、愛見羅剎,皆甚可怖也。次一句以悲愍之.以智令離。
【愛見羅剎甚可怖畏】者,即涅槃第十一,羅剎乞浮囊喻.因貪等造惡即愛羅剎.若撥無因果成破戒事,即見羅剎乞浮囊也.己如前引。
「經」如來恆放大光明 .一一光中無量佛 .各各現化眾生事.此妙音天所入門。
《十一》此頌既闕長行,對名略顯。初二句星宿莊嚴義也.謂佛光流於法界,燦若星羅。次句即妙音莊嚴.化眾生事,不出三輪。上云妙音,舉一立稱耳。若長行立名,應云得放光現佛三輪攝化解脫門。
「經」復次可愛樂光明天王得恆受寂靜樂,而能降現消滅世間苦解脫門。
《一》此有二義︰一、內證真樂︰經論共說樂有五種.謂一、因.二、果.三、苦對除.四、斷受.五、無惱害。無惱害樂更有四種︰謂出家遠離樂、禪定適悅樂、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今當第四。若通取,受字兼禪定,菩提則含因果。言【恆受】者,以無所受,受諸受故.若待境界即非恆也。二【而能降】下,外建大義.降神現相.除苦因果.此於涅槃體用障得解脫也。
【經論共說樂有五種等】者︰論即瑜伽等.經即善戒經第二自利利他品,釋真實義中快樂義.經云「云何名快樂.快樂義者,有五種.何等為五︰一者因樂.二者受樂.三者斷受樂.四者遠離樂.五者菩提樂。
云何因樂︰因內外觸,因觸因緣,故有受樂.是名因樂.因行善法得他世樂.是名因樂。
云何受樂︰從因因緣,身得增長,心得安隱.是名受樂。受樂者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無漏有二︰一者學地.二者無學。有漏有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有內外入故有六觸.六觸有二︰一者身樂.二者心樂。五識共行名為身樂.意識共行名為心樂。
云何遠離樂︰永斷煩惱,身心無患,名遠離樂。受常樂故名菩提樂。或有說言,無想定者名為斷樂。是義不然.何以故.不斷受樂故。遠離樂者有四種︰一者出家樂.二者寂靜樂.三者斷樂.四者菩提樂。世間之人多有憂苦.永斷是苦名出家樂.斷欲界貪名寂靜樂.永斷煩惱名為斷樂.受常樂故名菩提樂。菩薩常能施眾生樂名菩提樂.菩薩摩訶薩自受常樂轉施眾生名菩提樂。
何故名為因樂.是樂因故名為因樂.不名受樂。受樂者,不名因樂.名為性樂。斷樂者,不名因樂.不名受樂.以斷多樂故名為斷樂。遠離樂者不名因樂.不名受樂.不名斷樂。以觀生死眾過患故,名智慧樂。菩提樂者,不名因樂.不名受樂.不名斷樂.不名遠離樂。無邊常故名菩提樂.名無勝樂.名無邊樂.名無上.亦名常樂.名寂靜樂。菩薩摩訶薩能以如是五種之樂施於眾生.是名因樂義」。
今疏望彼經,數名不同.若欲會者,果及苦對除.即是受樂開出。無惱害者,即遠離樂,及菩提樂。經中遠離有四.今云出家遠離樂含其二種.出家即第一遠離,兼得第三斷樂.復開菩提,為菩提涅槃二樂。若瑜伽九十六說樂有二種︰一者欲樂.二者遠離。遠離復有三種︰一劣,謂無所有已下.二中,謂第一有.三勝,謂滅受定。然世尊依第一義說有三種最寂靜樂︰謂等解脫故.總攝為三︰一、應遠離.二、應修習.即前三上中下遠離.名有上遠離。三、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即前貪等解。
「經」清淨妙光天王得大悲心相應海一切眾生喜樂藏解脫門。
《二》謂無緣大悲與性海相應,拔世憂患,故出生喜樂。無盡名藏.此於惱害心得解脫。
「經」自在音天王得一念中普現無邊劫一切眾生福德力解脫門。
《三》【一念等】者,修福德因感依正果福之力也.雖多人多劫所感,念劫融之頓現.此於時劫得解脫也。
「經」最勝念智天王得普使成住壞一切世間皆悉如虛空清淨解脫門。
《四》謂以佛力不動成住壞三,皆如空劫,常清淨也.此於遷變得解脫也。
「經」可愛樂清淨妙音天王得愛樂信受一切聖人法解脫門。
《五》【愛樂等】者︰謂信樂佛菩薩法.敬奉修行.則二障得解脫也。
「經」善思惟音天王得能經劫住演說一切地義及方便解脫門。
《六》地謂地智.義謂證淨.即離念超心地也。【方便】者,教導及入地之由,入住出等也。以無盡辯演無盡法,故能經劫。
「經」演莊嚴音天王得一切菩薩從兜率天宮沒下生時大供養方便解脫門。
《七》【一切等】者,通有二義︰一、現多身、興多供、供多佛,皆稱真故.名大方便.即長行意。二、一念八相遍法界故.名大方便.即偈中意。於上自在名為解脫。
「經」甚深光音天王得觀察無盡神通智慧海解脫門。
《八》於定慧障得解脫。
「經」廣大名稱天王得一切佛功德海滿足出現世間方便解脫門。
《九》果滿應機.是於現身化生無堪任性得解脫。
「經」最勝淨光天王得如來往昔誓願力發生深信愛樂藏解脫門。
《十》見佛大願雲愛樂隨學.此於自輕障得解脫。
「經」爾時可愛樂光明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天眾,而說頌言:
頌中十偈,次第依前。
「經」我念如來昔所行 .承事供養無邊佛.如本信心清淨業.以佛威神今悉見。
《一》前三句明寂靜樂.通舉因樂,以顯果樂。後句降現之用。
「經」佛身無相離眾垢 .恆住慈悲哀愍地 .世間憂患悉使除.此是妙光之解脫。
《二》初句即所相應海.次句即能應大悲.大悲荷物故名為地。次句即生喜藏.憂除故喜.患除故樂。
「經」佛法廣大無涯際 .一切剎海於中現 .如其成壞各不同.自在音天解脫力。
《三》初句能現.次二所現。
「經」佛神通力無與等.普現十方廣大剎 .悉令嚴淨常現前 .勝念解脫之方便。
《四》初二句即普使成住等.次一句頌如虛空清淨.以三災彌綸,而淨土不毀故,然三四二偈似如前卻.且順文釋耳。
「經」如諸剎海微塵數.所有如來咸敬奉 .聞法離染不唐捐.此妙音天法門用。
《五》初二句咸敬奉是愛樂.餘是聖人。次一句即上法及信受也。
「經」佛於無量大劫海.說地方便無倫匹.所說無邊無有窮.善思音天知此義。
《六》初句經劫住.次二句即地義方便.【無邊】,是一切也。
「經」如來神變無量門.一念現於一切處.降神成道大方便 .此莊嚴音之解脫。
《七》通頌八相普周.略無供養。
「經」威力所持能演說 .及現諸佛神通事.隨其根欲悉令盡 .此光音天解脫門。
《八》初句是前智慧.次句神通.次句無盡及海.以隨根令淨是深廣故。
「經」如來智慧無邊際 .世中無等無所著 .慈心應物普現前.廣大名天悟斯道。
《九》初二句即德海滿足.次句出現世間。
「經」佛昔修習菩提行 .供養十方一切佛.一一佛所發誓心 .最勝光聞大歡喜。
《十》三句通明前昔誓願力.第四句結中便顯深信愛樂藏.以文云大歡喜故。
「經」復次尸棄天王得普住十方道場中說法而所行清淨無染著解脫門。
《一》【普住等】者︰大用應機故普遍說法.用而常寂故行淨無染.得心無行故行淨.了境無相故無染。
「經」慧光梵王得使一切眾生入禪三昧住解脫門。
《二》佛為定境.住定則所見深故。
「經」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議法解脫門。
《三》【普入等】者︰法海難量名不思議.一言演盡名為普入。
「經」普雲音梵王得入諸佛一切音聲海解脫門。
「經」觀世言音自在梵王得能憶念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方便解脫門。
「經」寂靜光明眼梵王得現一切世間業報相各差別解脫門。
《六》眾生報異隨業有差.佛示現受令生正信。
「經」普光明梵王得隨一切眾生品類差別皆現前調伏解脫門。
《七》於法自在方能隨類調生。
「經」變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淨相寂滅行境界解脫門。
《八》佛身無相,等法性之清淨,現而同化,為寂滅之行矣。
「經」光耀眼梵王得於一切有無所著、無邊際、無依止,常勤出現解脫門。
《九》不著諸有故能常現.三業無邊更無可依。
「經」悅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觀察無盡法解脫門。
《十》觀性無相猶如虛空,何有可盡.察用隨宜如擊水文,隨擊隨生,復何可盡。
「經」爾時尸棄大梵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而說頌言:
偈中︰先上首觀眾.開成四天.合則梵身即眾.亦有經云︰梵眾梵身梵輔梵眷屬.身即是眾.輔即眷屬。
「經」佛身清淨常寂滅 .光明照耀遍世間 .無相無行無影像 .譬如空雲如是見。
《一》初句法身普遍道場.次句智光說法.次句行淨無染.境相智行既亡.則大用影像亦寂。後句通以喻顯.雲不離空、空不礙雲,以況寂用。
「經」佛身如是定境界.一切眾生莫能測.示彼難思方便門 .此慧光王之所悟
《二》初二句入禪之境︰如來法身即是心性.若能觀之,為上定故。次句示入.方便雖多,同入一寂。
「經」佛剎微塵法門海 .一言演說盡無餘 .如是劫海演不窮 .善思慧光之解脫
《三》初句即不思議法.次二句明普入義,以一言說盡故.一言說盡之辯,劫海亦不能窮.顯法無盡也。約能包則一言說盡.約能久則劫海莫窮。然一言但說剎塵,未是無盡.設欲一言盡者,則二三兩句相違.一言說盡,劫海更何所演而得無窮.更有所演,前則不盡.又不可重說。若欲通者,總望則可說盡.隱映重重則不可盡.如擊水文小擊大擊遍擊,各隨文生.盡未來際、擊盡未來文生.為難思法也。
【以一言說盡故】者︰釋此一偈,疏文有二︰一、正釋.二、解妨。
一、正釋中自有二意︰一、佛法對說︰前句一言說盡顯佛勝德.後句劫說不窮,明法無盡。【約能包】下,總就佛說.是歎佛故︰前二句能包.後一句能久。
二【然一言但說剎塵】下,通妨︰謂有問云︰前言說盡,後云不窮,豈不相違。答︰有二意︰一、順文通.二、約理通。今初經云「佛剎微塵法門海.一言演說盡無餘」.剎塵法外更有無盡之法.何妨劫海演說不窮.故反成之。【設欲一言盡者,則二三兩句相違】︰初明前違於後.後【更有所演】下,後違於前。從【若欲通者】下,約理會通.則前二句,直是說盡一切諸法.後之一句,不妨無窮。若一言不盡者,佛非不思議故.故總說則盡成於前句.隱映無盡成於後句.兼以喻顯.皆遺忘集意。
「經」諸佛圓音等世間 .眾生隨類各得解 .而於音聲不分別 .普音梵天如是悟。
《四》圓音之義文略有三義︰一、廣無邊.二、別詮表.三、無分別.如次三句.餘如出現品辨。
「經」三世所有諸如來 .趣入菩提方便行.一切皆於佛身現 .自在音天之解脫。
《五》初二句即教化眾生方便行.三世諸佛皆以利他為向菩提自清淨業故。次句前就梵王,故云憶念.今據如來故身現耳.一毛尚現,何況全身。
「經」一切眾生業差別 .隨其因感種種殊 .世間如是佛皆現 .寂靜光天能悟入。
《六》初句業相差別.次句報相差別.次句現同世間。
「經」無量法門皆自在 .調伏眾生遍十方 .亦不於中起分別 .此是普光之境界。
《七》前二句即隨類調生.調法自在故能隨類廣遍。次句顯明前義.無思成事故。
「經」佛身如空不可盡 .無相無礙遍十方.所有應現皆如化.變化音王悟斯道。
《八》初二句明佛體性.即前清淨寂滅.【不可盡】下,顯四義如空。次句佛用應現為行.既皆如化不失寂滅。
「經」如來身相無有邊 .智慧音聲亦如是.處世現形無所著 .光耀天王入此門。
《九》初二句所現無有邊.次句勤現無依著。
「經」法王安處妙法宮.法身光明無不照 .法性無比無諸相 .此海音王之解脫。
《十》初二句常思大用無盡.謂安住大悲宮,能現大事故。次句常觀法體無盡。
「經」復次自在天王得現前成熟無量眾生自在藏解脫門。
(二)欲界諸天︰文有七段︰他化天王.化樂天.知足天.時分天.三十三天眾.日天.月天︰
<一>他化天王.
長行十法中︰
《一》謂現眾生前自在調伏.使其成熟.化法無盡,故名為藏。
「經」善目主天王得觀察一切眾生樂令入聖境界樂解脫門。
《二》觀世樂相皆苦故應捨.觀世樂性即入聖樂。
「經」妙寶幢冠天王得隨諸眾生種種欲解令起行解脫門。
《三》隨樂斷疑,令起正行。
「經」勇猛慧天王得普攝為一切眾生所說義解脫門。
《四》一言普攝諸義.遍於時處為物而說。
「經」妙音句天王得憶念如來廣大慈增進自所行解脫門。
《五》倣佛修慈。
「經」妙光幢天王得示現大悲門摧滅一切憍慢幢解脫門。
「經」寂靜境天王得調伏一切世間瞋害心解脫門。
《七》以智慧光照諸世間,令離三毒之闇.則無惡趣之果.瞋癡障重,故與偈互陳。
「經」妙輪莊嚴幢天王得十方無邊佛隨憶念悉來赴解脫門。
《八》【十方等】者︰為念佛三昧純熟故.隨念何佛即能得見.如休捨解脫等。
「經」華光慧天王得隨眾生心念普現成正覺解脫門。
《九》應念現成。
「經」因陀羅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世間大威力自在法解脫門。
「經」爾時自在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自在天眾.而說頌言:
佛身週遍等法界 .普應眾生悉現前.種種教門常化誘 .於法自在能開悟。
《一》初句體遍.次句用周.故能現前。次句教藏能成.後句所成自在.開於法藏.悟深法門.即成熟也。
「經」世間所有種種樂.聖寂滅樂為最勝 .住於廣大法性中.妙眼天王觀見此 。
如來出現遍十方.普應群心而說法 .一切疑念皆除斷 .此妙幢冠解脫門
。
諸佛遍世演妙音 .無量劫中所說法.能以一言咸說盡 .勇猛慧天之解脫 。
《二》初二句二樂.次句令入。
《三、四》可知。
「經」世間所有廣大慈 .不及如來一毫分.佛慈如空不可盡 .此妙音天之所得。
一切眾生慢高山 .十力摧殄悉無餘 .此是如來大悲力.妙光幢王所行道。
慧光清淨滿世間 .若有見者除癡闇 .令其遠離諸惡道 .寂靜天王悟斯法 。
毛孔光明能演說 .等眾生數諸佛名.隨其所樂悉得聞 .此妙輪幢之解脫 。
《五》三句共顯如來大慈︰初二句舉劣顯勝.次句以喻正顯。謂世慈有相、若須彌之高、大海之廣,終可傾盡。佛慈稱性,若芥子之空,投刃之地即不可盡.又如空有普覆、常攝、廣容、無礙、難壞、無盡.略舉一無盡耳。
《六、七、八》文亦可知。
【芥子之空投刃之地】者︰芥子之空,即十定品四十一經云「佛子.譬如虛空.於蟲所食芥子孔中亦不減小.於無數世界中亦不增廣.其諸佛身亦復如是.見大之時亦無所增.見小之時亦無所減」。今但取能喻。「投刃之地」者,即莊子中,庖丁為
「經」如來自在不可量 .法界虛空悉充滿 .一切眾會皆明覩 .此解脫門華慧入。
《九》初二句明佛體普遍,無成不成.次句隨眾生心現成正覺。
「經」無量無邊大劫海.普現十方而說法.未曾見佛有去來.此妙天光之所悟。
《十》普現十方即普入一切世間.餘皆威力自在。
【餘皆威力自在】者︰大集經云「孩子以啼為力.女人以瞋為力.外道以見為力.波旬以生死為力.菩薩以慈悲為力.佛以智慧為力」.故以說法皆為威力。
「經」復次善化天王得開示一切業變化力解脫門。
《一》為物開示諸業如化.化雖體虛而有作用為力.業亦從緣無性而報不亡。
「經」寂靜音光明天王得捨離一切攀緣解脫門。
《二》攀取緣慮是惑病之本.若心境無得則捨攀緣。
【攀取緣慮是惑病之本】者︰即淨名問疾品意.經云「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故」。今疏云︰心境無得則捨攀緣。
「經」變化力光明天王得普滅一切眾生癡闇心令智慧圓滿解脫門。
「經」莊嚴主天王得示現無邊悅意聲解脫門。
《四》梵聲微妙故云悅意.應遍十方故云無邊。
「經」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無盡福德相解脫門。
《五》此有三義︰一、福德之相︰有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故無有盡.二、謂清淨慈門等,無限因所生故.一一因果皆稱真故.一一即無有盡皆同虛空。三、大慈悲行是福德相.使盲聾視聽等,皆慈善根力故.涅槃經中.有聞讚佛為大福德。怒云︰生經七日母便命終.豈謂大福德相.讚者云︰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之不瞋.罵之不報.是故我言大福德相。怒者聞而心伏.故慈為無盡福相.然與前義相成。
【涅槃經中有聞讚佛等】者︰即三十八經.南經三十五.諸婆羅門欲與佛捔力.爾時復有一婆羅門,作如是言「諸仁者.瞿曇沙門成就具足無量功德.是故汝等不應與諍。大眾答言︰癡人,云何說言,沙門瞿曇具大功德.其生七日母便命終.是何得名福德相耶。婆羅門言︰罵時不瞋.打時不報.當知即是大福德相.其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神通.是故當知是福德相.心無憍慢,先意問訊.言語柔軟,初無麁獷.年志俱盛,心不卒暴.王國多財,無所愛戀.捨之出家如棄涕唾.是故我說沙門瞿曇.成就具足無量功德。大眾答言。善哉仁者.瞿曇沙門實如所說.成就無量神通變化.我不與彼捔試是事」。釋曰︰文甚昭著.今但義引.略不引相好者,前已有故.非功德類。言「然與前義相成」者︰第二義慈為相因.此義慈即是相果.果由因致.復能顯因.故云相成。
「經」最上雲音天王得普知過去一切劫成壞次第解脫門。
「經」勝光天王得開悟一切眾生智解脫門。
《七》此門闕偈.上下文中屢有開悟.即同法華開示悟入.以開攝示、以悟攝入.謂開示約能化、悟入約所化。彼論云︰開者無上義.謂除一切智智,更無餘事.即雙開菩提涅槃.謂以知見之性為涅槃、知見之相為菩提.眾生本有,障翳不現.佛為開除,則本智顯故。示者同義.三乘同法身故.悟者不知義.不知唯一實事.故今令知.成報身菩提故。入者令證不退轉地故即是因義.為證初地已上,為菩提涅槃因故.廣如彼釋。
【以開攝示等】者,此有二釋︰前即嘉祥意.四句雖殊不出能所.開示約能化.悟入約所化,全彼疏文。彼更釋云.能化有大開之與曲示.所化有始悟之與終入.意云︰但說有性名為大開.言此是凡夫性、此是聖人性,因果理行即名曲示.豁然了知即為始悟.修行契證,目為終入,則始淺終深。下引論意,則初深終淺.以入約因故。【彼論云】下,即第二釋.彼論先釋如來知見云「佛知見者,如來能證如實知彼義故」.疏意云︰如實即法性所證也.知彼義即能證大智也.能所知見皆名知見.正同今經開示正覺境界。正覺即能證.境界即所證。今疏但出開等四句︰開者無上義,此即標名也。【謂除一切智智,更無餘事】者,釋所開即一切智智.一切智是根本智.重言智者是後得智.根本名知、後得名見.除此二事更無有餘.能勝過此故名無上。【即雙開菩提涅槃】者,釋所開一切智智也。【謂以知見之性】下,釋雙開義。【眾生本有】下,疏釋開義.大乘法師釋開云︰開者,出生顯證之義.謂出生菩提顯證涅槃故.即法相宗意。故下釋悟云︰令悟知見相本有種子.以成報身。今疏意不然.知見性相並皆本有.本有大智光明遍照法界義故.涅槃云「佛性名第一義空.知見性也.第一義空名為智慧.知見相也」.在因為性相.在果為菩提涅槃.故云【眾生本有障翳不現耳】。智障菩提、惑障涅槃.二障俱無,菩提涅槃一時俱顯.故云佛為開除,則本智顯現。
【示者同義】,別示知見之性以成涅槃.【悟者不知義】,別示知見之相以成菩提。言【不知唯一實事】者,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一實事即是知見。
上三皆果.斷德智德,以總別故,而成三句︰入即因義,未知何可能證,故示與無量智業。無量智者,即果中一切智智體用。而言業者,是彼因也.所以要舉初地已上為因者,登地證如為涅槃因.能證地智為菩提因.故十地論釋經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云「即因善決定,究竟如虛空,即菩提因」.如依空生色,色不盡故.盡未來際為涅槃因.常果無窮故.二果即智性相也。又開者即般若.故論云除一切智智,更無餘事。示即法身.悟即解脫.三德涅槃即是三句.入是三德之因。
上有三意︰一、約佛性釋.二、約菩提涅槃釋.三、約三德涅槃釋.會之並同佛性有果.有果果即菩提涅槃故.三德涅槃攝菩提故.亦佛性故.餘如前後釋.禪宗之解如問明品。
「經」妙髻天王得舒光疾滿十方虛空界解脫門。
《八》稱性之光有何難遍。
「經」喜慧天王得一切所作無能壞精進力解脫門。
「經」華光髻天王得知一切眾生業所受報解脫門。
「經」普見十方天王得示現不思議眾生形類差別解脫門。
《十一》無邊品類,一毛頓現.更無來去,尤顯難思。
「經」爾時善化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善化天眾.而說頌言:
世間業性不思議 .佛為群迷悉開示 .巧說因緣真實理 .一切眾生差別業。
《一》初句總.次句開示.後二句顯如化力。差別業者,果不亡故。
「經」種種觀佛無所有.十方求覓不可得.法身示現無真實 .此法寂音之所見。
佛於劫海修諸行.為滅世間癡闇惑 .是故清淨最照明 .此是力光心所悟。
世間所有妙音聲 .無有能比如來音 .佛以一音遍十方 .入此解脫莊嚴主。
《二》初句所攀緣.後二無得。然緣境有二︰一真.二妄。真佛有緣亦成妄惑.況於妄耶。種種觀者,五求不得故︰謂佛有耶,常見為惑.謂佛無耶,邪見深厚.四句百非,所不能加.故無所有.非唯一佛十方亦然.應化示現非真實故.求實無得即見真身.真即無緣.佛尚應捨,何況餘境。
《三、四》可知。
【五求不得等】者,即中論觀如來品偈云「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即五求也。由諸外道妄計有我.我為如來.計有五故。五者︰一、謂即陰是如來.二、謂離陰有如來.三、謂如來中有陰.四、謂陰中有如來.五、謂陰能有如來。今並非之。
二、若謂離陰有如來者,以何相知.又如來墮常過,離陰生滅故.故云不離。
五、若如來能有五陰,陰屬如來者,則如人有子.亦有別異過.異則如來墮常等故。然後四句皆成異過。初即是一.總合但是一異過耳。故觀法品破我.但云「若我是五陰.我即為生滅.若我異五陰.即非五陰相」。今細推尋,故有五求皆不可得。上之五求但能破有.今四句並非.故言謂佛有耶常見為惑.謂佛無耶邪見深厚。此且雙破有無.而有過則微,無過則重,故云深厚。彼論偈云「邪見深厚者.則說無如來.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者」.亦遣有無。然則四句百非所不能加.故無所有者,結歸經文。準中論中,略說三種四句皆不能加︰初偈云「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此一四句.共即俱句.不共則雙遮。若別說者︰一、空.二、非空.三、亦空亦非空.四、非空非非空.此皆雙遮辨中。以第二四句云︰寂滅相中,無常無常等四。第三四句云︰寂滅相中,無邊無邊等四。今並拂之。非唯此四.泛爾隨相皆悉非之。然百非有二義︰一、約十惡說,如下當明.二、約通相說︰謂離一切分別之相耳.故論結云︰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謂起心動念並為戲論.非觀如來.應如淨名觀阿閦品。故疏結云。真則無緣.佛尚應捨,何況餘境.即借用金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經」世間所有眾福力 .不與如來一相等.如來福德同虛空 .此念光天所觀見。
《五》初二句福德相.次句無盡相。相好者,經云「盡人中福不及一天.乃至盡世間福不及如來一相等」。
【相好者,經云盡人中福等】者,等取善生經云「一切世間福,不及如來一毛功德.一切毛功德,不及一好.一切好功德,不及一相」.故名福相。云【不及如來一相等】,等取瑜伽四十九亦如是說。
「經」三世所有無量劫 .如其成敗種種相 .佛一毛孔皆能現.最上雲音所了知
《六》約天之智普知.約佛一毛能現。
「經」十方虛空可知量.佛毛孔量不可得 .如是無礙不思議.妙髻天王已能悟。
《七》初二句明毛孔過空︰謂靈智證理非如虛空.真理超事故亦非比.無限理智不可分析.隨其少分即融攝重重.故一毛之量便越虛空。次句別示越相︰謂毛孔不大而無涯,即廣陜無礙,故杜絕思議之境。前即一光外展,今即一毛內廣,文綺互耳.一毛本自遍空,十方豈得難滿。
【毛孔過空】,疏有三段說二種過︰一、如來靈智能證真理.虛空不能證。二、如來稱真理空,超過事空.事空即斷滅空故。三【無限理智】下,雙結上二,皆不可分︰理無分限.智契於理亦無分限.智結靈智,理結真理.既不可分.一毛稱真則重重融攝。此處之空,豈不能攝於餘處之空。
「經」佛於曩世無量劫.具修廣大波羅密.勤行精進無厭怠.喜慧能知此法門。
《八》初句長時修.次句無餘修.次句無間修.具此三修,故進力難壞。而言【廣大波羅蜜】者,至第五經釋。
「經」業性因緣不可思.佛為世間皆演說.法性本淨無諸垢 .此是華光之入處。
《九》初句總顯業之性相,即緣生果報之不亡,便是無性之非有.故不可有無思也。次句佛如是說,天如是知。次句以法性示業性。
「經」汝應觀佛一毛孔 .一切眾生悉在中.彼亦不來亦不去.此普見王之所了。
《十》初二句小一現大多,為一難思.次句現時不來,不現不去,又難思也。
「經」復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興世圓滿教輪解脫門。
喜樂海髻天王得盡虛空界清淨光明身解脫門。
最勝功德幢天王得消滅世間苦淨願海解脫門。
寂靜光天王得普現身說法解脫門。
善目天王得普淨一切眾生界解脫門。
寶峰月天王得普化世間常現前無盡藏解脫門。
勇健力天王得開示一切佛正覺境界解脫門。
金剛妙光天王得堅固一切眾生菩提心,令不可壞解脫門。
星宿幢天王得一切佛出興咸親近觀察,調伏眾生方便解脫門。
妙莊嚴天王得一念悉知眾生心隨機應現解脫門。
《一》第一天得總相法門.諸佛將興皆生此天.下生之時普應法界,頓闡華嚴為圓滿法。
《二》【盡虛空等】者︰光明色身皆遍空界.了不可取故云清淨。
《三》以淨願力滅惑業苦。
《四、五》可知。
《六》【普化等】者︰普即無偏.常即無間.示其真樂.即如來藏。
《七》自覺智境,佛已入之.故示物同悟。
《八》以淨福堅菩提心。
《九》謂仰觀下化。
《十》即照現迅疾也。
「經」爾時知足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知足天眾而說頌言:
如來廣大遍法界.於諸眾生悉平等 .普應群情闡妙門 .令入難思清淨法。
佛身普現於十方 .無著無礙不可取.種種色像世咸見 .此喜髻天之所入。
偈中︰初偈前半即出世義︰上句體智俱遍.下句悲用皆普。後半即圓滿教輪︰前句即實之權為妙門.後句會權入實為圓滿。
《二》可知。
「經」如來往昔修諸行.清淨大願深如海 .一切佛法皆令滿.勝德能知此方便。
《三》初二句以行淨願.次句雜染本空,故前令滅.佛法本具,故今令滿.妄盡真顯,二言相成。
「經」如來法身不思議.如影分形等法界 .處處闡明一切法.寂靜光天解脫門。
《四》初二句依體普現.若月入百川.尋影之月,月體不分.即體之用,用彌法界。體用交徹,故不思議。次句稱根說法。
【尋影之月月體不分】者︰此中法喻影略.若具更云.以月隨影萬流異見.尋用之體,體本寂然.為寂靜光也。
「經」眾生業惑所纏覆 .憍慢放逸心馳蕩 .如來為說寂靜法.善目照知心喜慶。
一切世間真導師 .為救為歸而出現 .普示眾生安樂處 .峰月於此能深入。
諸佛境界不思議.一切法界皆周遍 .入於諸法到彼岸 .勇慧見此生歡喜。
若有眾生堪受化 .聞佛功德趣菩提.令住福海常清淨 .妙光於此能觀察。
《五》前半即所淨之眾生.具三雜染故.於中上句標.下句略示惑相.慢是根本.憍逸隨惑。憍謂染自盛事.慢謂恃己陵他.放逸即是縱蕩。憍謂染法所依.慢能長淪生死.放逸眾惑之本.故偏舉此三。蕩者動也︰謂境風鼓擊,飄蕩馳散。次句能淨法門.謂不取於相,當體寂故。
《六、七、八》文並可知。
【慢是根本等】者︰六根本中之一也。【憍逸隨惑】者,二十隨煩惱中之二也。憍是小隨.放逸是大隨.並如初發心品.今略釋之.以經有意故。從【慢謂】下,釋三惑相.以順經文故.唯識云「慢謂恃己夌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謂若有慢.於彼有德,心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故疏云.慢能長淪生死。論云︰云何為憍.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憍,染依為業.故疏云.憍為染法所依。論云.云何放逸︰謂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故疏云.放逸即是縱蕩。餘可思準。
「經」十方剎海微塵數.一切佛所皆往集 .恭敬供養聽聞法.此莊嚴幢之所見。
《九》通顯︰上既親近,必當敬養聞法.以聞調他,為其供養。列名中云星宿幢,今故莊嚴,與長行互出。
「經」眾生心海不思議.無住無動無依處 .佛於一念皆明見.妙莊嚴天斯善了。
《十》前半所知眾生心︰上句標深廣.下句顯相。念慮不住多於草故廣也.深者有三義︰一、恆轉如流故不住.二、本體寂然故不動.三、從緣妄起無別所依。次句即一念悉知。
「經」復次時分天王得發起一切眾生善根,令永離憂惱解脫門。
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境界解脫門。
無盡慧功德幢天王得滅除一切患大悲輪解脫門。
善化端嚴天王得了知三世一切眾生心解脫門。
總持大光明天王得陀羅尼門光明,憶持一切法無忘失解脫門。
不思議慧天王得善入一切業自性不思議方便解脫門。
輪濟天王得轉法輪成就眾生方便解脫門。
光燄天王得廣大眼普觀眾生而往調伏解脫門。
光照天王得超出一切業障不隨魔所作解脫門。
普觀察大名稱天王得善誘誨一切諸天眾,令受行心清淨解脫門。
<四>時分天十法。
《五》【陀羅尼等】者︰總持入理故名為門.以慧為體故云光明.若取助伴則兼念定.念即明記故能憶持.定乃心一常無忘失.四無礙等,一切諸法,皆是所持。
《十》等雨法雨.誘令進善使彼受行.誨令斷惡得心清淨。此就於天.偈通一切。
「經」爾時時分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時分天眾而說頌言:
佛於無量久遠劫.已竭世間憂惱海.廣闢離塵清淨道.永耀眾生智慧燈
如來法身甚廣大.十方邊際不可得.一切方便無限量.妙光明天智能入
生老病死憂悲苦 .逼迫世間無暫歇.大師哀愍誓悉除.無盡慧光能覺了
佛如幻智無所礙 .於三世法悉明達 .普入眾生心行中.此善化天之境界
總持邊際不可得 .辯才大海亦無盡.能轉清淨妙法輪.此是大光之解脫
業性廣大無窮盡 .智慧覺了善開示.一切方便不思議.如是慧天之所入
轉不思議妙法輪.顯示修習菩提道.永滅一切眾生苦.此是輪臍方便地
如來真身本無二 .應物隨行滿世間.眾生各見在其前.此是燄天之境界
若有眾生一見佛 .必使淨除諸業障 .離諸魔業永無餘 .光照天王所行道
一切眾會廣如海 .佛在其中最威耀.普雨法雨潤眾生.此解脫門名稱入
初偈通顯︰前半彰己已離.後半開發能離善根。
《二、三、四、五》文並可知。
《六》初句即業性.言【廣大】者,一念造一切故.【無窮盡】者,未得對治無能止故.有多門故。次句善入.智了,自入.開示,令他入。次句入門多種。
《七、八》亦可知。
《九》初句見佛為緣.次二見佛二益︰一、正智生.必內超業障。二、佛為真導,豈外逐魔緣.既不隨魔,安造魔業.十魔並離故致諸言。
《十》亦可知。
【十魔並離】者,即五十八經「一、蘊魔.二、煩惱魔.三、業魔.四、心魔.五、死魔.六、天魔.七、善根魔.八、三昧魔.九、善知識魔.十菩提法智魔」.下廣有釋。
「經」復次釋迦因陀羅天王得憶念三世佛出興乃至剎成壞皆明見大歡喜解脫門。
《一》承力故憶念.念過去佛者,曾入此天故。三世有二︰一、亦念未來.二、過去自互相望,亦有三世。生大喜者境殊勝故.慶自福故。
「經」普稱滿音天王得能令佛色身最清淨廣大,世無能比解脫門。
《二》【能令等】者︰然佛身無染淨大小,亦無勝劣.猶若虛空.雲屯即闇.日朗即明.色昏即劣.物隔言小。今妄雲盡而智光照故清淨.性空現故廣大.妙色顯故無比.皆解脫力,故曰能令。
「經」慈目寶髻天王得慈雲普覆解脫門。
「經」寶光幢名稱天王得恆見佛於一切世主前現種種形相威德身解脫門。
《四》【恆見等】者︰人天世主多恃威德.故佛現超之.令其敬喜。
「經」發生喜樂髻天王得知一切眾生城邑宮殿從何福業生解脫門。
《五》知其因果差別.使物勤修因果.並得名福。
「經」端正念天王得開示諸佛成熟眾生事解脫門。
《六》【開示等】者︰示佛調生.令菩薩倣習。
「經」高勝音天王得知一切世間成壞劫轉變相解脫門。
《七》初成後壞、住時轉變,乃至毛孔細剎皆悉知之。言【轉變】者︰福人出世則琳琅現矣.薄福者出則荊棘生焉。
「經」成就念天王得憶念當來菩薩調伏眾生行解脫門。
《八》【憶念等】者︰佛毛現因調行.天憶則能思齊。
「經」淨華光天王得了知一切諸天快樂因解脫門。
「經」智日眼天王得開示一切諸天子受生善根俾無疑惑解脫門。
《十》【開示等】者︰受生善根即念佛力.開示令不迷惑,則去放逸而進修。
「經」自在光明天王得開悟一切諸天眾令永斷種種疑解脫門。
《十一》疑自疑他、疑理疑事,有多種種.如聞空疑斷.聞有疑常.聞雙是則疑其兩分.聞雙非疑無所據.又聞空疑有,聞有疑空等,互相疑也。今開之使悟。
【疑自疑他等】者,然疑略有二︰一、通相說︰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二者五蓋中疑,略有三種︰一、疑自.謂己不能入理.二、疑師.為彼不能善教。三、疑法.謂於所學為令出離,為不出離.如有病人疑自疑醫疑藥.病終不愈。今言【疑自疑他、疑理疑事】.即五蓋中之三種也.合其事理皆所疑法.通相說也。從【如聞空疑斷】者,略示疑理事之相,亦通一切疑也。此疏有二勢︰一、當句生疑.謂聞空疑斷等.不了真空將謂斷滅等。二【又聞空疑有】者,即空有互疑。而云等者,等取聞雙是,則疑雙非.聞雙非則疑兩是。今開之可思.更略示其義︰謂聞空莫疑斷.是即事之空,非斷滅故.聞有莫疑常.非定性有,從緣有故.聞雙是莫疑兩分.但雙照二諦無二體故.聞雙非莫疑無據.以但遮過令不著故.又聞空莫疑於有.是即有之空故.聞有莫疑於空.是即空之有故.聞雙是莫疑雙非.是即非有無為有無故.聞雙非莫疑雙是.是即有無方是非有無故。
「經」爾時釋迦因陀羅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三十三天眾.而說頌言:
我念三世一切佛.所有境界悉平等.如其國土壞與成.以佛威神皆得見。
《一》云【平等】者,化儀同故.又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如來有去來今。
【又但以世俗】下,即淨名第二.唯改菩提為如來耳。
「經」佛身廣大遍十方.妙色無比利群生.光明照耀靡不及.此道普稱能觀見。
《二》初句廣大.次句無比.次句清淨。然古德明通有六義︰一、廣︰謂總法界為身故.二、遍︰全遍一塵至十方故.三、妙︰色即無色、無色之色故.四、勝︰無有比故.五、益︰利物無涯故.六、用︰光破闇故。
「經」如來方便大慈海.往劫修行極清淨.化導眾生無有邊.寶髻天王斯悟了。
我念法王功德海.世中最上無與等.發生廣大歡喜心.此寶光天之解脫。
佛知眾生善業海.種種勝因生大福.皆令顯現無有餘.此喜髻天之所見。
諸佛出現於十方.普遍一切世間中.觀眾生心示調伏.正念天王悟斯道。
如來智身廣大眼.世界微塵無不見.如是普遍於十方.此勝音天之解脫。
一切佛子菩提行.如來悉現毛孔中.如其無量皆具足.此念天王所明見。
世間所有安樂事.一切皆由佛出生.如來功德勝無等.此解脫處華王入。
《三》前半即慈雲︰上句果大.下句因深。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又依方便立.俱稱深廣故致海言。次句即普覆也。
《四、五、六、七、八、九》文並可知。
「經」若念如來少功德.乃至一念心專仰.諸惡道怖悉永除.智眼於此能深晤。
《十》初二句即前善根.【少功德】者,以少況多彰因為勝。次句即人天受生.故離三惡怖。
「經」寂滅法中大神通.普應群心靡不周.所有疑惑皆令斷.此光明王之所得。
《十一》初句即能開之法.是寂滅智通。次二句由普應故,疑皆斷也。
「經」復次日天子得淨光普照十方眾生盡未來劫常為利益解脫門。
《一》名及法門皆是總也.謂佛身智光猶如彼日.無私而照是曰淨光.此光體也。次辨光用.略有四義︰一、約心︰高下齊明故名普照.二、約處︰則窮十方界.三、約時︰盡於未來.四、約功用︰常無間斷。如斯利益即大智之功。
「經」光燄眼天子得以一切隨類身開悟眾生令入智慧海解脫門。
《二》眾生本有佛智,如海潛流.今佛以隨彼彼類身,設種種方便.務在開悟,令其證入。
「經」須彌光歡喜幢天子得為一切眾生主令勤修無邊淨功德解脫門。
《三》眾生愛染漂泊無依.佛德無礙應為其主.隨修絕染名淨功德.一行契理即曰無邊.況其具修耶。
「經」淨寶月天子得修一切苦行深心歡喜解脫門。
「經」勇猛不退轉天子得無礙光普照.令一切眾生益其精爽解脫門。
《五》謂體離障惑用而遂通,故云無礙.若身若智俱得稱光.周而不偏故云普照.身心明利是益精爽.爽明也。大集經云「國王護法增長三種精氣︰一、地精氣.謂五穀豐熟.二、眾生精氣.謂形貌端嚴無諸疾疫.三、善法精氣︰謂修施戒信等」.今文正在第三,益其福智.義兼前二,法力遠資故。
「經」妙華纓光明天子得淨光普照眾生身令生歡喜信解海解脫門。
「經」最勝幢光明天子得光明普照一切世間令成辦種種妙功德解脫門。
《七》晝則勤心,修善業故。
「經」寶髻普光明天子,得大悲海,現無邊境界種種色相寶解脫門。
《八》【大悲海等】者︰謂無緣大悲坐於道樹.出多奇寶故。【色相寶】者︰應言寶色相.圓明可貴故.以寶為體.寶莊嚴故.具十蓮華藏數.故云種種。一一色相用周法界,名現無邊境.如是皆從大悲海流.悲海包納不揀賢愚故。
「經」光明眼天子得淨治一切眾生眼,令見法界藏解脫門。
《九》慧除癡翳法眼則淨.淨見法界,法界即藏.藏如前說。
「經」持德天子得發生清淨相續心令不失壞解脫門。
《十》【發生等】者︰謂於佛所發生清淨心,曾一供養.能令其福續至菩提故.如出現品食金剛喻.況相續耶。
「經」普運行光明天子得普運日宮殿照十方一切眾生令成就所作業解脫門。
「經」爾時日天子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日天子眾.而說頌言:
如來廣大智慧光.普照十方諸國土.一切眾生咸見佛.種種調伏多方便。
如來色相無有邊.隨其所樂悉現身.普為世間開智海.燄眼如是觀於佛。
佛身無等無有比.光明照耀遍十方.超過一切最無上.如是法門歡喜得。
《一》前半淨光普照.後半常為利益.滅惡生善,破愚為智等,為多方便。
《二、三》可知。
「經」為利世間修苦行.往來諸有無量劫 .光明遍淨如虛空 .寶月能知此方便。
佛演妙音無障礙 .普遍十方諸國土.以法滋味益群生.勇猛能知此方便。
放光明網不思議.普淨一切諸含識 .悉使發生深信解.此華纓天所入門。
《四》前半即一切苦行.此有四難︰一、背己利世難.二、行相唯苦難.三、處經諸有難.四、時劫無量難.於此具行故云一切。
次句明深心歡喜,亦有四義︰一、為物苦行,滿本願故.義在初句。二、智照苦性,本空寂故.即光明照空。三、遍淨無染,非雜毒故.即遍淨如空。四、自他有果,非無利故.即第三句全。
《五、六》可知.光網之義如賢首品。
「經」世間所有諸光明 .不及佛一毛孔光 .佛光如是不思議.此勝幢光之解脫。
一切諸佛法如是.悉坐菩提樹王下.令非道者住於道 .寶髻光明如是見。
眾生盲闇愚癡苦 .佛欲令其生淨眼 .是故為燃智慧燈.善目於此深觀察。
解脫方便自在尊 .若有曾見一供養 .悉使修行至於果.此是德天方便力。
《七》通明︰舉劣顯勝以辨難思.故能成辦諸妙功德。言世不及者,世雖多光益非究竟.佛光雖少必徹真源.不可盡故以一況諸。
《八、九、十》文亦可知。
「經」一法門中無量門.無量千劫如是說 .所演法門廣大義 .普運光天之所了。
《十一》初句即能照法門.猶一日宮千光並照.隨舉一法有無量門.然有二義︰一、約相類︰如一無常門.有生老病死、聚散合離、得失成壞、三災四相,外器內身,剎那一期,生滅轉變,染淨隱顯,皆無常門餘亦如是。二、就性融不可盡也。次二句普運照義︰一日周天則日日無盡.一門歷事則劫劫難窮.方便多門終歸一極.廣者無邊、大者無上。
「經」復次月天子得淨光普照法界攝化眾生解脫門。
<七>月天︰長行十法︰
《一》初名法門.亦總也︰謂光有身智二殊.法界亦事理兩別.事即機之身心及所依剎.身光照身令覺、照剎令淨.智光照心破癡、照理令顯.身智二光相即,則所照四法亦融,以之稱普.並除惑障,俱得淨名。
「經」華王髻光明天子得觀察一切眾生界令普入無邊法解脫門。
《二》【觀察等】者︰悲心普觀.授以多法.令入無邊法界。
「經」眾妙淨光天子得了知一切眾生心海種種攀緣轉解脫門。
《三》眾生藏識皆名心海.前七轉識名攀緣轉.轉謂轉生亦流轉也.緣境非一,立種種名.故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喻云「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絕期」.既知機殊,隨應授法。
【經云藏識海常住等】者,此疏義引.具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絕期.藏識海常住等」.同此義.至下問明品.當廣分別。
「經」安樂世間心天子得與一切眾生不可思議樂令踴躍大歡喜解脫門。
《四》【與一切眾生等】者︰謂示物聖樂令得初地.此樂本有,染而不染為不思議。
「經」樹王眼光明天子得如田家作業種芽莖等隨時守護令成就解脫門。
《五》謂以菩提心為家.二利為作業.並以身口為牛.利智為犁.耕於心地.下聞熏種.生信解芽.起正行莖.開諸覺華.獲菩提果。自利則以不放逸隨時守護.利他則以能化大願守護.不令魔惑禽獸侵犯.從因至果得成就也。
「經」出現淨光天子得慈悲救護一切眾生令現見受苦受樂事解脫門。
《六》【慈悲等】者︰謂慈護現樂.悲救其苦.令見因果,斷惡修善,名真救護。
「經」普遊不動光天子得能持清淨月普現十方解脫門。
《七》以佛智風持大悲月.使明見正覺,離苦清涼。
「經」星宿王自在天子得開示一切法如幻.如虛空.無相.無自性解脫門。
《八》【開示等】者︰一切法有二種︰一、是所迷︰謂緣起不實故如幻.緣成故無性。二、是能迷︰謂遍計無物故如空.妄計故無相。又緣起法有二義︰一、無相如空︰則蕩盡無所有.是相空也。二、無自性如幻︰則業果恆不失,即性空也.此二不二為一緣起.是故兩喻共顯一法.既不迷能所,則悟真如,成正智火。
【又言此二不二】者,融上性相二空也。云何融耶︰謂若不達者,性相二空俱非了義.何者.謂法若性空,相不空故.若云相空,性又不空.以性相異故.猶如畫火無有熱性而似火相.如木中火不見其相,而有其性.如角峯垂胡即是牛相.負重致遠是其性故。性主於內,相據於外。若一空者,彼一不空.若得意者,此二相成。謂由從緣無性名為性空,故令體相無不空寂.即相空也。此以性空成於相空.由諸相蕩盡,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方顯法性本自空耳。此以相空成性空故.二空相成云不二也。又說性空總有三義︰一、法無定性名空.則相未空.二、法之真性本空.則相亦未空。三、若說從緣無性故名為空.則一切法性自空矣.非推之使空。【則悟真如成正智火】者,此中具五法三自性.三性文顯.五法相者︰謂遍計無物故亡名也.妄計無相故絕妄想也.緣起無相故絕相也.悟真如即圓成.成正智火.五法具矣。
「經」淨覺月天子得普為一切眾生起大業用解脫門。
《九》悲願為物.現相好形.是大業也。
「經」大威德光明天子得普斷一切疑惑解脫門。
「經」爾時月天子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月宮殿中諸天眾會而說頌言:
佛放光明遍世間 .照耀十方諸國土 .演不思議廣大法.永破眾生癡惑闇。
境界無邊無有盡.於無量劫常開導.種種自在化群生 .華髻如是觀於佛。
眾生心海念念殊 .佛智寬廣悉了知.普為說法令歡喜 .此妙光明之解脫。
《一、二》可知。
《三》初句即心海攀緣轉.若以生滅八識,即彼第八亦名為轉.以恆轉故云念念殊。恆故非斷、轉故非常.新新而生.念念而滅。念念殊故,體恆不即.彼如來藏功德常具,義亦不離.如彼瀑流,離水無流.離流無水.又如海波濤,有漂溺故多畜養故.法合思之。次句明了知.謂此識深細,唯佛智知故。次句示心海性即是佛智.不令外求.稱機故喜。
【若以生滅八識,即彼第八亦名為轉】者︰以起信中,則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故有藏識海常住之言.如長行辨。今取唯識宗八識.唯是業惑辦體生,故皆生滅。言【以恆轉故】者,即引證也.論釋第一能變即阿賴耶.於中因果法喻間之.【恆轉如瀑流】。論有問云「阿賴耶識為斷為常.論答云.非斷非常,以恆轉故」。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恆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
【云念念殊】者︰即以論恆轉之言,會同經文。【新新】已下,義引上論。從【念念殊故】下,會法性宗.與如來藏非一非異故.起信云「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由念念殊是生滅故.與藏非一.即此生滅心,恆沙性德本來具足.故名不離.不即不離,即不一不異。言【如彼瀑流】者,即向所引唯識.後文云「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此識亦爾.從無始時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又如瀑流雖因風等擊起諸波而流不斷.此識亦爾.雖遇眾緣起眼等識而恆相續。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魚草等物隨流不捨.此識亦爾.與內習氣外觸等法,恒相續轉」。釋曰︰但觀上引,於疏自明.而疏文中二宗合釋.如瀑流水即唯識文.離水無流通二宗義.若成法相,離第八識、無眼等識.若依法性,離如來藏無有八識.廣如問明。又如海波濤,即起信論云「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海即藏識.如長行說。恆常住故,是如來藏.此即成上離水無流.亦乃生下有所漂溺.即唯識上生人天猶如漂草.下沈三塗,猶如溺魚.多畜養故。又兼法性.此中具有恆沙性德.一切至寶自此而生。若取法相.「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亦多畜養義.義兼二宗。言法合思之.已如上說.玄文又明.至問明品,當廣分別二宗之異。
【次句示心海性,即是佛智】者︰上句佛智為能了.故八十經云「佛智廣大如虛空.悉了世間諸妄想故」.今此即出現品云「一切眾生無不具有如來智慧」.如大海水潛流四天下地.故云即是佛智。不令外求者.即淨名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稱彼圓機故生歡喜。
「經」眾生無有聖安樂 .沉迷惡道受諸苦.如來示彼法性門 .安樂思惟如是見。
《四》初二句明失聖樂︰【聖安樂】者,即聖智涅槃.本有今無.故沈迷妄苦。
次句明與示其性有︰樂非苦外,名不思議.見性得樂,性即是門。
【聖智涅槃,本有今無】者︰約法相說,涅槃本有,聖智本無.故無菩提覺法之樂。今約法性,涅槃聖智,皆有性淨,即法性門.是則真樂本有.失而不知云無有耳.故初地云「諸佛正法如是甚深.而諸凡夫心墮邪見既失真樂.妄苦本空,得而不覺.是故沈迷.若覺本性不沈迷故」。故第三句示其性有,令其覺性.了彼苦性,真寂靜樂。云樂非苦外.是以長行名不思議。
【見性得樂性即是門】者︰若約解苦無苦,苦為見性之門.今約見性成佛,故性為聖樂之門。
「經」如來希有大慈悲 .為利眾生入諸有 .說法勸善令成就.此目光天所了知。
《五》此中但是法說.【如來】即田主也.悲佃物田為利入有,是所作業.為利,同於求果.入有,似於耕犁.說法,即是下種.勸善,正當守護.令熟可知。
「經」世尊開闡法光明 .分別世間諸業性.善惡所行無失壞 .淨光見此生歡喜。
《六》前悲救護,語其本心.此明智光彰其所用.悲智相導能真救也。
「經」佛為一切福所依.譬如大地持宮室.巧示離憂安隱道.不動能知此方便。
智火大明周法界.現形無數等眾生.普為一切開真實 .星宿王天悟斯道。
次句應言大風持宮.而今云爾.即是轉喻.大地如佛.宮室如福。
次句即照現義.亦清涼義。
《八》可知。
「經」佛如虛空無自性.為利眾生現世間.相好莊嚴如影像.淨覺天王如是見。
佛身毛孔普演音.法雲覆世悉無餘.聽聞莫不生歡喜.如是解脫光天悟。
《九》初句佛如虛空,大業性也.次句大業體也.不利眾生非大業故。次句大業相.依光有影,可以知動靜.依鏡有像,可以辨妍媸.然彼影像無自性相.如來相好當知亦爾。
《十》亦可知。
天眾竟。
【依光有影等】者︰疏開影像二字以為兩喻。影︰謂光影喻.像︰謂鏡像喻。然此二喻有通一切。今取別義.光影之喻,喻佛現多端.故云有動靜.質動影動,質靜影靜。鏡像喻現身勝劣.如丈六、三尺、三十二相等.隨機見故
(第二經終)。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卷第十一
按此回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