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卷第十四                      請按此回目錄

如來現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從第六經盡第十一)

將釋此品,四門分別︰壹、來意.貳、釋名.參、宗趣.肆︰釋文。然下諸品多用此四.若有增減至文當辨。

壹、來意中二︰一、分來.二、品來。

一、分來者︰三分之中,自下正宗.由致既彰.正宗宜顯.故次來也。四分之中,已明教起因緣.次辨說法儀式.故次來也。(四分)者︰(第一會,舉果勸樂分).(第一、教起因緣︰世主妙嚴品)(第二、說法儀式︰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第三、正陳所說分︰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從二會至九會︰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三、託法進修成行分.四、依人證入成德分)。

二、品來者.曲有二義︰一、前辨眾集,今顯疑現相.二、前明舊眾今辨新集.故次來也。

【四分之中已明教起】者︰四分即舉果勸樂生信等分四.以四分科,第一會名舉果勸樂生信分.六品分三︰初品明教起因緣分.次二品明說法儀式分.後三品正陳法海分。初分已竟.次有說法儀式二品經來.此是四分科中第一分內三分之中第二分來.舉其大科,故云四分之中.對前序正流通三故。

貳、釋名者︰

一、分名︰正,正陳宗旨,揀序流通。若四分中名舉果勸樂生信者,舉依正果,勸物信樂.是故亦名所信因果.亦名說佛依果會.以從多說故。

二、品名者︰如來是能現之人.相是所現之法.現通能所.能所合說,體用雙陳,以立其稱。然如來現相各有五義,以成其十

如來五者︰

(一)就理顯︰謂法性名如.出障名來。

(二)唯就行︰瑜伽云「言無虛妄.故名如來」.涅槃三十二亦同此說。

(三)理智合說︰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正覺第一義諦.故名如來」.此與成實大同。

(四)離相說︰般若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五)融攝說︰謂一如無二如.若理若智、若開若合,無不皆如.故名為如。如外無法,來亦即如.如是來者,是真如來。

現相五者︰(一)現面門光相召十方眾.(二)現眉間光相示說法主.(三)振動剎網以警群機.(四)佛前現華表說依果.(五)白毫出眾表教從佛流。

如是等相,是如來現相品中辨此.故以為名。

【以從多說】者︰此通妨難.然有二妨︰

第一妨云︰以文從義科中名所信因果.經中復有遮那品因.何以問答相屬科中,但名舉果勸樂生信分.隨其本會科中,但名說佛依果會耶。故此答云︰以多說果.以因少故.如河少水亦名無水.如乳有水但名為乳.勸物信樂宜舉果故。

第二妨云︰上云舉佛依正二果勸物信樂.何故隨會但言說佛依果會耶。故此答云︰多說依果,少說正故.亦以本意在於依果.正報之果第二會去方始說故。

【二、品名者下,疏文分三︰一、總明.二【然如來現相各有五義】下,別釋.三【如是等】下,總結。二中先釋如來.後釋現相。

涅槃三十二亦同此說者,即是北經.是樹提伽長者父之親友,讚佛功德云「長者.如來世尊,於一切法知見無礙故名為佛.發言無二故名如來.斷煩惱故名阿羅訶.世尊所說終無有二」。釋曰︰無二即無虛妄也。

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者,即第二論。

此與成實大同者︰成實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乘如實道,即第一義.來成正覺,即正覺名來.以如實道,亦通萬行」.故言大同。

若理若智等者︰若理即第一釋.若智即第二釋.若開即雙明前二.若合者第三釋.其第四釋義通理智,亦兼開合︰謂例大品云「諸法如即是佛.諸法如則無來無去」.此則唯約理釋。二云︰心無動搖.智絕真妄.則約智說無有來去。三、若以心無來去,方契如如,體無來去.則通合說故.但判為離相釋耳.以離一切相名諸佛故。

現相五者下,二、釋現相.然五各二句.一句辨相.一句辨意︰如一云現面門光相者,辨現相也.召十方眾者,即彰所以。下四例然。

參、宗趣者亦二︰一、分宗.二、品宗︰

一、分宗者︰三分正宗如上說.四分之宗,即以佛果無邊剎海,具三世間無盡自在,故以為宗.令諸菩薩生淨信,修行涉求以之為趣。

二、品宗者︰以光相表示為宗.令上智玄悟為趣。

【即以佛果無邊剎海,具三世間,無盡自在】者︰然華藏品猶有邊.有金剛輪山蓮華故.此外更有別剎海故.而彼文云「法界無差別」.已無邊矣.況世界成就品云「十方剎海叵思議.佛無量劫皆嚴淨.為化眾生使成熟.出興一切諸國土」.又偈中云「所說無邊眾剎海.毘盧遮那悉嚴淨.世尊境界不思議.智慧神通力如是」,則剎無邊矣。言「具三世間」者︰無邊剎海即器世間.毘盧遮那遍興即智正覺.剎網所持、如來所化即眾生世間。言「自在」者︰三種世間互相即入,隱顯重重皆無礙故.故華藏偈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剎自在」.故無盡之義即是無邊.況三皆稱性,所以無盡。

肆、釋文者︰此下二品說法儀式是當分方便.即分為二︰第一、現相品為遠方便.第二、三昧品為近方便。

第一、現相品大分為六︰一、眾海同請.二、光召有緣.三、所召雲奔.四、現瑞表說.五、稱揚佛德.六、結通無窮。

一、眾海同請者有二︰(一)以五門料揀諸會請問之殊.(二)正釋經文。

(一)以五門料揀諸會請問之殊者︰<一>問之有無.<二>所問法異.<三>能問人別.<四>儀式不同.<五>疑之權實。

<一>問之有無者︰前二後二,此四有問.中五皆無︰謂初會標果起因故問.第二會尋因至果故問.但因有升降,寄六會以答之.果無差別,第七當會答也.然諸會更有問者,並當會別義,以總收之.或重明於前.非大位問。第八會明因果純熟,故須有問︰謂行修無礙,六位頓成,故當會答。第會明稱性因果,故別有問︰謂俱入法界無差別故,亦當會答。四處都有三百一十句問︰謂初及第二各四十問.第八二百.第九三十.中本廣本,問則難思。

【初會標果起因】者︰舉果即是標果.勸樂生信即是起因。

二會等者︰次第修因即是尋因.契果即為至果。

果無差別者,第七當會答者︰當字去聲,而有二義︰一、對上六會不同.今但第七一會中答.由第七會六品是因.不言一會答也。二者不對前六.但第七會中六品因圓.五品果滿.與因同會,故云當會.當因圓中即明果滿,故云當會。此中應有問云︰若果無差別,何不別一會答。故今答云︰欲顯因圓便得果滿.故當會答.若更別會,便與因圓不相攝故.故前六品,望前是因.望後是果。

然諸會更有問者下,通妨︰為有問言.九會之中皆有問答.何判唯四.如第二會中,十首相問.第三會中,正念天子及天帝釋俱問法慧.第四會中,精進林問.功德林答.第六會中,解脫月問.金剛藏答.第七會中,大眾念問如來功德,豈非問耶.唯第五會中無別問答耳.何得獨判唯四會問。故今答云.並當會別義耳。言【以總收別】者︰第二會問但十信收.第三會問即十住收.第四會問即十行十藏所收等.故云以總收之。【或重明於前】者︰如不思議法品十問,但重舉第二會初後十問耳.謂已答因竟,將欲答果.因果懸絕,故於果初重復念請.亦表果德是所重故。

第八會明因果純熟者︰初會已信.次七已解.故云純熟。

【謂行修無礙下,彰當會答由.由二義故當會答之︰一、行修無礙故︰謂取前六位所修之行,諸位通修,不隨位局,故云無礙。既沒位名則無優劣.故當會答。二者六位頓成︰設爾有位,一時頓成.異乎約解,差別因果.故一會答。此云當會者,當會問答。

第九會明稱性因果者︰謂既證法界則異前八.前八但明於信及解行故。

四處都有下,結成問數。

<二>所問異者︰初兩會問果廣因略,為成信解故.第八會問,因廣果略,為成行故.第九會問,全同初會,而因舉主佛之因.明因是果因,顯唯證故。

【初兩會果廣因略,為成信解故】者︰初會四十句問︰初二十句問果.次十句通問因果.唯後十句問因.故云因略。第二會四十問.唯第二︰十句問因.餘三十句皆是問果.故云果廣。初會為成於信.舉果令信故.第會為成於解.果相難知,故廣舉之。

第九會問,全同初會,而因舉主佛之因者︰此中十因,皆云一切菩薩.即通餘也。法界中十因,但云顯示如來往昔趣求一切智心、往昔所起菩薩大願等.故是主佛之因。言【明因是果因等】者︰釋成第九舉主佛因義.謂因是得佛竟因.非是菩薩正修之因.因果皆證入故。

<三>能問人異者︰初及第九,皆同生異生二眾齊問.以所問法,眾同依故。第二會中唯同生問.以所入位同生勝故。八、唯同生一人自問.以造修之行各自成故。

<四>問儀式.復有二義︰《一》約言念.《二》約通別。

《一》約言念中,請有二種︰一、言.二、念。答亦有二︰一、言答.二、示相。交絡相望應成九句.在文唯。初會之中具二問答︰謂現相品長行念請、供聲言請。初光示法主,現華表義、現眾表教,即示相答。三昧品中以言重請.下之三品亦以言答。第二會唯念請.如來初相答.菩薩言說答.佛心自在不待興言.佛力殊勝現相能答。第八會言請言答.此顯菩薩不同佛故。第九會念請示相答,顯以心傳心,唯證相應,離言說故。

《二》約通別者︰初後二會別問通答.二八兩會別問別答.又初會亦得是別問別答。次文當明。

【交絡相望應成九句】者︰一、言請、言答.二、言請、示相答.三、念請、言答.四、念請、示相答.五、言請、言及示相答.六、念請、言及示相答.七、言念請、言答.八、言念請、示相答.九、言念請、言說及示相答。初四以單望單.次二以單問對複答.次二以複問對單答.後一複問複答。今會正當第九.第二會即第六句.第八會即第一句.第九會即第四句。

<五>疑之權實者︰問︰諸菩薩位皆圓極.何得有疑。有云為眾生疑故.有云希佛果故.又顯因果懸隔故.然上二解,初權後實,並皆有理.可通餘教。然此經中若實若權,無非法界之疑.以疑為有力,與所說證,為緣起故.此事舊爾。海印頓現,疑之與答.念念常疑.念念常斷.其猶像模.因模之高,成像之下.因模之下,成像之高.緣起法界理應爾故。

疑之權實,疏文分三︰一、徵起.貳【有云】下,序昔說.三【然此經中】下,申正義。非斥權實為不當理.但成緣起,有異昔人。言「此事舊爾」者︰法界之中,法爾有此疑與答故。言「海印頓現,疑之與答」者︰皆佛現故。由上二義,故疑答皆「其猶像模」者,假以喻顯.以模喻疑.以像喻答.像因模有.答假疑成。

「經」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

(二)正釋經文︰文分二別︰<一>長行念請.<二>供聲偈請。

<一>長行念請亦二︰《一》舉人標念.《二》云何下,正顯問端︰

《一》舉人標念者︰謂盡於眾海皆希佛境.並欲利生.成緣起門.故標同念。

【皆希佛境等】者,總收上三︰皆希佛境即上實疑.並欲利生即是權疑.成緣起門即是正義.故入大乘論第一偈云「薄福之人不能生疑.能生疑者必破諸有」。

《二》正顯問端者.有四十句.且分二別︰『一』前二十句直爾疑念請.『二』後二十句引例舉法請。義,二文皆應具舉.互有影略,不欲繁辭.故下偈中更不引例.合二處文,直爾請說。第二會中亦有此二,而引例中問,同此直請.正欲顯於諸佛道同,影略之義.又四十句中,初二十句問果.後十問因.中間十句明化用普周.通問依正染淨因果.前是所求、後是所行、中是所知故。分是舉果,故先問果.據斯義類亦可分三︰今以兩段皆有結請,故但分二。

『一』直爾疑念請中亦二︰【一】正疑念.【二】明結請︰

【一】正疑念有二︰★「一」前十句問德用圓滿.★「二」後十句問體相顯著。

★「一」問德用圓滿十句.文唯有八.偈有神通及自在二問.世界成就品初答中亦同此有.今文闕者,或是脫漏.或是義含.無能攝取之中,攝此二故.故下法界品中,闕無能攝取及與神通.唯有自在.故此三事合則可一.開則為三.故出沒不同。

正顯問端,疏文有二︰一、科判.可知.二【準義,二文】下,料揀.三、釋文。

一、科判.可知。

二、料揀有二重︰(一)明影略.(二)辨因果。

(一)明影略中亦二︰先正明.後【故下偈中】下,以義成立.引二文證故︰一、引偈文.直爾問中,已具列故。二、引後會︰彼中引例,同此直請.彼中直請,同此引例.二文相對,則直爾引例.皆合四十,其義明矣。言【正欲顯於】下,結成上義.既引例直問皆具四十,明是道同.佛道既同,知文影略。所以要此二勢問者,直請以尊主佛,引例為顯道同故。

(二)又四十句中,初二十句問果下,辨因果料揀.於中三︰一、正明.二【前是所求】下,示為三意。三【分是舉果】下,通妨.此有二妨︰一、對上言因是所行,理合在前故。今答云【分是舉果】,故先問果.二【據斯】下,對科文難。既義有三節,何不分三。以義從文,故分為二.二段之中皆有結故。

故此三事合則可一等者︰可一故沒.可三故出.此文無能攝取中,攝於自在及與神通.法界品中,復以自在攝於神通及無能攝取.亦合有於神通攝無能攝取及與自在。問中略無.餘經則有。

「經」云何是諸佛【地】。

{一}言佛地者.即智德分位。然此經宗通收萬德故.廣則無量.略有十種.如上所引同性經說。然體不出五.謂清淨法界及與四智.以斯五法大覺性.具如佛地經及彼論說.然要唯有二,無所不攝.謂真理妙智融而無二.是諸佛地。並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為地。此句為總該攝諸德.下明佛果,皆答斯問。

【言佛地者】下,疏文有四︰一、出體.二、辨類.三、釋名.四、結示。

一、出體中,言【即智德】者,正是出體,非斷德故.言【分位】者,便彰地義。

然此經宗下,辨類︰自寬之狹總有五重︰一、無量法界融故.二【略有十】者,顯無盡故.三【然體不出五】者,剋實體故.言【具如佛地經等】者,即五法攝大覺性.謂一真法界、四智菩提。又論第一釋佛地名云「地謂所依所行所攝.即當所說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受用和合一味等事.是佛所依所行所攝.故名佛地」。

然要唯有二下,第四攝五為二︰五法之中,四是智故.金光明云「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法身故」。

融而無二者︰第五攝二為一︰謂無有智外如為智所證.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故融無二。又融無二者,總融五節,為無障礙如來地矣。

並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為地,釋名.此有三義︰一、能生萬德.二、成熟自他.三、任持萬德.萬德依住故.如下十地中明。

此句為總下,結示︰結示是總,總持諸德.及示答文。

 「經」云何是諸佛【境界】︰

{二}佛境界下諸句,皆別明佛地之德。言【境界】者,悲智所緣故.亦分齊故.廣亦無量.略有十種.如出現及問明不思議品廣說。然出現多明體遍.不思議品以辨超勝,故云十種無比境界.問明該其因果體用.小有不同.至文當知。若準瑜伽,如來境界,謂五界差別︰一、有情界.二、世界.三、法界.四、調伏界.五、調伏加行界。或說要唯有四︰一、所緣真俗.二、所住剎海.三、所起業用.四、所應攝化.並如下說。此與瑜伽大同。總唯有二︰謂佛即境,約分齊說.或佛之境所觀化等。今文多顯佛之境也。

【佛境界下諸句,皆別明佛智之德】者,疏文分三︰一、對總彰別.二【言境界】下,牒名辨體.三【廣亦無量】下,約類開合.亦有五意︰一、廣無量︰無有一境非佛境故.二【略有十種】下,寄圓說十.於中二︰(一)正說三種十.(二)【然出現多明體遍等】者,揀三處不同︰謂出現品即五十二云「佛子.菩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剎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一切三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等」.釋曰︰此即明體遍義也。言多明者,一切處無有,亦顯深義也。言【不思議品以辨超勝】者,即四十六經「所謂一、一切諸佛一加趺坐遍滿十方無量世界.二、一切諸佛說一義句悉能開示一切佛法.三、放一光明悉能遍照一切世界.四、於一身中悉能示現一切諸身.五、於一處中悉能示現一切世界.六、於一智中悉能決了一切諸法無所罣礙.七、於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八、於一念中悉現如來無量威德.九、於一念中普緣三世佛及眾生心無雜亂.十、於一念中與去來今一切諸佛體同無二。是為十」.上八句初皆有一切諸佛之言。釋曰︰既一念能為無盡之事,故云超勝。【問明該其因果】者,即十三經問有十一「謂一、何等是佛境界.二、何等是佛境界因.三度.四入.五智.六法.七說.八知.九證.十現.十一廣」.上九皆有何等是佛境界之言︰初一是總.二即是因.智證知廣四句皆體.餘五皆用。偈中答云「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此雙答總及廣二句。又云「如來深境界.所有勝妙因.億劫常宣說.亦復不能盡」︰此即答因.餘如彼文。上三雖同佛境,說意小殊.故云小有不同。【謂佛即境】者︰分齊謂如來所成一切功德智慧等,是佛所有.如一國境,屬於當國之王.而菩薩不測.唯佛得故。言【佛之境】者,真如實相、真俗二諦等,是智所緣境.故云所觀︰眾生國土等是佛悲所化境.故云所觀化等。

「經」云何是諸佛【加持】︰

{三}佛加持者︰謂佛勝力任持令有所作。廣亦無量.略有十種.如不思議法品及法雲地說.離世間品十種佛所攝持,亦其例也。然不出三類︰一、如加持化身及舍利等.二、如加耆婆入火不燒等.三、如加非情作佛事等。此與神通寬陜不同。謂六通中,唯神境一,有加持故.今此加持即是神力。

【略有十種】者:此含二段

一、即四十六經,十種為眾生作佛事.何等為十「所謂︰一、一切諸佛示現色身為眾生作佛事.二、出生妙音聲.三、有所受.四、無所受.五、以地水火風.六、神力自在示現一切所緣境界.七、種種名號.八、以佛剎境界.九、嚴淨佛剎.十、寂寞無言」.皆上有一切諸佛,下有為眾生作佛事之言.故下開為三類中,【三、加非情作佛事等】。

二、即四十七,十種大那羅延幢勇健法.故疏結云「今此加持即是神力」。【及法雲地】者︰即十種持.經云「又如實知佛持、法持、僧持、業持、煩惱持、時持、願持、供養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實知」。【離世間品】者,即五十八經云「所謂︰初始能發菩提之心佛所攝持.二、於生生中持菩提心令不忘失佛所攝持.三、覺諸魔事悉能遠離.四、聞諸波羅蜜如說修行.五、知生死苦而不厭惡.六、觀甚深法得無量果.七、為諸眾生說二乘法.而不證取彼乘解脫.八樂觀無為法而不住其中.於有為無為不生二想.九、至無生處而現受生.十、雖證得一切智而起菩薩行,不斷菩薩種」.皆有佛所攝持之言。

【如加持】者,如此類甚多︰謂化現身隨所樂見.碎身舍利,一興供養,千返生天.全身舍利如多寶佛.即是如來力持身也.如出現品醫王留身喻等。

【如加耆婆】者,即涅槃第三十,南經二十八經云「我於爾時往瞻婆城.時彼城中有大長者.無有繼嗣.供事六師以求子息.於後不久其婦懷妊.長者知已.往六師所歡喜而言.我婦懷妊.男耶女耶。六師答言.必是其女。長者聞已,心生愁惱。復有知識來謂長者.何故愁惱乃至是耶。長者答言.我婦懷妊未知男女,故問六師.六師見語.如我相法生必是女.我聞是語.自惟年老財富無量.如其非男無所付囑,是故我愁。知識復言.汝無智慧」。下取意意引.廣讚佛德.令問世尊.長者即至佛所.問佛言世尊︰我婦懷妊.六師相言.生必是女.是事云何。佛言「長者︰汝婦懷妊是男無疑.其兒生已福德無比。六師聞已心生嫉.乃以菴羅果和合毒藥授其長者.令其妻服.語云︰若服此藥兒則端正,產者無患。服已便死.送至城外以火焚之。如來知之.便往塚間。長者難言︰所言無二,可名世尊.母已終亡,云何生子。我言長者.汝於爾時,都不見問母命長短.但問所懷為是男女.諸佛如來發言無二.是故當知,定必得子.是時死屍火焚腹裂.子從中出,端坐火中.猶如鴛鴦處蓮華池.我於爾時尋告耆婆.汝往火中抱是兒來。六師止之。耆婆言︰如來使我入阿鼻地獄.所有猛火尚不能燒.況世間火。爾時耆婆前入火聚.猶入清涼大河水中.抱持是兒.還詣我所.授兒與我.我授兒已.告長者言︰一切眾生壽命不定.如水上泡.眾生若有重業果報.火不能燒、毒不能害.是兒業報,非我所作」。長者請佛立字。佛言︰是兒生於猛火之中.火名樹提.應名樹提。爾時會中見我神化.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云【如加耆婆入火】。則入火之言,兼於二事︰一、如向所說.二、如耆婆所言,佛令入阿鼻地獄,猛火不燒.復有一緣.即令入地獄問提婆達多事也。

「經」云何是諸佛【所行】︰

{四}所行者,是佛所作。或說十種.如不思議品云「諸佛世尊有十種化不失時等」。亦是所行之行.如出現品「謂無礙行是如來行等」.或大悲攝生、或大智造緣、無思成事、方便善巧、所作究竟,皆名為行。然約人望行,標云所行.既是所作,實通能所.故不同彼境界之中,彼智所觀,所應攝化,但就所故.況所望不同,故不相濫。若準瑜伽七十八中引深密經,佛答文殊此二別相云「所行謂一切種.如來共有不思議無量功德莊嚴淨土.如來境界,謂一切種五界差別」。五界如前。

佛所行.疏文有三︰一、正釋名.二【或說十種】下,辨類.三約人望行下,揀濫。

一、正釋名者.可知。

二、辨類者︰於中.(一)約行化釋.約所行釋。

(一)約行化釋者︰【十種化不失時】者,即第四十六經云「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化不失時.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不失時.二、成熟有緣.三、授菩提記.四、隨眾生心示現神力.五、隨眾生解示現佛身.六、住於大捨.七、入諸聚落.八、攝諸淨信.九、調惡眾生.十、現不思議諸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行.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無礙行是如來行.應知真如行是如來行。佛子.如真如前際不生.後際不動現在不起.如來行亦如是.不生不動不起」.下舉鳥飛虛空前後無際.況真如行.金翅闢海喻無礙行.廣如下辨。

<二>例釋者︰亦成上義.大悲攝生即無礙行.大智造緣即真如行.無思成事成上二義.亦該通所緣。

(三)揀濫者︰以經云如來所行,濫於境界.是悲智所行故.於中︰<一>正揀.<二>引證。

<一>正揀者︰謂佛是能行故,悲智之行是所行.非如於境,悲智是能行.真如眾生是所行也.故云【約人望行摽云所行】。

況所望不同者︰上行通能所,境唯局所,已是不同.設同取悲智,行約所行以用悲智,境約能行以用悲智.如人望子名父,望父名子.一人二用,豈相濫耶。

<二>若準瑜伽下,引證︰以釋二相不相同.經當第五。【五界】全同瑜伽.然瑜伽全寫深密為論.今引瑜伽引經者,欲雙引經論故。

「經」云何是諸佛【力】︰

{五}佛力者,即佛大力自在.廣有無量.略說有十,即處非處等.又有十種,謂廣大力等.如不思議品。

【謂廣大力等,如不思議法品】者︰即四十七云「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廣大力、最上力、無量力、大威德力、難獲力、不退力、堅固力、不可壞力、一切世間不思議力、一切眾生無能動力,大那羅延幢勇健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身不可壞等為一」.此上十力,遍於十種勇健法.廣如彼文。今略舉其名︰一、身命不可壞力.二、毛孔容持力.三、毛持大山力.四、定用自在力.五、常遍演法力.六、德相降魔力.七、圓音遍徹力.八、心無障礙力.九、法身微密力.十、具足行智力。一一力中有多義.理具於下文。

「經」云何是諸佛【無所畏】

{六}無畏者︰無諸畏懼故.離世間品說有十種無畏.或說四種,如常所明。昔云︰前四是異二乘功德.佛力是破魔功德.無畏是伏外道功德。未必全爾.十力無畏亦不共二乘故。然上來多明大智功德。

【離世間品說有十種無畏】者︰即第五十六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畏.何等為十.經文浩博.今當義引,謂「一、聞持無畏.二、辯才無畏」.上二不畏不能答難.「三、二空無畏」.此不畏妄念.「四、威儀無缺無畏.五、三業無過無畏」.上二不畏外譏.「六外護無畏」.此不畏天魔外道.「七正念無畏」.不畏遺忘.「八方便無畏」.不畏生死.「九、一切智無畏」.不畏二乘.「十具行無畏」.不畏不能化生。

或說四種者,即十藏品辨,謂「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出障道.四、出苦道」。

【未必全爾】者,非不許昔解.但顯義包含耳。

「經」云何是諸佛【三昧】︰

{七}佛三昧者︰謂佛果等持,數過塵算.如師子嚬申等.略說十種,如不思議品說.佛有無量不思議三昧等。

【如師子頻申等】者︰下六十一經略列百門︰初名普莊嚴法界三昧.二名普照一切三世無礙境界三昧.最後云師子頻申三昧.結云.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三昧,入毘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一切法界三昧大神變海。

略說十種,如不思議品說,佛有無量不思議三昧者︰即四十七經云.所謂「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為一切眾生廣說妙法.二、普為眾生說無我際.三、普入三世.四、普入十方廣大佛剎.五、普現無量種種佛身.六、隨諸眾生種種心解現身語意.七、說一切法離欲真際.八、演說一切緣起自性.九、示現無量世出世間廣大莊嚴,令諸眾生常得見佛.十、令諸眾生悉得通達一切佛法無量解脫,究竟到於無上彼岸」。每句皆有一切諸佛恆在三昧,於一念中遍一切處之言.一如初句。

「經」云何是諸佛【神通】

{八}準答及頌,名佛神通者︰謂依定發起無礙神用.或說有十,如十通品.不思議品云「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礙解脫,示現無盡大神通力」。十通唯局菩薩.或說有六,如常所辨.然名通大小。

【或說有十,如十通品】者︰一、他心智通.二、天眼智通.三、知過去劫宿住智通.四、盡未來際劫智通.五、無礙清淨天耳智通.六、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剎智通.七、分別一切言辭智通.八、無數色身智通.九、一切法智通.十、入一切滅盡三昧智通。廣如經文。

【不思議品云︰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礙解脫,示現無量大神通力】者.義引經文︰無礙解脫一句牒經。示現無量大神通力,顯此解脫.是神通解脫.如淨名不思議解脫,能以須彌內芥子等故。經云「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能於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出興於世.二、轉淨法輪.三、眾生受化調伏.四、諸佛國土.五、菩薩受記」.上五皆有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言.一如初句。下五句但無不可說不可說言,餘同上有.謂「六、現去來今一切諸佛.七、現去來今諸世界種.八、現去來今一切神通.九、現去來今一切眾生.十、現去來今一切佛事」。釋曰︰既皆一塵頓現,明是大神通力。

十通唯局菩薩者,欲生下六通.通二乘故。六謂︰天眼、天耳、他心、宿住、神境、漏盡。

「經」云何是諸佛【自在】︰

{九}準答及頌,名佛自在︰謂所作任意無礙成就故。廣有無量.或說百種.謂於眾生自在等,各有十故。略有十種︰謂命自在等.並如離世間品說.不思議品亦說有十︰謂諸佛世尊於一切法皆悉自在等。

【廣有無量】者︰歷事別明故。

【或說百種】者︰即五十六經,初列十門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礙用.何等為十.所謂眾生無礙用。二、國土無礙用、三、法.四、身.五、願.六、境界.七、智.八、神通.九、神力.十、力」.皆有無礙用言.下釋一一各有十門故成百也。

略有十種,謂命自在等者︰即五十五經末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自在.何等為十.所謂命自在,不可說劫住壽命故.心自在,智慧能入阿僧祇諸三昧故.資具自在,能以無量莊嚴,莊嚴一切世界故.業自在,隨時受報故.受生自在,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故.解自在,於一切世界見佛充滿故.願自在,隨欲隨時於諸剎中成等正覺故.神力自在,示現一切大神變故.法自在,示現無邊諸法門故.智自在,於念念中示現如來十力無畏成正覺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圓滿一切諸佛諸波羅蜜智慧神力菩提自在」。

不思議品亦說有十等者,即第四十六云「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於一切法悉得自在.明達種種句身味身演說諸法.辯才無礙.是為諸佛第一自在法」.下略取意.上即法自在.「二、心自在.三、勝解自在.四、財自在.五、命自在.六、如意自在.七、智自在.八、業自在.九、受生自在.十、願自在」.然上二經與八地全同。

「經」云何是諸佛【無能攝取】︰

{十}能攝取者︰頌名無能制伏.答中名無能毀壞.謂佛所作,無有天上人中沙門魔梵及諸二乘大菩薩等神力能制.是故舊經翻為佛勝法也.略有十種.如不思議品,諸佛有十種最勝法等.若取無能毀壞,即十種大那羅延幢勇健法是。上之十問,多在不思議品.至下當知。

【十無能攝取】,疏文二︰一、釋名.二【略有十】下,辨類。

一、釋名.可知。

二、辨類者.於中二︰(一)依晉經佛最勝法釋.(二)若取無能壞義等】下,依今經釋。

(一)如不思議品諸佛有十種最勝法者,即四十六經.此順晉經佛最勝法言.故引此文.經云「所謂.一、切諸佛大願堅固.不可沮壞.所言必作.言無有二。二、為欲圓滿一切功德,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不生懈倦。三、為欲調伏一切眾生故,往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如是而為一切眾生而無斷絕。四、於信於毀二種眾生,大悲普觀平等無異。五、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終不退失菩提之心。六、積集無量諸善功德,皆以迴向一切智性,於諸世間終無染著。七、於諸佛所修學三業,唯行佛行非二乘行,皆為迴向一切智性,成於無上正等菩提。八、放大光明.其光平等照一切處,及照一切諸佛之法.令諸菩薩心得清淨滿一切智。九、捨離世樂不貪不染.而普願世間離苦得樂無諸戲論。十、愍諸眾生受種種苦.守護佛種.行佛境界出離生死.逮十力地。是為十」。每句之中,上皆有一切諸佛之言.一同初句。

(二)若取無能壞義等者︰依今經釋.大勇健法,前文已引.則義有兩兼。

多在不思議法品者︰亦有離世間等故致多言。

「經」云何是諸佛眼.云何是諸佛耳. 云何是諸佛鼻.云何是諸佛舌.云何是諸佛身.云何是諸佛意.云何是諸佛身光.云何是諸佛光明.云何是諸佛聲.云何是諸佛智。

★「二」後十句問體相顯著者,謂六根三業︰於身業中開常光為身光,放光為光明.故有十句。不思議法品,諸佛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謂無邊際眼等.離世間品,一一各十門辨釋.又出現品,說佛三業,各具十義。然諸經論說佛常光一尋.準不思議品,常妙光明,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色相以為嚴好。為光明藏,出生無量圓滿光明.普照十方無有障礙。然放光則有時不放.如諸會面門毫相所放之類。然相海品,其一一相常放光明.斯即放光亦通常光.而分別者.常即湛遍.放則見有去來故。言【佛智】者︰廣即無量.略說有十.體不出五︰謂清淨智及大圓鏡等四智.要唯有二.謂根本、後得.總攝唯一諸法實相無障礙智。此之十句多如相海及隨好品。

【不思議法品,諸佛世尊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者︰即四十六經云「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身、色相清淨、普入諸趣而無染著.二、無障礙眼,於一切法悉皆明見.三、無障礙耳,悉能解了一切音聲.四、鼻能到諸佛自在彼岸.五、有廣長舌,出妙音聲周遍法界.六、身應眾生咸令得見.七、意於無礙平等法身.八、無礙解脫示現無盡大神通力.九、清淨世界,隨眾生樂,現眾佛土,具足無量種種莊嚴,而於其中不生染著.十、菩薩行願得圓滿智,遊戲自在,悉能通達一切佛法.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普遍無邊際十種佛法」.其一一句上,皆有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言.一如初句.但第五舌無無邊際言.以廣長替故。

離世間品,各以十門辨釋者,即第五十七經.謂十眼十耳等。十眼者:一、肉眼.二、天眼.三、慧.四、法.五、佛.六、智.七、光明.八、出生死.九、無礙.十、一切智眼。其十耳十鼻等,廣如彼文辨。然彼是菩薩眼等.而下結皆云則得佛眼等.故通因果.可釋佛眼等。

出現品,三業各十義者︰身在五十經.語意在五十一.各有十義.並以十喻喻之。

常妙光明不可說等者,即四十六經,十種莊嚴中第七莊嚴.文云「一切諸佛皆有無量常妙光明,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色相以為嚴好.為光明藏,出生無量圓滿光明.普照十方無有障礙.是為諸佛第七最勝無上常妙光明莊嚴」。

然放光下,通伏難.有難言︰若常光一尋,與放光異.今常光周於法界,何異放光.故為此通。

【而分別者】下,亦通妨難︰謂上通放光異常光者,則放光有時不放。今引相海常放,如何取別.故為此通。

佛智者︰廣即無量等者,隨事無邊故.【略說有十】,即如出現品,第五十一經明意業中,如來心意識俱不可知.但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說有十智十喻是也。

體不出五者,即攝論佛地論,皆言五法攝大覺性.謂一真法界,四智菩提.則一是理,而非是智。今【清淨智】,即一真法界清淨智.即本來智性.金剛頂瑜伽說有五智︰初法界清淨智.即一真法界故。

「經」唯願世尊,哀愍我等,開示演說。

【二】明結請將欲引例,故且結請。

 

「經」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諸佛.皆為諸菩薩說世界海.眾生海.法界安立海.佛海.佛波羅蜜海.佛解脫海.佛變化海.佛演說海.佛名號海.佛壽量海。

『二』後二十句引例舉法請者,亦分為二︰【一】引例.【二】結請。

【一】引例分二︰「一」前十句問化用普周.「二」後十句問因德深廣。

「一」問化用普周者,文唯有九.闕安立海。

{一}世界海者,是化用處.如華藏品。

{二}眾生海,是所化機.即剎中所持。

{三準答及頌,名法界安立海.如世界成就品,通明法界所安立海起具因緣等故。若因緣者,賢首云︰所化生法也。亦是前二.於法界中施設安立故。諸經論皆說世諦為安立諦.然安立言,梵云柰耶.而義多含.或云理趣.或云方便.或云法式.或云法門.或云安立.故知即安立法式也。

{四}海者,能化主也.如華藏品廣舉其名.亦如不思議等品。

{五}波羅蜜海者,化所成行.如離世間品。

{六}佛解脫海者,化所得果.如法界品。

{七}佛變化海者,臨機神變.化難化眾生.即身業化也.如諸會不起而遍.光明覺品長行身業.阿僧祇等皆是其文。

{八}佛演說海者,稱根說法.語業化也.如四諦品。

{九}名號海︰隨機立稱.如名號品。

{十}佛壽量海者︰隨器所感,住世修短.如壽量品。

【通明法界所安立海等】,此有三釋。

一、即疏意.而言【通明】者:謂世界海唯約果說.法界安立海通因通果.由起具因緣能安立法界故。

二【若因緣】者︰賢首云.所化生法也.復是一義.唯取化生之法。

三【亦是前二】下,是第三義.安立眾生世界故。

前二即世界海及眾生海.於中先正明.後安立。【然安立言】下,引梵文證.此是賢首引,證後二義。【法式】,即化生法也.【安立】,即第三義.故結云【即安立法式】。

【佛海指不思議等品】者︰等取相海隨好.皆佛德相用故.是妙覺故。

【佛波羅蜜,指離世間品】者,以二千行法,一一皆到彼岸故。

【如法界品】者︰佛親證入離障解脫.及大作用皆解脫故。

【指僧祇】者︰僧祇偈頌廣顯佛德重重無盡廣大用故等.即等於一經上下變化之文。

「經」及一切菩薩誓願海.一切菩薩發趣海.一切菩薩助道海.一切菩薩乘海.一切菩薩行海.一切菩薩出離海.一切菩薩神通海.一切菩薩波羅蜜海海.一切菩薩地海.一切菩薩智海。

「二」問因德深廣︰一即創於生死立大誓願.二謂勝進大心趣求佛果.三即積集菩提福智資糧.四謂運諸菩薩從因至果.五即慈悲喜捨四菩薩行.六謂永背業惑證契真理.餘四可知。

然此十句有通有別︰別則初二寄十信.次二十住.次一十行.次一十向,以向出離故.次三登地上.後一等覺.此約橫論一切菩薩。若約通說各通始終.即豎論一切菩薩也。故此十句文通行位.然皆普攝法界,深廣無邊.故云海也。並如下諸會說。

【因德深廣】下,疏文有二︰一、正釋經.二【然此十句】下,料揀.

一、正釋經.可知。

二、料揀.於中三︰(一)【然此】下,標.(二)【別則】下,釋.(三)【故此】下,結。

(一)標.可知。

(二)釋別者有二︰<一>釋別.<二>若約通說下,釋通。

<一>釋別.諸位淺深故。言【此約橫論一切菩薩】者︰結上別義。約所行位,信住等異,即是論。約能行人,一一位中攝多菩薩,故云橫論一切菩薩。

<二>釋通者︰約所行法,位位同修,即是通義。隨約一人遍歷諸位,皆修此十,即是論一切菩薩。

(三)雙結者︰別說寄位.通說約行故

「經」願佛世尊,亦為我等如是而說。

【二】結請︰既是引例故致亦言。

此四十句,答文在何.問有通局,答亦如之。

通即諸會與此相應皆是答此。上所引者居然當之.謂前眾海既是九會常隨.豈得此問局於初會.豈復眾海問不盡耶.故知初會為總,九會同答。此問而為分意別.故諸分初皆重舉諸問.則顯分分之中皆通因果等故.則從此盡光明覺答十海問.問明已下答十因問.不思議品下答二十句果.至下當知。

又就四十問,十海為總.九會同答十海︰一、世界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二、華藏品答世界海.遮那但引因釋成.現相三昧但是說法由致.並非別答海問。三、名號品答如來名號海.四、四諦品答演說海.五、光明覺至十忍品別答十句因問.通答眾生海.修因之人即所化生故。六、阿僧祇品答變化海.長行舉數,欲顯化用難量.故偈中廣明變化重重微細難說。七、壽量住處皆答壽量海.八、不思議等五品別答二十句果問.總明佛海.就德深廣以顯佛故。九、第八會波羅蜜海.總攝諸位皆成行故。十、第九會答解脫海.證入法界起大用故。

中為次與答異者︰問約本有修成自行化他而為次第.謂先有世界眾生,則有佛出修因得果.故波羅蜜海是因,解脫是果.餘四皆大用.謂臨機變化隨宜說法,稱物立名,隨物修短。答中先人後己.故大用四海居先.自利因果二海居後。又眾生一海,亦可通在九海.皆為生故.種種隨宜顯生多故。

若約局言當會答盡.此復有二︰一、現相答︰下文當示.二者言說答.此亦有二.一、經來未盡.二、答二兼餘成就品當引。

對問辨答.於中二︰一、標徵.二【通即諸會】下,釋相。

一、標徵.可知.

二、釋相有二︰(一)釋通.(二)【若約局】下,釋別。

(一)釋通中二︰<一>【通即】下,通相釋.<二>【又就四十問】下,總別釋。

<一>通相釋中文四︰

《一》正明通︰謂九會通答故.

《二》【謂前眾海】下,立理.此有三理︰一、眾海常隨.既通九會故.問答合通。二【豈復】下,眾海智深,能問盡故。三【故知初會為總】下,合總問故.以此三理問答合通。

《三》【而為分】下,釋妨︰謂前問言.若言眾海問盡九會.九會同答.何以下文復有三位大問.故為此通。

則顯分分之中皆通因果者︰謂問雖互有廣略.因果皆足.則是重問耳。

《四》【則從此盡光明】下,正示答文。

<二>總別釋者:十海為總.餘三十句別.皆十海攝故。總答十海.已答餘三十問.於中二︰《一》以九會答於十海.《二》【問中為次】下,以答對問,辨次不同。問中言【先有世界眾生】者,即標中本有三海.世界即世界海,及攝安立海故。次【則有佛出修因得果等】者,即標中修成.即自行意。言【餘四皆大用臨機等】,即標中化他也。

答中先人後己下,先利他故.【大用四海】,即先利他。言「四海」者︰一、名號海.二、四諦海.三、變化海.四、壽量海。言【自利二海居後】者,即波羅蜜海為因.佛解脫海為果.八九兩會答故居後。此中唯會六海,不會四海者,以世界海及安立海,依問在前故.佛及眾生本居中故。

又眾生一海下,更以異門釋眾生海。上欲具收十問,故以答因屬眾生海.今以眾生為總,即前答因屬演說海.說諸位故。

上來通竟。

(二)若約局言,釋局答問。【經來未盡】者︰遮那品後,無結束故.若來應具答盡。【二答二兼餘】者︰謂正答安立及世界.兼餘三十八問故。

「經」爾時諸菩薩威神力故,於一切供養具雲中,自然出音.而說頌言:

<二>供聲偈請︰中分二︰《一》明因緣.《二》說偈。

《一》明因緣︰前請在念佛雖已知.今請彰言,使大眾同曉。前既為法興供.今乃以供宣心.不因擊,故曰自然。非無因緣即菩薩威力.同異生眾皆菩薩也。又表身口為供具故,供具皆即法界體故。

【又表身為供養具】者,即解脫和尚歎佛說偈云「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誠實香.讚歎香煙布。諸佛聞此香.尋聲來相度.眾等勤精進.終不相疑誤」。

「經」無量劫中修行滿   .菩提樹下成正覺   .為度眾生普現身.如雲充遍盡未來

眾生有疑皆使斷   .廣大信解悉令發   .無邊際苦普使除.諸佛安樂咸令證

菩薩無數等剎塵   .俱來此會同瞻仰.願隨其意所應受.演說妙法除疑惑。

 

云何了知諸佛地   .云何觀察如來境.佛所加持無有邊   .顯示此法令清淨

云何是佛所行處.而以智慧能明入   .佛力清淨廣無邊    .為諸菩薩應開示

云何廣大諸三昧.云何淨治無畏法   .神通力用不可量.願隨眾生心樂說

諸佛法王如世主.所行自在無能制  .及餘一切廣大法    .為利益故當開演。

佛眼云何無有量.耳鼻舌身亦復然   .意無有量復云何    .願示能知此方便。

如諸剎海眾生海   .法界所有安立海.及諸佛海亦無邊    .願為佛子咸開暢

永出思議眾度海.普入解脫方便海.所有一切法門海    .此道場中願宣說。

《二》正說偈中,十頌分二︰『一』前三偈歎德請.『二』後七偈舉法請。

『一』偈歎德請中亦二︰初二歎佛,明具說因.後一歎眾,明具說緣。今初也︰前偈即悲之智已滿,為物現身.後偈即智之悲已圓,能斷疑除苦.有悲必普,有智必能,故應說也。後一歎眾請中,前半歎眾,顯無異念.後半結請,明說則斷疑。

『二』舉法請中分三︰初四述前初十句問.小有不次.但取文便。【及餘一切廣大法】者︰結例所餘.謂二十句外,佛無邊德,亦願說之.不思議品廣說,餘門諸說果處,皆答此也。次一頌述前體相顯著十句.略示可知。頌述化用普周十句之問.現文唯七.以佛海中於神變壽量名號.以此三海不離佛故。不問因者,長行通諸會,故列因疑。今彰初分請,當會答。又顯此會因略果廣,第二會果略因廣故。

 

「經」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

二、光召有緣分︰長分為十︰

(一)放光意︰以領念故.供聲易了,故略不明。念但疑法,何以放光。現相答故。答相云何。謂佛三昧力加持放光.令菩薩來,遠遠能為。此即佛地境界.是佛所行.無攝無畏故。此為總意.若明者,如文思之。又召來菩薩,亦是言答.上之十問.至文當知。

【若別明者,如文思之】者︰若此之類,顯義無方.類例相似,即可引證耳。

「經」即於面門眾齒之間.

(二)明光依處︰【面門】即口。言【眾齒】者,表四十問.教道遐舒,口生真子故.咀法滋味益法身故。總處放者,此會總故。

【面門即口】者︰以昔有解云.面門即面之正容,非其口也.又云鼻下口上.以梵音呼面及口并門,並云目佉.是故譯者解人,取文非一。今以眾齒之間,則口為定解。【表四十問】者,有四十齒故.【教道遐舒】,即教智光故。【口生真子】,唯取口義.故法華云︰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故下出現,加於普賢,光明入口。【咀法味】下,約齒明義。言【總處】者,口為說法處.一切法門總從此演故。

「經」放佛剎微塵數光明.

(三)顯光體︰隨機多演故。

「經」所謂眾寶華遍照光明.出種種音莊嚴法界光明.垂布微妙雲光明.十方佛坐道場現神變光明.一切寶燄雲葢光明.充滿法界無礙光明.遍莊嚴一切佛剎光明.迥建立清淨金剛寶幢光明.普莊嚴菩薩眾會道場光明.妙音稱楊一切佛名號光明。

(四)列光明︰略列十名.皆從體用立稱。

「經」如是等佛剎微塵數。

(五)結光數。

「經」一一復有佛剎微塵數光明以為眷屬。

)彰眷屬。

「經」其光悉具眾妙寶色.

(七)辨色相︰眾寶隱映,表教道含容。

「經」普照十方,各一億佛剎微塵數世界海。

(八)明光應遠。

「經」彼世界海諸菩薩眾,於光明中,各得見此華藏莊嚴世界海

)彼眾感通。

「經」以佛神力,其光於彼一切菩薩眾會之前,而說頌言:

無量劫中修行海.供養十方諸佛海.化度一切眾生海.今成妙覺遍照尊

毛孔之中出化雲.光明普照於十方.應受化者咸開覺.令淨菩提淨無礙

佛昔往來諸趣中.教化成熟諸群生.神通自在無邊量.一念皆令得解脫

摩尼妙寶菩提樹.種種莊嚴悉殊特.佛於其下成正覺.放大光明普威耀

大音震吼遍十方.普為弘宣寂滅法.隨諸眾生心所樂.種種方便令開曉

往修諸度皆圓滿.等於千剎微塵數.一切諸力悉已成.汝等應往同瞻禮。

 

十方佛子等剎塵.悉共歡喜而來集.已雨諸雲為供養.今在佛前專覲仰

如來一音無有量.能演契經深大海.普雨妙法應群心.彼兩足尊冝往見

三世諸佛所有願.菩提樹下皆宣說.一剎那中悉現前.汝可速詣如來所

毗盧遮那大智海.面門舒光無不見.今待眾集將演說.汝可往觀聞所說

(十)偈聲命召︰即通舉十號,示為所歸.十偈在文,且分為五︰

<一>六偈自彰因果已圓,勸同觀禮.於中︰初一總明二利因滿,成正遍知.次一毛光開覺,是明行足.次一頌往來諸趣是世間解.一念解脫可謂善逝.次一成正覺即佛義焉.次一大音演寂謂無上士.隨心開覺是調御丈夫.次一諸力皆圓即天人師也。

<二>有一頌,明眾海已集,引例勸歸︰既云【已雨諸雲為供】是應供也.為對引例故不當次。

<三>一頌圓音隨機見必蒙益.結云兩足尊即世尊也。

<四>一頌義海頓演宜速及時.如三世佛大願而來,故結云如來也。

<五>一頌特命有緣,是光本意。

【通舉十號】者︰

【成正遍知】者︰理無偏邪目之為正.無法不照名曰遍知.即實智窮源號。

【明行足】者︰明是證行、行是教行.二行圓滿名明行足.即修行滿足號。

【世間解】者︰明解世間故.即權智圓明號。

善逝】者︰善者好也.逝者去也.謂不向餘三界二乘去.唯向大菩提去.即直往菩提號。

【佛】者︰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為佛。由此天上人間共所尊重,故曰世尊.即無師自覺號。

【無上士】︰士謂士夫,遍於眾聖.於眾聖中更無過上名無上士.即位超諸聖號。

【調御丈夫】者︰調謂調練.御謂控御.故云調御.則乃攝有情號。

【天人師】者︰師謂軌範.說五乘教利益眾生故.即導軌眾生號。

【應供】者︰謂堪受人天廣大供養故.即堪為福田號。

【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即倣同先跡號。佛德無邊,十號略盡.故法華第三云「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汝等天人阿脩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斯即舉十號以昭然。初但云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則通局有異。又下眾集。但云天人阿脩羅等.勝劣小異耳。今取彼意故,以十號釋經十號之義,法界品方辯。

「經」爾時十方世界海一切眾會,蒙佛光明所開覺已.各共來詣毗盧遮那如來所.親近供養.所謂︰

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東.次有世界海名【清淨光蓮華莊嚴】.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摩尼瓔珞金剛藏】.佛號【法水覺虛空無邊王】。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察勝法蓮華幢】.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菩薩身相雲,遍滿虛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雨一切寶蓮華光明雲.復現十種須彌寶峰雲.復現十種日輪光雲.復現十種寶華纓珞雲.復現十種一切音樂雲.復現十種末香樹雲.復現十種塗香燒香眾色相雲.復現十種一切香樹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諸供養雲,悉遍虛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東方各化作種種華光明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此華藏莊嚴世界海南.次有世界海名【一切寶月光明莊嚴藏】.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無邊光圓滿莊嚴】.佛號【普智光明德須彌王】.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普照法海慧】.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一切莊嚴摩尼王雲,遍滿虛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雨一切寶莊嚴具普照耀摩尼王雲.復現十種寶燄熾燃稱揚佛名號摩尼王雲.復現十種說一切佛法摩尼王雲.復現十種眾妙樹莊嚴道場摩尼王雲.復現十種寶光普照現眾化佛摩尼王雲.復現十種普現一切道場莊嚴像摩尼王雲.復現十種密燄燈說諸佛境界摩尼王雲.復現十種不思議佛剎宮殿像摩尼王雲.復現十種普現三世佛身像摩尼王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摩尼王雲,悉遍虛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南方各化作帝青寶閻浮檀金蓮華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此華藏莊嚴世界海西.次有世界海名【可愛樂寶光明】.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出生上妙資身具】.佛號【香燄功德寶莊嚴】.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月光香燄普莊嚴】.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一切寶香眾妙華樓閣雲,遍滿虛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無邊色相眾寶王樓閣雲.復現十種寶燈香燄樓閣雲.復現十種一切真珠樓閣雲.復現十種一切寶華樓閣雲.復現十種寶纓珞莊嚴樓閣雲.復現十種普現十方一切光明藏樓閣雲.復現十種眾寶末間錯莊嚴樓閣雲.復現十種眾寶周遍十方一切莊嚴樓閣雲.復現十種華門鐸網樓閣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樓閣雲,悉遍虛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西方,各化作真金葉大寶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此華藏莊嚴世界海北.次有世界海名【毗瑠璃蓮華光圓滿藏】.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優鉢羅華莊嚴】.佛號【普智幢音王】.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師子奮迅光明】.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一切香摩尼眾妙樹雲,遍滿虛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密葉妙香莊嚴樹雲.復現十種化現一切無邊色相樹莊嚴樹雲.復現十種一切華周布莊嚴樹雲.復現十種一切寶燄圓滿光莊嚴樹雲.復現十種現一切旃檀香菩薩身莊嚴樹雲.復現十種現往昔道場處不思議莊嚴樹雲.復現十種眾寶衣服藏如日光明樹雲.復現十種普發一切悅意音聲樹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樹雲,悉遍虛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北方各化作摩尼燈蓮華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東北方.次有世界海,名【閻浮檀金玻瓈色幢】.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眾寶莊嚴】.佛號【一切法無畏燈】.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最勝光明燈無盡功德藏】.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無邊色相蓮華藏師子座雲,遍滿虛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摩尼王光明藏師子座雲.復現十種一切莊嚴具種種校飾師子座雲.復現十種眾寶鬘燈燄藏師子座雲.復現十種普雨寶瓔珞藏師子座雲.復現十種一切香華寶瓔珞藏師子座雲.復現十種示現一切佛座莊嚴摩尼王藏師子座雲.復現十種戶牖階砌及諸瓔珞一切莊嚴師子座雲.復現十種一切摩尼樹寶枝莖藏師子座雲.復現十種寶香間飾日光明藏師子座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師子座雲,悉遍虛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東北方各化作寶蓮華摩尼光幢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東南方.次有世界海,名【金莊嚴璢璃光普照】.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清淨香光明】.佛號【普喜深信王】.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慧燈普明】.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一切如意王摩尼帳雲,遍滿虛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帝青寶一切華莊嚴帳雲.復現十種一切香摩尼帳雲.復現十種寶燄燈帳雲.復現十種示現佛神通說法摩尼王帳雲.復現十種現一切衣服莊嚴色像摩尼帳雲.復現十種一切寶華叢光明帳雲.復現十種寶網鈴鐸音帳雲.復現十種摩尼為臺蓮華為網帳雲.復現十種現一切不思議莊嚴具色像帳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眾寶帳雲,悉遍虛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東南方各化作寶蓮華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此華藏莊嚴世界海西南方.次有世界海名【日光遍照】。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師子日光明佛號【普智光明音】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普華光燄髻】.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眾妙莊嚴寶葢雲,遍滿虛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光明莊嚴華葢雲復現十種無邊色真珠藏葢雲復現十種出一切菩薩悲愍音摩尼王葢雲.復現十種眾妙寶燄鬘葢雲復現十種妙寶嚴飾垂網鐸葢雲.復現十種摩尼樹枝莊嚴帳葢雲.復現十種日光普照摩尼王葢雲.復現十種一切塗香燒香葢雲.復現十種旃檀藏葢雲.復現十種廣大佛境界普光明莊嚴葢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眾寶葢雲,悉遍虛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西南方各化作帝青寶光燄莊嚴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此華藏莊嚴世界海西北方.次有世界海名【寶光照耀】.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眾香莊嚴】.佛號【無量功德海光明】.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無盡光摩尼王】.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一切寶圓滿光雲,遍滿虛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一切寶燄圓滿光雲.復現十種一切妙華圓滿光雲.復現十種一切化佛圓滿光雲.復現十種十方佛土圓滿光雲.復現十種佛境界雷聲寶樹圓滿光雲.復現十種一切璢璃寶摩尼王圓滿光雲.復現十種一念中現無邊眾生相圓滿光雲.復現十種演一切如來大願音圓滿光雲.復現十種演化一切眾音摩尼王圓滿光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圓滿光雲,悉遍虛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西北方各化作無盡光明威德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此華藏莊嚴世界海下方.次有世界海名【蓮華香妙德藏】.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寶師子光明照耀】.佛號【法界光明】。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法界光燄慧】.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一切摩尼藏光明雲,遍滿虛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一切香光明雲.復現十種一切寶燄光明雲.復現十種出一切佛說法音光明雲.復現十種現一切佛土莊嚴光明雲.復現十種一切妙華樓閣光明雲.復現十種現一切劫中諸佛教化眾生事光明雲.復現十種一切無盡寶華虆光明雲.復現十種一切莊嚴座光明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光明雲,悉遍虛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下方各化作寶燄燈蓮華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此華藏莊嚴世界海上方.次有世界海名【摩尼寶照耀莊嚴】.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無相妙光明】.佛號【無礙功德光明王】.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摩訶薩名【無礙力精進慧】.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各現十種無邊色相寶光燄雲,遍滿虛空而不散滅.復現十種摩尼寶網光燄雲.復現十種一切廣大佛土莊嚴光燄雲.復現十種一切妙香光燄雲.復現十種一切莊嚴光燄雲.復現十種諸佛變化光燄雲.復現十種眾妙樹華光燄雲.復現十種一切金剛光燄雲.復現十種說無邊菩薩行摩尼光燄雲.復現十種一切真珠燈光燄雲。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光燄雲,悉遍虛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即於上方各化作演佛音聲光明蓮華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如是等,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海中,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一各有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前後圍遶而來集會.是諸菩薩一一各現世界海微塵數種種莊嚴諸供養雲,悉遍虛空而不散滅.現是雲已向佛作禮以為供養.隨所來方各化作種種寶莊嚴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三、所召雲奔.文分為三︰(一)同會道場.(二)現自在用.(三)聲光自述。

(一)同會道場有三︰<一>【爾時】下,總明.<二>【所謂】下,別顯.<三>【如是等】下,總結。

<一>總明者.可知。

<二>別顯中.十方即為十段.一一方中皆有十事︰一、定方.二、土海.三、世界.四、佛名.五、主菩薩.六、眷屬數.七、至佛所.八、興供雲.九、申禮獻供.十、化座安坐。此中應有世界種名,略不說耳。其東方供雲應有十種,而但九者,塗香燒香二文合故。言【各現】者,主伴一一皆現也.重重無礙各遍虛空.一一可觀名不散滅.十方化座體相各異.而皆同名【蓮華藏師子之座】者︰師子之義,已見上文.「蓮華藏」言,通有三意︰一、約菩薩表含藏開敷故.二、約所詮將說依報故.三、約諸會通顯華嚴故。上下還於本方坐者,佛圓迴身皆見面故.異於餘宗,但八方故。

<三>總結中,文有其八︰一、略示前文云如是等.二、總明海數,謂十億剎塵.以上來所列是華藏鱗次之海.口光各照一億,十方故有十也.上二段前別中所無。三、結主.四、結件.五、結來至.六、結興供.七、結禮獻.八、結安坐。既為總結,故闕定方.已至會中,故闕初海等三事。

【已至會中,故闕初海等三事】者︰一、土海.二、世界海.三、佛名。非別從彼來,故此不說。

「經」如是坐已.其諸菩薩身毛孔中 ,一一各現十世界海微塵數一切寶種種色光明。一一光中悉現十世界微塵數諸菩薩.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此諸菩薩悉能遍入一切法界諸安立海所有微塵數.彼一一塵中皆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諸廣大剎.一一剎中皆有三世諸佛世尊.此諸菩薩悉能遍往親近供養。

於念念中以夢自在示現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示現一切諸天歿生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說一切菩薩行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普震動一切剎歎佛功德神變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嚴淨一切佛國土顯示一切大願海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普攝一切眾生言辭佛音聲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能雨一切佛法雲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光明普照十方國土周遍法界示現神變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普現佛身充遍法界一切如來解脫力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念念中以普賢菩薩建立一切眾會道場海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如是普遍一切法界,隨眾生心,悉令開悟。

念念中一一國土,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墮惡道者,永離其苦.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住邪定者,入正定聚.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隨其所樂,生於天上.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安住聲聞辟支佛地.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事善知識,具眾福行.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發於無上菩提之心.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趣於菩薩不退轉地.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得淨智眼,見於如來所見一切諸平等法.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安住諸力諸願海中,以無盡智而為方便,淨諸佛國.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皆得安住毗盧遮那廣大願海,生如來家。

(二)現自在用.即為歎德.謂塵塵近佛.念念益生.文有其八<一>【如是】下,明諸菩薩毛孔現光.<二>【一一】下,光現菩薩.<三>【此諸】下,菩薩入塵.<四>【彼一】下,塵含廣剎.<五>【一一】下,剎有如來.<六>【此諸】下,菩薩往供.<七>【於念】下,助佛揚化.<八>【念念】下,所化成益.

<一>明諸菩薩毛孔現光.可知。

<二>光現菩薩.可知。

<三>菩薩入塵︰言【安立海所有微塵】者,略有二義︰一、一切施設依正等塵,一一稱真故.二、約觀心︰眾生意識所緣,即是法界.例依名相分別而轉,是謂安立。妄故為塵.體皆可依,是名大剎.皆有覺性是曰如來.此菩薩證入眾生性海。

<四>塵含廣剎.可知。

<五>剎有如來︰隨世俗故說有三世.全稱性故並在塵中。

<六>菩薩往供︰【供養】者,通財及法。

<七>【於念念】下,助佛揚化

<八>【念念中】下,所化成益。

於中賢首對前開悟,以三義釋之︰<一>別配釋.<二>圓通釋.<三各別釋︰

<一>別配釋者︰謂以前十法門對後所成十益.一門得其一益.二三前卻.餘並如次︰一、以夢自在門︰夢中警覺造惡眾生,令得斷惡免苦益故.二、以菩薩行門,令人正定.三、以現諸天歿生門,令生天受樂.以放逸則歿,剋念便生故。上三人天乘。四、以動剎現無常令厭.以歎佛神變令欣.成二乘益.下皆大乘。五、以嚴剎大願令修福求向.六、以攝生言辭令發大心.以佛音聲即同體大悲故。七、以佛雲雨法.令入菩薩不退之位。已上三位,在地前三賢。八、以照遍滿法界土及神變,令得初地已上智眼,見平等法。九、以佛普現遍法界解脫力,令得八地已上大力大願無盡智淨國土益。十、以普賢建道場,令住佛果大願海。言【生如來家】者︰入佛果位故生.非是初地已上生佛家也。

<二>圓通者︰此上十法,於此十益一一遍通︰謂或一法成十益.或十法成一益.如是亙遍無所障礙。

<三>各別者︰謂前十法門,各自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此以法為益。後十益但言須彌塵數,不言剎塵之國.則是己身以人為益。既各別釋。則夢自在門,亦顯一切皆如夢故.延促等無礙.故云自在。餘並可知。

【各別釋】者︰前之二釋.一則一一別對.二則互相總對.今不對前則七八兩段義不相關︰七約法開悟.八約身成益.身法不同,故不相對。上言對前為三者︰前二相由故名為對.今與前別亦是對前。

上菩薩法化,始從放光,終於得益.順數八逆推十二.重疊無盡︰

<一>其十須彌塵數眾生得益,方在一國.餘一切土皆爾.故云一一國各令等也。

<二>此一切土益在一念時中.餘一切念時皆爾.故云念念中也。

<三>如是念念之益,方是一法門所開悟.一一法門皆爾。

<四>彼多法門,方是一念所用.餘念念所用法門亦爾。

<五>彼多念法門,方論一廣剎.如一廣剎如是.十剎塵數廣剎皆爾。

<六>彼多廣剎方論一塵內.如一塵.一切安立中諸塵亦然。

<七>如上諸塵,方是一安立海.如一安立海.遍法界諸安立海亦然。

<八遍法界安立海中業用,方是一化菩薩所化.如一化菩薩.十世界海化菩薩,一一皆然。

<九諸化菩薩,方是一光所現.如一光一一光亦然。

<十>彼十剎塵數光明,方是一毛孔現.如一毛孔.遍身一一毛孔皆然。

<十一>彼遍身毛孔方是一菩薩.如一菩薩.有如是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微塵數菩薩.遍身毛孔皆爾。

<十二>上來所明十一重作用,方論來此一會.如此一會.於餘佛會亦復如是。此後一段,偈文具之。

又上十二重,一一開之為二,便成二十四重.且如一念望一切念,即是二義類例相似,合之為一。餘十一重,準此思之。如是重疊無盡各周法界.唯智頓觀非心識境.華嚴海會大用皆然。

【此上菩薩法化始終】下,上約順釋。今乃逆收.以彰深妙耳.細尋易了。

「經」爾時諸菩薩光明中,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諸光明中出妙音       .普遍十方一切國.演說佛子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

(三)光聲自述︰前既光聲召命.今亦光聲自述.菩薩位極,用窮深廣.若非自述,時眾難知。十頌分二︰

<一>一偈頌總明.兼陳說處。

「經」劫海修行無厭倦.令苦眾生得解脫 .心無下劣及勞疲        .佛子善入斯方便

盡諸劫海修方便  .無量無邊無有餘   .一切法門無不入.而恆說彼性寂滅

三世諸佛所有願  .一切修治悉令盡.即以利益諸眾生       而為自行清淨業。

<二>頌別顯德用殊勝.文分為三︰

《一》三偈頌通顯體用自在:初偈悲智相導,度眾生而不疲.次偈空有雙觀,入法門而常寂.後偈物我無滯,故化他而自清。

【初悲智相導,度眾生而不疲】者︰悲無大智即成愛見.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今劫海修行而無疲厭.明有智導矣。智若無悲則多趣寂,名為下劣.今脫苦眾生心無下劣.即有悲導矣.悲故能度.智故無疲。

【空有雙觀】者︰空有雙觀即是前半.空無分量.有無邊際.入法門而常寂,即是後半。由前觀有入一切法門.由前觀空而恒寂滅。

物我無滯,故化他而自清者︰三世二利是願皆修.斯則名為物我無滯.便成後半化他自淨。

「經」一切諸佛眾會中  .普遍十方無不往.皆以甚深智慧海.入彼如來寂滅法

一一光明無有邊.悉入難思諸國土.清淨智眼普能見.是諸菩薩所行境

菩薩能住一毛端  .遍動十方諸國土   .不令眾生有怖想  .是其清淨方便地

一一塵中無量身  .復現種種莊嚴剎  .一念歿生普令見   .獲無礙意莊嚴者

三世所有一切劫  .一剎那中悉能現.知身如幻無體相.證明法性無礙者。

《二》五偈頌別敘前現自在與前影略︰一、身遍十方.智觀寂滅.即顯不唯來此會也。二、身光普入.智眼遍觀.三、住一毛端遍動諸剎況乎於上.處寶蓮華。四、塵塵多身,門門化異.舉一歿生門,可以例諸。五、念劫無礙,結由證深.念劫既融.故念念能作.【法性無礙】者,分與無分,皆無礙故.謂證理不唯無分故.在一切處而全在一法.一切法亦然.各有四句.身等不唯分故.常在此而無在.思之。

言【與前影略】者︰前有入塵.此中即無。此有住一毛端、遍動諸剎、塵塵多身、剎那頓現等.彼皆略無。

【分與無分皆無礙故.乃至然各四句】者︰總相而言.分即是事.無分是理.理事既融故無障礙。

言【各有四句】者,事理皆四故︰

理四句者︰一、無分限︰以遍一切故.二、非無分︰以一法中無不具故.三、具分無分︰謂分無分一味.以全體在一法,而一切處恒滿故.如觀一塵中見一切處法界。四、俱非分無分︰以自體絕待故.圓融故.二義一相.非二門故。

事四句者︰一、有分︰以隨自事相有分齊故.二、無分︰以全體即理故.大品云「如色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此即無分也。三、俱︰以前二義無礙是故.具此二義,方是事故。四、俱非︰以二義融故.平等故.二相絕故。

【身等不唯分故等】者︰謂由上諸義.理性不唯無分故.在一切處而全體在於一內.不唯分故。常在一中而全在一切處.而事法不唯分故。常在此處恆在他方.不唯無分故.遍一切處而不移本位。又由理性不唯無分故.不在一事外。不唯分故.不在一事內。事法不唯分故.常在此處而無在。不唯無分故,常在他處而無不在。是故無在無不在,而在此在彼,無有障礙也。然此中有兩對事理,各有二四句乃成八句.疏中但出二句︰謂上云證理不唯無分故,即初對約理一句.其一切法皆爾者,舉例耳。今云身等不唯分者,即是後對中約事一句.以身等即事也。餘之六句略而不出.故上總言各二四句.意中含取。

「經」普賢勝行皆能入.一切眾生悉樂見  .佛子能住此法門   .諸光明中大音吼。

《三》一偈頌結廣有歸︰普賢勝行皆入.非獨向來所陳.故能光中演斯自在。

「經」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大眾,得於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間光。▲此光名【一切菩薩智光明普照耀十方藏】.其狀猶如寶色燈雲.▲遍照十方一切佛剎.其中國土及以眾生悉令顯現.又普震動諸世界網.一一塵中現無數佛.隨諸眾生性欲不同,普雨三世一切諸佛妙法輪雲,顯示如來波羅蜜海。又雨無量諸出離雲,令諸眾生永度生死.復雨諸佛大願之雲,顯示十方諸世界中普賢菩薩道場眾會。▲作是事已.右遶於佛,從足下入。

四、現瑞表說︰上所現相有緣.眾集將陳,故重現斯瑞。瑞文有三︰(一)光示法主.(二)現華表義.(三)現眾表教.法藉人弘,故先明主.義為教本,故在教前。

(一)光示法主.文分為六︰<一>意.<二>【放眉間光】,即光體.<三>【此光】下,辨光名.<四【其狀】下,顯相.<五>【遍照】下,展.<六>【作是】下,收。

<一>意.可知。

<二>體者︰眉間︰表離二邊故.於體不計有無二邊.於義不著常無常等諸法相邊.於行不習苦樂二邊.於道不住邪正二邊.於人不執因果二邊.於教不說世出世二邊.於諦不見真俗二邊.於化不定權實二邊.是故為眾放眉間光。

<三>辨光名者︰【菩薩智光】者,令得能知智也.【普照十方藏】者,令照所知境也。藏有三義︰一、智光含德無盡故.二、以十方剎海各於塵內重含諸剎故.三、亦通於五藏,以言智光故.照初二藏令菩薩證.照次二藏令菩薩成.證則得於涅槃.成則得於菩提。照第五藏令化令淨。三中後二如下業中。

<四>顯相者︰謂色如燈雲.猶日月洞照.周遍潤澤.雨法雨故.具如相海品。

<五>展者.即光業用.於中分五︰一、所照分齊.謂盡十方一切佛剎。二、光所現.謂土及眾生。三、動剎網.以諸世界重疊影現,交互相當.猶如網孔。四、塵現如來.五、隨機雨法。略舉三法.皆下所顯︰初、法輪雲示其所行.二、出離雲示其所度.三、大願雲示說法主.謂將說普法,令知法主大願普周剎塵內故。

<六>.則示有終歸。證從佛流眉間出光.修因順果故須右繞.自下升高故從足入.履佛所行方證入故。

【於體不計有無二邊】者︰一切諸法體不出於有與無故。

【於義不著常等】者︰就一有上,自有常無常之義.謂生滅是無常義.不生滅是常義.又不生滅是無常義等。只要一有法上,即有常無常、我無我、苦之與樂、淨非淨等.故云諸法相遍。

【於行不習苦樂】者︰斷見計樂行,常見計苦行等.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因果交徹故.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故.隨順觀察世諦即入第一義故.於諦常自二,於解常自一故。未堪實化權為說三.大根既熟便為說實.權是即實之權.實是即權之實故。

照初二藏令菩薩證】者︰一、如來藏︰在纏含果法故.二、自性清淨藏︰在纏不染故.此二本有故令其證。

【照次二藏令菩薩成】者︰一、法身藏︰謂果位為功德所依故.二、出世間上上藏︰謂出纏超過二乘菩薩故.並已出纏故致成言。

【照第五藏令化令淨】者︰以第五法界藏,通因通果.外持一切染淨有為名為法界.內含一切恒沙功德,故復名藏.以有因故化之.以有染故淨之。餘如前說。

【三中後二如下業中】者︰即藏有三義中後二義.下動剎網,一、一塵中現無數佛即第二義。三雨法雨即第三義.妙法輪雲即如來藏故,便是所證.二、出離雲即令化令淨.三、大願雲令得令成義。

【謂色如燈雲】者︰相海品云「如來眉間有大人相.名遍法界光明雲.摩尼寶華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具眾寶色.猶如日月洞徹清淨.其光普照十方國土.於中顯現一切佛身.復出妙音宣揚諸法」。

「經」爾時佛前有大蓮華忽然出現.其華具有十種莊嚴.一切蓮華所不能及︰所謂眾寶間錯以為其莖.摩尼寶王以為其藏.法界眾寶普作其葉.諸香摩尼而作其鬚.閻浮檀金莊嚴其臺.妙網覆上,光色清淨。於一念中示現無邊諸佛神變.普能發起一切音聲.摩尼寶王影現佛身.於音聲中普能演說一切菩薩所修行願。

(二)現華表義.文有二別︰<一>總標華現.<二>【其華】下,顯具德嚴︰

<一>總標華現者︰為坐所現中方眾故.通表所詮佛華嚴故.別表華藏佛所淨故.故於佛前出此蓮華。既通表華嚴.亦具同時具足等十門及教義等.而其本意正表義耳。【忽然現】者,依理起事,難測量故。

<二>顯具德嚴者.文亦有二︰先標十種顯德無盡.後【所謂】下,別列十句︰前六體備眾德.後四妙用自在。前六體備眾德者︰蓮子住處有含藏之義.故名為藏.表示法門一含一切.華藏之名由此而立。後妙用中,一念況多.摩尼寶王即前藏體.影現佛身即依正無礙.既發多聲聲皆演法。

【亦具同時具足等十門及教義等】者︰十門可思.但法是所依體事中一華事耳。言【教義等】者,即是十對所依事體.由此華事為理所融,故具十對令同時等。而康藏和尚約義分齊釋成云「一、教義︰謂見此蓮華能生解故.二、事理︰華即是事,舉體同真故.三、境智︰華是所觀,同智性故.四、行位︰是萬行華,隨位別故.五、因果︰因事之華,覽因成果故.六、依正︰全是所修亦能依故.七、體用︰體同真性,用應機故.八、人法︰恆覽於人,攝為法故.九、逆順︰逆同五熱,順十度故.十、感應︰遍應一切,亦能感故」。

【而其本意正表義耳】者︰以十玄十對.凡舉一事必具十玄.凡一玄門必收十對.泛明一法,一一圓收故。若作教者,但是傍來.然其本意唯表義耳。

【忽然現】者,隨難牒釋.準觀佛三昧海經第二,明地金剛白毫相光云「此相現時.佛菩提樹白毫力故,根下自然化生寶華.縱廣正等四十由旬.其華金色,金剛為臺.佛眉間光照此華臺.其光直下至金剛際等」.與此大同。

「經」此華生已.一念之間.於如來白毫相中.有菩薩摩訶薩名【一切法勝音】.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俱時而出.右遶如來經無量帀.禮佛足已。時勝音菩薩坐蓮華臺.諸菩薩眾坐蓮華鬚.各於其上,次第而坐。其一切法勝音菩薩了深法界,生大歡喜.入佛所行,智無疑滯.入不可測佛法身海.往一切剎諸如來所.身諸毛孔悉現神通.念念普觀一切法界.十方諸佛共與其力.令普安住一切三昧.盡未來劫,常見諸佛無邊法界功德海身.乃至一切三昧解脫神通變化。

(三)現眾表教.文略有三︰

<一>現眾時︰言一念者,華生無間.表教義相應。

<二>現眾處︰謂白毫中.表教從所淨法界所流.為眾教源.如白為色本。

<三>【有菩薩】下,正明眾現.亦分為三。

《一》主屬齊現︰遍詮諸法,故云一切.所詮圓滿是曰勝音.圓教法門必攝眷屬.故下文云「世界海微塵數修多羅以為眷屬」.權實無礙故曰【俱時】。

《二》【右繞】下,申敬就座︰主伴雖殊,並修因順果,故【右繞如來】.文義相隨故依華坐.正助不等臺鬚有差。上義依理明故忽然而現.今教由人立,故眾從佛流.亦如涅槃從牛出乳。

《三》【其一切】下,彰其德業︰主教是宗.故偏歎主.文有十句.略為二解︰

{一}豎配十地此明普攝十地功德.一句一地︰初地歡喜得智證如.二地性戒是佛所行.三地多聞入法身海.四行道品,善友是依.五地雙行現通利物.六觀法界般若現前.七功用已終,故佛與力.八無生無動住三昧心.九為法師見無邊法.十具於大盡三昧等圓。初地尚攝諸地功德.況於後後不具前前。

{二}橫就極位釋者︰一、理智了真.二、量智入行.三、證窮法身.四、常觀受用.五、毛現神變.六、念觀法門.七、外感佛加.八、內安定.九、豎見來際.十、橫無不圓。故此十句攝為五對。若橫若豎能必具,故為二釋。

【亦如涅槃從牛出乳《二中》】者︰即第十四經.南本十三云「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住無垢藏王.有大威德成就神通.得大總持.三昧具足.得無所畏.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諸佛菩薩所可成就功德智慧,無量無邊,百千萬億.實不可說.我意猶謂故不如是大乘經典.何以故.因是大乘方等經力故.能出生諸佛世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佛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是諸大乘方等經典.雖復成就無量功德.欲比是經不可為喻.百倍千倍百千萬億,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善男子.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醐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從佛流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善男子.以是義故,說言如來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計」。釋曰︰彼約讚法勝能,從微至著.今但取從佛出教,以況眉間出眾耳。然此段經文諸說不同.若澤州先於菩薩申已解中,有一問云︰此經是其言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其果證.教淺證深.何故菩提不及是經。釋言︰此中偏名宣說佛性之詮,法身之教,以之為經.所證即是性淨因果.所生菩提是其方便因果.性淨為本.方便為末.末不如本.故佛菩提,功德不及。準後佛答其義如是。次下釋佛答.合中云︰以佛合牛,約應身佛.十二部經合乳,說小乘經.修多羅合酥,名大乘教.藉小開大故名為出。後四俱大乘.詮事之教名修多羅,謂施戒等事.方等合生酥,即大乘中破相空教.因事顯理故名為出.以般若合熟酥.究竟離相證實之慧,名為般若.依理起慧是故名出.約行辨教亦得名出般若經云。然此般若即是向前菩提體也。以醍醐合涅槃.般若了因,了彼無始法性涅槃,是故名出。約實辨教,亦得名出涅槃經。言【佛性即是如來】者︰是法身如來.非報身如來.報身功德不及此經.故不即之.上皆遠公之意。若望經意未必如是︰謂此公豎將大小事理以配五味.乃成屈曲。如何不說大乘十二部等耶。今謂無垢藏意,推功歸本.果從教生.如來述成.成其推功之義。醍醐最上.功本由乳。如來至極,功歸於教.故涅槃即是如來.如來即是菩提.誠謂滔滔之水本於濫觴.合抱之樹生於毫末.故說教為佛本.何用強分大小法報別耶.然佛自揀此經異於小乘。今牛出乳是大教耳.若爾何成五味.謂十二部經辨所說教。出修多羅者︰十二分教出生契理合機之義故。修多羅出方等者,由契理故顯出真理.正理廣陳為方等故。從方等出般若者,依理生智故。般若出涅槃者,以智契理成極果故.故云涅槃猶如醍醐.醍醐喻於佛性.佛性即是如來.文理昭然.何須屈曲。亦有說言.從佛出十二部經是本質教.從十二部出修多羅是影像教者.亦是妄推度耳.都無本影之意。

【故此十句攝為五對】者︰重收前釋.謂一、如理如量對.二、法身報身對.三、身毛心念對.四、外感內安對.五、見橫圓對。

五、稱揚佛德有二︰(一)彰讚意.(二)正釋文。

(一)彰讚意者︰既現既至,任力稱揚.自申罔極之情.顯佛無涯之德.文分為二︰初一眉間菩薩讚.後十十方菩薩讚。新眾纔集,佛便現瑞.文不累書故編成次.以讚德相類,結集併之一處。乘現勝音之次,先舉勝音之偈.後十菩薩即如次十方。昔人不曉斯文,便將後十為勝音眷屬.非唯章疏之失.亦乃翻譯有違。何者.且眉間出眾,即主伴皆讚.十方來眾寂無一言.主伴禮儀,一何索.況準法界品例,來者皆有讚辭.細尋菩薩之名,與前十方如相似.但由譯人不審致令名小乖差.至下文中一一對辨。

【既現既至】者︰疏於釋文之前,總彰讚意.於中有二︰一、正釋.二、總科。

一、正釋者︰【既現】即勝音讚既至,即十方菩薩讚.【罔極】者,即無極之情.故詩序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則詠歌之.詠歌之不足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生公用此意釋說偈意云「以罔極之心,詠歌舞蹈耳」。

【初一眉間菩薩讚】下,科釋︰一、總科.二【新眾纔集】下,明讚次第.於中亦二︰先正明.後結彈。先正明者,亦是通妨.謂有問言︰若以後十為十方菩薩讚者,十方先來,何以後讚。故今通云.現瑞與讚,二皆同時.則勝音與十方讚亦同時.自是結集,集讚一處耳。又應問言︰既是結集排次.居然合排十方在前.何以向後。故釋云.承前讚勝音德次.是故先舉勝音讚耳。

【昔人不曉】下︰後、結彈古德。於中又三︰初正辨非.次【何者且眉間出眾】下,立理.三【況準法界品】下,引例合歎。

「經」即於眾中,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二)正釋文有二︰<一>舉勝音之偈.<二>舉十方菩薩。

<一>舉勝音之偈文分二︰《一》說偈儀.《二》正說偈.下十例然︰

《一》說偈儀者︰偈中總相讚佛.亦含諸問.思之可知。

【亦含諸問.思之】者︰文含四十句.且收十海︰初偈即佛海.次偈演說海.三、一偈變化海︰一毛示現故.四、一偈眾生海.五、一偈世界海.六、一偈法界安立海.七、一偈波羅蜜海.八、一偈佛壽量海.已證佛地必有壽故.九、一偈解脫海.普賢開覺已離障故.已獲神通作用解脫故。十、一偈名號海.身雲普遍隨物立名故。十海既爾.攝餘問,例然.故令思之。

「經」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     .而恆處此菩提座。

如來一一毛孔中.一切剎塵諸佛坐.菩薩眾會共圍遶.演說普賢之勝行

如來安處菩提座.一毛示現多剎海       .一一毛現悉亦然  .如是普周於法界

《二》正說偈者︰十頌分三︰『一』三偈直就佛歎.『二』六偈約眾歎佛.『三』一偈雙結主伴。

『一』直就佛歎中,皆歎如來體用無礙.於中︰初一偈不動本而周遍.則十身圓融遍四法界.後二偈不壞小相而廣容。上則事如理故.此則事含理故.於中前一偈半,一毛攝三世間.後半類餘︰謂遍法界內皆有佛身.無有一毛不含剎海。又一毛表解脫門,諸佛菩薩智所住故.【現多剎海】者.門門皆是淨土因故。

【則十身圓融遍四法界】者︰以但言佛身故通十身.但云法界故通四界.以體即理、以用即事.體用無礙.即事理無礙.即一即遍即事事無礙。又初句體遍.次句明用.第三句明用遍.第四句不動本也。本有二種︰一、真身為本︰本體自遍.以用如體,故不動本而能普遍。二、應用之中自有本末.菩提座身即本.周十方即末.故下不起樹王而昇四天,正明不動本而周遍。今明雖遍法界而處此座.明不壞末而歸本.此二不相離故。

【以不動本而周遍】︰釋不壞末而歸本耳。

【上則事如理故等】者︰菩提座身是事.以如理故周遍。言【此則事含理】者︰一毛是事,無不包故.由理有二義︰一、無處不遍.二、無法不包.猶如虛空具包遍義。今事如理,故具上二義.即事事無礙中,事理融通門也。

【又一毛表解脫門】者︰約觀心釋.一毛外有內空.能容受故。

「經」一一剎中悉安坐.一切剎土皆周遍.十方菩薩如雲集.莫不咸來詣道場

一切剎土微塵數 .功德光明菩薩海.普在如來眾會中 .乃至法界咸充遍

 

法界微塵諸剎土.一切眾中皆出現.如是分身智境界.普賢行中能建立 

一切諸佛眾會中.勝智菩薩僉然坐.各各聽法生歡喜.處處修行無量劫

已入普賢廣大願.各各出生眾佛法.毗盧遮那法海中  .修行克證如來地

普賢菩薩所開覺 .一切如來同讚喜.已獲諸佛大神通.法界周流無不遍

『二』六偈約眾歎者︰聖賢輔翼.顯主勝故。六偈總明主伴皆遍.於中︰初二總身總相遍.後四總身遍別中.既微細難思.故唯普智方知、普行方立。

【初二總身總相遍等】者.然有四句.謂︰一、總遍總中.二、總遍別中.三、別遍別中.四、別遍總中。然所遍通依正.且約能遍為正,所遍為依。依正各有總別︰正總即全身.別即眼耳乃至一毛。依總即全一國土.別即若樹若石乃至一塵。初但言剎中安坐,故是總身總相遍.後明身遍塵中之土,總遍別中。

「經」一切剎土微塵數     .常現身雲悉充滿.普為眾生放大光.各雨法雨稱其心。

『三』一偈雙結主伴.可知。

「經」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觀察一切勝法蓮華光慧王】.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二>十方菩薩讚德︰十方即為十段,前皆是正說.後正說偈︰

《一》東方︰言【眾中】者,大眾海中︰前列名處,名觀察勝法蓮華幢.幢相高出.王是超勝.此喻相似.光慧即是所喻幢體。

【言眾中者,即大眾海中】,為揀昔解以為勝音眷屬讚故.則是勝音眾中菩薩故.今明是新舊二種大眾海中。

「經」如來甚深智.普入於法界   .能隨三世轉.與世為明導      

諸佛同法身.無依無差別   .隨諸眾生意.令見佛色形             

具足一切智.遍知一切法.一切國土中.一切無不現                       

正說偈中︰讚佛真應二身.密答佛地.如來智等攝佛地故。

十頌分二︰初三讚真.後七讚應。讚真必體用雙美.讚應唯約用明.欲顯門差實非體外。

初三讚真者.於中︰第一偈讚智身.第二偈讚法身.第三偈雙結。智含四智.法即法界.五法具矣。

第一偈讚智身中︰上半正體證真.下半後起隨俗。又句各一智︰初句大圓鏡智.行相深細故。次句平等性智.自他平等即法界故。次妙觀察智.於自共相無礙轉故。末句成所作智.成就利他導世事故。

第二偈讚法身者︰上半體相皆同.同有二義︰一、本性法身體同︰言【無依】者,無住本故.【無差別】者,體無二故。二、已證法身相同︰力無畏等皆無異故.此則無礙慧身不依一切.離諸分別是無差別。下半用同.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皆無二故.即法身無色應物現形。

第三偈雙結者︰上半結智︰上句根本.下句後得。下半結法.但舉其用體通上下.以智契如故.金光明說「如如及如如智為法身故」。

【又句各一智】者︰上約二智.此約四智。四智之相已見第一經.今但取其與今經文相應之處而引之耳。

力無畏等皆無異故】者︰即問明品文.經云「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言【相同】者,即相似名同.非謂共也。

即無礙慧身不依一切】者︰上以無住本釋無依.無依是理故.無住即實相之異名.今以智慧釋無依故.出現品云「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復依方便立.方便依智智依慧.無礙慧身無所依故」。【離諸分別是無差別】者︰上釋無差別約理無二.今釋無差,但心無分別耳.故無差別與無分別有通有局︰局則無差別是理、無分別約智.通則理亦得名無分別故.問明品云「佛剎無分別.無憎亦無愛」。智亦得名無有差別.謂無差智為能證故。今用通義,以無分別釋無差別。

【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皆無二故】者︰即唯識釋大圓鏡智之能.亦如上引。

即法身無色,應物現形】者︰引證。此語正是肇論.論云「法身無色,應物現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若取其本據.即是經云「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下經亦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所現眾色形.令入此法中」也。

【以智契如】下,會上二身.令無障礙.是真法身.引金光明.已如上引.即三身品。

「經」佛身及光明   .色相不思議.眾生信樂者.隨應悉令見      

於一佛身上.化為無量佛   .雷音遍眾剎  .演法深如海              

一一毛孔中  .光網遍十方. 演佛妙音聲.調彼難調者

如來光明中  .常出深妙音  .讚佛功德海.及菩薩所行

佛轉正法輪.無量無有邊.所說法無等.淺智不能測

一切世界中.現身成正覺.各各起神變.法界悉充滿              

如來一一身. 現佛等眾生. 一切微塵剎   .普現神通力

後七讚應分三︰

初偈隨樂現應︰不思議者隨緣無邊故。光明覺云「億那由劫共思量.色相威德轉無邊等」。

次四偈身光演法︰初偈化身演法︰望前應身即重化也.次二毛光演法.後一結歎難量。法輪義如別說。

後二偈成道起通︰上皆圓融亦有十身.且從一義耳。

【望前應身即重化】者︰應身對法報.應身是化身。今於應身上起化,故云重化。如釋迦是應身.如涅槃受供,於其毛端現多化佛.即重化也。

「經」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法喜慧光明】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二》南方法喜菩薩︰前集中,名普照法海慧.會義亦同.光明即照法故。

「經」佛身常顯現  法界悉充滿  .恆演廣大音 .普震十方國          

如來普現身.遍入於世間.隨眾生樂欲.顯示神通力                      

佛隨眾生心.普現於其前.眾生所見者.皆是佛神力   

光明無有邊.說法亦無量.佛子隨其智.能入能觀察   

十頌歎佛寂用應機德︰答前境界。法身顯現即分齊境.無生無體即所觀境.眾生國土皆所化境.於中分三︰初四偈依真起應.次三偈體用無礙.後偈明真應無盡︰

初四偈依真起應︰於中分二︰

先一真︰【佛身常】者,第一義常,出三世故。智符於理,湛然常照。【顯】者,離二障故。【現】者,常在前故.不同眾生自體常也。【法界悉充滿】者︰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福智所莊嚴故。次二句音恒用普.恒自受用廣大法樂故。

下三偈起用︰初一普隨物樂.次一感應道交.後一法光無際。

【顯真】者,此約法報無礙之身為真佛也。【第一義常】者︰本有常也。【智符於理。湛然常照】者︰即是修成合本有也。若依法相,後常是相續常.今依法性宗,冥符於理,同理常也.故生公涅槃疏云「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則無差.悟豈容易.不易之體.為湛然常照」.即其義也。【顯者離二障】者︰亦有二意.若別說者.離煩惱障故法身顯.離所知障故智身成.合則二障俱障二身.離於二障俱顯二身.智性本有非照今有故。

【諸根相好一一無邊者,即自受用身果.【無限福智所莊嚴故】者,即自受用因.故唯識云.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習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釋曰︰以論對疏居然可知。

【初一普隨物樂】下︰三義皆通他受用身及變化身.故唯識云「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故」。

「經」佛身無有生  .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虛空 .諸佛於中住         

無住亦無去  .處處皆見佛  .光明靡不周 .名稱悉遠聞   

無體無住處  .亦無生可得  .無相亦無形.所現皆如影   

次三偈體用無礙.於中︰

初偈︰初二句約相,無生現生.次二句約性,無住而住。

次一偈約用,無去住而普

後偈體用雙拂︰謂【無體】拂上無生.【無生】為佛法體故.今體即非體.無住處者,拂約性二句亦無生可得,拂示生句。下半拂前第二偈約用.用如影故。

【無生為佛法體故】者︰諸經論中皆詮無生之理故.淨名不二,發始明之.楞伽經說,一切不生.中論不生為論宗體.傅大士亦云「佛法以無生為體.無著為宗.忘想為因.涅槃為果」.諸文非一。

【無住處者,拂約性性二句】者︰以約性云【法性如虛空.諸佛於中住】.似有住處。今謂法性如空則無所住.況體無生,安有能住。不住諸法,方住法性.故上文云「諸佛於中住」.故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大品云「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方住般若波羅蜜」.故大般若會會之初,皆先明無住.淨名亦說無住為本。

「經」佛隨眾生心.為興大法雲 .種種方便門.示悟而調伏          

一切世界中 .見佛坐道場 .大眾所圍遶 .照曜十方國   

一切諸佛身  .皆有無盡相 .示現雖無量 .色相終不盡

偈明真應無盡︰一、法雲無盡.二、眾會無盡.三、身相無盡。【無盡相】言,兼真身故.【終不盡】者,全同體故。

【無盡相言,兼真身故】者︰一、應用無盡︰若鏡對萬形.二、真體無盡︰此復二種︰一、十蓮華藏之色相故.二、一一色相體無窮盡,湛然不變故.經云「如來妙色常安隱.不為時節劫數遷.大聖曠劫行慈悲.獲得金剛不壞體」.勝鬘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故」。

「經」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香燄光普明慧】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三》西方香焰菩薩︰前名月光香焰普莊嚴.此中光即月光.明慧即是智慧莊嚴。

「經」此會諸菩薩 .入佛難思地.一一皆能見.一切佛神力 

智身能遍入.一切剎微塵.見身在彼中.普見於諸佛      

如影現眾剎 .一切如來所.於彼一切中.悉現神通事

普賢諸行願 .修治已明潔.能於一切剎 .普見佛神變

身住一切處 .一切皆平等 .智能如是行 .入佛之境界

已證如來智 .等照於法界 .普入佛毛孔.一切諸剎海          

一切佛國土.皆現神通力.示現種種身.及種種名號

能於一念頃 .普現諸神變.道場成正覺.及轉妙法輪

一切廣大剎 .億劫不思議 .菩薩三昧中.一念皆能現。

一切諸佛土 .一一諸菩薩 .普入於佛身 .無邊亦無盡           

十頌讚佛身含眾海︰即答加持問.由加能入故.於中︰前九讚眾海.則佛德可知。後一結德歸佛。前九讚眾海中︰初一總.餘八別。餘八別中分二︰

前四偈平遍一切︰於中初一智身入剎塵.次一色身普現用.後二釋成前義︰一、普賢行圓故.二、身心平等故。

後有四偈明微細︰入於毛孔剎中而作用故。後一結中非唯一會.一切菩薩皆入佛身.方為讚佛。

「經」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師子奮迅慧光明】.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四》北方菩薩︰此同本名.但加慧字。

   「經」毗盧遮那佛.能轉正法輪                                                                                            「總」

   法界諸國土 .如雲悉周遍                                                                                            「別」

   十方中所有 .諸大世界海 .佛神通願力 .處處轉法輪

   一切諸剎土 .廣大眾會中 .名號各不同.隨應演妙法

   如來大威力  .普賢願所成.一切國土中    .妙音無不至

   佛身等剎塵.普雨於法雨.無生無差別.現一切世間

   無數諸億劫.一切剎塵中 .往昔所行事 .妙音咸具演

   十方塵國土 .光網悉周遍 .光中悉有佛 .普化諸群生

   佛身無差別 .充滿於法界 .能令見色身.隨機善調伏

   三世一切剎.所有眾導師  .種種名號殊 .為說皆令見。

   過未及現在 .一切諸如來 .所轉妙法輪.此會皆得聞          

此十頌,歎佛依體起用轉大法輪.答前佛行.佛以轉法化生為其行故。文中分三︰初二句總.次八偈半別.後一偈結。

次八偈半別中,讚佛十化︰

{一}【法界】下二句現受生化︰處處受生,身雲遍故。

{二}【十方一偈下讚神通化︰末句雖云轉法.意在通用。

{三}【一切】下有三句讚業果化︰一切諸剎名號不同者,示同趣類業報名字故。

上三依身

{四}【隨應演妙法者,即辯揚化.隨應則能斷彼疑故。

{五}【如來】一偈下勸讚勵化.妙音讚勵故。

{六}【佛身】一偈下慶慰化.普雨法雨令彼進修無生法故。

三語業。

{七}【無數】下一偈領受意化.領問受取,演昔行故。

{八}【十方】下一偈決擇意化.決擇有情心行差別,及揀諸法性相不同.方能普化故。

【佛身】下一偈發起意化.發起宿善及三乘大行為善調故。

{十}【三世】下一偈造作意化.建立佛法事義,種種皆令見故.依實起用即是化身.故說化身無別心色。

此之十化與佛地經次第無違.但令相融不違經旨。

末後一偈,結歸斯會,可知。

言【十化】者,即佛地經說.佛身有十化︰初依身輪起三種化︰一、受生化︰謂受最後身.二、神通化︰謂現諸變等.三、業果化︰謂受金鏘等。又依語輪起三種化︰一辯揚化︰謂轉法輪斷疑答難.二、讚勵化︰謂讚勝勸學.三、慶慰化︰謂有進修或能斷證隨喜慶慰。意化有四︰一、領受意化︰謂領問受取等.二、決擇意化︰謂觀有情心行差別.揀擇諸法性相不同.三、發起意化︰謂能發起宿世善根,及令二乘發大行等.四、造作意化︰謂能建立諸法事義。是故當知依實起用即是化身.故說化身無別心色。釋曰︰上即論文,疏文具用欲會釋經,少有添減.但觀向引,自分疏中主客之言。

「經」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法海慧功德藏】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五》東北方法海菩薩。前眾集中名最勝光明燈無盡功德藏︰法海可當最勝.光明義與慧同.功德藏名前後無別.無盡二字,前有後無。

「經」此會諸佛子.善修眾智慧.斯人已能入.如是方便門       

   一一國土中.普演廣大音.說佛所行處 .周聞十方剎       

   一一心念中 .普觀一切法 .安住真如地.了達諸法海

   一一佛身中 .億劫不思議 .修習波羅蜜 .及嚴淨國土

   一一微塵中.能證一切法.如是無所礙.周行十方國

   一一佛剎中 .往詣悉無餘.見佛神通力 .入佛所行處

   諸佛廣大音 .法界靡不聞.菩薩能了知.善入音聲海

   劫海演妙音 .其音等無別.智周三世者.入彼音聲地

   眾生所有音.及佛自在聲.獲得音聲智.一切皆能了

   從地而得地.住於力地中 .億劫勤修行 .所獲法如是

十頌讚佛攝勝眷屬.答佛力問.寄讚菩薩,實由佛力,故結云住力地中。文中︰

初一偈智滿得法.即為總相︰【如是方便門】者有二意︰一、指前︰謂具前三輪之化.故能周遍一一國土。二、即下九別.為如是方便也。

餘九偈別相.共讚七事︰

讚普演大音.有三種大︰一者處大︰一一國故.二者義大︰說佛行故.三者體大︰周聞十方故。

{二}讚時無空過.念念觀法證真實故。

{三}能入勝處.諸佛身中修淨國故。

{四}染無礙.塵中證法而周行故。

{五}能入佛境.見佛神力入行處故。行處有二︰一、智行處︰謂十力境.二、佛化處︰謂器及眾生。

{六}【諸佛】下有三偈,頌善入音聲︰初入大音.次入妙音.後入一切音。

{七}【從地】下一頌,善知諸地︰「從地」者,即出心也.【而得地】者,即住入也.【力地中】者,即佛地也.【所獲法】者,結上方便也。

「經」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慧燈普明】.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六》東南方慧燈菩薩.名全同前。

   「經」一切諸如來.遠離於眾相.若能知是法.乃見世導師            

   菩薩三昧中.慧光普明了.能知一切佛 .自在之體性。

   見佛真實體 .則悟甚深法.普觀於法界. 隨願而受身            

   從於福海生.安住於智地.觀察一切法.修行最勝道

   一切佛剎中 .一切如來所 .如是遍法界.悉見真實體

   十方廣大剎.億劫勤修行.能遊正遍知 .一切諸法海。

   唯一堅密身.一切塵中見.無生亦無相.普現於諸國            

   隨諸眾生心 .普現於其前.種種示調伏.速令向佛道。

   以佛威神故 .出現諸菩薩 .佛力所加持.普見諸如來            

   一切眾導師.無量威神力 .開悟諸菩薩 .法界悉周遍。

十頌讚諸菩薩悟入深廣︰由三昧力見佛三昧.即答三昧問也.於中分四︰

{一}初二偈歎見佛真體︰一、見佛離相.二、見佛自在。言【離眾相】者︰般若云「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慈氏論云.但離四相即離一切.謂名義自性及差別也。言【自在】者︰由菩薩定慧雙運.故見佛自在也。

{二}【見佛】下四偈頌明悟法︰一、證深理法,願力而現.二、悟多行法,福智成形.三、達果法,體無不遍.四、了教法,深廣難知。

{三}【唯一】下二偈頌歎身業普應︰一、深.二、廣。云【堅密】者,齊佛體用︰堅即金剛之身.密謂三密之一.即一而多故遍一切.即大而小故現塵中.無功之應故無相而現。若約法門,此身即如來藏性也.不可破壞故堅.深而難見故密.眾生塵心無不皆具.本自有之,故曰無生.體絕百非,故曰無相.眾生六根是謂諸國。

{四}【以佛】下二偈頌歎得佛加持︰一、此佛力.二、餘佛力。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者︰復有文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慈氏論云.但離四相等】者︰此釋上離一切言故.四加行位菩薩但觀此四。四者︰一、名.二、義.三、名義自性.四、名義差別。名即能詮.義為所詮.名中有句.名詮自性.句詮差別.則名中有自性差別.義中亦有自性差別.能詮所詮,此二異相.故二別觀。若名義自性、名義差別,二二相同,故合觀察謂觀於名,必詮自.若觀於句必詮差別.故自性名與自性義,此二相同.名義差別.相同亦爾。

「經」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華燄髻普明智】.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七》西南方︰前列名處云普華光焰髻.少同多異。

   「經」一切國土中 .普演微妙音.稱揚佛功德.法界悉充滿         

   佛以法為身 .清淨如虛空.所現眾色形 .令入此法中。

   若有深信喜 .及為佛攝受 .當知如是人.能生了佛智                    

   諸有少智者.不能知此法 .慧眼清淨人.以此乃能見

   以佛威神力.觀察一切法 .入住及出時.所見皆明了

   一切諸法中 .法門無有邊 .成就一切智.入於深法海。

   安住佛國土 .出興一切處 .無去亦無來 .諸佛法如是        

   一切眾生海 .佛身如影現.隨其解差別 .如是見導師。

   一切毛孔中 .各各現神通.修行普賢願.清淨者能見        

   佛以一一身 .處處轉法輪.法界悉周遍.思議莫能及

十頌歎佛攝生自在德.答前自在問。文分為三︰{一}六偈攝生無遺.{二}【安住下二偈寂用無礙.{三}【一切毛孔】下二偈大用無涯。

{一}六偈攝生無遺文二

初二偈能攝︰謂身語深廣.前偈語.後偈身。身中上半體.客塵不染故.下半用.隨物見異故。亦是釋疑.為物現相不乖如空。

後四偈所攝︰初偈何人能了內信外攝者。次偈以何眼見唯勝非劣。次偈了見何法︰謂一切法.地地三心。後偈何位究竟︰菩薩地盡至入佛海。

{二}二偈寂用無礙中︰初偈用遍出興體無來往.後偈即用恆寂隨解自差。

{三}二偈大用無涯者︰初一一毛皆普現通.後一一身各遍轉法。

【亦是釋疑,為物現相,不乖如空】者︰疑云.既以法為佛身清淨如虛空.何緣現金色等.云何令人悟於虛空。答有三意︰一、體雖無相.為物現相.物宜見故.隨他意耳。二者若不現相,云何令人悟於無相.如不因言豈顯無言之理。上二意即為物現相句中通之。三、如虛空言取其清淨無相.非離相求.相即無相故不乖空.故下經云「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而於第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所作利益眾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與無相無差別.入於究竟皆無相」.故相不乖無相.相即無相耳。

地地三心】者︰即入住出.下當廣說。

「經」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威德慧無盡光】.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八》西北方菩薩︰前名無盡光摩尼王.此云威德慧即摩尼王.法喻異耳。

「經」一一佛剎中.處處坐道場 .眾會共圍遶 .魔軍悉摧伏        

    佛身放光明 .遍滿於十方 .隨應而示現.色相非一種。

    一一微塵內 .光明悉充滿 .普見十方土.種種各差別        

    十方諸剎海.種種無量剎.悉平坦清淨 .帝青寶所成

    或覆或傍住 .或似蓮華合.或圓或四方.種種眾形相。

    法界諸剎土 .周行無所礙.一切眾會中 .常轉妙法輪                    

    佛身不思議    .國土悉在中 .於其一切處.導世演真法                  

所轉妙法輪.法性無差別 .依於一實理 .演說諸法相                     

佛以遠滿音 .闡明真實理.隨其差別解 .現無盡法門。                

    一切剎土中 .見佛坐道場 .佛身如影現 .生滅不可得        

十頌歎佛出現說法皆周遍德.答無畏問.說法無異故.於中分三︰初二偈總顯身光遍應.次七偈辨其所作.後一偈結用歸本。

初二總顯身光遍應者,可知。

次七辨所作中分二︰初三偈明光照無遺.後四偈演法周遍︰一、遍塵內外法界剎中.二、遍佛身中一切剎內.三、明所轉性相.四能轉圓音。

後一偈結用歸本.不可得故。

「經」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法界普明慧】.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九》下方菩薩︰前名法界光焰慧.此云普明,即前光焰。

   「經」如來微妙身 .色相不思議.見者生歡喜 .恭敬信樂法  

   佛身一切相.悉現無量佛.普入十方界.一一微塵中

   十方國土海.無量無邊佛.咸於念念中 .各各現神通。

 

   大智諸菩薩 .深入於法海.佛力所加持 .能知此方便        

   若有已安住 .普賢諸行願.見彼眾國土.一切佛神力

   若人有信解 .及以諸大願 .具足深智慧 .通達一切法                     

   能於諸佛身.一一而觀察.色聲無所礙 .了達於諸境

   能於諸佛身.安住智所行 .速入如來地 .普攝於法界。

   佛剎微塵數 .如是諸國土 .能令一念中.一一塵中見                   

   一切諸國土 .及以神通事 .悉現一剎中 .菩薩力如是

十頌讚佛境勝用菩薩能入.答神通問.文云各各現故.於中二︰

前三偈顯佛境勝用︰先半偈標其體.謂妙身色相.後二頌半辨其用。

後七菩薩能入.謂入佛境界.於中三︰初二偈具德故知見.次三偈知見成益.後二偈結用速疾。並可知。

「經」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精進力無礙慧】.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十》上方菩薩︰此與前名顛倒而已。

       「經」佛演一妙音.周聞十方剎 .眾音悉具足.法雨皆充滿           

       一切言辭海.一切隨類音.一切佛剎中 .轉於淨法輪

       一切諸國土.悉見佛神變 .聽佛說法音 .聞已趣菩提。

頌讚佛圓音現身神變自在.答無能攝取問.謂此願力普周.無能令不取故。於中分三

初三偈頌歎佛圓音雨法德.然具十義︰一、唯一妙音.一梵音故.二、遍聞一切.稱法性故.三、此一即多.事理融故.四、彼一一音.雨多法雨.五、彼法各具一切文辭.六、各同一切眾生之音.七、此音各各遍一切處.八、所說各顯性淨之理.九、各令一切普得見聞.十、各各皆得究竟之益。上之十義,從一妙音展轉開之.具十無盡方曰圓音.文處可見。

一【梵音故】者︰唯取五天梵音.意在一故。

二、即此一梵音,稱性故遍。

三、此一梵音中即具一切音.故疏釋云事理融故︰一梵音是事.事為理融故一具一切。

四【多法雨】者︰隨前一音,即說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因果等法。

五、隨說一法具多文辭︰如四諦品說四諦法,遍周法界主伴無盡。

六、隨前一音一法,各同一切眾生之音.如百道風各吹多竅,競發異響。前第三一音具多是佛音自具.今一具多是隨一音外同物類。

七、隨一類音各遍一切處.多類皆爾。

八、唯宣稱性,融差別故。

、能令萬類皆得見聞上之性淨。

十、隨聞大小,益皆究竟。

言【文處可見】者︰上之八義,句各一義.唯第九義具於三句.十亦一句.故十二句而有十義。

「經」法界諸國土 .一一微塵中 .如來解脫力 .於彼普現身                  

       法身同虛空 .無礙無差別 .色形如影像 .種種眾相現

       影像無方所.如空無體性.智慧廣大人.了達其平等

       佛身不可取 .無生無起作.應物普現前.平等如虛空。

次四偈歎佛現身無礙德︰初偈解脫力故,現處周細.次偈法身力故,現相即虛.後二偈以般若德發揮前偈︰初偈釋下半.言【影像】者,顯無方所故.謂光東則影西.光西則影東.質對像生來無所從.質謝像亡去無所至.故此影像即空無體。後偈釋上半︰言【如空】者,不可取等故.故雖現形,猶如水月,平等如空。

【言影像者,顯無方所】者︰此句標.下別釋之。離其影像以為二喻.影取光影喻.故云光東影西等.然光影喻自有二意︰

一、以若身若樹等以喻物機.日月之光以喻佛智.所見之影喻佛色形.如瞿師羅之短質,佛智對之為三尺之影.無邊身之長質,佛智對之為窮上界而有餘之影。今不取此義。二質喻法身,無二相故︰光喻機感,隨其東西所感異故.影喻色形,隨機感光而東西故.今取此義云無方所。

二、以像一種為鏡像喻.故云質對像生.無從無去即無方所。【故此影像】下,雙結二喻。無方所言,意明空耳。

【言如空者,不可取等故】者,等於四義.謂此偈中五義如空︰一、不可取︰無物可取.智覽無性故。二、無生︰非從無之有故.三、無起作︰非新成故.四、應物現前︰無有一物不對空故.隨器大小孔隙之異故。五、平等︰十方虛空皆不可量.三際虛空同一相故。如來五義者︰一、離相故.二、真常故.三、湛寂故.上三寂然不動.四、即感而遂通.五、體相用等,佛佛相望平等無二。

故雖現形猶如水月】者︰經云「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此義佛佛平等.故結云平等如虛空。

       「經」十方所有佛.盡入一毛孔.各各現神通.智眼能觀見          

       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 .恆轉無上輪

       一毛現神變 .一切佛同說. 經於無量劫.不得其邊際

後三歎佛神變自在德︰一、則毛孔廣容.二、則願能普遍.三、舉少況多。

又上略配十句.其中具有四十句.意不能繁指。

「經」如此四天下道場中,以佛神力,十方各有一億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而來集會.應知一切世界海,一一四天下諸道場中,悉亦如是。

六、結通無窮分中,分二︰初舉此。二【應知】下,類彼。言【四天下】者︰意在閻浮.言總意別.既以結通菩薩雲集.尤顯上歎,是彼十方.遠方便竟。

【既以結通菩薩雲集,尤顯上歎,是彼十方】者︰謂若是勝音眷屬.何以歎後,結云「如此四天下道場中,以佛神力.十方各有一億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而來集會耶」︰明知上是十方菩薩歎佛德耳。

現相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卷第十四                        按此回卷十三

按此至卷十五

按此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