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八              請按此→回目錄: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                                                

「經」爾時普賢菩薩,即以解脫神通之力,如其所應為現色身.令彼一切諸菩薩眾,皆見普賢親近如來.於此一切菩薩眾中坐蓮華座.亦見於餘一切世界一切佛所,從彼次第相續而來.亦見在彼一切佛所,演說一切諸菩薩行.開示一切智智之道.闡明一切菩薩神通.分別一切菩薩威德.示現一切三世諸佛。

是時普眼菩薩及一切菩薩眾,見此神變.其心踊躍,生大歡喜.莫不頂禮普賢菩薩.心生尊重,如見十方一切諸佛。

是時以佛大威神力,及諸菩薩信解之力,普賢菩薩本願力故,自然而雨十千種雲.所謂種種華雲.種種鬘雲.種種香雲.種種末香雲.種種葢雲.種種衣雲.種種嚴具雲.種種珍寶雲.種種燒香雲.種種繒彩雲.不可說世界六種震動.奏天音樂,其聲遠聞.不可說世界放大光明.其光普照不可說世界.令三惡趣悉得除滅.嚴淨不可說世界.令不可說菩薩入普賢行.不可說菩薩成普賢行.不可說菩薩於普賢行悉得圓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七、是普賢菩薩為眾現身分。何故得見普賢菩薩.為存想念是以見之.以迴體從用故,是普賢身也.以明想念皆為佛用故.普見一切眾生亦佛用也。釋義中,分為三段:

(一)【爾時普賢菩薩】已下,至【示現一切三世諸佛】:明普賢菩薩如應現身分

(二)【是時普眼】至【一切諸佛】:明菩薩大眾得見普賢菩薩歡喜,如見十方一切諸佛分。

(三)【是時】已下,至【三藐三菩提】:明諸菩薩信解力,普賢菩薩本願,興雲供養,光明普照息三惡趣,令諸菩薩入普賢行分。如普賢菩薩如應現身即見故.將心出入三昧求,即不得見.明無出入智,不可作出入三昧求故。自非位合道同,智自會矣.想念而見.且是如應現身故.然後方會其本身也。餘義如文自具。意明無依住智,是普賢之大體.如應現身,是普賢之大用。

     

「經」爾時普眼菩薩白佛言︰世尊.普賢菩薩,是住大威德者.住無等者.住無過者.住不退者.住平等者.住不壞者.住一切差別法者.住一切無差別法者.住一切眾生善巧心所住者.住一切法自在解脫三昧者。

佛言:如是如是.普眼.如汝所說.普賢菩薩有阿僧祇清淨功德.所謂無等莊嚴功德.無量寶功德.不思議海功德.無量相功德.無邊雲功德.無邊際不可稱讚功德.無盡法功德.不可說功德.一切佛功德.稱楊讚歎不可盡功德。

八、明普眼菩薩以十種住法,歎普賢菩薩十種廣大所住之法分。釋義:明普眼歎普賢十種廣大住.如來歎普賢十廣大功德。其義如文稱歎。

 

「經」爾時如來告普賢菩薩言:普賢.汝應為普眼及此會中諸菩薩眾,說十大三昧.令得善入,成滿普賢所有行願。諸菩薩摩訶薩說此十大三昧故.令過去菩薩已得出離.現在菩薩今得出離.未來菩薩當得出離。

何者為十? 一者普光大三昧.二者妙光大三昧.三者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四者清淨深心行大三昧.五者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六者智光明藏大三昧.七者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

八者眾生差別身大三昧.九者法界自在大三昧.十者.無礙輪大三昧。

此十大三昧,諸大菩薩乃能善入.去來現在一切諸佛,已說當說現說。

若諸菩薩愛樂尊重,修習不懈,則得成就。如是之人,則名為佛.則名如來.亦則名為得十力人.亦名導師.亦名大導師.亦名一切智.亦名一切見.亦名著無礙.亦名達諸境.亦名一切法自在。

此菩薩普入一切世界,而於世界無所著.普入一切眾生界,而於眾生無所取.普入一切身,而於身無所礙.普入一切法界,而知法界無有邊.親近三世一切佛.明見一切諸佛法.巧說一切文字.了達一切假名.成就一切菩薩清淨道.安住一切菩薩差別行.於一念中,普得一切三世智.普知一切三世法.普說一切諸佛教.普轉一切不退輪.於去來現在一一世,普證一切菩提道.於此一一菩提中,普了一切佛所說。

此是諸菩薩法相門.是諸菩薩智覺門.是一切種智無勝幢門.是普賢菩薩諸行願門.是猛利神通誓願門.是一切總持辯才門.是三世諸法差別門.是一切諸佛示現門.是以薩婆若安立一切眾生門.是以佛神力嚴淨一切世界門。

若菩薩入此三昧.得法界力無有窮盡.得虛空行無有障礙.得法王位無量自在。譬如世間灌頂受職.得無邊智一切通達.得廣大力十種圓滿.成無諍心.入寂滅際.大悲無畏猶如師子.為智慧丈夫,燃正法明燈.一切功德歎不可盡.聲聞獨覺莫能思議。得法界智.住無動際.而能隨俗種種開演.住於無相,善入法相.得自性清淨藏.生如來清淨家.善開種種差別法門.而以智慧了無所有.善知於時常行法施.開悟一切名為智者.普攝眾生悉令清淨.以方便智示成佛道.而常修行菩薩之行無有斷盡.入一切智方便境界.示現種種廣大神通。

是故普賢.汝今應當分別廣說一切菩薩十大三昧.今此眾會咸皆願聞。

 九、明令普賢菩薩演說十種三昧分。釋義中,分為八段:

(一)【爾時如來】已下,至【當得出離】:明佛令普賢說十大三昧分。

(二)【何者為十】已下,至【無礙輪大三昧】:明如來先自說十三昧分。

(三)【此十大三昧】至【已說當說現說】:明此三昧,十方三世諸佛共所同說分。其三昧名如來自說者.意明如來是三昧之體.令普賢說三昧之功用者.明賢說是三昧之用.以明佛果位中體用圓滿故。此約體名佛,用是普賢.此位會體用自在故。

(四)【若諸菩薩】至【亦名一切法自在】:明佛歎若聞此三昧,愛樂修行,名得佛自在分。

(五)【此菩薩】至【佛所說】:明修學此三昧者,得於一切法無所著,自在善巧轉佛法輪分。

(六)【此是諸菩薩法相門】至【嚴淨一切世界門】︰明佛歎修此十三昧,能入十種法門分。

(七)【若菩薩入此三昧】已下,至【示現種種廣大神通】:明佛歎若入此三昧,得獲大方便利用,示現成佛,不捨修菩薩行分。

(八)【是故】已下,至【咸皆願聞】:明如來勸令普賢說此十三昧德用自在分。其中文義,如經自明。

如此十定品已後十一品經意.以十地中所得出世大悲智,成處世大悲智.令差別圓滿自在.方成普賢行具足。以出世悲智,是佛果.處世差別智悲,是普賢行,是菩薩道.至出現品,二行方終。

    

十、爾時已下,有十段經.正說十種三昧作用之功分•其文列後︰

「經」爾時普賢菩薩承如來旨.觀普眼等諸菩薩眾而告之言: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普光明三昧?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盡法:何者為十?所謂諸佛出現智無盡.眾生變化智無盡.世界如影智無盡.深入法界智無盡.善攝菩薩智無盡.菩薩不退智無盡.善觀一切法義智無盡.善持心力智無盡.住廣大菩提心智無盡.住一切佛法一切智願力智無盡。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盡法.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邊心.何等為十?所謂發度脫一切眾生無邊心.發承事一切諸佛無邊心.發供養一切諸佛無邊心.發普見一切諸佛無邊心.發受持一切佛法不忘失無邊心.發示現一切佛無量神變無邊心.發為得佛力故,不捨一切菩提行無邊心.發普入一切智微細境界,說一切佛法無邊心.發普入佛不思議廣大境界無邊心.發於佛辯才起深志樂,領受諸佛法無邊心.發示現種種自在身,入一切如來道場眾會無邊心.是為十。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三昧差別智.何者為十?所謂東方入定西方起.西方入定東方起.南方入定北方起.北方入定南方起.東北方入定西南方起.西南方入定東北方起.西北方入定東南方起.東南方入定西北方起.下方入定上方起.上方入定下方起.是為十。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大三昧善巧智.何者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蓮華.現身遍此蓮華之上,結跏趺坐.身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億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現百億身.一一身,入百億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現百億百億菩薩修行.一一菩薩修行,生百億百億決定解.一一決定解,令百億百億根性圓滿.一一根性,成百億百億菩薩法不退業。然所現身非一非多.入定出定無所錯亂。

佛子.如羅喉羅阿脩羅王.本身長七百由旬.化形長十六萬八千由旬.於大海中出其半身,與須彌山而正齊等。佛子.彼阿脩羅王,雖化身長十六萬八千由旬.然亦不壞本身之相.諸蘊界處悉皆如本.心不錯亂.不於變化身而作他想.於其本身生非己想.本受生身恆受諸樂.化身常現種種自在神通威力。佛子.阿脩羅王有貪恚癡,具足驕慢.尚能如事變現其身.何況菩薩摩訶薩,能深了達心法如幻.一切世間皆悉如夢.一切諸佛出興於世皆如影像.一切世界猶如變化.言語音聲悉皆如響.見如實法.以如實法而為其身.知一切法本性清淨.了知身心無有實體.其身普住無量境界.以佛智慧廣大光明,淨修一切菩提之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超過世間.遠離世間.無能惑亂.無能映奪。佛子.譬如比丘觀察內身.住不淨觀.審見其身皆是不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三昧觀察法身.見諸世間普入其身.於中明見一切世間及世間法.於諸世間及世間法皆無所著。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普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一)普光明三昧中,約分四門︰<一>釋三昧名.<二>明三昧之體用.<三>舉三昧之境界. <四>隨文釋義。

<一>釋三昧名者:何故名為普光明三昧︰「三」者,正也.「昧」者,定也︰識心不現,名之為昧.正智遍周,名之為普.照迷破惑,名之為光.法無不達,名之為明。

<二>明三昧之體用者:此三昧,明以法身根本智為體.十種無盡智為用.以此義故,佛自說三昧之名,普賢說三昧之用。

<三>明舉三昧之境界者:於此初三昧中,略舉境界: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蓮華.現身遍此蓮華之上,結跏趺坐.於其身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億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現百億身.一一身,入百億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現百億百億菩薩修行.一一菩薩修行,生百億百億決定解.令百億百億根性圓滿.一一根性,成百億百億菩薩法不退業.然所現身非一非多.入定出定無所錯亂。如是後後,倍倍增廣.具如經說。此是初三昧之境界.意明身土重重重重相入,遍周廣大無盡限故。

<四>隨文釋義者:於此段略舉十義:

《一》普賢菩薩承如來旨,說此三昧,不自己功.旨者意也。

《二》重舉三昧名。

《三》舉菩薩十種無盡智。

《四》明如是菩薩能發十種無邊心。

《五》明是菩薩有十種入三昧。

《六》明十種入三昧善巧智。

《七》舉羅喉羅阿脩羅王,不壞本身現變化身喻。

《八》明菩薩深達心法如幻法門。

《九》明比丘觀察內身不淨,不壞本身如故喻。

《十》明菩薩住此三昧觀察法身.見諸世間及世間法普入其身。

如上修學普光明三昧.以觀法身根本智為體.以十無盡智為用.以發十無邊心為所行之行.以十種入三昧差別智,為三昧同別自在之力.以十種入三昧善巧智,令三昧身一多,佛剎眾生剎現在身內,不廢自身常復如故.復於身內現無量身,度眾生及供養諸佛.如下文云【住此三昧觀察法身.見諸世間普入其身.於中明見一切世間及世間法.於諸世間及世間法皆無所著】。為以法身性自無內外大小中邊量故.法如是見故.法如是無著故。為從法身無相理所現.世間及世間法,皆如影幻體故.為世間及世間法,皆法身一味,無二相故.所有報境,皆如影像重重不礙故。

【如羅喉羅阿脩羅王】者:明能攝日光,令世生惱。以羅云攝,喉云惱也.阿脩羅,云無天.無天妙戲故。於中化事,如經自明。

 

「經」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妙光明三昧?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能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於一一世界,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一一光,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色.一一色,照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一一世界中,調伏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眾生。是諸世界種種不同,菩薩悉知。所謂世界雜染.世界清淨.世界所因.世界建立.世界同住.世界光色.世界來往。如是一切菩薩悉知.菩薩悉入。是諸世界亦悉來入菩薩之身。然諸世界無有雜亂.種種諸法亦不壞滅。

佛子.譬如日出遶須彌山,照七寶山及寶山間。其七寶山及寶山間,皆有光影分明顯現。其寶山上所有日影,莫不顯現山間影中。其七山間所有日影,亦悉顯現山上影中。如是展轉更相影現.或說日影出七寶山.或說日影出七山間.或說日影入七寶山.或說日影入七山間。但此日影,更相照現無有邊際.體性非有,亦復非無.不住於山,不離於山.不住於水,亦不離水。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妙光廣大三昧.不壞世界安立之相.不滅世間諸法自性.不住世界內.不住世界外.於諸世界無所分別.亦不壞世界之相.觀一切法一相無相.亦不壞於諸法自性.住真如性恆不捨離。

佛子.譬如幻師善知幻術.住四衢道作諸幻事.於一日中一須臾頃.或現一日.或現一夜.或復現作七日七夜.半月一月、一年百年.隨其所欲皆能示現.城邑聚落、泉流河海、日月雲雨、宮殿屋宅,如是一切靡不具足。不以示現經年歲故,壞其根本一日一時.不以本時極短促故,壞其所現日月年歲.幻相明現,本日不滅。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此妙光廣大三昧.現阿僧祇世界入一世界。其阿僧祇世界.一一皆有地水火風.大海諸山.城邑聚落.園林屋宅.天宮.龍宮.夜叉宮.乾闥婆宮.阿脩羅宮.迦樓羅宮、緊那羅宮.摩喉羅伽宮.種種莊嚴皆悉具足。欲界.色界.無色界.小千世界.大千世界.業行果報.死此生彼.一切世間所有時節.須臾晝夜.半月一月.一歲百歲.成劫壞劫.雜染國土.清淨國土.廣大國土.狹小國土.於中諸佛出興於世.佛剎清淨。菩薩眾會周匝圍遶.神通自在教化眾生。其諸國土所在方處.無量人眾悉皆充滿.殊形異趣種種眾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去來現在清淨業力.出生無量上妙珍寶。如是等事.咸悉示現入一世界.菩薩於此普皆明見.普入普觀.普思普了.以無盡智皆如實知。不以彼世界多故,壞此一世界.不以此世界一故,壞彼多世界。

何以故?菩薩知一切皆無我故,是名入無命法無作法者。菩薩於一切世間勤修無諍法,是名住無我法者。菩薩如實見一切身皆從緣起故,是名住無眾生法者.菩薩知一切生滅法皆從因生故,是名住無補特伽羅法者.菩薩知諸法本性平等故,是名住無意生無摩那婆法者.菩薩知一切本性寂靜故,是名住寂靜法者.菩薩知一切法一相故,是名住無分別法者.菩薩知法界無有種種差別法故,是名住不思議法者.菩薩勤修一切方便善調伏眾生故,是名住大悲法者。

佛子.菩薩如是能以阿僧祇世界入一世界.知無數眾生種種差別.見無數菩薩各各發趣.觀無數諸佛處處出興.彼諸如來所演說法.其諸菩薩悉能領受.亦自見身於中修行。然不捨此處而見在彼.亦不捨彼處而見在此.彼身此身無有差別.入法界故.常勤觀察無有休息.不捨智慧無退轉故。

如有幻師,隨於一處作諸幻術.不以幻地故壞於本地.不以幻日故壞於本日。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無國土現有國土.於有國土現無國土.於有眾生現無眾生.於無眾生現有眾生.無色現色.初不亂後.後不亂初。

菩薩了知一切世法,悉亦如是,同於幻化。知法幻故知智幻.知智幻故知業幻.知智幻業幻已.起於幻智觀一切業.如世幻者,不於處外而現其幻.亦不幻外而有其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於虛空外入世間.亦不於世間外入虛空.何以故?虛空世間無差別故.住於世間亦住虛空。菩薩摩訶薩於虛空中,能見能修一切世間種種差別妙莊嚴業.於一念頃悉能了知無數世界若成若壞.亦知諸劫相續次第.能於一念現無數劫.亦不令其一念廣大。菩薩摩訶薩得不思議解脫幻智,到於彼岸.住於幻際.入世幻數.思惟諸法悉皆如幻.不違幻世盡於幻智.了知三世與幻無別.決定通達心無邊際.如諸如來住如幻智,其心平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諸世間皆悉如幻.於一切處皆無所著.無有我所.如彼幻師作諸幻事.雖不於彼幻事同住.而於幻事亦無迷惑。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一切法到於彼岸.心不計我能入於法.亦不於法而有錯亂。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妙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二)妙光明三昧者:於此段中,四義如前:<一>釋三昧名. <二>明三昧體用.如下自明.<三>明三昧之境界. <四>隨文釋義。

<一>釋三昧名者:為明法身理智體淨,能現妙光,以立其名。

<二>釋三昧之體用者:明此三昧,還以根本智為體,幻智為用。

<三>明三昧之境界者:以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於一一世界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乃至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具如經說。乃至菩薩身中,能現一切聖凡國土,更相照現,重重相入等.是此三昧之境界。具如經說。

<四>隨文釋義者:復分為二.一、長科經意.二、隨文解釋:

長科經意者:於此段中長科為十段:

《一》【佛子】已下,是普賢菩薩告眾,重舉三昧之名分。

《二》【佛子此菩薩】已下,至【種種諸法亦不壞滅】:明入三昧境界廣狹,身土照現互相涉入,光影重重不雜亂分。

《三》【佛子譬如日出】已下,至【亦不離水】:明以日光照現七寶山及大海水及山間,以此日光影更相照現,影像重重無盡光影喻分。

《四》【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至【恆不捨離】:明如是菩薩住妙光廣大三昧,不壞世間相.不滅真性,二俱不住,二俱不壞分。

《五》【佛子譬如幻師】至【本日不滅】:明以幻師幻作日月年歲長短不同,不壞本日喻分。

《六》【菩薩摩訶薩】已下,至【壞彼多世界】:明菩薩入此妙光明大三昧,能一多世界更互相入,各不妨礙分。

《七》【何以故】已下,至【是名住大悲法者】:明菩薩住無我法,於諸法自他境界,身之及心,無所妨礙分。

《八》【佛子】已下,至【無退轉故】:明此菩薩以不可數世界入一世界,善知無數眾生差別、菩薩趣入差別、佛處處出興,皆現自身於彼一一佛所修行諸行,而身彼此無去來,能同異自在分。

《九》【如有幻師】已下,至【後不亂初】:明以幻師喻菩薩實智所生如幻喻分。

《十》【菩薩了知一切智幻故】已下:明入此妙光明大三昧,得智幻門自在分。

 隨文釋意者:此一段,以根本無作智,性自遍周.以如影智,顯現諸境.自他相入,一多自在。由根本智故,多入一中.猶如影智,一現多境.各身色相狀差別故。

【世界所因】者,今生修是來世因。

【世界建立】者,明各各世界建立法則故。

【世界同住】者,一世界中有多類眾生同住

【光色世界】者,或有眾生於佛光中住故.如此日月星,是帝王及人中眾生其業所化,精光昇上.復有天住居其中故。往來者,於虛空中持轉往來.此菩薩悉知.如八部神名,如初會中已釋。

【補特伽羅法】者,數取趣.明數取惡法,趣於苦果。

【摩納婆法】,教儒童法。

餘如經自具。

 

「經」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過於東方無數世界.復過爾所世界微塵數世界。於彼世界中入此三昧.或剎那入.或須臾入.或相續入.或日初分時入.或日中分時入.或日後分時入.或夜初分時入.或夜中分時入.或夜後分時入.或一日入.或五日入.或半月入、或一月入.或一年入.或百年入.或千年入.或百千年入.或億年入.或百千億年入.或百千那由他億年入.或一劫入.或百劫入.或百千劫入.或百千那由他億劫入.或無數劫入.或無量劫入.或無邊劫入.或無等劫入.或不可數劫入.或不可稱劫入.或不可思劫入.或不可量劫入.或不可說劫入.或不可說不可說劫入。若久若近、若法若時,種種不同.菩薩於彼不生分別.心無染著.不作二、不作不二.不作普、不作別。雖離此分別.而以神通方便從三昧起.於一切法不忘不失.至於究竟。

譬如日天子,周行照耀晝夜不住.日出名晝.日沒名夜.晝亦不生.夜亦不滅。菩薩摩訶薩於無數世界入神通三昧。入三昧已.明見爾所無數世界亦復如是。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善巧智。

(三)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者:於此段中,約有三門:<一>釋三昧名.<二>釋三昧體用.<三>隨文釋義。

<一>釋三昧名者:何故名為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為此三昧,以理性自性遍周,即智用自體遍周.以智用自體遍周,即神通遍周。此明約理智自體遍周.以如幻智,應物動寂.依根本智,恆無來往彼此延促.以此立名,名為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

<二>釋三昧體用者:此三昧以法性身為體.以根本智起如幻智為用.此如幻智,如空谷響應物成音,自無體故。以此二智以法為體.但有德用而無所依.乃至一切眾生心,本來如是故。但為智自無性,不能自了,逐境成迷故.以止觀二門照之.迷解依本。此約法身為止體.約觀十二緣生成智體用.明定能發慧.觀能起智。

<三>隨文釋義.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二、隨文解釋)

長科經意者:於此段中長科為四段:

《一》【佛子】於下,至【神通三昧】:明普賢重舉三昧之名份。

《二》【佛子此菩薩至【至於究竟】:明入三昧延促自在,無所分別,於諸法不忘失分。

《三》【譬如日天子】至【亦復如是】:明舉日天子照臨四天下,晝夜無生滅分。

《四》【佛子】於下,至【善巧智】:明都舉已上總結其三昧之名分。

以上文義自具.不煩更釋。

 

「經」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清淨深心行三昧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諸佛身數等眾生.見無量佛,過阿僧祇世界微塵數。於彼一一諸如來所.以一切種種妙香而作供養.以一切種種妙華而作供養.以一切種種葢,大如阿僧祇佛剎而作供養.以超過一切世界一切上妙莊嚴具而作供養.散一切種種寶而作供養.以一切種種莊嚴具,莊嚴經行處而作供養.以一切無數上妙摩尼寶藏而作供養.以佛神力所流出過諸天上味飲食而作供養.一切佛剎種種上妙諸供養具,能以神力普皆攝取而作供養。以彼一一諸如來所.恭敬尊重.頭頂禮敬.舉身布地.請問佛法.讚佛平等.稱揚諸佛廣大功德.入於諸佛所入大悲.得佛平等無礙之力.於一念頃一切佛所勤求妙法。然於諸佛出興於世入般涅槃,如是之相皆無所得。如散動心了別所緣.心起不知何所緣起.心滅不知何所緣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終不分別如來出世及涅槃相。

佛子.如日中陽燄.不從雲生.不從池生.不處於陸.不住於水.非有非無.非善非惡.非清非濁.不堪飲嗽、不可穢汙.非有體非無體.非有味非無味.以因緣故而現水相。為識所了.遠望似水而興水想.近之則無,水想自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得如來出興於世及涅槃相.諸佛有相及以無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別。

佛子.此三昧名為清淨深心行.菩薩摩訶薩於此三昧,入已而起,起已不失。譬如有人從睡得寤,憶所夢事.覺時雖無夢中境界,而能憶念心不忘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於三昧見佛聞法.從定而起憶持不忘.而以此法開曉一切道場眾會.莊嚴一切諸佛國土.無量義趣悉得明達.一切法門皆亦清淨.然大智炬.長諸佛種.無畏具足.辯才不竭.開示演說甚深法藏。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清淨深心行大三昧善巧智。

(四)清淨深心行大三昧:於此段中,三門如前:(一釋三昧名.二釋三昧體用。三隨文釋義)。

<一>釋三昧之名者:何故名為清淨深心行三昧.以菩薩已修空無相之理智.得身如理智遍周之身.起前理智遍周之身.以善巧智加行深心供養.隨所供養一切諸佛香華葢等十事.而心不壞法身智身無作無想.是故以立其名。

<二>釋三昧之體用者:以法身根本智為體.起方便善巧智,興十事供養等眾生數佛為用。

<三>隨文釋義: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二隨文解釋)

長科經意者:於此段中,科為四段:

《一》【佛子】於下:明普賢菩薩重舉三昧之名。

《二》【佛子此菩薩】於下,至【如來出世及涅槃相】:明以香華葢等十事供養等眾生數諸佛分。

《三》【佛子】至【皆是心想之所分別】:明舉日中陽燄,喻菩薩得知如來出興滅度分。

《四》【佛子】至【善巧智】:明入三昧,如夢中所見境界,憶念不忘,為人善說喻分。

隨文釋義者:其義如文.但入觀者,善得其宜.先須入無思無心定.得法身之理.稱虛空之性.方可於根本智,方便起智,興供養心起用.須得自在稱理智而為之。若也但修空無相法身,即於智不能起用。若但一向生想,不見無相法身,即純是有為.一一依此十定次第方便.一一經文自具明矣。

 

「經」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知過去莊嚴藏三昧?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能知過去諸佛出現.所謂劫次第中諸剎次第.剎次第中諸劫次第.劫次第中諸佛出現次第.佛出現次第中說法次第.說法次第中諸心樂次第.心樂次第中諸根次第.根次第中調伏次第.調伏次第中諸佛壽命次第.壽命次第中知憶那由他年歲量次第。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無邊次第智故.則知過去諸佛.則知過去諸剎.則知過去法門.則知過去諸劫.則知過去諸法.則知過去諸心.則知過去諸解.則知過去諸眾生.則知過去諸煩惱.則知過去諸儀式.則知過去諸清淨。

佛子.此三昧名過去清淨藏.於一念中,能入百劫.能入千劫.能入百千劫.能入百千億那由他劫.能入無數劫.能入無量劫.能入無邊劫.能入無等劫.能入不可數劫.能入不可稱劫.能入不可思劫.能入不可量劫.能入不可說劫.能入不可說不可說劫。

佛子.彼菩薩摩訶薩入此三昧.不滅現在.不緣過去。

佛子.彼菩薩摩訶薩從此三昧起.於如來所,受十種不可思議灌頂法.亦得亦清淨、亦成就、亦入亦證、亦滿亦持.平等了知三輪清淨。

何等為十?一者辯不違義.二者說法無盡.三者訓詞無失.四者樂說不斷.五者心無恐畏.六者語必誠實.七者眾生所依.八者救脫三界.九者善根最勝.十者.調御妙法。

佛子.此是十種灌頂法.若菩薩入此三昧.從三昧起無間.則得如歌羅邏入胎藏時.於一念間識則託生。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從此定起於如來所,一念則得此十種法。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善巧智。

(五)知過去莊嚴藏三昧:於此段中,三門如前:(一、釋三昧名.二、釋三昧體用.三、隨文釋義)。

<一>釋三昧之名者:何故名為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此菩薩入此定中,能知過去諸佛出現劫剎、諸佛出現法門.以嚴自心根本智,具差別智。以此成名.為前之三昧興其供養.於定中須知劫剎諸佛出興之次第法門。

<二>釋三昧體用者:以根本智為體.知劫剎次第差別智為用。已下如文。

<三>隨文釋義者:【三輪】者,神通、記心、正教,是三輪清淨。明此三昧得神通,善記不忘,善說諸法。【歌羅邏】者,此云薄酪.謂初受胎如薄酪。自餘如文自具。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八             請按此→續論六十九:

請按此→回論六十七:

請按此→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