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卷第六十五                                                    請按此→回目錄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力持.何等為十︰所謂佛力持.法力持.眾生力持.業力持.行力持.願力持.境界力持.時力持.善力持.智力持.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於一切法得無上自在力持。

十行有三十門.答前十行三十句問。古德分三︰初六門明大志曠遠行.二、從十種不思議下九門,明定慧業用行.三、從十種園林下十五門,明德備成滿行。然約圓融此意非不壞次亦次第顯十行中行︰第一行有三門.二、三行各.第四行二門.第五行六門.次四行各二門.第十行有九門.至文當知。所以用門多少者.檀在初故具三.戒忍通世間故唯一.定慧尊勝故有多門.智中既多故般若中略.餘次勝故但用二門。又此十行雖約十度多含.故文中或就十度明義,或就行名以釋。

一、歡喜行有三門之行︰三中.(一)明力持.(二)大欣慰.(三)十種深入佛法。

(一)明力持者.此含總別︰總者以是十行之首.依此十事加持建立能起諸行.故度世經名十建立.別即歡喜行中凡所布施,皆為修習諸佛本所修行等故.是建立行意。十中︰三三寶即境界持︰眾生即僧寶.菩薩之僧即眾生世間故。餘七行持︰悲所作業故、正起行故、願持行故.有悲智境行方成故.時即起行之時.後二福智。然第十地大盡分中有十一持.第四加煩惱持.故論判行持中初二逆行.彼約應化不斷,所以加之.今但約為行本,故無煩惱.彼有供養持及劫持.無境界持及善力持.此以時中攝劫.彼以行攝善力.依境起供.故並無異.餘名並同,具如彼釋。既數名不同.按名以釋.此無僧寶,有教化眾生,亦未爽通理。上辨陀羅尼即總持文義.次云受持即領納受行.今云力持即加持任持.故不相濫。

【十中初三】下,疏文有四︰一、取論意釋.二【然第十地】下,會論同異.三【既數名】下,會論同釋.四【上辨陀羅】下,會三處持字.可知。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大欣慰.何等為十︰所謂諸菩薩發如是心.盡未來世所有諸佛出興於世.我當皆得隨逐承事令生歡喜.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復作是念︰彼諸如來出興於世.我當悉以無上供具恭敬供養.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復作是念︰我於諸佛所興供養時.彼諸如來必示誨我法.我悉以深心恭敬聽受,如說修行.於菩薩地必得已生現生當生.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復作是念︰我當於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常與一切諸佛菩薩而得共俱.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復作是念︰我於往昔未發無上大菩提心,有諸怖畏.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自一發心悉皆遠離.不驚不恐、不畏不懼、不怯不佈.一切眾魔及諸外道所不能壞.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復作是念︰我當令一切眾生成無上菩提.成菩提已.我當於彼佛所修菩薩行.盡其形壽,以大信心,興所應供佛諸供養具而為供養.及涅槃後,各起無量塔供養舍利.及受持守護所有遺法.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又作是念︰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我當悉以無上莊嚴而莊嚴之.皆令具足種種奇妙,平等清淨.復以種種大神通力住持震動.光明照耀.普使周偏.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復作是念︰我當斷一切眾生疑惑.淨一切眾生欲樂.啟一切眾生心意.滅一切眾生煩惱.閉一切眾生惡道門.開一切眾生善趣門.破一切眾生黑暗.與一切眾生光明.令一切眾生離眾魔業.使一切眾生至安隱處.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菩薩摩薩訶復作是念︰諸佛如來如優曇華,難可值遇.於無量劫莫能一見.我當於未來世欲見如來則便得見.諸弗如來常不捨我,恆住我所,令我得見.為我說法,無有斷絕.即聞法已,心意清淨.遠離諂曲.質直無偽.於念念中常見諸佛.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復作是念︰我於未來當得成佛.以佛神力於一切世界為一切眾生,各別示現成等正覺.清淨無畏大師子吼.以本大願周遍法界擊大法鼓.兩大法雨作大法施.於無量劫常演正法.大悲所持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佛子.是為菩薩摩詞薩十種大欣慰.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成正覺智慧大欣慰。

(二)大欣慰,正辨歡喜行義︰彼但見乞者來倍復歡喜.今則知由施故見佛供佛等,心大歡喜.初行多同歡喜地故。十中,略為五對︰一、事佛供佛對.二、聞法親善對.三、二利行成對.四、嚴土化生對.五、難見能見、難成能成對。文相甚顯。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深入佛法.何等為十︰所謂入過去世一切世界.入未來世一切世界.入現在世世界數、世界行、世界說、世界清淨.入一切世界種種性.入一切世界種種業報.入一切菩薩種種行.知過去一切佛次第.知未來一切佛次第.知現在十方虛空法界等一切諸佛國土眾會說法調伏.知世間法、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如來法.雖知諸法皆無分別,而說種種法.悉入法界無所入故.如其說法無所取著.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入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智慧甚深性。

(三)十種深入者︰上明預欣當成,此辨現能證了.即前法施之行.故彼云︰我當盡學諸佛所學,證一切智、知一切法,為眾生說。十中前六有入字.後四以知為初.證入了知二文彰顯.於中︰初四入器世間.次二入眾生世間.後四入智正覺世間︰

入器世間者︰前三別入三世,後一總明。別中︰現在內數謂多少.行謂剎因.說謂彼彼果中說法.清淨謂剎體.此是通體。後總句云【種種性】即染淨等殊.斯即別體。

入眾生世間.可知。

入智正覺世間者︰於中前三入三世佛,後一入法。法中︰初知差別五乘.後【雖知】下,明權實雙行.以性不壞相故,【雖無分別,而說種種】。此中分別即是差別.故晉經云「雖諸法無一無異而說一異」。次言【悉入法界,無所入故】者,釋成上義︰謂悉入法界故無差別.無所入故而說種種.何者.若別有一處則入時失本相,不得說種種.以當法自虛名入法界.無別可入則不壞種種矣。言【如其】下,此上辨知.此下明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既權實雙融說亦即說【無著】。

【夫說法】下,即淨名目章中「時目連於里巷中為居士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所以者何.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等」。【法既權實】下,義取淨名之意。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依止.菩薩依此行菩薩行.何等為十︰所謂依止供養一切諸佛行菩薩行.依止調伏一切眾生行菩薩行.依止親近一切善友行菩薩行.依止積集一切善根行菩薩行.依止嚴淨一切佛土行菩薩行.依止不捨一切眾生行菩薩行.依止深入一切波羅蜜行菩薩行.依止滿足一切善薩願行菩薩行.依止無量菩提心行菩薩行.依止一切佛菩提行菩薩行.是為十.菩薩依此行菩薩行。

二、十種依止,明饒益位中行︰上明證入.今託良緣,遍依此十方能饒益.非但依戒.況戒有攝善,何所不具。

【非但依戒】者︰阿難四問.佛令依戒為師.彼以戒為饒益.即是依止之義。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無畏心.何等為十︰所謂滅一切障礙業發無畏心.於佛滅後護持正法發無畏心.降伏一切魔發無畏心.不惜身命發無畏心.摧破一切外道邪論發無畏心.令一切眾生歡喜發無畏心.令一切眾會皆悉歡喜發無畏心.調伏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發無畏心.離二乘地入甚深法發無畏心.於不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心無疲厭發無畏心.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無所畏心。

三、十種無畏,即無違逆位中行.由依菩薩止善,則於十難作能作、難忍能忍,為發無畏心:一、障礙難滅.二、遺法難護.三、惡魔難降.四、身命難捨.五、外道難摧.六、物心難稱.七、大眾難喜.八、八部難調.九、下乘難離.十、上行難修.於此十難皆無所畏.豈畏眾生相惱害耶。

【豈畏眾生相惱害耶】者︰以無違逆行多約耐怨害忍故。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疑心.於一切佛法心無疑惑.何等為十.所謂:

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我當以布施攝一切眾生.以戒精進禪定智慧捨攝一切眾生.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一發無疑心。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未來諸佛出興於世.我當一切承事供養.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二發無疑心。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以種種奇妙光明綱周偏莊嚴一切世界.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三發無疑心。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盡未來劫修菩薩行.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過諸算術,究竟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我當悉以無上教化調伏法而成熟之.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四發無疑心。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修菩薩行滿大誓願,具一切智,安住其中.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五發無疑心。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普為一切世間行菩薩行.為一切法清淨光明.照明一切所有佛法.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六發無疑心。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隨眾生心為其演說,悉令開悟.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七發無疑心。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以一切法得無障礙門.知一切障礙不可得故.其心如是無有疑惑.住真實性,乃至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八發無疑心。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知一切法莫不皆是出世間法.遠離一切妄想顛倒.以一莊嚴而自莊嚴而無所莊嚴.於此自了,不由他悟.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苦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九發無疑心。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法成最正覺.離一切妄想顛倒故.得一念相應智故.若一若異不可得故.離一切數故.究竟無為故.離一切言說故.住不可說境界際故.發此心時決定無疑.若生疑心無有是處.是為第十發無疑心。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於一切佛法心無所疑。

、發無疑心下二門,明無屈撓位中行︰於中此門由前於難無懼,故於十所作決志無疑.即被甲精進中行。後門攝善之行.利樂遍在二門。

(一)被甲精進中行中︰一、十度攝生.二、事佛供佛.三、光明嚴剎.四、長時調熟.五、具一切智.六、作世明燈.七、說法開悟.八、滅障成佛.九、離妄自覺.十、決成菩提。於此十事,發誓要期,故名被甲。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可思議.何等為十.所謂︰一切善根不可思議.一切誓願不可思議.知一切法如幻不可思議.▲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善根不失、無所分別,不可思議。雖深入一切法,亦不取滅度,以一切願未成滿故不可思議。修菩薩道而示現降神、入胎、誕生、出家、苦行、往詣道場、降伏眾魔、成最正覺、轉正法輪、入般涅槃、神變自在.無有休息、不捨悲願、救護眾生不可思議。雖能示現如來十力神變自在,而亦不捨等法界心,教化眾生不可思議。★知一切法無相是相、相是無相,無分別是分別、分別是無分別,非有是有、有是非有,無作是作、作是無作,非說是說、說是非說,不可思議知心與菩提等、知菩提與心等、心及菩提與眾生等.亦不生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不可思議.於念念中入滅盡定盡一切漏,而不證實際,亦不盡有漏善根.雖知一切法無漏,而知漏盡亦知漏滅.雖知佛法即世間法、世間法即佛法,而不於佛法中分別世間法、不於世間法中分別佛法.一切諸法悉入法界無所入故.知一切法皆無二無變易故.是為第十不可思議.佛子.是為菩薩摩詞薩十種不可思議.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不可思議法。

(二)十種不思議即所攝之善︰由決志無疑故所為難測。十中:初三句,單約善根願智稱性,名不思議.餘七【發菩提心】下,權實雙運故不思議.於中前四約行.【知一切法無相是相】下,後三約智。智約內明,行就外相。約行中︰第四句涉有而一道清淨.第五句悟空而萬行沸騰.第六句修因而八相果成.第七句現果而大用不捨.皆難思也。約智中:第八句二諦相即.第九句【知心與菩提等】下,三事融而不融.第十句【於念念中入滅盡定】下,權實即而不即。

第八句二諦相即中,十句五對︰一、境.二、心.三、通一切.四、約修起.五、即名言.亦即五法︰一、相.二、妄想.三、如如.四、正智.五、名。然各有二意︰一、直就法體.無相是真,相即是俗.常互相即.下四例然。二、約迷悟五對大同小異.謂(一)迷如無相以成於相.悟相無相即是如如。(二)迷於正智無分別即成妄想分別.悟妄分別即正智無分別。(三)了如非有,真有如如.若執有如則非如有。(四)智若無作是作正智.若有所作非作正智。(五)知名非說是真說名.謂名有說非是說名。

第九句,三事融而不融中:初融三事.後【亦不】下,顯離融相名為不融。三事即心佛眾生皆無差別.如覺林偈。

第十句,權實即而不即中三句︰初明盡而不盡.此約斷時以明體用.二【雖知一切法】下,無而不無.此將法性對斷以明體用.二句雖殊俱是權實雙行。三【雖知佛法】下,明即而不即︰於中初正明.後【一切諸法】下,釋成上義。悉入法界故說相即.無所入故,不應世中分別佛法等.謂以當法自虛故名相即.非世間中佛法可得。下重釋云︰知一切法皆無二故,不得二中互求.無變易故亦非世法作彼佛法.思之。

第八句中十句五對】者,疏文有二︰先標所依法相而有二意.後【然各有二意】下,雙釋上二。言各二意者,十句五對各具上二也。下依二意釋之︰先直就法體,但約二諦以明.即釋前約境心等五。後【二、約迷悟】下,即釋上約五法明.通就迷悟以釋。上即約境不出二諦.今此約心不出迷悟。悟即正智.迷即妄想.由此二故說成五法。五法即分為五︰一、約相上以如對之.故無相是如。二、就妄想上以正智對之.三、就如如之上唯就如如得失以明.四、就正智上,亦約正智得失以明.五、就名上,亦唯就名得失以明。五中皆通迷悟.然迷即有名相妄想.悟則唯正智如如.智契於如,一味平等。餘如前後說。

【第九句中︰初融三事】,心佛眾生三無差故.後【離融相】,故科云不融。然不融中有二︰一、不壞相.二、離融相。離融相,約理無可融故.約心無想念故。不壞相︰約本自融不可融故。從【三事】下,指文引證。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巧密語.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佛經中巧密語.於一切受生處巧密語.於一切菩薩神通變現成等正覺巧密語.於一切眾生業報巧密語.於一切眾生所起染淨巧密語.於一切法究竟無障礙門巧密語.於一切虛空界一一方處悉有世界,或成或壞間無空處巧密語.於一切法界一切十方乃至微細處,悉有如來示現初生,乃至成佛、入般涅槃充滿法界,悉分別見巧密語.見一切眾生平等涅槃,無變易故而不捨大願,以一切智願未得圓滿,令滿足故巧密語.雖知一切法不由他悟,而不捨離諸善知識.於如來所轉加尊敬,與善知識和合無二.於諸善根修習種植,回向安住、同一所作、同一體性、同一出離、同一成就巧密語。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善巧微密語。

、十種巧密語下六門,明無癡亂中行。於中三︰初二門即無癡之行.次二門明無亂之行.後二門雙明二門引生功德.雖癡亂有通.今從別說。又此三段即是三禪︰初即饒益有情禪.二即正法樂住禪.三即引生功德禪。

初二門中︰(一)不愚巧密之言.(二)十種巧分別智下,不愚善巧之智。

(一)不愚巧密之言︰前既明內行.今辨外言.彼行文云︰以正念故善解世間一切言說,能持出世諸法言說等。皆言【密語】者,汎明有五︰一、說深密法故︰如出現品名如來密藏等.二、一言說一切法故︰上云.如來於一語言中等.亦如仙陀四實、九義瞿聲等。三、近而不聞︰如身子在座.遠而無隔.如目連尋聲等。四、言近意遠.如說三乘為究竟等.言遠意近.如說寒時得火名涅槃等.此意亦名隱實說權。五、以異言說異法.如覺不堅為堅等。

文中十句︰初一具五.以是總故,一切教故。次二含二意︰謂示而謂實故,即第四意.此二皆是深密之法.即第一意.餘通前二.或並兼五.可以意得。

【仙陀四實】︰謂鹽、水、器、馬,前已廣釋。

【九義瞿聲】,即俱舍論云「方、獸、地、光.言.金剛、眼、天、水」.於斯九種事。智者立瞿聲.唯金剛二字一義.餘八各一。

【如寒得火等】,即涅槃經。

【五、以異言說異法】者,即攝論第五四祕密中第四轉變祕密.論云「復有四種意趣、四種祕密.一切佛語應須決了」。四意趣義,見普賢三昧品。四祕密者︰一、令入祕密︰謂三乘中依俗諦理說有人法令入俗諦.二、相祕密︰謂說法相三自性等.三、對治祕密︰治八萬四千煩惱.四、轉變祕密︰欲令悟入總名祕密。論釋第四轉變祕密云「謂於是處以其別義,諸言諸字即顯別義」.如有頌云「覺不堅為堅.善住於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無性釋云:謂於義轉變差別。雜集云︰謂說無餘義名句文身,隱密轉變,更顯餘義。無性釋上偈云︰謂剛強流散說名為堅.非此堅固,說名不堅即是調柔無散亂定.即於此中起堅固慧,覺彼為堅。世親釋云︰不堅謂定.由不剛強馳散難伏故名不堅。即於此中起尊重覺名覺為堅。釋曰︰彼二家釋論,言異意同.皆能密說.順得菩提。若取顯了.於散亂心起堅固慧則遠菩提。今取祕密.於定不堅起堅固慧則得菩提。言善住於顛倒者︰無性釋云「謂於四顛倒善能安住.知是顛倒決定無動」.釋曰︰若取顯了.則住於無常計常等四倒之中不得菩提。今則祕密.知於常等於無常等上橫計而起.決定知此名為善住.住於顛倒能得菩提也。世親釋云「是於顛倒中善安住義.謂於無常等是能顛倒」。釋曰︰此則到彼所計義名善顛倒.於此安住故得菩提。極煩惱所惱者︰無性釋云「為眾生故長時劬勞.精進所惱」.亦引上偈云「一、同無性.二、釋無別」。釋云︰若取顯說,為貪嗔等惱亂行者名煩惱.此即遠離菩提.今取祕密,精進勤苦劬勞行者亦名煩惱則得菩提。其四句得最上菩提該上三義.莊嚴論第八,對法第十二,皆同此說。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巧分別智.何等為十︰所謂入一切剎巧分別智.入一切眾生處巧分別智.入一切眾生心行巧分別智.入一切眾生根巧分別智.入一切眾生業報巧分別智.入一切聲聞行巧分別智.入一切獨覺行巧分別智.入一切菩薩行巧分別智.入一切世間法巧分別智.入一切佛法巧分別智.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善巧分別諸法智。

(二)不愚善巧之智:十種巧分別智.外言既密.內智又巧.故於利生無有癡闇.故彼文云「菩薩於善知識所聽聞正法.所謂甚深法等」.文義多同.十句可知。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三昧.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世界入三昧.於一切眾生身入三昧.於一切法入三昧.見一切佛入三昧.住一切劫入三昧.從三昧起現不思議身入三昧.於一切佛身入三昧.覺悟一切眾生平等入三昧.一念中入一切菩薩三昧智入三昧.一念中以無礙智成就一切諸菩薩行願無有休息入三昧.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善巧三昧法。

次二門明無亂之行,皆是定體.於中︰初門明入三昧.後明遍入。

(一)初門明入三昧,顯處等不同.故彼文云「善入一切諸禪定門」.此中明十皆通一切。十中︰通辨緣斯十境入定不同.別則十門各異.而前五一重之事.餘五涉入圓融可知.九十皆即一而多.故彼行云.一念中得無數三昧.但從多分對前後說.判為定體耳.非此無用。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遍入.何等為十︰所謂眾生遍入.國土遍入.世間種種相遍入.火災遍入.水災遍入.佛遍入.莊嚴遍入.如來無邊功德身遍入.一切種種說法遍入.一切如來種種供養遍入.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智遍入法。

(二)十遍入.亦猶小乘說十遍處.即令三昧漸更增廣。前明一切如眾生身.謂童子身等.雖能一切身入而不必一。今此隨入一類皆遍一切.如海初來,一時皆水等。十句可知。

【亦猶小乘十遍處】者︰大乘亦有廣略不同.今順定十,故引小乘.至法界品當廣分別。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解說門.何等為十︰所謂一身周遍一切世界解脫門.於一切世界示現無量種種色相解脫門.以一切世界入一佛剎解脫門.普加持一切眾生界解脫門.以一切佛莊嚴身充滿一切世界解脫門.於自身中見一切世界解脫門.一念中往一切世界解脫門.於一世界示現一切如來出世解脫門.一身充滿一切法界解脫門.一念中示現一切佛遊戲種通解脫門.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解脫門。 

後二門雙明二門明引生功德中︰此門明作用無礙故稱解脫.後門於境無擁故曰神通。

(一)【解脫】,即思議解脫.梵云毘木叉.此云勝解脫.謂殊勝作用由依禪成八解脫.十句可知。

【亦猶依禪成八解脫】者︰亦如法界品。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神通.何等為十︰所謂憶念宿命方便智通.天耳無礙方便智通.知他眾生不思議心行方便智通.天眼觀察無有障礙方便智通.隨眾生心現不思議大神通力方便智通.一身普現無量世界方便智通.一念遍入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方便智通.出生無量莊嚴具莊嚴不思議世界方便智通.示現不可說變化身方便智通.隨不思議眾生心於不可說世界現成阿多羅三藐三菩提方便智通.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善巧神通,為一切眾生種種示現令其修學。

(二)十種神通︰依四禪引六通用.此十若以六攝︰前四可如.次五神境.後一漏盡,成菩提故.約位不同.與十通小異。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明.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眾生業報善巧智明.知一切眾生境界寂滅清淨,無諸戲論善巧智明.知一切眾生種種所緣唯是一相悉不可得,一切諸法皆如金剛善巧智明.能以無量微妙音聲普聞十方一切世界善巧智明.普壞一切心所染著善巧智明.能以方便示現受生或不受生善巧智明.捨離一切想受境界善巧智明。知一切法非相非無相、一性無性,無所分別,而能了知種種諸法,於無量劫分別演說,住於法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巧智明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生本無有生,了達受生不可得故,而知因、知緣.知事.知境界.知行.知生.知滅.知言說.知迷惑、知離迷惑.知顛倒、知離顛倒.知雜染、知清淨.知生死、知涅槃.知可得、知不可得.知執著、知無執著.知住.知動.知去.知還.知起、知不起.知失壞.知出離.知成熟.知諸根.知調伏.隨其所應種種教化,未曾忘失菩薩所行.何以故.菩薩但為利益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餘所為.是故菩薩常化眾生.身無疲倦.不違一切世間所作.是名緣起善巧智明菩薩摩訶薩於佛無著不起著心.於法無著不起著心.於剎無著不起著心.於眾生無著不起著心.不見有眾生而行教化調伏說法.然亦不捨菩薩諸行大悲大願.見佛聞法隨順修行.依於如來種諸善根.恭敬供養無有休息.能以神力震動十方無量世界.其心廣大等法界故.知種種說法.知眾生數.知眾生差別.知苦生.知苦滅.知一切行皆如影像.行菩薩行.永斷一切受生根本.但為救護一切眾生行菩薩行而無所行.隨順一切諸佛種性.發如大山王心.知一切虛妄顛倒.入一切種智門.智慧廣大不可傾動.當成正覺.於生死海平等濟渡一切眾生善巧智明.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善巧智明。

六、十種明下二門,明現位中行︰此門正顯行體即是般若,故曰智明.後門明離智障,故稱解脫。

(一)十種權實無礙之智,故稱善巧.非如十度唯約根本.但約增微.分成五行。十中︰前七單約一智.後三雙行。

前七中︰初三約所化.次三約能化.各初事.次理.後即事歸理。第七、離能所想.會歸般若,念想觀除不受境界,為入理善巧故。

後三雙行中︰

第八、明無說之說,無成之成,善巧智明︰謂雙非照寂離言,而能差別照事有說.非相遣相,非無遣無.一性遣多,無性遣有,即性相俱寂。【住於】下,無成之成.法界之體實無所成.照斯法界即說成佛。

第九、明無生起生智明:文中三:初正明.次【何以】下,徵釋.後【是名】下,結名。正明者︰明無緣之緣兼無化之化.於中二︰先明無緣.謂眾生真心稱理不可得故.若無緣即無所化。【而知】下,明真心隨緣,不壞緣起則亦有所化.於中二︰先知所化,後結成雙行。

知所化中,文有三節

初有八句別知緣相︰因謂無明等.緣謂業行.事即識名色等.境界即觸受塵境.行即現在愛取有.生即生支.滅即老死。【知言說】者,總是隨俗緣生,不離三世故.

二【知迷】下十二句六對,通知染淨迷悟︰迷理則倒惑雜染悟皆反此,隨俗則俱可得.第一義中二俱叵得.得非得約理.著非著約智。

三【知住】下,明知心行︰住謂本性.動謂客塵.隨客塵則去而莫歸.見本性則還源反本.有還有去皆是起心.還住兩亡寂然不起.起則諸善失壞.不起則出離蓋纏.觸境寂知是為成熟。上通物我.後兼知機.約自根謂六根.不為境牽即是調伏。後【隨其】下,結雙行中︰謂智隨曲化不失無行。

徵釋中:所以爾者,為物發心故。

結名可知。

十、平等教化智明中三︰初明實不礙權.二【知種種】下,權不礙實.三【於生死】下,結名。

七、念想觀除】者,即智論文.文云「般若波羅密.實法不顛倒.念想觀已除.言語法亦滅。無量眾罪除.清淨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是也。念想觀除約於內智,則不受外境,見色如盲等。而言【善巧】者,非涉事善巧.不念不受是入理善巧耳。

初有八句.別知緣相】者︰十二因緣相。

二【知迷下,十二句知染淨】者,即雙知性相迷悟染淨,猶是約相.廣如六地。【第一義中二俱叵得】,即約性說。

【知住下,明知心行】者,即能知性相觀照之心.此中可以寂照虛懷而了,亦為明示心觀處也。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解脫.何等為十︰所謂煩惱解脫.邪見解脫.諸取解脫.蘊處界解脫.超二乘解脫.無生法忍解脫.於一切世間一切剎一切眾生一切法離著解脫.無邊住解脫.發起一切菩薩行入如來無分別地解脫.於一念中悉能了知一切三世解脫.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能施作無上佛事.教化成熟一切眾生。 

(二)十種解脫,脫二障故.梵云毘木底.此云解脫.與前不同。十中︰初四脫凡三障.取增為業故。後六脫智障︰初一揀劣.餘皆顯勝。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園林.何等為十.所謂:生死是菩薩園林,無厭捨故.教化眾生是菩薩園林,不疲倦故.住一切劫是菩薩園林,攝諸大行故.清淨世界是菩薩園林,自所依止故.一切魔宮殿是菩薩園林,降伏彼眾故.思惟所聞法是菩薩園林,如理觀察故.六波羅蜜四攝事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菩薩園林,紹繼慈父境界故.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乃至一切佛法是菩薩園林,不念餘法故.示現一切菩薩威力自在神通是菩薩園林.以大神力轉正法輪.調伏眾生無休息故.一念於一切處為一切眾生示成正覺是菩薩園林,法身周遍盡虛空一切世界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離憂惱大安樂行。 

七、此下二門,明無著位中行.於中︰此門明遊處縱情.後門明棲止適悅.皆通二利.權實方便而無所著。

(一)可知。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宮殿.何等為十.所謂菩提心是菩薩宮殿,恆不忘失故.十善業道福德智慧是菩薩宮殿,教化欲界眾生故.四梵住禪定是菩薩宮殿,教化色界眾生故.生淨居天是菩薩宮殿,一切煩惱不染故.生無色界是菩薩宮殿,令諸眾生離難處故.生雜染世界是菩薩宮殿,令一切眾生斷煩惱故.現處內宮妻子眷屬是菩薩宮殿,成就往昔同行眾生故.現居輪王護世釋梵是菩薩宮殿,為調伏自在心眾生故.住一切菩薩行遊戲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薩宮殿,善遊戲諸禪解脫三昧智慧故.一切佛所受無上自在一切智王灌頂記是菩薩宮殿,住十力莊嚴一切法王自在事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法灌頂,於一切世間神力自在。

(二)宮殿十中︰【四梵住】者,即四無量.亦色因故.故度世云「修四梵行慈悲喜捨」.餘可知。 

「經」 佛子.菩薩摩訶有十種所樂.何等為十︰所謂樂正念,心不散亂故.樂智慧,分別諸法故.樂往詣一切佛所,聽法無厭故.樂諸佛,充滿十方無邊際故.樂菩薩自在,為諸眾生以無量門而現身故.樂諸三昧門,於一三昧門入一切三昧門故.樂陀羅尼,持法不忘轉授眾生故.樂無礙辯才,於一文一句,經不可說劫,分別演說,無窮盡故.樂成正覺,為一切眾生,以無量門示現於身正覺故.樂轉法輪,摧滅一切異道法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如來無上法樂。

八、所樂下二門,明難得位中行。於中︰

(一)此門內心願樂︰願即行體.既處宮殿,則情欣勝樂故。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莊嚴.何等為十.所謂力莊嚴,不可壞故.無畏莊嚴,無能伏故.義莊嚴,說不可說義無窮盡故.法莊嚴,八萬四千法聚觀察演說無忘失故.願莊嚴,一切菩薩所發弘誓無退轉故.行莊嚴,修菩賢行而出離故.剎莊嚴,以一切剎作一剎故.普音莊嚴,周遍一切諸佛世界雨法雨故.力持莊嚴,於一切劫行無數行不斷絕故.變化莊嚴,於一眾生身示現一切眾生數等身,令一切眾生悉得知見.求一切智無退轉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一切無上法莊嚴。

(二)十莊嚴,即外德莊嚴.具以眾德莊嚴願故.文並可知。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不動心.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所有悉皆能捨不動心.思惟觀察一切佛法不動心.憶念供養一切諸佛不動心.於一切眾生誓無惱害不動心.普攝眾生不揀怨親不動心.求一切佛法無有休息不動心.一切眾生數等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不生疲厭,亦無退轉不動心.成就有根信、無濁信、清淨信、極清淨信、離垢信、明徹信、恭敬供養一切佛信、不退轉信、不可盡信、無能壞信、大歡喜踴躍信不動心.成就出生一切智方便道不動心.聞一切菩薩行法,信受不謗不動心.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一切智不動心。

九、不動心下二門,明善法位中行。此門明外緣不動.後門明內心不捨.又此明心堅.後明深入皆是力義。

(一)此門十中︰二及第九是思擇力.餘皆修習力。八中,有十一信︰一、生佛果故.二、不雜不信濁故.三、淨無煩惱故.四、無細念故.五、離所知垢故.六、徹事源故.七、向果位故.八、自分堅故.九、德無盡故.十、緣不動故.十一、證真如故.餘並相顯。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捨深大心.何等為十︰所謂不捨成滿一切佛菩提深大心.不捨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深大心.不捨不斷一切諸佛種性深大心.不捨親近一切善知識深大心.不捨供養一切諸佛深大心.不捨專求一切大乘功德法深大心.不捨於一切佛所修行梵行護持淨戒深大心.不捨親近一切菩薩深大心.不捨求一切佛法方便護持深大心.不捨滿一切菩薩行願集一切諸佛法深大心.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能不捨一切佛法。

(二)不捨深大心者,由不動故能窮理事.理深事廣,故云深大.十句可知。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智慧觀察.何等為十︰所謂善巧分別說一切法智慧觀察.了知三世一切善根智慧觀察.了知一切諸菩薩行自在變化智慧觀察.了知一切諸法義門智慧觀察.了知一切諸佛威力智慧觀察.了知一切陀羅尼門智慧觀察.於一切世界普說正法智慧觀察.入一切法界智慧觀察.知一切十方不可思議智慧觀察.知一切佛法智慧光明無有障礙智慧觀察.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觀察。 

十、智慧觀察下九門,明真實位中行.即分為九︰(一)觀察智.(二)說法智.(三)離障智.(四)審決智.(五)照徹智.(六)無等智.(七)無劣智.(八)高出智.(九)深廣智。

(一)觀察智︰亦由不捨深大故能觀察.前但言觀察者.脫智慧言.十句準思。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說法.何等為十︰所謂說一切法皆從緣起.說一切法皆悉如幻.說一切法無有乖諍.說一切法無有邊際.說一切法無所依止.說一切法猶如金剛.說一切法皆悉如如.說一切法皆悉寂靜.說一切法皆悉出離.說一切法皆住一義,本性成就.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能善巧說一切法。 

(二)說法智︰由能內觀故能外說。十中︰初二說俗.後八說真︰一、無二可諍.二、體德兼廣.三、相深遠.四、體堅利.五、如如不動.六、體絕百非.七、在纏不染.八、體相一味。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清淨.何等為十︰所謂深心清淨.斷疑清淨.離見清淨.境界清淨.求一切智清淨.辯才清淨.無畏清淨.住一切菩薩智清淨.受一切菩薩律儀清淨.具足成就無上菩提、三十二種百福相、白淨法,一切善根清淨.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如來無上清淨法。 

(三)十種清淨即離障智︰此離智障.晉名無垢.故雖同清淨,所淨不同。十中︰與七淨有開合不同.在文易了.七淨如五地初辨。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印.何等為十.所謂:

菩薩摩訶薩知苦苦、壞苦、行苦.專求佛法不生懈怠.行菩薩行無有疲懈.不驚不畏、不恐不怖.不捨大願.求一切智,堅固不退.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第一印。

菩薩摩訶薩見有眾生愚癡狂亂.或以麤弊惡語而相毀辱.或以刀杖瓦石而加損害.終不以此境界捨菩薩心.但忍辱柔和,專修佛法.住最勝道.入離生位.是為第二印。

菩薩摩訶薩聞說與一切智相應甚深佛法,能以自智深信忍可,解了趣入.是為第三印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發深心求一切智.我當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生流轉五趣受無量苦.亦當令其發菩提心.深信歡喜.勤修精進.堅固不退.是為第四印。

菩薩摩訶薩知如來智無有邊際.不以齊限測如來智.菩薩曾於無量佛所聞如來智無有邊際.故能不以齊限測度.一切世間文字所說皆有齊限,悉不能知如來智慧.是為第五印

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最勝欲、甚深欲、廣欲、大欲、種種欲、無能勝欲、無上欲、堅固欲、眾魔外道并其眷屬無能壞欲,求一切智不退轉欲.菩薩住如是等欲,於無上菩提畢竟不退.是為第六印。

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不顧身命.無能沮壞.發心趣向一切智故.一切智性常現前故.得一切佛智光明故.終不捨離佛菩提.終不捨離善知識.是為第七印。

菩薩摩訶薩若見善男子善女人趣大乘者.令其增長求佛法心.令其安住一切善根.令其攝取一切智心.令其不退無上菩提.是為第八印。

菩薩摩訶薩令一切眾生得平等心.勸令勤修一切智道.以大悲心而為說法.令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不退轉.是為第九印。

菩薩摩訶薩與三世諸佛同一善根.不斷一切諸佛種性.究竟得至一切智智.是為第十印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印.菩薩以此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足如來一切法無上智印

(四)十種印者,即審決智︰以清淨智決定印可一切法故.故晉本中名為智印.後所結益亦是智印.亦猶三法印等。十中︰一、於安受苦境,忍智不動.二、他不饒益,忍行決定.三、於佛法深信忍決定.即諦察法忍.四、決定成佛度生.五、決定知佛智無邊.六、決欲佛果不退.七、決不顧身命以親人法.八、決度已入大乘者.九、決平等度.十、決同佛體因圓果滿。

【亦猶三法印等】等,取四印五印.並如明法品說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智光照.何等為十︰所謂知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光照.見一切佛智光照.見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智光照.解一切脩多羅法門智光照.依善知識發菩提心集諸善根智光照.示現一切諸佛智光照.教化一切眾生悉令安住如來地智光照.演說不可思議廣大法門智光照.善巧了知一切諸佛神通威力智光照.滿足一切諸波羅蜜智光照.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智光照。

(五)智光照,即照徹智︰由印定故,照徹無礙。十句易知。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等住.一切眾生聲聞獨覺悉無與等.何等十.所謂:

菩薩摩訶薩雖觀實際而不取證.以一切願未成滿故.是為第一無等住。

菩薩摩訶薩種等法界一切善根,而不於中有少執著.是為第二無等住。

菩薩摩訶薩修菩薩行知其如化.以一切法悉寂滅故.而於佛法不生疑惑.是為第三無等住。

菩薩摩訶薩雖離世間所有妄想.然能作意於不可說劫行菩薩行,滿足大願.終不中起疲厭之心.是為第四無等住。

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所取著.以一切法性寂滅故.而不證涅槃.何以故.一切智道未成滿故.是為第五無等住。

菩薩摩訶薩知一切劫皆即非劫.而真實說一切劫數.是為第六無等住。

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悉無所作.而不捨作道求諸佛法.是為第七無等住。

菩薩摩訶薩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無量無邊.是為第八無等住。

菩薩摩訶薩為一眾生於不可說劫行菩薩行,欲令安住一切智地.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悉亦如是,而不生疲厭.是為第九無等住。

菩薩摩訶薩雖修行圓滿而不證菩提.何以故.菩薩作如是念.我之所作本為眾生.是故我應久處生死方便利益,皆令安住無上佛道.是為第十無等住。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等住.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無上大智一切佛法無等住。

(六)無等住即無等智︰由前照徹故不偏住著.雙住事理無與等故。列十中,皆權實雙行.或即寂之用、即用之寂等.並顯可知。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下劣心.何等十.所謂: (第五十五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當降伏一切天魔及其眷屬.是為第一無下劣心。

又作是念:我當悉破一切外道及其邪法.是為第二無下劣心。

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善言開喻,皆令歡喜.是為第三無下劣心。

又作是念:我當成滿遍法界一切波羅蜜行.是為第四無下劣心。

又作是念:我當積集一切福德藏.是為第五無下劣心。

又作是念:無上菩提廣大難成.我當修行悉令圓滿.是為第六無下劣心。

又作是念:我當以無上教化、無上調伏,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是為第七無下劣心。

又作是念:一切世界種種不同,我當以無量身成等正覺.是為第八無下劣心。

又作是念:我修菩薩行時.若有眾生來從我乞手足耳鼻血肉骨髓妻子象馬乃至王位.如是一切悉皆能捨.不生一念憂悔之心.但為利益一切眾生,不求果報.以大悲為首.大慈究竟.是為第九無下劣心。

又作是念:三世所有一切諸佛、一切佛法、一切眾生、一切國土、一切世間、一切三世、一切虛空界、一切法界、一切語言施設界、一切寂滅涅槃界。如是一切種種諸法,我當以一念相應慧,悉知悉覺、悉見悉證、悉修悉斷。然於其中無分別.離分別.無種種差別.無功德.無境界。非有非無.非一非二.以不二智知一切二.以無相智知一切相.以無分別智知一切分別.以無異智知一切異.以無差別智知一切差別.以無世間智知一切世間.以無世智知一切世.以無眾生智知一切眾生.以無執著智知一切執著.以無住處智知一切住處.以無雜染智知一切雜染.以無盡智知一切盡.以究竟法界智於一切世間示現身.以離言音智示不可說言音.以一自性智入於無自性.以一境界智現種種境界.知一切法不可說而現大自在言說.證一切智地,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於一切世間,示現大神通變化.是為第十無下劣心。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下劣心.若諸菩薩安住此心,則得一切最上無下劣佛法。

(七)無下劣心,即無劣智︰上既望下無等.今望上無劣.於十勝事皆決作名無下劣.所以晉經名無怯弱。十句五對︰一、降魔制外對.二、喜他自滿對.三、積福成智對.四、下化上成對.上四單辨.五、悲智究竟對.即是雙行.於中九是即智之悲.而悲智雙行,雖悲而不求果報.十是即悲之智.而權實雙行.於中四︰一、列所知.二【如是】下,辨能知︰謂知苦覺妄.見理證滅.修道斷集。三【然於】下,拂彼知相︰能知無分別.故無功德.所知無種種故無境界。四【非有】下,會歸中道.廣辨雙行.於中初二句總辨中道.次【以不二】下,境智對明︰皆以實智知權.顯雙行無礙.於中異約論變異.差別約橫辨不同。後【以究竟法界】下,即體起用以辨雙行。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十種如山增上心.何等為十︰

佛子.菩薩摩訶薩常作意勤修一切智法是為第一如山增上心。

恆觀一切法本性空無所有是為第二如山增上心。

願於無量劫行菩薩行.修一切白淨法以住一切白淨法故,知見如來無量智慧是為第三如山增上心。

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諸善知識無異悉求.無盜法心唯生尊重未曾有意一切所有悉皆能捨是為第四如山增上心。

若有眾生罵辱毀謗、打棒屠割,苦其形體乃至斷命如是等事悉皆能受終不因此生動亂心、生瞋害心亦不退捨大悲弘誓更令增長無有休息何以故.菩薩於一切法,如實出離,捨成就故.證得一切諸如來法,忍辱柔和,已自在故是為第五如山增上心。

菩薩摩訶薩成就增上大功德.所謂天增上功德.人增上功德.色增上功德.力增上功德.眷屬增上功德.欲增上功德.王位增上功德.自在增上功德.福德增上功德.智慧增上功德.雖復成就如是功德終不於此而生染著所謂不著味不著欲不著財富不著眷屬但深樂法.隨法去.隨法住.隨法趣向.隨法究竟以法為依.以法為救.以法為歸.以法為舍守護法.愛樂法.希求法.思惟法。佛子.菩薩摩訶薩雖復具受種種法樂.而常遠離眾魔境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世發如是心.我當令一切眾生皆悉永離眾魔境界,住佛境界故是為第六如山增上心

菩薩摩訶薩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無量阿僧祇劫,行菩薩道,精勤匪懈猶謂我今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行亦不驚、亦不怖.亦不畏雖能一念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為眾生故,於無量劫,行菩薩行無有休息是為第七如山增上心。

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性不和善,難調難度.不能知恩、不能報恩是故為其發大誓願欲令皆得心意自在.所行無礙.捨離惡念不於他所生諸煩惱是為第八如山增上心。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非他令我發菩提心亦不待人助我修行我自發心集諸佛法誓期自勉.盡未來劫行菩薩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今修菩薩行,當淨自心.亦淨他心當知自境界亦知他境界我當悉與三世諸佛境界平等是為第九如山增上心。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無有一法修菩薩行.無有一法滿菩薩行.無有一法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無有一法供養恭敬一切諸佛.無有一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成、今成、當成.無有一法已說、今說、當說說者及法,俱不可得而亦不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何以故.菩薩求一切法,皆無所得如是出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於法雖無所得,而勤修習增上善業.清淨對治.智慧圓滿.念念增長.一切具足其心於此不驚不怖不作是念,若一切法皆悉寂滅,我有何義求於無上菩提之道是為第十如山增上心。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種如山增上心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智山王增上心。

(八)如山增上心.辨高出智︰由無下劣故.萬行出,難仰其高.於勝決作,故直趣菩提,不可傾動。十中︰一、勤修能證智.二、常觀所證理.三、內修無漏.四、外近善人︰為名利,為異求.從他聞,言已解,為盜法.觀佛三昧經說「此人墮地獄如箭射頃」.後學誡之。五、大忍度生︰弘誓更增者,若薪熾於火。六、決超魔境︰由成勝德而不著.唯法樂以自資.則魔境皆為佛境。七、勤勇修行︰攝論云「愚修雖少時.怠心疑己久.佛於無量勤勇謂須臾」。八、不捨惡人.九、孤標等佛.十、權實雙行.文中四︰一、正辨雙行.二【何以】下,徵釋。徵有二意︰一云修須稱理.理既無得,願何不捨.既不捨願,何用觀無.進退有妨。釋亦二意︰一云若有所得不得菩提.以無得故出生菩提.故雖不捨願須觀無得。二云【無得之法】.非在得外.要【求一切法】,方盡無得之源.故欲證無得須不菩提之願。三【是故】已下,結成雙行.四【不作是】下,顯其離過不怖空,而不求故。

「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海智.何等為十.所謂:

入一切無量眾生界是為第一如海智。

入一切世界而不起分別是為第二如海智。

知一切虛空界無量無礙.普入十方一切差別世界網是為第三如海智。

菩薩摩訶薩善入法界.所謂無礙入.不斷入.不常入.無量入.不生入.不滅入.一切入.悉了知故是為第四如海智。

菩薩摩訶薩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菩薩法師聲聞獨覺,及一切凡夫所集善根,已集現集當集三世諸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成今成當成,所有善根三世諸佛說法調伏一切眾生已說今說當說所有善根於彼一切皆悉了知,深信隨喜,願樂修習,無有厭足是為第五如海智。

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入過去世不可說劫於一劫中或百億佛出世或千億佛出世或百千億佛出世或無數、或無量、或無邊、或無等、或不可數、或不可稱、或不可思、或不可量、或不可說、或不可說或不可說超過算數諸佛世尊出興於世及彼諸佛道場眾會聲聞菩薩.說法調伏一切眾生.壽命延促.法住久近如是一切悉皆明見如一劫.一切諸劫皆亦如是其無佛劫所有眾生,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諸善根亦悉了知若有眾生善根熟已.於未來世當得見佛亦悉了知如是觀察過去世不可說不可說劫心無厭足是為第六如海智。

菩薩摩訶薩入未來世.觀察分別一切諸劫,無量無邊知何劫有佛.何劫無佛.何劫有幾如來出世一一如來名號何等.住何世界世界名何度幾眾生壽命幾時如是觀察,盡未來際,皆悉了知,不可窮盡,而無厭足是為第七如海智。

菩薩摩訶薩入現在世觀察思惟於念念中普見十方無邊品類不可說世界皆有諸佛.於無上菩提已成今成當成往詣道場菩提樹下坐吉祥草.降伏魔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此起已.入於城邑.昇天宮殿.說微妙法轉大法輪.示現神通調伏眾生乃至付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捨於壽命入般涅槃.入般涅槃已.結集法藏令久住世.莊嚴佛塔種種供養亦見彼世界所有眾生值佛聞法.受持諷頌.憶念思惟.增長慧解如是觀察普遍十方而於佛法無有錯謬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了知諸佛皆悉如夢.而能往詣一切佛所恭敬供養菩薩爾時不著自身.不著諸佛.不著世界.不著眾會.不著說法.不著劫數然見佛聞法.觀察世界.入諸劫數,無有厭足是為第八如海智。

菩薩摩訶薩於不可說不可說劫一一劫中供養恭敬不可說不可說無量諸佛示現自身歿此生彼以出過三界一切供具而為供養.并及供養菩薩聲聞一切大眾一一如來般涅槃後,皆以無上供具供養舍利.及廣行惠施滿足眾生。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不可思議心、不求報心、究竟心、饒益心於不可說不可說劫.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供養諸佛.饒益眾生.護持正法.開示演說是為第九如海智。

菩薩摩訶薩於一切佛所.一切菩薩所.一切法師所一向專求菩薩所說法.菩薩所學法.菩薩所教法.菩薩修行法.菩薩清淨法.菩薩成熟法.菩薩調伏法.菩薩平等法.菩薩出離法.菩薩總持法得此法已.受持讀頌、分別解說.無有厭足令無量眾生於佛法中,發一切智相應心入真實相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菩薩如是於不可說不可說劫無有厭足是為第十如海智。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海智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慧海。

 (九)如海智即深廣智.非但求升聳峻.抑亦智體包含故。十中︰前四即四無量界.後六並佛界無量開出︰謂五、入三世佛善根.六七八入三世佛界.九供多佛.十求多法.並顯可知.由此因海得入果海。

上來十行位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卷第六十五                      請按此→續卷66

請按此→回卷64

請按此→回目錄